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什么死后一年才下葬?出殡当天,送葬队伍为什么会臭气熏天?

罗玉波


慈禧死后之所以被停放一年才下葬,是因为突然间清朝两位重量级人物去世,又牵扯到新皇帝登基,需要花大量时间与金钱筹备。


众所周知慈禧是清朝末年的最高统治者,垂帘听政时间长达四十七年之久,慈禧生前特喜欢大讲排场,在清朝国库空虚时候,生活质量仍是穷奢极欲,吃穿用度都是最好。她曾说过一句相当霸气的话:


若有一人使吾不欢,吾令天下不欢”

但就是这么一个霸气的女人,操纵别人一辈子的人生,却没有逃脱命运的劫数。在1908年的11月15日年轻的光绪皇帝突然死去,两天后他的老妈慈禧也因为“伤心过度”追随光绪皇帝而去,突然间大清朝的两位“主心骨”去世,让朝中的大臣措手不及,但国不可一日无君,当时光绪皇帝尸骨未寒,慈禧就过继载沣的儿子溥仪继承皇位,并为两岁的溥仪举行登基仪式,随后一天慈禧也死去了,接二连三的事情让摄政王载沣手忙脚乱。


毕竟是皇家高规格的葬礼,排场仪式还是要的,当时的辅政大臣载沣新官上任三把火,同时也为了感谢慈禧对自家的厚爱和照顾,先把早死的光绪皇帝草草的下葬了事。接下来就是帮着儿子处理朝政和埋葬慈禧的事情,虽然慈禧不会跳出来再指挥,但载沣却感念这慈禧的恩情,他知道慈禧生前过惯了穷奢极欲的生活,死后不能委屈老佛爷,所以在国库空虚的情况下依然给慈禧用最好的棺椁,还有上好陪葬用品。

再有就是慈禧在活着的时候就开始为自己修建大型的陵寝,工程量可想而知,直到慈禧死的死后陵寝还没有竣工,所以只能停尸等着,而且一等就是一年。


出殡当天,送葬队伍为什么会臭气熏天呢?

其实臭味不是慈禧本身散发出来的,当时慈禧的棺椁用的是上好的金丝楠木,尸体也以经过防腐处理,况且密封效果很好不至于有味。


真正的臭气是由送葬队伍散发出来的,由于当时的交通工具并不发达,慈禧的棺椁及大量陪葬品、贡品都是需要骡子、马等牲口来运输,据说从北京到河北慈禧的定陵路上就整整走了五天,一路上大队伍人的吃喝拉撒和熟食贡品变质的味道,还有大量的牲口一路上不停的屎尿,导致了整个队伍臭气熏天。




后来之所以说慈禧送葬队伍臭气熏天,还是侧面的讽刺慈禧本人,因为她专权误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得清朝走向灭亡道路。


微风之语


慈禧太后是晚清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那个时期的实际统治者,她统治中国长达47年。慈禧死于1908年11月15日,享年73岁。但是在第二年10月份她才下葬。这是为什么呢?再者,据说在慈禧太后出殡的当天,整个送葬队伍臭气熏天,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慈禧老佛爷去世的前一天,已经体弱多病的光绪帝刚刚驾崩。据说是慈禧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怕自己死后光绪帝东山再起,就派人毒死了光绪。国不可一日无君。光绪死后,尸骨未寒,就得操办2岁的溥仪小皇帝的即位大典。光绪的葬礼还没举办,第二天慈禧就又去世了。因此,当时的人们可以说是手忙脚乱。

那么,为什么慈禧死后一年才下葬呢?

首先是因为要停灵一年准备下葬用品及随葬品,同时还要修整京城通往陵墓的道路。

要说这位慈禧老佛爷,虽然在世时骄奢淫逸、专横跋扈,但是一些事情她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大家倒也落得省心。可是现在她死了,葬礼到底怎么办?

这可给她的亲侄女,也就是隆裕新太后,以及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出了一道难题。

但是他们想着慈禧生前奢侈腐化,她的丧事肯定要大操大办。于是,他们就开始派人着手准备随葬品。

首先是慈禧的棺材,用的是最好的金丝楠木。木材来源于云南,仅运输就花了3个月,费用也得10万两白银。运到京城以后,请能工巧匠做棺材。

做完后,刷了49遍油漆,棺材才算做好。因此,光因为这个棺材就用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

期间,其实一些女工们也没闲着。她们还要为慈禧做棺材里面铺的、盖的,以及慈禧身上穿的衣服。

棺椁底部铺的是金丝铺成的被褥,上面点缀了无数米粒大小的珍珠。还有慈禧身上盖的被子,上面也有820颗珍珠。

入殓时慈禧头戴镶嵌珍珠宝石的凤冠,身穿金丝织成的礼服,外罩绣花串珠褂,足蹬朝靴。

这些东西,有人说估计得16万两白银以上。女工们做这些东西的地方,完全就像一个小型的工艺品加工厂。

而完成这些纯手工制作的东西,也是相当费时的。

再有,慈禧的随葬品当中,还有大量珠宝玉石、珊瑚宝石等。

据说这些物品的估价也超过了2亿两白银以上。而准备这些东西都是需要人到全国各地去采办,也是需要时间的。

另外,在慈禧的随葬品中,还有成千上万的纸糊的新军士兵。制作这些东西,当然也要征用不少的工匠,花费一定的时间。

况且,为了下葬顺利,还要修建从北京到位于河北遵化的慈禧定东陵的道路。从京城距离定东陵将近150公里。

为了慈禧能够顺利葬入陵墓,这段道路也得需要重新修整。需要征用人员、牲畜,准备物料等。对于当时来说,这也是一项非常重大的工程。

当然,上面列举的这些慈禧死后的穿戴以及随葬品,有的可以同时制作,有的则因为原材料不能及时到位,或者因为人们没有经验,还可能存在“窝工”的现象。

再加上还要修理150公里的道路。

因此,这些工作整体完成的时候,不知不觉一年就过去了。

其实,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摄政王载沣为了表明对葬礼的重视,也是相当于还慈禧一个人情。

慈禧让载沣2岁的儿子溥仪当了皇上,载沣心里自然是欣喜的。

正在这个当口上,慈禧又死了。他可能觉得大伙的眼睛都在看着自己。

慈禧是自己的亲姨这件事先放在一边,能够慷国家之慨,表达个人的“感恩”之情,摄政王又何乐而不为呢?

