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自收自支编制和全额的区别?工资待遇差多少?

河北红柳

回答您这个问题,需要先了解我国的机构编制。我国的机构编制分为行政机关编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根据您的话题,就只说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区别。

一,先说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也就是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具有一定的行政职能,或者被赋予、授予行使行政职能的权力。其承担的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经费及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由国家财政全额拨款。

国家的事业单位改革,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其工作人员的事业编制将被保留下来,继续运行,履行职责。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

所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也就是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前途光明。

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也就是所说的公益三类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公益属性,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可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实

行经费自理,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公益性服务收费标准收取费用。其开展公益服务和相关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属政府非税收入的纳入财政管理。其人员工资按照国家的规定,由本单位承担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规定,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这包括大部分的公益二类和公益三类事业单位。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这次事业单位改革中,人员分流安置可能按照人随职能走或人随资产走的方式。具有部分行政职能的收编进入行政机关编制内,或者人员转入改制后的企业。

三,最后,说说工资福利待遇。在事业单位没有完全改革完,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人员和自收自支事业编制人员都属于国家事业编制人员,执行同样的工资福利待遇。区别就是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有国家财政做保障,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发放,参照公务员;而自收自支事业编制人员则是由本单位负担工资福利待遇,如果单位效益好,基本上不愁,或许还有额外的效益奖金,但是单位效益不好,那工资可能就不按时发放或者拖欠,更别提奖金了。

就说这些,回答希望您能够满意。


日子沾上失落

谢谢!目前,国内事业单位按经费形式可以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编制也相应分为这三类情况。为便于整体了解这个问题,下面我从头介绍一下情况,不对的地方请专业人士批评指正。

建国以来,


事业单位经费供给形式管理经过一个演变的过程。按照时间线划分,可以把经费形式演变分3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至80年代初期,不规范阶段

这一阶段,国家对事业单位经费政策是:日常经费和工作人员工资,在国家各项事业费内开支。自己有经费或收入的,可以由自己经费、收入开支,不足部分,由国家事业费补助,结余部分上交国库。 形式有各种各样,没有统一规范。

大致分5类:

第一类,从各种事业费、管理费等中列支;

第二类是由财政按规定划拨,相当于全供;

第三类是由上级部门拨付;

第四类是经费自理、自筹、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

第五类就是没有表述,经费供给不明确。 例如:1979年3月26日省革命委员会编制委员会文件,(1979)48号,批复建立市第二技工学校,经费由纺织、轻工系统自己解决。

第二阶段: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初步规范阶段

80年代中期财政部出面,统一明确事业单位3类供给形式。 1985年,为配合当时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制度的改革,财政部出台《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后财务管理的若干规定》,对事业经费核拨做了统一规定,到1989年财政部又出台《关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诺干规定》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按财政经费供给形式分三大类: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管理。

1.指导思想: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强事业单位活力,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推进事业单位社会化、企业化。

2.分类依据:将事业单位是否有收入、收入是否能保障单位经费支出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

3.引导方向:鼓励全供向差补过渡,差补向自理过渡,自理向社会化企业过渡。改革开放初期,事企不分,财政收入少,政府有意放手,交给市场或企业来承担事业单位职能,有企业万能、市场万能的苗头。

4.调节方式:

工资待遇:企业>自理>差补>全供

财务灵活度:企业>自理>差补>全供

人员渠道:企业>自理>差补>全供

5.造成问题:坐收坐支,小金库问题突出,收支混乱,乱收费,乱罚款,事企不分,人员超编,特别是自理单位和差补单位,人员膨胀严重。

上市了90年代初,为便于工改确定标准,各地经组织部、人事、财政、编办共同研究,将事业单位分为全额预算拨款、差额预算拨款、自收自支(第一种完全靠经营服务性收入作为自收自支,第二种执收执罚)三大类。也考虑了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职能,但主要的依据还是财政部确定的“收入是否能保障自身支出”。该分类管理形式从1985年明确后延续至今,历经30余年,一直是事业单位区别管理最重要的依据。不同性质单位,编制、人员都难以互相调整。 实际上,机构编制部门管理事业单位性质,是跟着当时80年代财政部的规定,这样一直走了几十年。



第三阶段:90年代末期至今,突出职能定位和公益属性阶段

管理部门转换:经费形式管理由财政部门转为机构编制部门。

1996年财政部颁发《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8号),并于2012年2月重新修订,明确了财政部门加强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预算管理。自此,财政部门从最早对事业单位经费形式的管理,逐步向对财务、经费预算、支出、资产的管理转变。并且从2012年起,明确要求“事业单位应当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有收入的单位,全部实行“收支两条线”。有些单位取消收费或实际已没有收入,由财政实际供给经费,这样经费形式已名不副实。

经费形式的管理由机构编制部门接手后,例如:1997年《河南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豫政[1997]50号)开始明确将经费形式的管理列入机构编制管理范围;2011年2月9日,省政府令第137号重审了事业单位这三种经费供给形式。

日常工作中,只要事业单位经费出现困难,给财政部门要经费,财政部门则给政府反馈:建议先由编办明确单位性质,性质明确后,财政根据单位性质核拨经费。

财政部门管部门预算、支出和资产,是技术性问题。单位的性质的确定就比较麻烦,是综合各种因素的考量,需要深入研究和判断。

发展方向:2011年中发〔2011〕5号)明确:对公益一类,根据正常业务需要,财政给予经费保障;对公益二类,根据财务收支状况,财政给予经费补助,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公益一类的方向是财政全供,二类的方向就是财政补助。自理、自收自支目前属于严控,不再审批会不会完全取消,现在还不好说。

