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提名最佳影片《极速车王》,真实改编的另类“速度与激情”

作为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九部之一,《极速车王》虽然未能拿到最佳影片等大奖,但还是拿下了最佳剪辑和最佳音效剪辑两个技术奖项。

《极速车王》的确是一部难得一见的赛车题材佳片。豆瓣有8.5的高分。

它的英文原名是《Ford V. Ferrari》,直译过来就是《福特对战法拉利》。国内翻译成《极速车王》,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蹭一下2013年那部《极速风流》的热度——同样口碑爆裂,同样是赛车题材,同样是真实人物事件改编的传记电影。

但与《极速风流》描写亦敌亦友的双雄对抗不同,《极速车王》把视线放在了两位挚友伙伴共同赢取胜利的故事。

在深入分析这部奥斯卡提名电影之前,我们先了解下电影背后真实人物和事件的背景知识。

奥斯卡提名最佳影片《极速车王》,真实改编的另类“速度与激情”

你需要了解的一些背景知识

《极速车王》讲述上世纪60年代,福特汽车公司老板亨利福特二世为了对抗法拉利在赛车界的独领风骚,进军从未涉足过的赛车领域。福特公司找来卡罗尔·谢尔比作为汽车工程师和设计师打造全新赛车,谢尔比找来好友英国人肯·迈尔斯作为设计师和车手。他们的目标是要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上击败法拉利。

勒芒24小时耐力赛每年6月在法国西南部的小城勒芒举办,3位车手为一个车组,驾驶一台赛车,完成连续24个小时的竞赛。无论对于赛车还是车手都是极大的考验和挑战。

该项赛事始于1923年,至今近百年历史,与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F1)、世界汽车拉力锦标赛(WRC)并称为世界最负盛名的三大汽车赛事。

影片中的双男主卡罗尔·谢尔比和肯·迈尔斯,现实中也是赛车界的传奇人物。

奥斯卡提名最佳影片《极速车王》,真实改编的另类“速度与激情”

谢尔比7岁就患有心脏瓣膜疾病,但他长大后还是成了职业赛车手,赢取了F1、勒芒等大赛的奖项。影片一开始,说的就是他1959年获得勒芒赛冠军,成为第一个获得此项荣誉的美国人。

1959年,他因为心脏问题退役,退居幕后做了汽车设计师和赛车设计师,为汽车行业和赛车行业做出大量贡献。他设计的福特GT40赢得了1966-1969年的四届勒芒,甚至在1966年勒芒包揽了前三名。电影重点讲述的就是1966年那届勒芒赛。

奥斯卡提名最佳影片《极速车王》,真实改编的另类“速度与激情”

迈尔斯也是真实人物。1966年的勒芒他连续刷新单圈最快记录,差点就代表福特获得比赛冠军。但最后阶段却突然被福特高层要求放慢速度与同车队另两辆福特车同时冲线。迈尔斯照做了,然而勒芒却按规则宣布冠军是迈凯伦,理由是迈凯伦出发时排位更靠后。

奥斯卡提名最佳影片《极速车王》,真实改编的另类“速度与激情”

值得一提的是,迈凯伦也是位传奇。他全名布鲁斯·迈凯伦,正是迈凯伦车队的创始人。1970年,迈凯伦在测试赛车时遭遇车祸逝世,年仅32岁。

如果不是因为勒芒的丑闻,迈尔斯将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同时赢得Daytona 24小时、Sebring 12小时和勒芒24小时耐力赛冠军的车手。这一壮举至今未有人实现。

两个月后,迈尔斯在加州沙漠中的Riverside赛道上测试赛车时发生事故不幸丧生。

谢尔比和迈尔斯的故事在电影中都有相对基于事实的展现,当然很多细节和人物塑造也都出于戏剧化的考虑有所改编。

对于并不熟悉赛车届这些历史的普通观众而言,《极速车王》这部长达152分钟的电影,不但拥有精彩和充满悬念的故事、令人紧张刺激的赛车场面,其体现出的人文主题也同样引人思考。

奥斯卡提名最佳影片《极速车王》,真实改编的另类“速度与激情”

真正的敌人不是对手

在体育运动题材电影中,矛盾冲突的双方通常是处于竞技比赛中的对手。

《极速车王》无论从英文名的字面,还是开始的情节,都可以看到影片的对抗双方无疑是代表不同赛车理念的福特和法拉利

以流水线生产家用汽车著称的福特,受到了具有匠人精神精于手工制作的法拉利的挑战。福特面临的是标榜个性的美国年轻一代对法拉利的青睐导致销售额的下滑,法拉利则因为持续不计回报的投入而濒临破产。

亨利福特在销售总裁李的建议下,意图收购法拉利开发跑车产品线。但谈判后,法拉利的老板恩佐法拉利感觉受到合同的侮辱,而将公司卖给了菲亚特。恩佐还不忘讽刺亨利福特人胖工厂丑,更认为他无法达到其祖父的开创性成就,称他“你不是亨利·福特,你只是亨利·福特二世。”

