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師正面迎敵,能否扭轉甲午戰局?

小生談歷史


甲午戰爭與北洋水師正面迎敵和被動應戰是沒有關係的,戰爭的勝負主要看一個國家的海軍實力和日常訓練的科學規劃,還有戰鬥人員的綜合素質以及軍艦和武器的更新維修和保養。

清朝於1888年建立北洋水師,成為亞洲第一強大的海軍力量。清朝海軍經過十多年的洋務運動,初見成效,開始得意輕敵。1891年後,就再沒有增添任何的軍艦,甚至連軍艦的彈藥都停止購買了。可是慈禧太后卻把用於購買軍艦和武器彈藥的幾十萬黃金白銀給挪用了,來修膳為自己慶祝六十大壽的頤和園了。而北洋水師的軍艦的艦齡逐漸的老化,與日本新購買的戰艦相比,火力弱,射速慢,艦速遲緩。再加上清朝政府政治腐敗無能,老百姓生活困苦,官場中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松馳。

日本自1890年後,每年以國家財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十來發展海、陸軍,1893年起,明治天皇決定每年從皇宮的經費中撥出三十萬元,再從文武大臣的薪水中抽出十分之一,補充造船費用。舉國上下士氣高昂。

中日兩國甲午戰爭前的海軍力量對比:日本海軍有32艘軍艦,魚雷艇24艘,總排水量72000頓;北洋水師軍艦25艘,官兵4000人。管理混亂,訓練廢馳,戰鬥力低下。而日本還出動了大量的間諜組織和偽裝成商人的特工,潛入中國,對中國軍事政治社會動態進行情報蒐集。

1894年9月17日中午,甲午戰爭開始。清朝海軍的*致元*艦在打出最後一顆炮彈時,管帶鄧世昌命令*致遠*艦開足馬力撞擊日本海軍的旗艦*吉野*號時,不幸被*吉野*號軍艦發射的魚雷擊中,全艦252名官兵壯烈犧牲。

經過五個多小時的激烈大戰,北洋水師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五艘軍艦,死傷官兵千餘人;日本艦隊*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五艦受重創,死傷六百多人。

此戰,北洋水師損失較大,但是並未完全戰敗。然而,李鴻章為了保存實力,命令北洋水師躲入威海軍港內,不準巡海與日本海軍交戰。日本逐漸的奪取黃海的制海權,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


隱者康司馬


北洋水師正面迎敵,亦不能扭轉敗局。

因為南洋水師、福建水師與廣東水師並未參戰,北方水師以一已之力對抗日本聯合艦隊,無論從噸位上、射速與航速和彈藥質量上,全面落後於日方,縱然將士們英勇殺敵,也不能改變結局。

但是清廷不知道,只有李鴻章明白,所以李鴻章不建議對日開戰。而光緒剛剛親政,急需立威,想拿日本開刀,並藉機削弱李鴻章的淮軍和北洋艦隊。

從1891年開始,北洋水師不再新添一艦,李鴻章建議裝備速射炮也被擱置,北洋水師逐漸被日方趕上並超過。

甲午戰爭中,清朝海軍能戰,而陸軍不能戰。日軍佔領威海衛之後,用岸炮炮擊北洋水師,使其全軍覆沒,罪不在海軍而在陸軍。

除非是清廷遷都抗戰,或者是在李鴻章在日本被刺客槍傷後憤而回國再戰,此時列強紛紛轉而支持清朝,或有打贏日本的希望。



當代曹植


如果晚清沒有奢侈腐敗,強大的晚清海軍北洋水師加了晚清名將,只要指揮得當運籌得力正面迎敵,而有可能會扭轉甲午戰局,還能一舉重挫入侵強敵,重振清朝昔日榮光。


小龍女5505


甲午海戰後期,李鴻章嚴令北洋海軍不得出戰,使北洋海軍不能正面迎敵,只能堅守威海衛軍港之中,任憑日本海軍進攻,結果最終北洋海軍全軍覆沒。如果北洋海軍正面迎敵,能否扭轉甲午戰局?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有以下幾點原因:

1. 根本原因:制度文化的差異導致清政府侷限於傳統軍事制度的理念

表現在清政府不追求軍隊的戰鬥力,而是考慮軍隊如何聽命和效忠皇上。晚清時期,這一傳統的軍事制度仍然是當時盛行的主流文化。

洋務運動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指導下,只引“裝”不引 “制",使軍事改革基本限定在軍事器物這一層面上。對於國家的安全體制,因觸及到封建的倫理綱常和宗法思想,甚至關係到封建官吏的切身利益,而無法實施大刀闊斧的改革。就海軍而言,清政府缺乏對高層軍事領導體制的徹底改革,致使海軍建設分散、規劃短且弊端叢生,逐漸使海軍變為大臣的私家軍隊。

2. 北洋海軍炮彈老化,日本海軍多為新式速射炮 北洋海軍的方速射炮為0門(也有說3門的),而日本艦隊速射炮為97門。北洋很早就打報告要求購買速射炮,結果了無音訊,只能使用老式的架退炮。