那就不急着下葬,慢慢准备吧。

何况,新隆裕太后,是慈禧给光绪钦定的皇后,也是慈禧的亲侄女,也不是外人。给慈禧风风光光办一场葬礼,她也是相当支持的。

我们再来说一说为何送葬队伍臭气熏天。

慈禧停灵一年以后,在1909年11月9日举行了奉安大典。从北京到河北遵化的慈禧定东陵,距离150公里。这一行程整整走了5天,花费也超过了150万两白银。

一路之上,声势浩大的队伍发出了阵阵恶臭。究其原因是因为送葬队伍征用了无数的骡马、骆驼等,用来运送随葬品,以及人们短暂歇息用的帐篷。这些骡马、骆驼本身身上就有一种牲畜的味道。

再者,它们可不知道这支队伍是送慈禧老佛爷“入土为安”的,当然是随性而为,随吃随拉。这样就导致一路之上臭气熏天。

跟在后面的王公大臣和奴仆家眷只好捂着鼻子前进。

其实躲在后边轿子里的隆裕太后也是捂着鼻子的。

这是因为按照清朝规定,慈禧出殡时,相当于儿媳妇的隆裕太后需要怀抱一个宝瓶,里面装的是起灵时紫禁城供案上的供品。整整五天了,这些供品早就发霉变质了。

另外,据说马车上还装着为慈禧准备的全套满汉全席的供品。而这一路上,供品已经变质,发出了阵阵恶臭。

可见,慈禧送葬队伍发出的恶臭,是骡马身上的味道以及排泄的粪便味,还有供品腐败的臭味。

回顾当初孝庄太后死了37年才下葬,也说明当初的防腐技术已经相当高了。因此,有人怀疑当时送葬队伍的臭味有慈禧太后尸体发出的臭味,是不科学的。

而其实,慈禧举行盛大的葬礼后仅仅两年,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朝便土崩瓦解。

而慈禧的定东陵也在其下葬19年后,由于其中金银珠宝之多,引来了东陵大盗孙殿英的垂涎。

孙殿英公然用大炮轰开了慈禧的陵墓,把里面的宝贝装了好几马车运走,甚至一些不方便带走的大型珊瑚等无价之宝,他还让手下全部砸毁。

慈禧口中一颗价值八个亿的夜明珠也不知去向。而慈禧的尸体更是被从棺材里扒了出来,落得个暴尸荒野。

后来,溥仪得知了慈禧墓被盗,才派人赶往定东陵,为慈禧收了尸,并用布包裹起来,并在里面放了一些简单的随葬品,才把她安葬了。

中国人讲“入土为安”,而慈禧的尸体却因为人们准备下葬用的东西及随葬品、修路、摄政王载沣的“感恩”等种种原因,在她死后一年才入葬。

再者,她入葬的时候,葬礼也是豪华至极,后因骡马排泄及供品变质,送葬队伍也变得臭气熏天。

而她后来又因为巨额的陪葬品,引来了东陵大盗孙殿英的盗掘。

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变数与不可知。或许,繁荣落尽,一切都会归于尘土。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慈禧是一个被权势裹得严严实实的女人,这一点,即便在她死后也没有改变。

1914年11月14日,慈禧仿佛心有所感,于是匆匆让人给光绪皇帝送去了一碗酸奶,没过多久,便传来了光绪的死讯。

光绪一死,慈禧终于松了口气,不过,谁也没想到的是,这口气也是老佛爷的最后一口气,这口气松了,她便也得去了。

去哪?归西而已。

1914年11月15日,瀛台里的哭声还没有停,慈禧寝宫里也传出了骇人的哭声——老佛爷,没了!

慈禧的死,对于清政府而言,无疑是一场政治灾难,权力的平衡也将因此被打破,更何况,老佛爷一死,谁能掌控清王朝?谁能保证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所以,慈禧的死讯一出,整个清王朝便弥漫着悲痛、迷茫的情绪,即便是载沣,也是如此。

不过,伤心归伤心,迷茫归迷茫,慈禧死了,被慈禧钦定为皇帝的溥仪和任命为摄政王的载沣,首先得做的便是让老佛爷一路走好。

可是,即便载沣花了很多心思和钱,老佛爷的葬礼仍然被延后了1年的时间,她在死后1年方得被人抬到陵寝里,躺在她斥巨资建造的豪华陵墓里。

慈禧作为清王朝最有权力的一个女人,作为摆弄了中国近半个世纪风云的女人,她为何会在死后1年才得以下葬?

实际上,这一年的时间,放在帝王家里倒也不算长。

慈禧的陵寝实际上早在1873年便已经开始修建,可是,后来慈禧觉得自己怎么也是清朝最有权势的女人,陵寝怎么能这么随随便便?她认为原来的规模配不上自己,所以,她决定重修陵寝,怎么豪华奢侈怎么修,料用最好的料,陪葬品也得是最珍贵最精美的陪葬品。

这一重修,便又花了数不清的钱,花了13年的时间,从1895年修到了1908年,好在她在1908年恰好死了,如果让她再活几年,恐怕又得重修了。

陵寝是修好了,可是,载沣还是不敢轻易安葬慈禧,所以硬生生拖了一年。

为什么?因为慈禧是一个女人,可却是曾经实际掌控了清朝近半个世纪的女人,不是皇帝,胜似皇帝。

可她终究没有登基称帝,从身份上说她是咸丰皇帝的“二皇后”,是同治皇帝的母后,是光绪皇帝的“亲爸爸”,不是皇帝,如果依照祖制的话,她要么和咸丰合葬,要么葬在咸丰的旁边,她是没资格“睡”普陀峪定东陵的。