奥斯卡提名最佳影片《极速车王》,真实改编的另类“速度与激情”

颜面尽失的亨利福特,这才坚定地要开发全新赛车,击败法拉利,挽回尊严。接下来谢尔比和迈尔斯被福特招揽组建车队,去完成老板的雄心和使命。

观众很自然地与两位男主一起,站在了福特这一边。电影对恩佐的刻画是个脾气暴躁爱指指点点有些狡诈的老头,最后勒芒赛时他旗下的车手无论是表情还是目光都带有反派的意味。

然而,随着情节的推进,人们会发现谢尔比和迈尔斯面对的最大阻力,其实来自于福特公司内部。也就是谢尔比所说的“官僚主义”

奥斯卡提名最佳影片《极速车王》,真实改编的另类“速度与激情”

福特公司的高级副总裁莱昂就是官僚主义的代表,也成了片中最大的“反派”。他身上展现的正是大企业中高级白领们对上谄媚、对下倾轧的鲜明特征。

就因为在产品发布会时,他不喜欢迈尔斯的儿子在展示车上摸来看去,而被心直口快护犊心切的迈尔斯回怼其满是缺点的新品汽车,就对迈尔斯耿耿于怀,利用手中权力处处设限。

莱昂不顾谢尔比的反对,拒绝让迈尔斯参加1965年的勒芒赛,最后的结果是全军覆没。他却把责任归咎到谢尔比身上。

奥斯卡提名最佳影片《极速车王》,真实改编的另类“速度与激情”

这才有了谢尔比直接面对老板亨利福特的那幕戏。

在这场戏中,谢尔比不失婉转的用他所看到的一个细节——一个文件需要转手交接十几次才能到达老板手中,以此一针见血地指出福特公司低效能的官僚体系和决策机制。福特二世听罢赋予了谢尔比可以直接向他汇报的权力。

奥斯卡提名最佳影片《极速车王》,真实改编的另类“速度与激情”

然而,这并不代表老板对他的绝对信任,老板的身边一直都有个“官僚”莱昂从中作梗。赛车项目的实际负责人也依然还是莱昂。

谢尔比不得不与莱昂斗智斗勇,为了能让迈尔斯参加1966年的勒芒赛,谢尔比冒险让老板坐上了赛车,体验了一把从未有过的“速度与激情”的老板直接哭了。这还不够,谢尔比还要拿自己公司和迈尔斯Daytona比赛的名次做赌注。

奥斯卡提名最佳影片《极速车王》,真实改编的另类“速度与激情”

勒芒赛上迈尔斯一骑绝尘、稳操胜券之时,又是莱昂跟福特出主意,让三辆福特赛车同时冲过终点作秀。

福特和莱昂其实根本不懂赛车,他们一个是为与法拉利争商业利益和个人荣辱,一个是掌控权力和资源公报私仇。福特飙车体验时吓哭,勒芒赛现场看了会比赛就乘直升机去吃饭;莱昂在谢尔比身边安插亲信,揽功推过,想要按自己不专业的想法掌控车队。

奥斯卡提名最佳影片《极速车王》,真实改编的另类“速度与激情”

到最后,谢尔比和迈尔斯都做了妥协,迈尔斯还因此丢掉了冠军。这时,几乎所有人都涌向了冠军迈凯伦,福特和莱昂根本不在意迈尔斯的感受,他们在乎的只是冠军归属福特。

而对手老恩佐法拉利才是懂赛车,爱这项运动,尊重对手的人。他输了比赛,却向迈尔斯脱帽致敬。

奥斯卡提名最佳影片《极速车王》,真实改编的另类“速度与激情”

商业与体育的纠缠与冲突

《极速车王》的人物分成了两类。一类是谢尔比和迈尔斯代表的把赛车运动当成事业与信仰的体育人士,一类是福特公司老板和高层代表的商人与精英。

诚然,现代经济主导的社会制度中,职业体育离不开商业和资本支持。没有赞助商和广告商,就没有职业体育,职业体育本身巨大的市场又吸引着商人的投入。商业与体育互为依存。

然而,商业本质与体育精神存在着巨大差异与鸿沟。本片也带给人这方面的思考

商业的本质是逐利。福特公司开创赛车产品线,其动机是为了迎合美国年轻一代新消费观念引领的市场,遏制不断下滑的销售额。组建车队,参加比赛,其实谢尔比和迈尔斯都明白,就是为了卖车。

奥斯卡提名最佳影片《极速车王》,真实改编的另类“速度与激情”

体育精神则更为纯粹。其蕴含的超越别人、战胜自我,以及背后需要付出的刻苦自律、不断进取都彰显着伟大的人文精神。伟大的运动员会成为榜样,激励感染更多人。

谢尔比对福特高层说“花钱买不来冠军”,迈尔斯从来不屑于福特的铜臭味称他们为“穿西装的人”。他们的努力都是为了自己心爱的赛车,而不是为了给福特卖车。

奥斯卡提名最佳影片《极速车王》,真实改编的另类“速度与激情”

