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水缸在冬天为什么可以不结冰?是如何做到的?

dj小周


要说在故宫这座伟大的古代建筑群里,真是蕴含了许多工匠的智慧。一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设计,内部往往充满着让人叹服的细节原理。

在故宫的众多宫殿当中,大多会放置一些铜质的鎏金大水缸。这些水缸除了储水以外,还显示着皇室的气派与尊贵,让人惊叹的同时又提升了整体美观程度。

今天有书君就和大家聊一聊故宫的水缸。

在中国古建筑《故宫》中有记载,说故宫一共有大缸308口。但是时过境迁,由于种种的原因,到现在故宫就只剩下231口了。

这231口大缸可不是同一种材质做成的,它分为铁、紫铜和鎏金铜3种材质。铁缸是明代铸造的,后来人们发现铁缸容易生锈和腐蚀,就又制作了铜缸。到了清代,鎏金铜缸出现了。

而我们在太和殿门口所见的四口鎏金铜缸,那可是级别相当高的缸。它们重达两吨,上面各镀了黄金一百两,还真是很贵重啊!

剩下的大缸,分布在故宫的各个宫殿。我们在故宫一路走来,都可以看到。这些大缸腹宽口收,容量特别大,每一个都能装3000多升水。而且缸的装饰也很精美,两耳处还加挂 着铜面兽环。

那这些大缸到底是有什么作用呢?

一、 故宫水缸的作用

我们在游览故宫的时候,会发现许多宫殿门口都会放置这样的大水缸,难道那么水缸摆放在殿前,只是为了美观吗?当然肯定不会只是这一个作用,那是用来储水饮用的吗?

非也,其实那些水缸的作用并不是提供人们饮用水的,而是用来灭火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都知道故宫的大多数建筑都是木质建筑,木头的燃点很低,一旦一座宫殿发生火灾,附近的宫殿可能都要受到牵连。如果没能控制住,那么就会有连环的反应发生。

而北京的冬天十分寒冷,大部分宫殿里都有取暖用的炭火盆,因此发生火灾的概率也就非常大了。

所以呢,消防设备一定要具备好。而古代当时 也没有什么消防设施,那么怎么防火呢?这些水缸就是最好的消防措施。

要知道这些大水缸,每一个都能装3000多升水,蓄水量是非常大的,所以这些水缸在当时也被称作门海。如果突然着火了,只要火势不太大,这些缸里面的水是足够用的。因此这些水缸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那有人问了,故宫的水缸在冬天为什么可以不结冰?是如何做到的?

在这有书君要回答大家了,水只要在0摄氏度以下都会结冰的,那故宫水缸里的水也是不例外的。但是故宫里的水缸确实是600多年来从未结过冰。

这个现象说出来可能让人难以相信,但这却是一个事实。那这又是为什么呢?

二、故宫水缸冬天为什么不结冰

北京的冬天是极为寒冷的,到了冬天那些放置在户外的水缸难免会结冰。一旦发生火灾,那将是一种致命的打击。那该怎么办呢?

别急,咱们能想到的问题,古人自然也都会想到的。

所以古人在这些水缸下面做了文章,他们给水缸都设计了汉白玉石头底座。并且在底座上专门还设计了一个方形的缺口。

在冰天雪地的三九天时,水很容易结冰,这个时候宫里的太监们会在水缸下面的石头底座里燃起灶火,然后通过方形缺口把热量传递给水缸。

我们这个水缸是铜制作的,大家都知道铜的导热效果非常好,所以缸里面的水有了温度根本就不会结冰的。

而且在宫里面,会有专门的人值守的。他们在天寒时,每天会在固定的时间将那些柴火点着,然后将这些水缸中的水烧开,以此来控制水结冰的情况。当然这些人会认真值守在这的,他们不会让这的柴火因为过度燃烧而发生火灾。

如果天气没有那么冷的话,值守人员就会在缸底裹上厚厚的棉衣,给缸穿上“保护外衣”,让缸也“保温”起来。

说到这,小伙伴们都知道故宫的水缸为什么不会结冰了吧!