为了这事,王公们得好好商量商量,让慈禧能够顺理成章地睡到普陀峪定东陵里去。

此外,慈禧一生最重奢华地享受生活。

所以,她即便是死了,也得享受最高规格的葬礼,想要最高规格,便得为她“私人定制”——拿慈禧的寿衣来说,从布料到阵线、金丝,肯定得是最好的,且是“现榨豆浆”,然后量身定做,别说穿在外面的寿衣了,恐怕即便是穿在里面的亵衣亵裤也得如此。

所以,不管是慈禧的陪葬品也好,是葬礼上所用到的祭品或者工具也罢,统统得用最好的。

当然,给慈禧的尸体作防腐处理应该也不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怎么防腐,用什么防腐,这很讲究。

即便是慈禧出殡的路线也很讲究,早在出殡前的几个月,清政府便将从北京到清东陵的120多公里的路修缮一新,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老佛爷的葬礼因为交通出现问题。

如此一来,自然得花费不少时间。

同时,也不忘了一件事——光绪死在慈禧前一天!

慈禧的葬礼要办,光绪的葬礼当然也要办,而且因为光绪是皇帝,又死在慈禧前头,所以得先办完了光绪的葬礼,再办慈禧的。

光绪皇帝出殡是在1909年3月,此时距1908年11月14日已经过去了5个月,所以,慈禧只能等。

这一等,便等了一年。

1909年11月,慈禧才等来了自己的出殡。

老佛爷的葬礼,对于清王朝而言绝不是小事,光绪的崇陵可以匆匆忙忙修建,她的葬礼却半点马虎不得。

1909年8月,为了让慈禧在阴间继续享受权力,清政府为她烧了无数的金银财宝和士卒,即便是死了,也得有钱有权有势不是?

1909年11月9日,这一日,天空阴沉沉的,路上挤满了观看送葬的“观众”、警察和军队,让人感到压抑,慈禧的灵柩得用一百多人一起抬!

给慈禧的葬礼开路的是一支轻骑兵,然后便是一列小矮马,再然后便是轮流给慈禧抬棺的数百仆役。

然后,又是一支轻骑兵,这支轻骑兵之后是三个用马车拖运的豪华轿子,轿子之后则是一支骆驼队,骆驼们驮着帐篷等物品。

给慈禧送葬的人有王公贵族、高官要员和喇嘛,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给这个女人送葬的。

这次送葬,他们得走上5日的时间,从京城走到清东陵,走到慈禧的陵寝,然后跪着送走慈禧,送她进入她花了无数金钱为自己打造的陵墓!

这个人数繁冗的送葬队伍可谓是样样俱全,从厨师到清洁人员,从警察到军队,从官员到王公,吃、喝、住、行也被无一例外地被安排的妥妥当当,即便是马和骆驼在路上留下了粪便,也会迅速被清理干净。

所以,所谓的慈禧出殡当日臭气熏天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她曾经作为清政府的实际最高统治者,她在清政府高层王公贵族和高官中拥有极高的威望,即便她没有这所谓的威望,为了颜面,清政府也不可能让她的葬礼臭气熏天。

可是,为什么会有人说慈禧出殡当日臭气熏天呢?

慈禧执掌国柄数十载,有何作为?

对内,对黎民百姓极尽压迫、剥削之能事,只为了满足自己对权势的贪恋和生活的奢靡;对外,极尽谄媚之能事,连连丧权辱国,甲午战事已起,竟浑然不顾国家安危,举国之力为自己庆寿,她一句“宁赠友邦,不予家奴”更是将她自己放到了所有百姓的对立面。

所以,臭气熏天臭的不是慈禧的尸体,而是她的名声。

慈禧这个女人,只凭一句“宁赠友邦,不予家奴”,她便得臭气熏天,遗臭万年。


宁糊涂


【精选回答】来自优质账号→野史日记


慈禧太后的名声很大,不管慈禧太后当年的名声是好是坏,但是都会知道有这样的一个女人。这位慈禧太后的出身一直是一个迷,她就像是迷一样的女人。近些年有学术说法认为,慈禧其实是一位汉族女人,因为大家可以通过照片看到慈禧是裹了小脚的,这一点后来在孙殿英盗墓的时候也有发现。而且,有记者去实地采访过,在慈禧的家乡西坡村,仍有慈禧的故居,当年的采访也得到了村民的肯定,他们说,慈禧就是出生在那里的,有一位叫刘奇的老汉,更是研究了慈禧童年26年,搜集了很多慈禧是汉人的证据,同时,他写的文章,出的书,荣获了无数的奖项,受到了历史学术界的认可。

权势滔天的女人之死

慈禧从进宫到掌握朝政大权,这或许有不光彩的地方,但是也不失为一个励志故事,作为女人,她掌管朝政48年,比肩刘娥、孝庄等人,虽然晚节不保,但是也不能否认她的实力。在朝廷之中,一个女人能玩的转,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你都要佩服这个女人,因为在封建社会,女人的地位极低,她们的成功必定付出极大代价,同时有过人的心性,否则绝对不会成功。

慈禧太后的死,在很多人看来,或许会是一件普天同庆的大好事儿,至少今天的我们看到这样的结局可能会拍手称快。也或许当时的百姓也会心中高兴。但是在慈禧死去的时候,整个朝野是肃然的,是悲哀的,这位执掌朝政48年的女人离开了,或许满朝文武会有点兔死狐悲的感觉,曾经挡在他们前面背锅的女人不在了,这个千疮百孔的大清,就落在了他们身上,下一个臭名远扬的人会是谁呢?