二次分配: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突出公益事业发展,加强财政对公益事业的支持和投入,是国家进行社会财富二次分配的重要方面,是解决不平衡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公正重要手段和抓手。在具体的形式上,事业单位经费供给形式就是财政支出和投入的渠道和体现。



前面整体介绍完了,下面再举例说一些全供和自收自支编制更具体的区别:

一是经费上,全供是财政统一核拨工资,直接对人头,自收自支单位是单位自己发工资,财政不管;

二是职能上,全供一般是没有服务性收入,不从事经营性活动;自收自支一般是有收入,可能是罚款,也可能是收费或是服务性、经营性收入;

三是社保上,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改革前,全供事业单位社保不用交,视同缴费,自收自支单位原来需要单位自己交。改革后,2014年以前都视同缴费了。

四是调动上,全供往自收自支单位调动容易,自收自支往全供单位调动难。

五是改革上,以前自收自支大多是经营性单位,很多都转企改制了,目前保留的大多是非经营性单位;全供事业单位一般是公益性单位,属于保留和加强的类型。

六是调动上,全供事业单位待遇和发展相对稳定,没有大起大落;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很多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生动写照。

七是工资上,全供事业单位工资统一核发,固定标准;自收自支单位经营效益好,收入高的工资发的多,高的时候可能是全供的1-3倍,但一旦经营效益不好,工资就发不下来,甚至吃饭钱都没有。


风27476

因为工作原因,我曾经参加过事业单位预算清理调查工作,对这方面还是比较了解的,所以可以解答一下。

我国的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分为全额预算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差额预算事业单位人员编制、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三种。

1. 全额预算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其工资和福利支出,由财政部门列入当年财政预算并全额拨款,职工工资和福利有保障。范围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及其他部门。

3.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其工资和福利支出,全部由事业单位通过经营来供给,财政部门不予以拨款。范围有;自来水公司,路政等。

从工作状态与工资上的区别是,第一种单位工作相对来说轻松些,但是额外收入会少些,第三种单位可能会辛苦一点,但是待遇会好些,第二种鉴于二者之间。至于退休后的工资,因为现在事业单位都是参加社保,所以应该一样,即便有差别也不会太大。以上是我的认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有不同观点的欢迎参与切磋探讨




醉美395

这不是工资待遇的问题,这是你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事情。

事业编制的改革,在2020年之前,有两大变化:

1、自收自支类编制全面取消。国家不允许各地私自扩大编制规模,不允许各地私自设立编制类型,并要求全面取消自收自支事业编制和自定事业编制。时间限制是2020年之前,有的地方已经在2014年之前就取消完了。原因是自收自支类事业单位多为企业化经营或者有收费权力,这类事业单位在分类改革过程中,是改企的对象,而其中必须由政府承担的职能,全收归其它事业单位或行政机关,其它可以由社会承担的,推向市场,公平竞争。

2、2020年之前,大幅度减少事业编制数量,事业编制全省统筹使用。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全部改制为企业,公益二类部分单位或职能也改企,行政类事业单位职能收归行政机关,今后不再审批行政类事业单位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

因此,今后事业单位按照财政拨款来讲,就只剩下全额和差额两类编制了,自收自支事业编制全面消失。目前自收自支类事业编制还未改革的地方,在一两年之内都会改革完成,这是国家政策,不容打折扣。


真宁腔调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与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区别相当的大了!

事业单位按照性质、编制、经费来源渠道不同,分四种类型: 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财政差额(定额)拨款事业单位;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本文所述不含民营事业单位)

下面,就问题涉及到的二个类型简述如下。

一.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性质多为公益性、非盈利性事业单位;

1.社会基础性公益单位,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础性科研单位;

2.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事业单位,具有行政职能、行政执法或委托执法职能,原都是行政机关,经几次机构改革,因机构限额、行政编制缩减,退出行政机关序列,而转为事业单位;

3.中央及地方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虽然是教学单位,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

上列事业单位,经费及人员工资、福利待遇,财政全额供养,执行标准的国家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制度,参公事业单位执行国家公务员工资福利制度;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职业年金,单位承担部分由财政支付;

编制管理相当严格。

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性质多为生产经营性的公益事业单位,自负盈亏,经费及人员工资、福利待遇没有财政支持,与企业没有太大的区别,可执行国家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制度,也可以实行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机制及工资福利制度,拥有较为宽泛的工资福利自主权,但必须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

因生产经营状况不同,少数生产经营效益好的单位工资、福利待遇可能优于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但大多数的单位工资、福利待遇不如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优越;有的单位有工资不足额发放、拖欠,及住房公积金、职业年金低标甚至未开展情况发生。

编制管理相对宽松。


z山海

自收自支:就是属于差额财政的一种,每个月给一部分,剩下的就看你所在企业(单位)的经济效益,然后给员工实行“适当”的福利或者说绩效。全额财政就是由国家制定编办 财政发钱,每个月旱涝保收的那种


生态链上不可或缺一环

我们海事局自收自支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就是本单位人事科套的。每个人的工资都不一样的。工龄一样啥都一样工资也不一样。有职称的月工资四五千。没有职称的就是二十多年工龄月工资相差千多元


猛虎178419766

我曾经担任过科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印象好象同等级别的职工,工资要相差百分之二十五左右。当时我是高工,工资级别相当于全额单位的副处级。后来我调到差额拨款单位,工资下调了二百多(大慨百分之十五),再后来到全额单位,按公务员的行政级别标准套工资,又下调了百分之十几。我原来所在的自收自支单位,他们现在的收入比我要高出一倍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