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最少经典,但是下片2字更是耐人寻味

作为旷达宋词的开拓者,苏轼很多诗词都蕴含了人生的哲理,表达出潇洒旷达、从容豁达的一面。从这个主题来讲,他最容易被人们记住的诗句,莫过于“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七个字。

这一句宋词概括了苏轼旷达无比的生活态度,对于今天我们的人生选择也有所帮助。这七个字出自一首名为《定风波》的宋词之作,全文如下。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最少经典,但是下片2字更是耐人寻味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就是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在这首宋词的一开始,作者还有一段小序交代了诗词的写作背景。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出诗词写于春天,苏轼酒醉之时遭遇春雨,被淋成落汤鸡,而且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唯独苏轼不觉得,甚至还非常有兴致吟咏出“竹杖芒鞋轻胜马”,直奔“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生境界。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最少经典,但是下片2字更是耐人寻味

​经历过乌台诗案死里逃生之后,苏轼对人生有了新的感触。人生当中真正的挫折都已经经历了,这春天当中的一点风雨又能算得了什么呢?即便是自己竹杖芒鞋,一身平民打扮,但是却恰如自己“斜风细雨不须归”。头戴斗笠,身着蓑衣的江上渔夫,永远不畏风雨,不畏严寒。

所以即便是在酒醒之后,被春寒料峭的春风吹了个透心凉,苏轼看到的依然是“山头斜照却相迎”。此时他想到的是什么呢?其实是归去。

很多人把这两个字解释成为从旅途之中返回,确实,苏轼当时是在从沙湖归黄州的途中遭遇大雨,这里的“归去”自然也代表了这一层的意思。但是按照苏轼向来喜欢象征的写法。这里的“归去”两个字。未必只是表面上的那一层意义。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最少经典,但是下片2字更是耐人寻味

​再联系到苏轼,其实非常喜欢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把陶渊明奉为精神偶像,这就更容易将我们导向苏轼归隐山林的意义中来。

尽管当时的苏轼被贬黄州,在他的人生当中不可能没有痛苦和孤独。但是他对抗痛苦和孤独的道路并不是独善其身,也不是像陶渊明那样的逃避世界,而事实终归自己的心灵。这种“归去”,就是指自己内心坚毅的操守,就是指,深邃的思考和痛苦的领悟当中获得一种超然的力量去从容地面对得失和荣辱。

而这也才是苏轼诗词当中真正的表达出的旷达之一。

一蓑烟雨”,显然是用渔夫的形象来表达自己想要在纵情山水的追求。这里的“归去”更是致敬陶渊明,但是又超越了张志和和陶渊明的境界,而是归向自己的内心深处。因为他并非无路可走而选择归隐,而是他坚定沉着豪迈与飘逸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最少经典,但是下片2字更是耐人寻味

​“一蓑烟雨任平生”并不难理解。但真正值得升华的乃是“归去”这两个字所表达的意义和内涵。

苏轼的思想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虽然偶尔也曾有归隐之心,但是他从未迈出实质的步伐。他看透了这世间的一切,但是却依然心怀济世之心。这就需要他不断地来调整自己的内心,从而不断地获取针对外界的更加积极的力量。

而这首宋词显然完美地写出了这个过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