1908年11月15日,慈禧病逝。这位童年历史空白,有汉女一说的传奇女子结束了她的一生。据我所知,慈禧生前非常讲究,无论是吃、穿、睡、用度都很讲究,甚至连出恭也很讲究,甚至要和今天的坐便一样,而且用花瓣浮于水面,免得水溅到自己,同时丫鬟要含一口水,当时的纸张比较粗糙,把这口水吐到纸张上,就会湿润,再给慈禧清理使用,就会舒服不少。由此,可见慈禧对生活要求之高。

我查到的资料与这样的事实相符,慈禧生前讲究,死后也很讲究,作为大清朝的真正统治者,慈禧在生前就为自己修建陵墓,位置是在清东陵,李莲英为此也没少操心。

慈禧身后事很讲究

李莲英是慈禧身边的大太监,深受慈禧宠爱的李莲英在慈禧死后也仍然延续了慈禧生前的态度,李莲英精心的完成慈禧的遗愿,其中两件事情最讲究。

第一件,清东陵慈禧墓的修建。对于慈禧墓葬的修建,慈禧生前很在意,她这个人很讲究细节,也很要面子,她死后的棺木、墓葬,各个细节都有很高的要求,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高要求,这墓葬一直到慈禧死后都没能建造完成,这也是为什么慈禧死后没有立即下葬的原因,反而是等了一年左右。

慈禧死的时候是冬天,要等到开春,才继续动土将慈禧的陵墓进行完善,其中的细节在冬天的时候也在进行,因为这项工程不能再拖了,李莲英也是尽心完成这件事,算是对慈禧最后的尽忠。

第二件,慈禧尸体的保存。这件事对李莲英来说也很重要,其实慈禧晚年和李莲英的关系,虽然仍然是主仆关系,但是也有一点老伴儿的意思了。毕竟人老了,就需要一个伴,这也是李莲英尽心的原因之一。

李莲英保存慈禧的尸体,采用了冷冻的方式,每天采用上等的花瓣进行熏香,还用外国采购来的防腐材料进行防腐,当时的防腐技术虽然没有今天好,但是也有一定的效果了,否则,孝庄的尸体怎么安置了那么多年呢,慈禧的尸体才停了一年,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时候老去的李莲英也会和慈禧说说话,说说这么多年来的一些事情和遗憾,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呢?但是李莲英也很聪明,避免了重蹈前任太监的一些覆辙,才有命活下来。

慈禧出葬当天为何臭气熏天

据我了解,当墓葬进行修建完毕之后,古代人讲究入土为安,慈禧太后在朝廷这么多年还是有一些威望的,至少在她死后这一年时间里,这样的威望和影响没有彻底消失。

清东陵的修建完毕,已经是1909年10月,慈禧的尸体被保持的很好,基本已经干了。至少不会腐烂了,这点在孙殿英盗墓的时候可以看得出来。而且口中还有贵重的夜明珠,其他部位也不会少了贵重物品,单单金丝楠棺木就已经价值不菲。这些东西都为保护尸体起到了关键作用。

慈禧出殡当天,场面浩大,整条街都是送葬的人,都迈不开腿了,慈禧的棺樽就这样在大队人马的簇拥下缓缓前进,其中自然有很多牲口作为动力,轰动一时。

我了解的所谓“臭气熏天”并非是民间传说的慈禧“遗臭万年”,这可能是当时的人们对百姓的愤怒,怒其不争,所以把“遗臭万年”这样的想法给具体化了,但是显然是不现实的,首先,尸体保存的很好,并未大面积腐烂,况且一具尸体在精心保存下,即使有点味道也不至于“臭味熏天”。

这里说的“臭味熏天”,我觉得应该是人们的汗臭味,无数牲口身上的臭味,还有牲口的大小便味道,由于人太多,阵势太大,味道一时间散发不出去,所以造成“臭味熏天”的感觉,其实也很好理解,就是当时以牲口为动力的情况造成的结果。

慈禧可恨吗?

慈禧可恨吗?这句话相信很多人都会纳闷,咋不可恨呢?这个老太婆卖国贼,把大清经营到倒闭,还得罪了外国,导致八国联军屠杀京城。

我觉得吧,慈禧固然是可恨的,但是大清的败亡从乾隆的逍遥生活和闭关锁国政策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到了慈禧这个时候,成为了一个爆发的点,要说慈禧没错那也不可能,她错大了,但是要全怪到她身上,那也不公平,历史这种事情,只能留给后人评说,真正的盖棺定论,却也极难做到精准不是。


顺手关注野史日记,欢迎点赞、评论、转发支持!


野史日记


普通人家,几乎没有停尸一年再下葬这种事,但在帝王家,这太平常不过了。慈禧停尸一年这算短的了,她皇家的老前辈孝庄太后可是足足停了几十年尸。

停尸时间过长的,要么是因为没有下葬的条件,要么是因为葬起来很为难。还是拿孝庄为例,康熙之所以让老祖母停尸那么多年,不是没条件葬,也不是不想葬,而是不知道该怎么葬。孝庄生前有遗愿,死后不想和皇太极合葬,但按照祖制,她又应该跟皇太极葬在一起,康熙很纠结,很为难,只好把尸体摆在那里,日后再说。

但慈禧死后一年下葬,并不存在没条件葬,或者难葬的问题,纯粹是因为需要时间。

为什么需要一年时间呢?

最重要的一点,慈禧为此应该感到很欣慰,她死的时候不是失权者,相反有极高的威望,这从她死后二十二个字的徽号就能看出来。根据中国古代尊称法记载,慈禧徽号之尊贵、之隆重,史上没有第二位女性可与之匹敌。

就是无冕女皇,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拥有无上权力的最高统治者。

虽然慈禧死的时候,清廷已到了败亡的边缘,但怎奈让她赶上了将亡未亡的“好时候”,这一点决定了她可以从容地享受死后的哀荣。

简单说,无冕女皇的葬礼马虎不得,需要花时间精心且隆重地准备。

换其他帝王或者掌权的女主,即便精心准备,可能也花不了一年的时间,但慈禧的葬礼真需要这么长时间。

因为这是个事事讲究皇家奢华排场的女人。

因为死得突然,除了她的陵墓早早就修了,算是在她死时勉强能用外,其他的一切事项都需要花时间现筹办。帝王级的金丝楠木大棺材要准备吧,数量让人不敢想的陪葬品要规整、搜罗吧,隆重葬礼所需的庞大葬具需要精心制作吧——总之,极致的奢华不仅是金银珠宝堆出来的,更是大量的时间堆出来的。

