一千騎兵和三千步兵都用長刀,哪方會贏?

我有我的領域


你說的長刀如果是指陌刀的話,肯定是陌刀隊勝利。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騎兵的發展其實很早,殷墟的發掘中曾發現一人、一犬、一馬以及身邊出現的刀戈、弓矢和御的“策”這說明在那時就出現了少量的武裝騎兵。在春秋戰國時期北方遊牧民族突厥的族人個個擅長騎射並且不斷南下騷然內地的國家,與之接觸的趙國、秦國都建有少量的騎兵。在春秋戰國時期騎兵的發展也只是初步階段。

後來隨著生產技術不斷的發展,騎兵的裝備也得到極大完善。在金朝對宋朝的對戰中金兀朮的就是重騎兵。騎兵的最大優勢就是衝鋒起來無敵版的存在,普通的步兵根本無法與之相抗衡。可以把重騎兵比作現在的坦克,在雙方對戰中重騎兵的衝鋒在密集陣形的古代,產生的殺傷力和威懾力是難以想象的。但是,在唐朝的時候出現了專門剋制突厥騎兵的陌刀兵。

陌刀是從西漢的斬馬劍發展而來,後又經歷朝冶煉技術的發展在唐朝得到了更為全面的發展。陌刀極為鋒利,砍殺效果極佳,在戰爭中主要用來砍殺敵騎兵,其戰術作用相當於今天的反坦克武器,而且由於其威懾力大,又被用於文武高官及藩鎮的儀衛。陌刀也主要為唐朝重裝步軍所用。

陌刀軍的參戰,在任何可查詢的戰例中都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陌刀軍做為戰鬥序列中單獨的作戰打擊力量在唐中期為唐軍的爭戰立下汗馬功勞,陌刀是漢民族與善騎射的遊牧族戰爭中改變自己馬少不精的劣勢、發揮步兵多優勢的關鍵兵器,戰爭兵器的演化實際是隨著戰爭形式的發展而演化,隨著國力的強盛與衰落而變化。


郎陵山人


若是一千騎兵對陣三千步兵,無論步兵用長刀或是長矛,只要步兵沒有強弓硬弩,那麼步兵必敗!

《太公六韜》曰,一騎可扺八步。就是按常理推斷,一個騎兵能擊敗八個步兵。

當然了,如果那個步兵是典韋、尉遲敬德這樣的猛人,那麼也許是一步抵八騎了。但這是個案,不可作為常理。

回到正題來分析。一千騎持長刀,三千步兵也持長刀。雙方之間的對決。

由於雙方都無長矛弓弩,就意味著步軍就無法列長矛拒馬陣,也無法用弓弩迭射來阻擊騎兵的衝擊速度。

而騎兵無弓箭,也無法用繞步陣騎射殺傷的戰術。

那麼,兩軍對決的唯一辦法,就是三千步兵在沒有弓弩與長矛的掩護之下,握著長刀列成隊型,正面硬抗一千騎兵的高速衝擊。

站在開闊平地上,等著一千騎兵高速衝擊過來,那一千匹奔馬撲面馳來,是什麼感受?

我們可以去狗場體驗一下,十條狼狗向你猛撲過來時,雖隔著鐵柵欄,你也會不由自主的驚嚇之餘倒退幾步。

何況是體積大於狼狗十倍的一千匹戰馬!那會將三千步兵,嚇得立即崩潰的!

就是這三千步兵的將軍是韓信岳飛等戰神,如此之下也一樣部隊崩潰,毫無疑問!

因為現代戰爭打得是體系,古代戰爭同樣也得靠體系。

或有人說,陌刀大斧能克騎兵。

但無論是隋唐陌刀隊,還有宋軍重步兵的大斧長刀。凡以步制騎,皆有一個最重要的先決條件,就是用弓弩迭射與長矛陣拒馬,弓弩是關鍵中的關鍵。若無弓弩,僅憑長矛亦無用。

面對騎兵衝擊,若不讓敵人騎兵失去衝擊速度。則步兵必敗!




風去了無痕D


在我國古代是經常發生戰爭的,在戰場上,少不了兩種兵種,那就是騎兵和步兵。在古代打仗的時候,一個騎兵打的過三個步兵嗎?

