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詩的盛世出現在唐朝?

一、漢朝時期士人政治生態探究。

想知道為什麼詩歌的盛世會出現在唐朝,其實這是一個歷史性的學術問題。大家都知道的答案是,唐朝空前強大的國力,自由開放的社會風氣,卻沒有真正看透,為什麼唐朝自由開放包容大方?自由開放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是源於什麼?

歷史,是一切現實的孕育者。任何脫離歷史現實存在的文化,都註定難以繁榮,更別提長久盛放。文化,尤其如此。

漢朝的國力一樣強大,特別是漢武帝執政時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文化推向了皇權御用的地位,為什麼就沒有出現文化的盛世?漢朝的樂府,僅止於宮廷御用罷了,對於民間,幾乎是沒有流行開來。為什麼,因為漢朝的文化底蘊還不夠。而且御用文化,畢竟屬於小範圍的文化,一旦這個文化不能成為大眾文化,就不可能產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態勢,也就不可能產生所謂的盛世。另外,從長遠的歷史觀點來看,西漢屬於中華詩詞文化事業草創時期,內憂外患還很多,朝廷也好,民間也罷,大家的注意力還在怎麼保存國家安定,怎麼消除內憂外患上面。匈奴勢力來一撥,外戚勢力來一撥,宦官勢力來一撥,皇權家族內部再來一撥……種種磨難,一道一道割裂了文化這多嬌豔花朵的綻放。文化的成長需要長期的澆注灌溉,整個西漢王朝,都沒有這個精力去做這方面的事情。

東漢王朝的建立,就是皇權與大地主共天下的結果。大地主把您老推上皇帝寶座,您老該如何回報俺們?給更多的土地,給更多的政策。劉秀多次想改變土地政策,和奴隸政策,均以失敗告終,為什麼?因為你動了大地主的奶酪,您老就是如此來報答俺們的?!

除了上面的好處外,誰來幫您老治理天下?您老不可能什麼事情都自己幹了吧。好吧,我們推舉一些好人才給您吧,幫您守住這個家業。推薦人才總得有個標準吧,好辦,就以“孝廉”為推薦標準吧。於是,朝廷的官員就來自於大地主豪門貴族自我的推薦了。至於這些個頂著“孝廉”頭銜上來的人才們到底是不是人才,您老不試試,怎麼知道呢?這個不行,再來一個;這批不行,再來一批就是了。兩條腿的蛤蟆不好找,兩條腿的人,不遍地都是!

結果就是,整個朝廷就成了大地主豪門貴族的天下。寒門世子在漢朝出頭的機會,很少,既然很少,起到的標杆作用就很少,而且更沒有辦法推動選材制度的改革,也沒有辦法去提攜寒門世子,來共同推動寒門世子的走上前臺。沒有廣泛的士族參與的文化,註定難以百花齊放。

二、魏晉時期世人政治生態探究。

更可怕的是到了魏晉時代。

曹丕推出的“九品中正制”,更是徹底把寒門世子的政治出頭機會徹底堵死了。所謂的“九品中正制”,就是給豪門大族們量身定做的制度。品評主要有三個內容:

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輩的資歷仕宦情況和爵位高低等。這些材料被稱為簿世或簿閥,是中正官必須詳細掌握的。

2、行狀:即個人品行才能的總評,相當於品德評語。魏晉時的總評一般都很簡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優能少"等。

3、定品:即確定品級。定品原則上依據的是行狀,家世只作參考。但晉以後完全以家世來定品級。出身寒門者行狀評語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門者行狀不佳亦能位列上品。於是就行成了當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

門閥制度的確立,與九品中正制互為聯姻。此時的中正制度只不過是例行公事罷了。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公門有公,卿門有卿"者也。(《晉書·劉毅傳》、《晉書·王沉傳》)

縱觀東漢、魏晉南北朝以至隋唐選舉制度的變化,貫串著皇權由盛而衰再盛的發展趨勢,而世家大族勢力則相反,其趨勢是在東漢末世家大族衰落,同時新興的門閥開始興盛,到東晉時門閥士族勢力達到頂峰,南朝也轉衰而至隋唐。而選舉制度也由東漢的重鄉里評議、重孝廉才德到魏晉重家世門第、輕孝廉才德,而隋唐則又重才德――科舉制。

東晉時期的民諺“王與馬共天下”,就是豪族進化成為門閥,進而控制天下的典型表現。整個東晉王朝,幾乎都是兩個門閥的子弟掌控,政治、軍事、文化等。寒門世子雖說也是“世家”,但也只是名義上的“世家”,其實依然是被排斥在政治之外的。

所以,魏晉之時,就有部分先知先覺的士人有了政治訴求卻無門而入,就選擇了另外一條路:憤世嫉俗,自我放逐,崇尚清談,魏晉名士就是這樣的一批人。現在還有很多人喜歡所謂的魏晉遺風,魏晉風骨,卻不知道當時這些人的心情,是如何的悲憤,彷徨。

劉伶有“醉侯”之稱。素好酒,喝醉了會脫光衣服跳舞。別人笑他,他還說到我把天地當作房子,把房子當作褲子,你們怎麼跑到我的褲子裡來了。他還說過,假如自己醉死了,就就地埋了。阮籍對那些官老爺向來抱著厭惡和鄙棄的態度,所以罵起他們來也從來不留情。平頭百姓向來望而生畏的“大人”在他眼中是個什麼樣呢?他說,“大人”是一類躬行禮法又自以為是的君子,就像寄生在褲襠縫裡的蝨子,爬來爬去都爬不出褲襠縫,還標榜說是循規蹈矩;餓了咬人一口,還自以為找到了風水吉宅。嵇康是另一位獨特的人物,他主張:“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他完全不理會種種傳世久遠、名目堂皇的教條禮法,徹底厭惡官場仕途,他要的是擺脫約束,迴歸自然,享受悠閒。權臣鍾會帶著華貴的車隊來拜訪他,他連招呼也不打。好友山濤要推薦他做尚書吏部郎,他卻立即給山濤寫了一封絕交信《與山巨源絕交書》。即便是嵇康這樣的人物,還是被人家找個藉口就殺了。底層世人的遭遇,可見一斑。所謂的竹林七賢者,皆政治失意者也。