第二点,慈禧死的时候虽“恰到好处”,但也是多事之秋。别忘了,光绪就死在她前一天,虽然是傀儡皇帝,但光绪在民间的声望不错,况且监国摄政王载沣还是他兄弟,所以再怎么忽视他,一场说的过去的帝王葬礼还是需要的,而且还得葬在慈禧前头。

所以先筹办1909年5月间的光绪葬礼又占用了一些时间。

另一点也是不言而喻的,慈禧和光绪的葬礼也不宜靠得太近,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嘛。

第三点,小皇帝溥仪要登基,他爹监国摄政王载沣要抓紧时间尽量把朝局掌控到自己手里,这是个复杂且有难度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精力。说白了,当时前台的执政者最关心的不是老佛爷何时下葬,而是掌权。所以,慈禧的葬礼得适当地朝后挪一挪。

据说,载沣当时不仅想把慈禧的葬礼往后挪,还有意剔除葬礼的浮费部分,但在叶赫那拉家族的强势反对下,本就没有硬手腕的载沣最终妥协、让步了。

要不,慈禧的下葬时间可能还会晚,也没有那么奢华。

第四点,慈禧是个很迷信的人,一生迷信黄道吉日。想当年发动辛酉政变,进京的日子是千算万算的,1901年从西安返京,进京的日子也是如此。到了下葬这儿,当然更不能含糊了,一定要挑个黄道吉日。

就这样,结合主客观因素,操办葬礼的亲贵最终给慈禧定了这么一个日子,1909年11月5日起金棺,经4天行程,9日归葬东陵。

其实,自宣统元年七月间的佛教万灵节,慈禧的葬礼就已经非正式地开始了。监国摄政王载沣以小皇帝的名义,给慈禧置办了一个纸质大驳船,驳船上堆满了纸扎的太监宫女、文武百官、日常摆设和食物。

先拜祭,然后一把火烧光。

这大概是让生前侍奉慈禧的一切人等提前去阴曹地府打前站吧。

11月5日,慈禧的葬礼正式开始。光绪葬礼那天,晴空万里,慈禧葬礼这天,阴云密布。据说因为时间一再推迟,送葬队伍中不少都显得不耐烦。

尤引人瞩目的是抬金棺人数,未出城前是八十四人抬棺,这是能够通过城门的最大人数;出了城门则第一时间将抬棺人数增加到了一百二十人。

前行者是监国摄政王及诸王公贝勒及贴身侍卫、军机大臣等,后为骑兵一队,再后为载着帐棚及行宫用具的骆驼队等。

骆驼队的后面是伞队,这些万民伞皆是庚子年慈禧由西安回銮时,百姓恭送的,安葬后要全部烧掉。

伞队的后面是蒙古勇士,其后是诵经喇嘛,最后是銮仪卫队,执祭器佛幡旗帜等等。

整个送葬队伍中有几处很显眼:一处是慈禧生前使用的皇家轿舆也在其中,这也是要烧掉的;二处是送葬队伍中的几个大太监,李莲英也在其中;三处是送葬队伍的最后还有穿红衣扛砍刀的刽子手,这是镇场子的;四处就是规模庞大栩栩如生的纸人陪葬军团,纸扎的洋鬼子都有,十分地震撼瘆人。

因为无处不在的警察以及军队,慈禧金棺所过之处,家家闭户,秩序井然,绝没有喧哗絮乱之象。其间发生的一件事足能说明此点,慈禧生前红人、直隶总督端方拿相机拍照,闪光灯闪白烟让隆裕看见了,事后直接被撸掉了,罪名大不敬。

直隶总督尚且如此,何况普通老百姓。

秩序如此井然,所以说,送葬队伍臭气熏天是不可能的,这种说法是民间对慈禧的一种不满宣泄,是变相地在骂慈禧遗臭万年。

当然,那么多骆驼牲口,还有隆裕特意为慈禧准备的满汉全席等等可能已经变质变味的食物,送葬队伍中可能存在异味,但到处都是牲口粪便,甚至说有尸臭,这明显是不切实际的夸张之词。

慈禧的尸体是不会腐烂的;牲口的粪便也是有人及时清除的。

唯一无法清除的是慈禧留在民间的臭名声。

但客观地讲,在当时,慈禧在北方的名声并不怎么臭,南方人骂她、恨她的多,尤其是广东。

归葬的细节在此不多说了,最后再说一点。慈禧葬入东陵后,葬礼还有一个环节,请慈禧牌位回紫禁城。

对载沣来说,这是个苦差事,得磕好几百个头。


黑句本


1908年11月15日,慈禧死了。

那个执掌大清最高统治权的坚强的老女人不在了,并不像我们后世想象中那样,大家为了老妖婆的离开而欢欣鼓舞,大清的统治顿时海清河晏,正相反,整个朝野如丧考妣,气氛凝重,弥漫着一种末世的绝望情绪。倒不是大家有多尊重怀念她,但大家都没经历过没有她的日子,不知道未来的路为谁而来,路在哪里。

封建专制的时代总是这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没了,子会悲恸,君父没了,臣子会茫然,当大家被封建专制剥夺了思考的权力,变得已经不习惯思考。从1861年咸丰帝驾崩到1908年慈禧去世,慈禧在中国行使太后干政权力长达47年,不管有没有包括冠以“同治”年号的“中兴”,她都给这段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打上了自己的深刻印记。

如今,那个稳坐朝堂、代替大家思考的女人没了。且不说她生前规划的政治方向,单说她制定的接班人,不管是懦弱的侄女隆裕新太后还是年轻的摄政王载沣,所思所忧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如何为慈禧操办一场隆重的葬礼。

葬礼的排场越大,国内国外的人们看着,越会显现出朝廷的不可触及的威严,空洞的内心虽然对未来充满恐惧,但至少要让别人看起来凛然而高贵。

建造与翻修定东陵的时间持续了几十年,在慈禧死前十几天正式完工,但从京城通往定东陵的道路近三百里路,为了慈禧葬礼,当然需要重新整修。

为慈禧太后陪葬的各种宝贝和葬礼上的诸般物事也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光一件金丝礼物,就耗费了半年时间。