無論是中國古代歷史騎兵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騎兵,被稱為戰爭之王,是古代戰爭中最強大的兵種,可以說得騎兵者得天下。歷史上,遊牧民族屢屢入侵中原,其最大的依仗就是強大的騎兵。從秦始皇,漢武帝時期的匈奴騎兵,到元代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騎兵在古代發揮巨大的作用,歷史上無數經典戰役都留下騎兵們赫赫的傳奇,令中原歷代統治者都頭痛不已。漢武帝曾感慨說:3個步兵才能抵上1個騎兵。

古代養一個騎兵等於養三個士兵。一千騎兵和三千士兵,比例為1比3,不難看出一個騎兵等於三個士兵。可以說實力平等。

在武器(長刀)平等的情況下,一個騎兵打不打的過三個騎兵,就看誰的武功高低來決定了。一般情況下勇者勝。


王松林


不一定。只能說騎兵的贏面大一些。影響因素太多了,你給的前提太簡單,無法簡單判定勝負。假如說,步兵訓練有素,意志堅定,結陣不散,誓死不退,即便只有刀,騎兵也沒辦法,就算雙方都不怕死,騎兵也沒有長兵,硬往裡撞的話一兩個步兵捨命一刀把馬捅死,馬上騎兵終究是完蛋,後續騎兵繼續撞進來,只要步兵不讓路甚至四散奔逃,失去衝擊力的騎兵終究是要陷入勝負難料的混戰局面。但視死如歸死戰不退可不是隨便拉出一支步兵都能做到,只要步兵擋不住戰馬衝陣,動搖退讓,那就必敗無疑。分散的步兵就是菜,騎兵挾奔馬的動能揮刀,殺傷力是徒步步兵難以招架的。還有種可能,就是騎兵不正面衝擊,而是繞著步兵掠奔,像削蘿蔔皮一樣一層層砍翻步兵,理論上似乎可行,但歷史上沒有這樣的先例。因為不挾帶弓箭作戰的古代軍隊是不存在的,騎兵更多是繞陣騎射,步兵也是以強弓勁弩對射,讓騎兵欺近繞行砍殺不太可能發生。而且步兵真要是悍不畏死,照樣可以彎腰一刀一人換一馬。另外古代步兵持短兵者多有盾牌,沒盾沒弓只有刀的集群步兵不太可能,除非是雙手的陌刀斬馬刀一類。那樣的話,騎兵就更難了,長柄刀結陣足以扛住馬刀騎兵衝擊了。總而言之,如果雙方心理素質和戰術素質都頂尖的話,勝負難分。但這種對抗對步兵的素質要求更高,所以騎兵贏面更大。


薺菜糰子


一千騎兵和三千步兵都用長刀,哪方會獲勝?

這個問題需要討論天時地利人和。

假設一:天時地利相同,人和出現問題,那麼人員團結,士氣旺盛的一方會獲勝,反之會潰不成軍!

假設二:天時人和相同,地利出現問題,那麼平原沙漠戈壁利於騎兵作戰,山地丘陵樹林利於步兵作戰!

假設三:地利人和相同,天時出現問題,那麼四時天氣不同,早晚視野不同,對兩個兵種影響也不盡相同!

個人觀點,望採納!



不想聽的事實


騎兵得優勢不止是快,還有氣勢和震懾力,為什麼很多人一看騎兵來嚇得就跑?可不單單是因為騎兵快,並且騎兵在那個年代就屬於特種部隊一樣,選拔要求也高於普通步軍。1000騎兵什麼概念?歷史上大規模戰爭也很少有幾千騎兵進攻的這就說明騎兵絕對是那個年代的扛把子,如果1000騎兵衝入對方陣中那就是切西瓜,至於3000只是拿長刀得步軍,面對騎兵即使有戰陣也很難勝利!所以說騎兵肯定贏!


港城雖小五臟俱全


那要看在什麼樣的作戰環境下!

騎兵相對於步兵,擁有的是機動性的優勢!步兵擁有數量優勢!

若雙方列陣衝殺,一千騎兵與三千步兵戰鬥力相差不多,即使某一方獲勝也是慘勝!

但若步兵採用列陣守勢,騎兵就沒有太大優勢了,當然步兵若有城防輔助,根本不用擔心騎兵的衝擊!