當時的人被分為士農工商幾個階級。九品中正制是給其中的“世人”們訂製的,其他階級的人,想就別想了,政治,讓你走開。

三、南北朝時期世人政治探究。

南北朝,中華文明史著名的大劫難之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將門閥制度打破。有軍隊才是王道,才是霸道,才能當皇帝。北方少數民族的北魏政權的基礎上(中間經歷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誕生了一個隋王朝來。隋朝的八柱國制度,其實就清晰無比地表明瞭,你楊堅可以當皇帝,但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淵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趙貴,於謹,獨孤信(宇文毓和楊堅岳父,李淵的外祖父),侯莫陳崇也不是吃素的。軍隊依然掌控在八個柱國手裡。這就是縱橫中國近二百年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他起源於代北武川,初建於關中,共創造出四個王朝,分別是西魏,北周,隋,唐,這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奇蹟。貴族之間互相聯姻借勢,盤根錯節。比如:貴族獨孤信的三個女兒分別為北周、隋、唐三朝皇后。由此可見一斑。

當時的門閥表現的特色,與東晉時期的門閥截然不同:

1."融治胡漢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他們中本身多數就源自少數民族,對於各民族直接的界限,並不在意許多。這也是隋唐王朝的特徵之一。

2.此集團中人"入則為相,出則為將,自無文武分途之事"。這個特徵在戰時非常實用,但到了隋唐王朝國家穩定時期,就顯得格格不入了,以至於終隋一朝,及唐初幾代人,一直堅持的政策之一,就是削門閥,建立世人治世的政治生態。

隋朝建立了,但明顯門閥制度限制了優良政治生態的發展。隋煬帝的科舉制度,就是對門閥制度打響的第一槍。修建大運河,南北融通,重用南人,就是打響的第二槍。但門閥豪族不會輕易就範。雖然八柱國的創立者們已經不在了,但家族還在,餘韻猶存。門閥也向隋煬帝打響了第一槍。就在隋煬帝東征高句麗的關鍵時期,八柱國後代中的楊玄感起義,要知道楊玄感是隋開國功臣楊素之子,時任禮部尚書,他的主要謀臣是李密,是八柱國之一李弼的親孫子。另外一個八柱國之一李虎的親孫子李淵,先是坐山觀虎鬥,後來看時機成熟了,自己直接在太原起兵。

很多人對於隋煬帝的分析,都流於形式,甚至更多是根據唐王朝的教科書來評價隋煬帝。而我認為,隋煬帝的徵高麗,修運河,重揚州,都與他孜孜以求的想到打破關隴貴族門閥集團的政策息息相關。即便是死在揚州,也不願意自己的政權被門閥牢牢控制。最後,他選擇了魚死網破。我們現在沒有辦法還原隋煬帝最後歲月的心聲,但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偉大的君王,為什麼最後選擇了揚州,並且還親口說過“如此大好頭顱,該誰拿去”。他選擇了拋棄關隴貴族集團,也就有了被關隴貴族集團拋棄的思想準備。隋朝滅亡是皇權與貴族門閥互相拋棄的結果。這也直接成就了唐朝。

二、唐朝為什麼可以實現世人治世的政治策略

大唐王朝建立了。好事情是在這個王朝建立的過程中,關隴貴族集團已經被打碎的七七八八了。南方貴族門閥早就東晉滅亡時就已經煙消雲散;壞事情是關隴貴族勢力餘聲繞樑餘暉未盡。李世民的偉大就在於此,他在這樣的基礎上,選擇了繼續打擊關隴貴族勢力,扶持山東武人勢力和世人勢力,確定世人治世的方針路線。更好的事情是,李世民時期,大唐王朝沒有了外患。四方來朝,稱“天可汗”。這樣的一個政治環境,為文人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李世民時期的文臣:房玄齡(山東齊州人,隋朝科舉上來的)、杜如晦(長安官宦子弟,隋朝被選拔上來)、溫彥博(山西祁縣)、魏徵(鉅鹿人,一說晉州人)、長孫無忌、、肖禹(江南蕭皇后的子侄)。除了長孫無忌是李世民自己的大舅哥,其餘的,都是典型的文化人出仕。這些人對於文化事業的推動,又起到無可比擬的作用。李世民對於科舉選拔制度將天下人才為己所用無比自豪。即便長孫無忌也是文化人。

經過隋朝、唐高祖時代,學文化,中科舉,治天下,終於深深根植進所有有志於達天下的世子們的心底了。"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樣的故事",屢屢上演。而且科舉制度越來越完備,中秀才可教書,中舉人可免稅,中進士可為官。給了大家莫大的激勵。世人的階層也逐漸建立並龐大起來,形成了帝國政治板塊中最堅實的部分。而安定祥和的生活,讓人民也有了精神方面的追求。文化受到尊重,詩歌得以傳誦,都是基本的基礎建設的一部分。

經過這上百年的灌溉,澆注,文化大國的底蘊總算是建立起來了。唐玄宗時期,一起都綻放如煙花,絢爛多彩。

這,就是唐朝詩歌燦爛輝煌的歷史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