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許會背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卻未必懂得下片2個字的內涵

自從陶淵明創建了一個獨屬於自己的世外桃源之後,就成為了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夢中所追求的棲息地。一旦他們在現實的世界當中受到挫折,就會渴望歸去,在山林之中、田野之中,尋求到精神的真正超脫。

曠達的蘇軾也是如此,但是也僅限於渴望。

你或許會背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卻未必懂得下片2個字的內涵

​蘇軾40歲之後,經常遭遇被貶。黃州,惠州,儋州是他印象最為傷深刻的三個地方。身為戴罪之人並沒有太多的公務可以處理,他們的日常,就是吟詩作賦。而對於蘇軾來講,最少不了的就是在這些無聊的時光當中,有陶淵明詩歌的陪伴。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就是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寫於蘇軾被貶黃州的時候。在這首宋詞的夏天當中,有一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寫的是蘇軾酒醉被大雨淋透,而後被春風吹醒。回望酒醉之時走過的路,寫出一句“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你或許會背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卻未必懂得下片2個字的內涵

​初讀詩詞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把蘇軾和陶淵明的歸隱聯繫在一起,以為蘇軾也想像陶淵明那樣,在現實當中受到挫折之後選擇歸隱田地。但是對比陶淵明歸隱的決絕,蘇軾一直都沒有明確表示,即便是最後年邁,也從未真正下定決心。

從詩歌的內在邏輯來講,這兩個字“歸去”承接的是“回首向來蕭瑟處”,暗含的是對自己所經歷過的人生坎坷,要把這所有的一切所有的逆境順境都消融在“也無風雨也無晴”之中。

所以這是蘇軾的達觀。試想一下,蘇軾在酒醉遭遇瓢潑大雨,淋成落湯雞的狀態之下,尚且能夠“吟嘯且徐行”,如何僅僅是為了現實中的不如意而選擇歸隱呢?在蘇軾看來這些風雨,包括之前經歷的人生坎坷,都不過是人生的常態而已,只需要去經歷去感受就可以了。

這才是真正的樂觀。

你或許會背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卻未必懂得下片2個字的內涵

​所以這裡的“歸去”兩個字並非陶淵明筆下的歸隱,而是直到回到真實的人生境遇當中去。不管經歷什麼都能夠平靜對待,隨遇而安。況且蘇軾他自己的經歷豐富,不管是朝堂之上還是農田之間,都曾經親身經歷過。看透了人生,瞭解了世間百態,對於人生也就無所謂追求。

所以從這裡我們更能夠看得出蘇軾的真實。他並不迴避自己之前的尷尬處境,也並不迴避自己所經歷的種種坎坷。他是在這些尷尬和坎坷之上,提煉出更真實的更高境界的生活態度。

你或許會背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卻未必懂得下片2個字的內涵

​陶淵明的歸去田園尋找到了一個新的境界,他的桃花源依然令許多的文人魂牽夢繞。但是,還有很多的詩人和詞人選擇接受現實,選擇改變自己的內心,在這個世界當中堅強地活下去。相對於陶淵明的相對逃避,蘇軾的人生選擇顯然更為積極。

所以這裡的“歸去”,不是陶淵明式的歸隱田園,而是蘇軾式的人生新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