但騎兵發揮機動性,繞道步兵後,切斷步兵補給,採用圍而不打或者等待步兵攻擊,步兵就沒有任何優勢而言,不過是一群被圍剿的獵物,蒙古騎兵也多用於此類戰術,征服了歐亞大陸!


涇水書生


這個得看情況而定,如果是寬闊的平原地帶,一千騎兵很輕易地衝亂步兵的陣型,使步兵首尾不能相顧,在快馬亂刀之下,步兵戰敗是遲早的事。如果是丘陵或者是山坡,騎兵的優勢就發揮不出來,馬跑得不快,因為是仰攻,人在馬上平衡性差,而步兵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採取三比一的優勢,下砍馬腿,上斬敵首,只要馬隊一亂,騎兵就會原地打轉,只有捱打的份。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人和的問題,任何一隊只要不能上下一心,同仇敵愾,協同作戰,那麼戰敗的幾率會很大。


庫珠堡


騎兵的出現是中國古代戰爭的分水嶺,最早在商朝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就已經能在馬背上作戰了,此後周王朝更是以養馬而聞名,古籍記載“古公瞏父,來朝走馬”。

當然最初的作戰主力還是步兵,大致在公元前5世紀前後,埃及就培養出了戰鬥力不俗的步兵軍團,此後西方興起的羅馬、希臘等國都有各自的步兵陣營,步兵又有重裝步兵與普通步兵之分。

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都是戰爭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部分,每當談起戰爭發展歷程,步兵與騎兵之間的比較一直都有,在那個時代,武器裝備沒有這樣先進,都是以冷兵器為主,步兵作為戰爭主體,很多人都認為可以做到“以步制騎”,實際上騎兵機動性強,野戰能力出色,往往能佔據戰場主動權。

這是騎兵與生俱來的優勢,可以利用這種優勢衝擊步兵方陣,雖然說步兵可以利用弓弩等武器,一定程度上能抵禦騎兵的強烈衝擊,但是沒有完全的把握,最大可能也就是消耗騎兵的人馬,騎兵的機動性可以讓他們進退自由,即使要走步兵也無法攔住,對此南宋王朝最有發言權了。

說起宋朝,由於國策限制導致武備廢弛,就是南宋偏安一方,當時戰馬主要出自北方,宋朝使用的戰馬多是與少數民族通過貿易得來,但是南宋時期,眾多少數民族勢力都與南宋存在摩擦,貿易得到的戰馬質量欠缺,就這些還是南宋的依仗,戰馬稀缺也導致了南宋沒有很好很好的騎兵部隊。

因為這些限制,南宋只能大力發展步兵,南宋中後期步兵的實力還是不錯的,不過南宋面臨的不止一個敵人,周圍勢力虎視眈眈,好不容易等到金國滅亡了,還沒有喘口氣就迎來了另一個實力更強的對手——蒙古,蒙古人來自草原,惡劣的生存環境鍛鍊了他們的體魄,實力不容小覷,而南宋在多年戰爭的刺激下,軍隊戰鬥力也有了長足進步。

金國滅亡之後,南宋迫切的想要北上收復開封,也做好了蒙古趁機入侵的準備,當時朝廷指派淮西兵奉命做好迎敵準備,為何要特地選出淮西兵呢?原因是在南宋步兵軍團中,淮西軍是其中的佼佼者,實力遠超其餘部隊,然而這支南宋王牌軍面對蒙古鐵騎的時候卻不堪一擊,這一次終於讓人看到了騎兵的影響力。

南宋上下都不想承認這個事實,認為淮西兵失敗是因為缺糧,人馬困頓,被蒙古人偷襲得逞,即便如此淮西兵依舊不曾退縮,與蒙古騎兵大戰,雙方各有勝負,南宋只是輸在了後勤補給上面。

就拿洛陽一戰來說,南宋兵馬被蒙古騎兵衝散,但是他們沒有退縮,靠著血肉之軀硬是撐到了整整一天,無奈步兵體力跟不上,部隊陷入重重包圍,被敵人切斷糧草供應,沒有任何救援,淮西軍決定突圍,最終僅有上百人成功脫險,幾乎全軍覆沒。

步兵與騎兵的的正面對抗,最終以騎兵完勝而告終,這場戰爭可以看出即便是最出色的步兵,戰勝騎兵的希望也很渺茫,難不成騎兵出現之後,就沒有步兵的生存空間了嗎?