还需要考据出一个真正的黄道吉日,适合安排这种重大国事。

关键是朝堂上少了一个主事的人,假如由慈禧本人安排她自己的葬礼,想来不需要太多周章,托孤重臣也好、摄政王载沣和隆裕太后也罢,都缺乏主见和统一的思想。

为了“伟大的皇太后”(慈禧死前是这样追封自己)的葬礼,大家不得不付出了近一年时间的准备工作。

慈禧的直接死因是感染痢疾杆菌导致严重炎症,继而引发心肺衰竭,这个死法固然生前难受,但对尸体的保存有极大的益处。

很简单的道理,身体消化系统内的食物和水分被大量排空,一方面呈现脱水状态,另一方面因食物腐败导致滋生的各种细菌也最大程度上减少。

慈禧死亡时间是十一月中旬,也就是现在的季节,北京的最低气温已经降到零度左右,比较有利于尸体的保存处理。

再加上慈禧的棺木选择了金丝楠木,防腐能力卓然有效。

1909年11月9日,距离慈禧死去的时间只差一星期就满一年的这一天,声势浩大的慈禧葬礼终于举行。

要说在送葬的浩浩荡荡的队伍中闻到臭味,那肯定不会来自慈禧的遗体,别看已经死了一年,要相信举国体制执着于一件事情时的成效,这一点从1928年孙殿英盗墓后的半年,溥仪安排专人重新收敛慈禧遗体时的记录也能看出,即便到了二十年后的那个时候,慈禧的遗体仍然保存完好,只是皮肉干枯。

那么为什么送葬队伍里传来了阵阵臭味?

成千上万的随行者、成百上千的骡马,他(它)们身上的汗臭味、粪便味,以及隆裕新太后为慈禧精心准备的全套满汉全席腐烂时的味道,三百多里一路缓慢的走来,没有臭味才怪,这倒也应和了后世人们对于慈禧“遗臭万年”的心理期待。

清朝外务部贴心的给观礼的外国人准备了一处地点,使得各国使节和记者们有幸观看到了他们难以理解的一幕,成千上万的纸糊的新军士兵出现在送葬队伍中,他们的形态与封建旧王朝的最后一名实际统治者的身份反差强烈。

就连身处金丝楠木棺椁里的慈禧也没想到,不出两年,这帮笑容诡异的纸糊新军士兵却成了她那清王朝最后的掘墓人。


历来现实


东陵大盗孙殿英当年盗掘慈禧墓时一边扒慈禧的裤子一边说着不可描述的语言,甚至之后的很多记载说慈禧虽然已经死了20年,但样貌依旧栩栩如生,那时候虽没有福尔马林这样的防腐液,但慈禧的棺材是“水不能侵入,蚁不能穴”的金丝楠木做的。

虽然无法考证当年慈禧墓被盗掘时,慈禧样貌是否栩栩如生,但有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皇家御用的金丝楠木棺材的确有防腐的作用。

既然有防腐的作用,那慈禧下葬之时,大街上弥漫的臭味就不应该慈禧遗体散发出来的,并且,即便慈禧误国误民,那也不至于一个尸体腐烂能让整个送葬队伍变成臭气熏天的。

1908年,光绪皇帝去世以后,第二天,嚣张不可一世的慈禧也随着去世,关于光绪皇帝的死因,近代的考古学家在检查完光绪的尸骨以后,确认光绪是被毒死的。而慈禧的死却是正常死亡,但死后将近一年之后才下葬,这是为何?

其实,这一点并不难理解,慈禧生前就是穷凶极奢的代表人物,是晚晴最会享受的女人,据史料记载,在1897年这一年慈禧太后就用掉了十几万个苹果,平均每天400多个,按她的说法,苹果的香气既能附着于身上,又能对皮肤好。

在1894年,慈禧60大寿的这一天,她为自己准备的生日礼物加起来耗费了国库三千万两白银,这让本来国库空虚的清朝更是赤字累累,因为这毕竟不是小数字,乾隆时期整个收入也就五千万两白银。

慈禧为了满足自己办生日庆典的愿望,甚至在朝堂上提出预算方案,让边防开支减少四百万、刑部拿出五十万、户部拿出五百万、内务府拿出五百万、减少宫廷开支、增加税收,反正是凑足了算。

当时朝中大臣纷纷提出异议,认为这些费用都是保障清朝正常运转的费用,不能随便挪用,以防战时不备,而慈禧一怒之下说出:“谁让我生日一天不高兴,我让他以后天天不高兴”。

最终,庆典的筹备计划在军机大臣、礼部的指导下有条不紊的筹备,从皇宫到颐和园的沿途几十里布置的气派无比,戏楼、景观台的夹道都装饰一番,非常隆重。

然而就在慈禧的庆典有条不紊的筹备过程中,北洋舰队突遭袭击,而慈禧修建的颐和园所需的资金有很大部分是挪用了海军经费,最终我们都知道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战败。战争搅乱了慈禧的庆寿计划,后来慈禧没脸面再大肆举办了,就下令取消了原来的沿途景点工程,最终的庆寿计划在宁寿宫黯然度过。

慈禧过庆寿时,感觉很委屈,认为战争打乱了她的计划,有一阵子总是闷闷不乐。

由此可见,慈禧活着的时候,对于传统礼节很是重视,在她看来,凡是古人留下的礼制都要重点操办,对于皇室最注重的葬礼,那绝对是不能有半点马虎的。

虽然古代的皇帝在登基时就开始建造陵寝,但对于生前就十分讲究排场的慈禧来说,显然时间还是不够用,1908年慈禧去世,直到1909年11月9号才举行葬礼,这中间间隔一年时间,主要就是为慈禧的葬礼选一个黄道吉日。而在下葬当天送葬队伍臭气熏天的原因,其实不难解释,慈禧的葬礼搞的声势浩大,再加上路途遥远,肯定需要马匹或者其他牲畜来帮忙托运,牲口可不管下葬的是谁,从皇宫到定东陵,基本上是一路的粪便,那味道……与慈禧“遗臭万年”的味道很相似。


小小嬴政


1908年,光绪帝死后的第二天,慈禧留下“女人不干政,太监不擅权”的两条遗言,病逝,享年74岁。


然1909年,慈禧才被葬在河北省遵化市的定东陵。莫名其妙,出殡当天,送葬队伍之内,恶臭不断,简直熏天。

是慈禧的尸臭,还是其他?

