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最少經典,但是下片2字更是耐人尋味

作為曠達宋詞的開拓者,蘇軾很多詩詞都蘊含了人生的哲理,表達出瀟灑曠達、從容豁達的一面。從這個主題來講,他最容易被人們記住的詩句,莫過於“

一蓑煙雨任平生”的七個字。

這一句宋詞概括了蘇軾曠達無比的生活態度,對於今天我們的人生選擇也有所幫助。這七個字出自一首名為《定風波》的宋詞之作,全文如下。

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最少經典,但是下片2字更是耐人尋味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就是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在這首宋詞的一開始,作者還有一段小序交代了詩詞的寫作背景。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這裡我們可以看得出詩詞寫於春天,蘇軾酒醉之時遭遇春雨,被淋成落湯雞,而且同行的人都狼狽不堪。唯獨蘇軾不覺得,甚至還非常有興致吟詠出“竹杖芒鞋輕勝馬”,直奔“一蓑煙雨任平生”的人生境界。

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最少經典,但是下片2字更是耐人尋味

​經歷過烏臺詩案死裡逃生之後,蘇軾對人生有了新的感觸。人生當中真正的挫折都已經經歷了,這春天當中的一點風雨又能算得了什麼呢?即便是自己竹杖芒鞋,一身平民打扮,但是卻恰如自己“斜風細雨不須歸”。頭戴斗笠,身著蓑衣的江上漁夫,永遠不畏風雨,不畏嚴寒。

所以即便是在酒醒之後,被春寒料峭的春風吹了個透心涼,蘇軾看到的依然是“山頭斜照卻相迎”。此時他想到的是什麼呢?其實是歸去。

很多人把這兩個字解釋成為從旅途之中返回,確實,蘇軾當時是在從沙湖歸黃州的途中遭遇大雨,這裡的“歸去”自然也代表了這一層的意思。但是按照蘇軾向來喜歡象徵的寫法。這裡的“歸去”兩個字。未必只是表面上的那一層意義。

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最少經典,但是下片2字更是耐人尋味

​再聯繫到蘇軾,其實非常喜歡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把陶淵明奉為精神偶像,這就更容易將我們導向蘇軾歸隱山林的意義中來。

儘管當時的蘇軾被貶黃州,在他的人生當中不可能沒有痛苦和孤獨。但是他對抗痛苦和孤獨的道路並不是獨善其身,也不是像陶淵明那樣的逃避世界,而事實終歸自己的心靈。這種“歸去”,就是指自己內心堅毅的操守,就是指,深邃的思考和痛苦的領悟當中獲得一種超然的力量去從容地面對得失和榮辱。

而這也才是蘇軾詩詞當中真正的表達出的曠達之一。

一蓑煙雨”,顯然是用漁夫的形象來表達自己想要在縱情山水的追求。這裡的“歸去”更是致敬陶淵明,但是又超越了張志和和陶淵明的境界,而是歸向自己的內心深處。因為他並非無路可走而選擇歸隱,而是他堅定沉著豪邁與飄逸人生態度的集中體現。

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最少經典,但是下片2字更是耐人尋味

​“一蓑煙雨任平生”並不難理解。但真正值得昇華的乃是“歸去”這兩個字所表達的意義和內涵。

蘇軾的思想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雖然偶爾也曾有歸隱之心,但是他從未邁出實質的步伐。他看透了這世間的一切,但是卻依然心懷濟世之心。這就需要他不斷地來調整自己的內心,從而不斷地獲取針對外界的更加積極的力量。

而這首宋詞顯然完美地寫出了這個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