要说古人真是太有智慧了,不仅能修建出这么宏伟的建筑群,就连这些防护措施也做的十分到位。在没有消防设备的古代,就是这些水缸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在保护着故宫内的生命财产安全。

有书君语:有书君送福利啦!!私信有书君,回复“福利”即可【免费领取52本】高分好书,限时福利,不容错过哦~


有书共读


其实故宫的水缸不是在冬天可以不结冰,而是不可以结冰,因为这水是有大用的。

去过故宫的人都知道,在故宫里经常可以看到在院子里会有一些大水缸,据说故宫中原有308口水缸,至今现存于世的,也还有238口。这些水缸其实作用很简单,是用于消防灭火之用。故宫采用的是砖木混合结构,使用了大量的木材,因此非常容易失火,实际上在历史上,故宫也发生过大小火灾百余起,连三大殿都曾经被火灾烧毁过。

如此频发的火灾,自然也就促进了故宫的防火工作,古代没有供水设施,这消防用水就只能靠就地囤积,因此在故宫的很多院子里就会放上一些大水缸,平时蓄满水,而在火灾时就可以从水缸中取水灭火。

但是北方冬天气温低,这些水缸是放在院子里的,如果一旦结冰,那么在遇到火灾时就不能使用,所以在明清两朝时有专门的措施,防止水缸里的水结冰。而这个措施说白了很简单,一是加温,二是保温。

故宫里的水缸可不是司马光砸的那种,而是铁或者铜制的,甚至还有鎏金的铜缸。这些金属制造的水缸可以直接用炭火在下面加热而不会损坏缸体,然后在水缸外面包裹上棉制的外套,上面加上顶盖,这么一来自然就不会结冰了,发生火灾时可以直接使用缸内的水用于救火。

所以呢,故宫的水缸不是不会结冰,而是因为消防所需,人为采取措施不让它结冰。


不沉的经远


当气温低至零摄氏度时,水容易结冰,所以在我国北方的冬天,水结冰是一种很常见的情况。故宫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的宫殿,又称紫禁城,占地约72万平方米。故宫位于北京,地处北方,然而故宫水缸里的水在冬天却不会结冰,这又是为什么呢?

故宫的水缸也叫太平缸、吉祥缸,在明朝就开始铸造这些水缸,最初这些水缸是用铁制作的,后来发现容易生锈,不仅难以保持水缸的稳定性,放在宫殿还有损美观。

于是,故宫的水缸就由铁质改为铜质,而且为了迎合宫殿的富丽堂皇,在铜质的水缸表面往往会镀上鎏金。明清时期,故宫里的水缸主要是用来救火的,因为在故宫中有大量的木质建筑物,稍微有一点小火苗就很容易引起大范围的火灾,成片的宫殿很可能因为一场大火而毁于一旦,所以历来,皇宫的防火就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大难题。

据统计,从永乐十八年到溥仪离开故宫,故宫大大小小发生过四五十场火灾,这时候救火最重要的功臣就是故宫里的水缸。

为了及时救火,水缸里的水就不能有任何的闪失,而为了防止水缸里的水结冰,在每年的十二月至次年二月,需要在水缸的外部套上棉套,水缸上加盖,如果气温特别低,还要在水缸下面烧炭加温。

现在我们去故宫,可以看到每一口大水缸下面都有一个带有方形缺口的石质基座,这个缺口就相当于灶眼,当时宫里的人就是通过这个缺口来添置柴火、烧炭加温的。

据《大清会典》记载,故宫里消防用的大水缸一共有308口,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原来的308口大水缸,目前只剩下231口了。


金兔历史


我们在游览北京故宫的时候,时常会在宫殿周围看到一些水缸,这些水缸不仅体积庞大,而且数量还特别多。这些水缸有的是明朝铸造的,有的是清朝铸造的,也就是说这些水缸的重要性使得他们经历了朝代的更替却依然屹立在故宫之中。那么这些水缸中的水是如何保持在冬天依旧不结冰的呢?<strong>

有些读者可能有过这方面的了解,知道这些大缸的作用,这些大缸的作用非常简单但却非常重要。由于故宫建造时大量采用砖木结构,水火无情,一旦发生火灾,凭借古代的条件很难控制住火势。这样一来,为了将火情尽早在小范围内控制,取灭火之水的时间就尤为重要了,为了方便取水,故宫在设计之初就采用了在宫殿周围放置大缸蓄水的方法,由于方法简单,在实际操作中有非常有效,清朝也沿用了这一方法。

康熙十八年(1679)十二月初三,由于六名御膳房的太监不慎导致皇宫火灾,大火一路从御膳房烧到了太和殿,损失惊人。虽然事后六名太监被处以绞刑,但皇宫烧毁的建筑重建却需要很长时间。既然为了灭火,每当北方的冬天来临,水缸中的水结了冰,就失去了防火的作用。而冬季气候干燥,又是火灾的高发期,解决水缸结冰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strong>