慈禧尸体倒是没发臭,那时正处于11月份,北京气温低,加上放置于金丝楠木之内,完善密封。20年后,孙殿英重启时,看到慈禧面容栩栩如生。


值得一说,慈禧死于痢疾疾病,死前很长时间都在拉肚子。不停地腹泻,早已把肚子里的食物残渣和一些水分排空。

种种因素叠加,慈禧尸首未腐,也未臭。所以,尸臭不是臭味来源。而这来源于庞大的队伍以及贡品。

慈禧的葬礼是豪华的,从出殡起,连连轰动全国,外国佬见了,叹为观止,很给清政府涨了脸。

从紫禁城到定东陵,足足走了五天,送葬队伍人数万人以上,被征调的马车、牛车等几千辆。走在最前面的是引幡队,他们带领的是由纸扎成的纸人兵马,宛如真的,渗人。其中还有扛着枪的外国佬,雄赳赳。


走在之后的是护卫队,有几千人,他们旌旗蔽日,刀枪如林,气昂昂。然后才是抬棺队伍,几百人轮流换,最后是文武大臣。

为满足外国友邦的好奇心,特地搭建观礼台,途中设有简篷,配备专门的翻译官,现场直播,当场讲解。

量世界之物力,结吾阴世欢心,无疑,轰轰烈烈……

总结起来,人多、牲畜多、路长、规模大,所以,走到哪里,哪里臭气熏天。牛屎、马屎、骡子屎,遍地开花。

据说,为弥补庚子国难慈禧狼狈西逃亡,特地为此准备上满汉全席,放在庞大的娇子内,供老太太品尝。时间久了,自然有味儿!

葬礼热闹,但陪葬品也不弱,各种奇珍异宝,什么翡翠西瓜、白菜,什么玉石,什么珊瑚树,什么珍珠。价值约是三年的财政收入!堪称世界之最!


慈禧的葬礼规模大,陪葬品丰厚,自然需要时间准备,还需要选择黄道吉日,修筑人流大的道路,要让老太太安稳上路,不是吗?

另外,慈禧遗旨:隆裕太后和载沣掌控朝政大权。但这两个主事人做事畏手畏脚,一时半会没个好点的主张。

所以,慈禧太后时隔一年才出殡下葬。


史小二记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去世,1909年10月慈禧下葬,这中间相隔了一年,这一年当中慈禧的尸体会不会腐烂甚至臭气熏天呢?答案是否定的,慈禧的尸体不会在这一年腐烂,所以出殡当天臭气熏天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首先我们来倒推,1928年7月,此时距离慈禧下葬将近20年了,驻军在马伸桥附近的孙殿英打起了慈禧陵墓的主意,后来孙殿英假借和盗墓的另一支部队开战的理由,封锁清东陵进行盗掘,他们炸开了慈禧的墓室,得到了无数的奇珍异宝,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孙殿英一伙人打开慈禧的陵墓之后,慈禧的尸体并没有腐烂,而是光泽如初,甚至等到孙殿英等人撤退之后,清朝旧贵族来墓室重新收尸的时候,发现慈禧身上才出现一些青色的区域,生长出一些白毛,下身穿着裤子,最外面的裤子是金丝制成已经被盗取了,上身裸露。

从这件事可以得出结论,慈禧下葬的时候,尸体并没有腐烂,而是保存的很好,但是所谓的臭气熏天也是有出处的,比如,民间特别痛恨慈禧,所以得知她死后一年才下葬,就传出她臭气熏天的消息,以此解心头之恨,再加上民国初年街头艺人的加工,各种各样的版本就流传开来了。

中国古代对于尸体的保存是很有一套的,而近些年出土的古代陵墓,有很多尸体下葬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还是完好如初,更何况穷奢极欲的慈禧呢?最早的时候,人们对尸体的保存,多是制作成干尸,像木乃伊一样,很容易保存,后来有了更好的条件,比如,在下葬之前,用大量冰块进行保存尸体,慈禧的尸体很多时候就是这种方法,而下葬之后,就有更多的方法进行尸体的保存了。

那么,为什么慈禧在死了一年之后才被下葬呢?这就和当时的情况分不开了,慈禧在死之前,提前结束了光绪皇帝的性命,然后指认溥仪作为新的大清皇帝,但是溥仪只有三岁,这时候掌权的实际上是摄政王载沣,但是清朝已经内忧外患,又遇到皇帝和实际掌权者去世,继位者年幼,所以更加风雨飘摇,慈禧的葬礼也就一直往后拖。

除了这些原因,更重要的是因为慈禧生前的遗嘱,慈禧在去世之前就预定好了自己的葬礼,要求十分豪华和奢侈,对于此时的清朝,一时之间无法拿出这么多的钱,而且也需要筹划,需要准备的时间,所以才拖了一年之久。

看一下,这张图就是荣寿固伦公主。

后来由于荣寿公主的催促,摄政王载沣才火急火燎的下葬慈禧,荣寿固伦公主是恭亲王奕欣的长女,深得慈禧的宠爱,不过她能够得到慈禧的喜欢肯定不是因为长相,不信看看图片就知道了,经过荣寿公主的催促,慈禧的葬礼开始隆重的举行。

