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成功取得了涼州,蜀漢能統一中國嗎?

自立124


蜀漢的滅亡是上天註定的,就像王朗所說,改朝換代其實是很正常的事情。一個朝代不可能一直延續下去,東漢末年漢朝氣數已盡,而劉備想要延續漢朝其實可以說是逆天而為,這根據後來蜀漢的國力兵力與魏吳的對比就可以看出來。

劉備想憑藉蜀地光復漢室,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諸葛亮卻不知疲倦的北伐中原, 這是為什麼呢?諸葛亮心裡難道就不清楚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嗎?我不這麼認為。

諸葛亮何等聰明,他不知疲倦的北伐其實可以說是以攻為守,再者劉備對諸葛亮有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我認為北伐正是諸葛亮想要對得起劉備恩德的舉動。就算蜀兵拿下涼州也是無法動搖魏國的地位的,對於魏國來說就是九牛一毛而已,畢竟實力相差太過懸殊,魏國兵多將廣,而且民力財力國土面積都遠大於蜀國,而蜀國則是三國最弱小的, 都無法與東吳相比,自然不能與魏國抗衡。

劉備伐吳失敗,諸葛亮伐魏也不會成功,而魏國伐吳滅蜀是早晚的事。


舊事曰史


引言:

如果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成功取得了涼州,再得到盟友東吳的支持,那麼蜀漢統一天下並不是空談。

奪取了涼州那麼涼州和漢中之間的雍州蜀漢肯定也要佔得大半,國土面積擴充接近一倍人口至少也得增長几十萬。

而東吳方面,若是和蜀漢一同攻伐曹魏的東吳,那麼曹魏失敗後,東吳是不足為懼的。但是蜀漢和曹魏互相攻伐,東吳坐山觀虎鬥,那蜀漢戰勝曹魏後再面對的東吳可是非常可怕的。



涼州對蜀漢的意義重大

涼州面積雖然不敵益州、荊州,但是涼州若是在蜀漢手中能發揮更大的作用。這裡不得不提到馬超、馬岱兩兄弟,雖然第一次北伐時馬超早已去世了,但是馬岱還活著。馬岱名望雖然不及馬超,但也是曾經西涼世家的一份子,在西涼當地士族、豪族中還是有一定的威望的。蜀漢若是得到了西涼,那麼派遣馬岱到西涼募兵絕對可以讓蜀漢走出低谷期。而且西涼境內和周邊的少數民族對馬氏兄弟都有好感,馬岱登高一呼這些少數民族的力量也是不可忽視的,即使不歸屬蜀漢那麼也大大的減小了襲擾邊境的問題。


國土和人口的增長

若想穩穩的佔領涼州,那麼必然要佔領雍州的一部分底盤。蜀漢若是可以固守隴右五郡抵禦曹操,給蜀漢五到十年的時間休養生息,那麼蜀漢的力量將可以和曹魏比肩。

所謂地大物博,給蜀漢一定的時間發展那麼蜀漢的經濟將變得富庶。原本只有九十萬餘人的蜀漢加上雍涼二州,蜀漢的總人口至少將會突破一百五十以上,按照十分之一的比例募兵那蜀漢將有十五萬之眾。十餘萬大軍交到諸葛亮手中,諸葛亮再北伐曹魏那麼結局肯定是不同的,一鼓作氣打到洛陽都是有可能的。


被忽視的東吳

讀三國時除了赤壁之戰和大意失荊州,我很少會注意到東吳。但是蜀漢得了涼州實力可以和曹魏不分伯仲,但是這時東吳就成了統一的必要因素。

這個常常以牆頭草出現的東吳影響著三國時期的歷史走向,為什麼這麼說呢?就拿我提到的兩次戰役來說,赤壁之戰打敗了曹操,這一站讓曹操傷了根基,曹操進入了短暫的靜默期。而劉備就是趁著曹操的靜默期入主益州,形成了三分天下。

再說大意失荊州,蜀漢奪取了益州剛剛站穩腳跟,正是蜀漢巔峰時期。背棄聯盟偷襲荊州、剷除了以關羽為首的一股小勢力。緊接著夷陵之戰大敗劉備,讓蜀漢實力徹底進入低谷。

總結:獲得了國土和資源加上諸葛亮的治理短時間內蜀漢的國力就會有一個質的飛躍。但是得不到東吳的支持,即使蜀漢打敗曹魏那麼也不足以抵擋東吳了。孫權在第五次出征合肥時可是集結了二十萬兵馬,一旦輕視了東吳必然要吃大虧的。誰能得到東吳的支持那麼統一就有望了。