3. 北洋海軍物資供應質量極差

北洋艦隊的煤,都是那種次品,燃燒值不高,而且煙霧極大,導致日本艦隊提前1個小時發現北洋艦隊。

彈藥方面,中國戶部禁止進口外國的東西,而國內,比如天津機器局只能生產那種無法爆炸的實心彈,使海戰中無法造成大的威力。


鑑看歷史文社


北洋水師雖然號稱亞洲第一,全球前十,但由於晚清財政腐敗,大量用於擴充海軍陣容的白銀都被用到了慈禧太后的60大壽了。

清日朝鮮半島戰役之中,清朝慘敗。這就由此引發了甲午戰爭。雖然在當時,北洋水師在世界排名上是高於日本的。但還是由於財政腐敗,炮彈裡裝的竟是沙子!而日本,當時又新採購了一搜戰艦“吉野”號,從實力上已經能和清朝平起平坐了。

如果正面迎敵,把全部戰艦投入戰爭,是絕不會造成鄧世昌那樣的局面的。雖說不一定能打過日本,但絕對能極大地消耗日本的實力。


颱風策略遊戲


竊以為北洋水師即使正面迎戰,幾乎也無勝算。原因如下:

第一,裝備差距。由於清廷挪用軍費,北洋水師裝備數年未有更新,也未購買最先進的戰艦。在黃海海戰中,日方發揮重大優勢的吉野艦,英國在最初造成此艦時,李鴻章本欲購買,但因經費不足而作罷。另外,由於洋務企業的衙門式管理,腐敗問題極其嚴重,生產效率低下,炮彈質量尤劣。

第二,體制差距。日本在倒幕運動、西南戰爭後,明治政府實現了對全國的控制,明治天皇全力支持維新並積極籌備侵略行動。而中國清政府推行洋務運動的動力不足,朝廷之中清流派與洋務派鬥爭激烈,李鴻章等人在四方掣肘中難以放手經營,更不敢作大膽的嘗試。

第三,觀念差距。在甲午戰前,日方已開始蒐集情報、四處測繪,並在戰後有效引導囯際輿論。而清政府對此全然不知,戰前未作防備,戰中未有反制。


漁人文史


北洋水師的失利個人感覺不在劉步蟾的指揮上,這就好像一個垂垂老矣的老人跟一個年輕小夥子打架一樣,當時的清王朝貪汙腐敗,為了給慈禧修個養老的花園剋扣軍費,內鬥不斷的農業國。反過來再看當時的日本,已經是工業國,全國上下萬眾一心,節省開支,壯大軍隊,當時的日本可以說從任何一個方面來說,都不是當時清王朝可以抗衡的,就算指揮的再完美,也是無濟於事。


說歷史的小白


就像明朝末年明軍拿火槍火炮打不過拿弓箭錘子的清軍,清朝末年你給清軍原子彈都沒用,人家只需要刺刀衝鋒就贏了。


如海497


甲午打不贏了日軍,是慈禧大後停戰


手機用戶71090105702


即使正面迎敵,也無法扭轉敗局,其原因有四點:

一是政治的腐敗。當時的清政府已經是百孔千瘡,根本沒有建設海軍,加強海防的國家戰略,更沒有應對日本海軍的具體行動預案。戰事一起,高層首先便方寸大亂,缺乏國家層面的強有力的統籌謀劃和組織指揮。以慌亂之態迎接日本的精心謀劃,怎能不敗!

二是用人的腐敗。當時的北洋水師是北洋大臣李鴻章的地盤,於是在用人上便多用重用李鴻章的親信,舊部和老鄉,而不是真正根據能力水平來用人。

有的根本不懂海軍,不知道海上作戰為何物的官員都被用到了關鍵崗位,重要位置。比如丁汝昌,僅因為是李的親信舊部,就由淮軍將領直接轉為北洋水師提督,對海上作戰基本不太懂行。

其他還有隻知當官發財,中飽私囊的將領都得到了重用。用人的腐敗是最致命的腐敗,必將導致人心渙散,戰鬥力低下。以一幫無能之輩,貪婪之輩去指揮作戰,怎能不敗!

三是訓練的缺乏。再好的裝備,也只有在懂裝備的人手裡才能發揮性能和作用。平時不訓練,戰時怎能不捱打,平時不流汗,戰時怎能不流血。尤其是艦隊作戰,指揮協同,戰法技法非常重要,平時既不研究戰法,又不組織協同訓練演習,怎麼能發揮出艦隊的威力來,只能守著好裝備當對方的靶子。

四是紀律的鬆弛。北洋水師紀律之鬆弛令人難以想象,炮塔上曬褲衩,炮膛內鏽蝕斑斑,甚至連炮彈,彈藥都準備不充分,談何戰鬥力?一支現代裝備的軍隊,必須要有完備的制度體系,嚴明的作風紀律,否則難以形成戰鬥力。

綜上四點,戰敗不可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