葬礼那天,街上人山人海,几百个人穿着特制的衣服轮流为慈禧抬棺材,还有专门修筑的看台,供外国人观赏,光出殡这一项,就持续了好几天,为了准备棺椁,一年之内在云南砍伐了大片森林,遴选合适的木材,并且耗费巨大运到北京,其次,加上喷漆等等程序,耗费达120万两白银,这还不算几十号人才能抬动的陪葬品,其奢侈程度如此,尸体的防腐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慈禧生前祸国殃民,死后也要带走大量珍宝,还耗费人力物力举行奢侈的葬礼,虽然出殡当天没有臭气熏天,但是她的名声在后世一直都是臭气熏天。


无笔


慈禧死后一年才下葬,是不是感觉时间非常长?其实这在清朝已经算是非常快了。有些清朝皇后、太后要等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下葬。而那些草草入葬的嫔妃,虽然下葬速度比较快,但是安葬的陵寝、陪葬品也都非常简陋,甚至显得寒酸。

反观慈禧,就不一样了,虽然在死后一年就被安葬,但其陵墓之讲究,陪葬品之奢华,及出葬时场面之壮观,是清代前朝皇帝都无法比拟的,更不要说之前的皇后、太后了。如果乾隆在天之灵知道了此事,估计也要跳起来痛骂慈禧败国,好好修理慈禧了。

那慈禧为什么能这么快,还如此奢华隆重的下葬呢?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吧。

一、咸丰死的早呀,1861年就挂了,所以,慈禧可以提前准备自己的陵寝。

慈禧和慈安的陵墓于1873年开建,两座陵墓共花费500多万两白银,其中慈禧陵花费277万两白银。但慈禧并不满足,要超越慈安陵墓的级别,于是在慈安去世后,下令奕劻、荣禄重修陵墓。两个马屁精为了让慈禧高兴,自然不遗余力,到1899年,陵寝的重修费用已经达到了150多万两白银。保守估计,整个陵墓完工,总消耗至少在500万两以上了。直到1908年慈禧去世,慈禧的菩陀峪定东陵才终成大作——慈禧的坟头不长草木,光秃秃一片,也是有趣。

二、慈禧在生前就已经开始搜集天下稀世珍宝准备做陪葬品了。

慈禧的陪葬品数量之多,在清朝也是空前绝后。她的棺底铺了三层金丝串珠锦褥和一层珍珠。头部上方放置翡翠荷叶,头戴珍珠凤冠,冠上最大的一颗珍珠如同鸡蛋大小,据说值1千万两白银以上。嘴中含了一颗价值连城的超大夜明珠。身穿金丝礼服。脚下放置了粉红碧玺莲花,两边各放翡翠西瓜、甜瓜、白菜等宝石器物,还有宝石制成的桃、李、杏、枣200多枚。身旁放置27尊金、宝石、玉、翡翠雕佛像,身左放玉石莲花,身右放玉雕珊瑚树。棺椁内还放置了8尊玉骏马、18尊玉罗汉等物。慈禧身上覆盖一件缀满珍珠的陀罗尼经被。最后,棺椁内还被倒入了4升珍珠和2200块宝石。

慈禧的棺椁也是从云南花费了数十万两白银,运送到京城的上好楠木。慈禧尸身及陪葬品放好后,封闭棺椁,据说在棺椁外面刷了四十多层金漆。金漆除了保护棺木之外,也起到了一定的密封防腐作用。

据说,慈禧的这套葬品,价值上亿两白银。对比一下,北洋水师最贵的军舰镇远舰,造价也不过142万两白银,可以建造多少艘了。

三、慈禧生前是清朝最有权势的人,死后,其侄女隆裕成了权势人物。

正是因为隆裕是慈禧的侄女,所以,在荣禄等大臣主张薄葬的时候,隆裕却坚持厚葬。于是,除了慈禧生前搜集的珍宝以外,还要继续搜集陪葬宝物。

同时,隆裕还要求礼部选定下葬吉时,制定葬礼礼仪,挑选和训练出葬时的人员,整修从北京到菩陀峪定东陵的近300里道路,选定和建造中途休息的驿站等等。

埋葬慈禧的所有事情,能够在其死亡1年之内完成,已经是神速了。如果没有隆裕的干涉,慈禧被草草埋葬或者停棺数年都很有可能。

慈溪的出葬过程,也是非常的奢华。

除了数量庞大的用来焚烧的纸兵、纸车马等物之外,还有数队的长矛轻骑兵、驼载物品的驼马队、各类仆役,以及随同的皇亲贵族、王公大臣,和外国使节等,有近万人之多。

送葬队伍的核心当然是128名抬棺的杠夫了,他们共分三组,每组128人,轮流抬棺;还有仪仗队1628人;队伍最前面有64位引幡人。

慈禧的整个葬礼过程,据传,花费也达到了将近150万两白银。

这一整套下来,可以看出慈禧在清末的权势、影响力和奢侈程度了吧。国难当头,清朝面临灭亡之际,慈禧还修建如此豪华的陵墓,使用如此众多的奢侈陪葬品,举行如此大规模的葬礼,其腐朽程度可见一斑了吧。这还不包含其生前大修园林、生活奢侈浪费的花销。

如果能将这些花费都节省下来,投入国防、教育和民生,相信清朝不会这么快灭亡,近代的中国也不会遭受如此之大的耻辱。

至于慈禧的送葬队伍“臭气熏天”的原因,即不是慈禧的尸体散发出的,也不是驼马队的排泄物散发的。

因为慈禧的尸体是经过防腐处理的;棺椁外面还刷了很厚的漆,起到了密封作用;再加上当时是1909年11月份,冬天已到,气味也很难大范围的发散。

而驼马队的排泄物,及送葬人员在途中产生的秽物,也都是有专门的仆役负责随时清理的。当时的送葬队伍,每队之间都有一定的间隔,这个间隔就是用来清理驮马排泄物的空档。其实,想想也容易明白,送葬队伍中有很多皇族贵戚、王公大臣和外国使节,让他们从满地便便上走过,成何体统。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估计礼部官员的脑袋已经不保了。

慈禧送葬队伍之所以“臭气熏天”,是慈禧所带来的清朝即将灭亡的腐臭味,也是慈禧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