感謝大家閱讀,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討、學習歷史。


青梅煮酒品三國


我的回答是:不能!因為只要蜀漢政權無法重新佔有荊州,就沒有辦法對曹魏政權的腹心構成威脅!涼州與荊州相比,只能對曹魏政權構成騷擾,而不能對其構成致命威脅。

如果荊州仍然還在蜀國之手,蜀國將可以調集荊州、益州和漢中三地的力量,從東線和西線對曹魏政權發動攻勢。而且是以西線佯攻為輔,東線突擊為主!這樣既可以取得以攻代守的好處,又可以免去因為出擊路徑過於單一,容易受到因蜀道艱難而導致的後勤保障不暢的制約!即便一時無法迅速恢復中原,也可以盤活整盤大棋!

諸葛亮的幾次北伐之所以會失利,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在失去荊州之後,既無法再得到荊州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補給,同時也失去了便於向曹魏政權腹心進軍的基地!荊州做為數省通衢之地,固然有因其易攻難守而被喚做四戰之地的弱點,可是隻要蜀國能夠有效的整合益州、漢中與荊州的力量,在漢中以守為主,集中精力在荊州以攻為主,彼此遙相呼應互為戰略依託,或許尚有可與曹魏政權一決高下的實力!

而佔領涼州固然可以將蜀國的勢力延展到西北方向,但卻因為涼州遠離曹魏政權統治中心,而且又是華夷雜居的貧瘠之地。所以不僅無法發揮出類似荊州那樣的作用,反而可能會導致蜀漢政權因精力分散,愈加透支其本就不怎麼雄厚的實力。

從整體戰略上看,假設將佔領荊州視做插向曹魏政權腹心的一柄尖刀,那麼佔領涼州則只能發揮出隔靴騷癢的作用,是無益於轉換蜀魏兩國的力量對比的!只不過是為諸葛亮的北伐,稍稍起到一些心理上的激勵作用罷了。

綜上所述:即便是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原時佔領涼州,也依然無法扭轉魏強蜀弱的整體實力對比,因此依然不能滅魏吞吳統一天下!


北疆同心


我的答案是即使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成功得了涼州,蜀漢也無法統一中國。

首先我們來看看當時三國局勢。

領土上,魏國獨佔十個大州,長江以北盡歸曹魏所有。吳國有三個州,其中的揚州和荊州與魏共有。而蜀國只佔據一個州,即益州。吳蜀兩國加起來才與魏國相當,所以,蜀國如果只想憑藉自己的力量去攻取魏國,難度十分巨大。

人口上,只能根據一些文獻進行推測。魏國443萬人,吳國230萬人,蜀國只有區區90萬人。打仗是要死人的,有時候拼的就是人口,有足夠多的人口,自然不用擔憂兵源不足,可是人口稀少,如何支撐得起年年打仗。諸葛亮的北伐必定是一場持久之戰,即使他在第一次奪取了涼州,也免不了之後持續戰鬥。到那時,士兵的稀缺將成為致命弱點。

政府和軍隊上,魏國的士兵和官員由國家統招,經歷嚴格篩選,不服從富豪地主。但是在吳國,當地的豪族對吳國政權的支持極為重要,所以有一些權利給了當地的豪族。最為悲慘的是蜀國,其軍隊是劉備一生摸爬滾打組織的一群士兵,對蜀國百姓來說,他們是外來者。

人才上,魏國在曹操時就積累了至少兩代人的人才,且中原又是人才聚集地。吳國地處江東,人傑地靈。而蜀漢大部分人才如關羽張飛等都早已死去,只剩下諸葛亮,魏延等少數人。此時諸葛亮進行北伐,武將缺少,智將凋零,對他來說十分困難。以前一個大將可解決的事情,現在必須絞盡腦汁用計去解決,傷神耗時。所以說諸葛亮勞累過度是有原因的。

再來看看諸葛亮北伐的真正原因。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已經詳盡闡述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還於舊都”“報先帝之遇”。

首先是蜀漢危急了。在三國的休養生息中,因以上原因最得利的是魏國,最有害的是蜀國。在這天下大變之際,必須要以攻代守,即使以蜀漢的國力幹不過魏國,也要去打。通過戰爭來找到突破口。其次便是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這麼多年了,沒幹成什麼事,看著魏國越來越強,與蜀國的差距越來越大,他實在無法承受最後只能投降的情況,於是他想不如用進攻來拖延魏國,用自己的命拼出一個變數。

選擇在自己的晚年搏一搏,即使勝算極低,也要去戰。但是他並不想把蜀漢的軍隊耗完,於是只能採取穩紮穩打的打法,第一次北伐即使取了涼州,他也不會選擇長驅直入魏國,與魏國進行直接大戰。