隨著和對騎兵作戰次數的增多,步兵也漸漸摸到了竅門,首要辦法就是“挖坑”,北宋滿城之戰前期,宋朝兵馬幾乎全軍覆沒,精銳士兵死傷殆盡,遼軍沒有給宋朝喘息的機會,宋太宗親自指揮,甚至還給前線士兵送去了一張毫無關聯的佈陣圖。

這讓宋軍上下都很難做,人人都知道皇帝的這張圖不能用,但是皇帝下旨了,如果抗命不執行的話,難免會背上罔顧皇命的大罪,這可如何是好,就在眾人一籌莫展的時候,監軍李繼隆認為只要能打勝什麼都不重要,即便是皇帝也無話可說。

因此根本沒把這張圖放在心上,他們因地制宜提前設好埋伏,之後讓人給遼軍報信假意投降,等到遼軍衝過來之後,正中設好的圈套,宋軍從四面八方殺出來,將敵軍團團圍住,重重包圍中即便是機動性極強的騎兵都沒有辦法突圍,場面十分混亂,遼軍如羊入虎口,一場慘烈的戰爭過後,宋軍大勝,繳獲了不少戰利品。

雖然說手段並不光彩,但是戰場無情,只有勝利的那一方才有生存下去的保證,對付騎兵還有一個法子就是從水路進攻,騎兵雖然驍勇善戰,但是僅僅侷限在陸地上,到了水中引以為傲的機動性不復存在,戰鬥力大打折扣,水戰方面,劉裕最有發言權了。

劉裕曾以“卻月陣”大敗北魏騎兵部隊,讓騎兵部隊幾乎全軍覆沒,而“卻月陣”因此大放異彩,很多人以為“卻月陣”靠的是強勁的弩炮,實際上這種陣法最重要的是有“水”來配合,劉裕之所以大勝,就是因為他正確的分析了戰場利弊,以河水為依託,排兵佈陣,敵方騎兵雖然勇猛,但是隻能在平原上作威作福,一旦陷入河水當中,實力還不如尋常步兵。

劉裕建立起了一支強大的水軍,成了他擊敗騎兵的最重要因素,北魏的騎兵雖然勇猛,但是作戰方試單一,只知道橫衝直撞,從正面發動攻擊,這種做法確實能對步兵產生相當大的衝擊,但是這也僅僅侷限在陸地上,到了水裡面限制很多,就不是騎兵能應付的了。

除了劉裕以外,鄭成功也是水戰的好手,17世紀已經不是冷兵器的天下了,很多先進部隊都開始裝配火槍,鄭成功豪氣沖天打響鎮江之戰,遇到了征服中原的滿清鐵騎,清軍氣勢如虹,戰局對鄭成功很不利,鄭成功因地制宜果斷髮揮自己的優勢,登陸之後利用船舶不斷出擊,這些戰船在長江上來去自如,清軍耗費精力卻絲毫沒有進展,等到清軍體力不支的時候,鄭成功選擇上岸擺下陣仗迎敵。

最後鄭成功以精銳部隊與清軍正面交戰,得益於武器裝備,鄭成功戰船上的火炮提供了巨大支持,戰船配合士兵們進攻,讓原本就疲憊不堪清軍遭到重大打擊,幾千清兵就這樣慘敗,鄭成功取得大勝,但是之後並沒有延續戰果。

鎮江之戰算是一場經典大戰,但是戰爭勝利的走向不僅僅取決於鄭成功的戰略,清軍輕敵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如果再來一次孰勝孰負就無法預知了,縱觀整個中國歷史,騎兵與步兵之爭並不少見,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騎兵佔優,因此無論哪朝哪代都在大力發展騎兵部隊。

與步兵相比,騎兵就像一柄鋒利的長矛,步兵如同堅實的厚盾,只有雙方密切配合,才能保證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畢竟軍事力量才是一個國家立足的根本。


美麗瑩D


我都不知道怎麼回答了,這就是個選擇題,沒有說一方肯定贏吧。歷史上的戰役都不舉例了,我更好奇你覺得哪方面贏,你作為出題者,心裡更傾向於哪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