但他们又离不开福特,没有资金的支持,他们的梦想无从谈起。甚至,谢尔比一家的生计都是问题。

奥斯卡提名最佳影片《极速车王》,真实改编的另类“速度与激情”

商人与运动员两类人的理念,是影片描述的矛盾冲突根源。谢尔比和迈尔斯一方面不得不去妥协,一方面又做着坚守体育精神的抗争。

迈尔斯驾车冲刺前放慢了车速,等着与另外两辆福特车一起冲过终点,与其说是他的妥协,不如说是他已证明自己后的淡然。冠军与否,对他而言已不那么重要。

奥斯卡提名最佳影片《极速车王》,真实改编的另类“速度与激情”

值得玩味的还有恩佐法拉利,他恰恰是商业与体育结合于一身的矛盾体。为了追求赛车的极致,却把公司做到濒临破产被人收购。他能不甘受福特控制,而拒绝签字转卖给菲亚特。他能一直跟随车队,为真正的胜者脱帽致敬。

有意思的是,现实中恩佐法拉利并没有出现在1966年勒芒赛的现场,迈尔斯也并非如电影讲述被福特高层压制没能参加1965年的勒芒。他参赛了,只是因为赛车故障退赛。电影的改编是为了突出主题和戏剧效果。

奥斯卡提名最佳影片《极速车王》,真实改编的另类“速度与激情”

男人间的真挚友情

毋庸置疑,马特·达蒙饰演谢尔比和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迈尔斯是本片两位真正的主角。相比其他运动题材电影重点刻画不同选手之间的竞争,《极速车王》将重点放在了这一对惺惺相惜互相成就的伙伴队友身上

谢尔比从车手退役转到幕后,身份上转变让他对迈尔斯的才华更加赏识和珍惜。就算坏脾气的迈尔斯一言不合把扳手丢向自己,谢尔比也会把扳手装裱起来挂在墙上。

福特组建车队找到谢尔比,谢尔比力荐迈尔斯,并三顾茅庐般登门邀请。迈尔斯被高层看不顺眼各种打压,谢尔比从中想法设法斡旋保护。他对迈尔斯的实力深信不疑,拿自己的公司当赌注举荐。

奥斯卡提名最佳影片《极速车王》,真实改编的另类“速度与激情”

两人分工明确,谢尔比让迈尔斯专注于赛车本身,他自己去对付“穿西装的人”。他俩可以在街边上动手打一架,那更像男人间发泄情绪和握手言和的必要环节。

迈尔斯也理解着谢尔比的难处,勒芒赛他最后放缓车速是站在了迫于压力的兄弟而非福特一边。谢尔比觉得受骗想要揍莱奥,迈尔斯却微笑淡然地与老友默默走开。

奥斯卡提名最佳影片《极速车王》,真实改编的另类“速度与激情”

迈尔斯试车时两次遇险,谢尔比都是最焦急奔向现场的那个人。迈尔斯罹难,谢尔比觉得最对不起的是老友的妻子和儿子,他还是把那把扳手送还了迈尔斯的儿子。

两人的友情基础是对赛车事业共同的热爱与坚持。电影用发动机转速“7000转”这个细节表达着两人的互相理解与成就,对赛车共同的认知与追求。

影片的开篇和结束,都是谢尔比的关于7000转的内心独白。“当发动机转速达到7000时,就好像在穿越时空。唯一的问题是:我是谁?”

奥斯卡提名最佳影片《极速车王》,真实改编的另类“速度与激情”

福特高层莱昂一直要求转速不能超过6000,转速过高很有可能导致发动机故障。电影剪辑的画面中一次次出现转速表盘的镜头。

奥斯卡提名最佳影片《极速车王》,真实改编的另类“速度与激情”

但在Daytona比赛紧要关头,谢尔比在小黑板上写下“7000转,全力冲刺”,迈尔斯心领神会反败为胜。

奥斯卡提名最佳影片《极速车王》,真实改编的另类“速度与激情”

勒芒赛时迈尔斯用7000转战胜对手,刷新单圈最快纪录,在最后阶段人车合一的迈尔斯,似乎也想到了“我是谁”的问题,还是选择了放缓速度。

奥斯卡提名最佳影片《极速车王》,真实改编的另类“速度与激情”

最后迈尔斯试车时刹车失灵葬身事故前,却是7000转速下人与车带有诗意的镜头。

电影没有刻意去表现迈尔斯逝世后的悲痛,而是6个月后谢尔比失意愧疚地来到迈尔斯家门前远远地不敢进去。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对迈尔斯家人的刻画也与其他同类电影不尽相同。他们非但不是选手的情感和事业阻碍,反而是最坚定的后盾和拥趸。迈尔斯的妻子一样热爱赛车,可以把车开得飞快;迈尔斯的儿子更是迈尔斯最大的崇拜者。

奥斯卡提名最佳影片《极速车王》,真实改编的另类“速度与激情”

所以他们一样懂得谢尔比,妻子远远打着招呼,儿子接回象征父亲衣钵的扳手。

相比于《速度与激情》系列的商业爆米花,《极速车王》的真实细腻显得更为难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