由此看來,蜀漢完全無可能統一中國。


肖塵


如果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成功取得了涼州,蜀漢是有可能統一全國的。

而這也是唯一的一次機會,第一次北伐失敗後,曹魏在此部署重兵,蜀漢再也希望。

若諸葛亮取得了涼州之後,進而可以全據關中。此時,蜀漢的地盤與秦國地盤相似。

唐以前,起於西北,據有巴蜀關中者,必領中原,進而擁有江南。

此時,蜀漢再與東吳聯手,可滅曹魏,然後,蜀軍南下,掃平東吳。



當代曹植


魏國當時佔盡了糧食的主要領地,人口也比蜀國的多,即使蜀國和吳國同時進攻魏國,魏國也能輕鬆地防守,保持跟吳國和蜀國打持久戰,等待蜀國的糧食耗盡。再者說諸葛亮的五次北伐也沒有成功,這足以證明不可能打敗魏國,但是你的問題是如果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成功,有沒有可能一統天下?

魏國和蜀國的每一場戰爭都是由諸葛亮對陣司馬懿,與其說魏蜀對抗,不如說諸葛亮和司馬懿個人恩怨的戰爭,他們兩個打法是能打就打,打不了就躲,即使諸葛亮熬死了司馬懿也還是無法成功的,即使北伐成功了以後,還是需要很多年的發展,蜀國和魏國的思想融合。在這期間,吳國也會漸漸地強大起來,魏國的舊部也會地下組織各種起義,和各種反抗,甚至還會發展出其他的國家來與之抗衡,再次形成三國鼎立的局勢。感謝您的閱讀😁






歷史榴芒教授


歡迎來看子正尋道。

導讀:諸葛亮的北伐,發生在三國鼎立的前提下,前前後後一共進行了六次。在這麼多次北伐中,蜀國取得的收穫並不大,最後形成了魏蜀兩國長期在涼州一帶對峙。其中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最為可惜,本來形勢一片大好,可惜馬謖不聽從勸告,丟失了街亭,導致北伐前功盡棄。

其實諸葛亮北伐的時代背景並不好,當時天下已經三足鼎立了,同時魏國又是三國中實力最強的,因此單憑蜀國的力量,很難完成北伐的大業。可是蜀國開國皇帝劉備的臨終遺願就是北定中原,重振漢室,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或許他自己也有統一天下的願望,所以諸葛亮義無反顧地北伐中原。

直白說吧,諸葛亮即使在第一次北伐中就取得了涼州,也很難統一華夏。接下來稍微分析一下。

其一:蜀國的實力太弱,難以支持諸葛亮的遠征。

由於關羽丟掉了荊州,導致蜀國差不多隻剩下了區區一州之地,同時北伐的路線也變得單一,只能從益州北上。諸葛亮的北伐路線實在不怎麼好,山路崎嶇,糧草運輸很難,因此蜀軍的補給問題一直是個難題。倘若諸葛亮拿下了涼州,確實會給蜀國帶來許多好處,可以提高士氣,還可以進一步謀取關中地區。可是涼州地區本來就物產不豐富,因此蜀軍的糧草問題依然存在。更嚴重的是,由於諸葛亮旗開得勝,會讓魏國君臣更加團結,一致對外。這時司馬懿肯定會得到重用,最後多半還會形成魏蜀兩國在關中一帶相持。

其二:東吳不想看到蜀國一統天下,在某種程度上,會破壞諸葛亮的北伐。

本來魏蜀吳天下三分,如果蜀國擊敗了魏國 ,那麼東吳必然不能保全。於是在孫權眼裡,諸葛亮的北伐,不勝不敗的結局最好,若是諸葛亮進展順利,恐怕會形成魏吳聯盟,然後一起對付蜀國。另外孫權也有雄心壯志,即使統一天下做不到,雄霸東吳也是必須的,想讓孫權向蜀國稱臣,這是不現實的。因此東吳面對蜀國的北伐很奇怪,口頭上是支持的,畢竟吳蜀聯盟還在,但實際行動上並沒有全力支持。

其三:魏國面對蜀國的北伐時,必然會全力防守。

即使諸葛亮拿下涼州地區,魏國也不會屈膝投降,相反會投入更多的力量對付蜀國。魏國的地盤廣大,失去一個小小的涼州,並不會傷筋動骨。由於蜀國後主劉禪不是一個英明之君,因此魏國可能還會使用離間計,讓蜀國君臣之間變得猜疑,然後破壞諸葛亮的北伐大業。同時魏國的皇帝,無論是曹丕,還是曹睿,都不昏庸,那麼肯定會大力提拔人才,尤其是司馬懿,以此來全力抵擋蜀國的進攻。

總之,北伐一個戰略大棋局,單單獲取一個涼州,不足以撼動魏國。還有天下的玩家,除了蜀國和魏國,還有東吳,蜀國要想統一天下,魏國和東吳都不答應。由於種種原因,諸葛亮要想實現劉備的統一大業,幾乎不可能。


子正尋道


成也涼州,敗也涼州。不管第一次北伐是否成功,其結局是一樣的,那就是以失敗告終,因為歷史的車輪不會倒轉。

“天水誇英俊,涼州產異才。系從尚父出,術奉武侯來。大膽應無懼,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漢將有餘哀。”——羅貫中《三國演義》

提到涼州,讓我想到一個能人,那就是姜維,是第一個破了諸葛亮的戰鬥部署,諸葛亮不但不殺他,反而看上他了,告訴部下一定要活捉姜維,就有了諸葛亮的接班人姜維為蜀嘔心瀝血。

當然說蜀敗是有原因的,不是哪一個人能控制的,大家應該讀過諸葛亮《出師表》中有一句話經典“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這已經說明了連諸葛亮就開導不了阿斗劉禪,姜維就不用說了。

漢未三國的結局都是註定了,三國頭號人物曹操、劉備和孫策三分天下,都是我認為的猛將,所以成就了有名的三足鼎立。多少年過後都是幼主接管,慢慢就形成了“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泡泡影視屋


沒有可能,除非並用子午谷奇謀併成功實施,整個關中西涼納入囊中,則漢室可興,除此之外,別無它法,畢竟西涼適於騎兵而蜀漢重於重裝步兵,守住關中,只要幾個關口,其他地方人們進不去,步兵有優勢,所謂潼關鎖鑰即可。有了關中守好之後,圖謀涼州即可,宛洛之地想打就打,不想打關門睡覺即可。這就是秦一統六國之前的態勢,除此之外再無他法。


驚覺五千年


就算諸葛亮能奪取涼州,但想要奪取關中就非常困難,理由很簡單:

曹魏都城在洛陽,距離長安並不遠,能夠調集河南河北的資源去和蜀漢進行長期的關中持久戰;但蜀漢難以調取巴蜀資源去奪取漢中。涼州經濟能力比巴蜀差太多,最多能夠擊敗曹魏的進攻,但難以奪取關中。

後世的西夏和北宋的戰爭就很能說明。北宋無力滅西夏,西夏也難以從北宋手中奪取更多土地——根本原因是西夏沒有足夠的財政去支持持久的戰爭。唐朝時吐蕃為什麼攻佔了長安卻不能佔據?根本原因也是在於國力難以支持。

從涼州爭奪關中所需要的軍餉、士兵太多了,吐蕃、西夏都無力支撐,更別提只佔有涼州的蜀漢——巴蜀的經濟資源因為山脈關係,難以支援涼州。

荊州三分時形勢:孫權(紫色孫權得到的荊州土地)借荊州給劉備(紅色是劉備得到的荊州土地),目的是不讓劉備躲在自己身後,讓孫權一個人和曹操(藍色是曹操奪得的土地)幹

蜀漢北伐成功的條件只有一個——吞併東吳

在蜀漢沒有長江以南半壁江山的情況下,沒有北伐成功的可能性。因為半壁江山的財政支持,怎麼可能擊敗具有北方半壁江山的曹魏。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把孫權定位為“可援不可圖”,劉備死後和東吳結盟,甚至孫權稱帝時更繼續保持聯盟關係,在根本上就錯了。

相反孫權可從來沒有把蜀漢當成堅定盟友:

赤壁之戰是共同面對曹操壓力,可壓力過後,劉備更奪取巴蜀,孫權就以還荊州名義奪取長沙三郡——孫權借給劉備的是江陵,不拿回江陵卻奪取劉備長沙;劉備剛奪取漢中,臣服曹操,偷襲關羽奪取荊州;劉備死後,冊封反叛蜀漢的雍闓,意圖奪取南中。

相比之下,蜀漢對東吳是無力反擊:

1、剛想奪回長沙三郡,卻因曹操奪取漢中而被迫達成割地協議;

2、夷陵之戰的失敗更是讓蜀漢重奪荊州之夢破滅;

3、劉備死後,蜀漢從無和東吳作戰記錄。

劉備死後,蜀漢疆域從來沒有擴張過,蜀漢北伐其實就是吃老本。這就是為什麼蜀漢第一個滅亡的原因——虧本到倒閉。

曹魏休養生息,東吳偏安江東,只有蜀漢一心北伐。這就是後三國時期的天下局勢。


歷史哨聲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