这个问题在水缸被安放在故宫中的时候就已经被注意到了,首先,设计者在水缸的底部铺了一层石子,将水缸和地面隔离开,这样可以一定程度的提升水缸的温度。同样为了将水缸和冰冷的冬天隔离开,宫中的太监在冬天到来的时候还会在水缸周围围上棉被“御寒”。

光有隔寒的措施是不够的,水缸中的水依然会结冰,这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给水缸加热,使得水缸彻底摆脱结冰的温度。在水缸下面生火,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水缸的作用就是为了防火,如果为了给水刚加热而引入火种,乃至于引发火灾岂不是得不偿失。

通常在水缸下面会有一个石头做的底座,四周封闭只留下一个小口,通过这个小孔在水缸下面生火,为水缸加热,又不会使得火星四溅。个别情况甚至会在生火的水缸附近专门安排太监进行看护,毕竟皇宫中的人力还是很充裕的。

除了这些水缸之外,流经故宫的金水河也是火灾取水的主要地点,在冬天,金水河同样会遇到结冰的问题。面对河水结冰的问题,就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了,总不能在河底生一堆火吧?每当金水河河面结冰,故宫就会组织人在金水河上每隔20米凿出一个一米左右的冰窟窿,防止失火时无处取水。

不仅如此,在整个故宫中,这种大缸足足有三百多个,每一个都可以蓄水3000余升。这些大缸直到现在依旧起着防火取水的作用,缸中依旧常年保持满水的状态(在开放区域的大缸为了防止孩童不慎坠入,没有蓄水)。


邓海春


我是史小二记,我来说一说!

去过故宫的人,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某些大殿前或庭院中,都会摆放有一个个大金属缸。而且某缸上还有累累的刀痕。



那么,这些缸是用来做什么的?为何会留有刀痕呢?

缸很讲究的,按材质分,有铁、铜、鎏金三类,一般来说,铁缸是明朝铸造,而鎏金则是清朝。铜缸数目最多。

所谓鎏金缸,说白了,就是在铜缸的缸身上涂一层薄薄的黄金。当然,涂的时候,涂的是黄金和水银混合物,然后烘烤,水银蒸发,就会滞留下黄金。



鎏金缸的造价不菲。据乾隆年间的《奏销档》记载,一个口径1.66米、约重1696公斤的鎏金缸一共鎏金100两黄金,外加铜缸耗费的500两。总共下来,至少1500两。

这样靡费的鎏金缸数目不多,尚存18口。一般放在大殿两侧,如太和殿、保和殿,以及乾清门外红墙前边。

正因为鎏金缸等级最高,价值不凡,所以用来作陈设装饰品。用于涨脸。金灿灿的鎏金铜缸,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再加红色宫墙映衬,顿时富丽堂皇,威严雄伟。



除了陈设外,金属缸最初的意图是用来救火的。之内盛满水。一旦走火,可以就近取水,及时将火扑灭,减小损失。值得一说的是紫禁城失火,这是常有的事,大火小火叠加,便是一部紫禁城史。

所以,大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时又将它称作“太平缸”、“吉祥缸”与“门海”。门前一片海,失火也不愁苦。

有人说,那冬天怎么办?这倒也是,冬天气温下降,水会结冰,没有水还怎么救火?不用怕,一切保暖措施都是有的。

第一,给大缸套上外套,并加盖;



第二,缸的底部设有“铁菊”,可以施加炭火,炭火昼夜不熄。

这样一保温,在冬天,大缸的作用依旧存在。两条保温措施,显然第二种最重要,大缸啥也不怕,就怕熄炭火。看过《延禧攻略》的人就知道,七阿哥永琮之死,一部分原因就是有人将吉祥缸“铁菊”里的碳火熄灭,导致水结冰。失火时,没有及时救火,永琮也葬身于火海。



综上所述,铜缸有两个作用,防火和陈设。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紫禁城遭受到了严重掠夺。其中就包括鎏金铜缸。匪徒们用刀将鎏金铜缸上面的鎏金刮下,然后带走。

所以,到今天,你才会看到鎏金缸上的累累刀痕。

每天带来精彩历史内容,我是史小二记,欢迎您的关注!


史小二记


亲们游览过故宫吗?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在故宫各大殿前面都放着几口超大的水缸,这些水缸一年四季蓄满了水。

水缸有铁质、铜质和铜质镀金的。据故宫讲解员说,铁质的大多是明朝制造的,铜质和铜质镀金大多是清朝制造的。(如图)

讲解员说这样的大缸原来有308口,由于种种原因现存231口。

其中太和殿门口四口大缸最大最重,每口用了大约两吨黄铜铸就,最后在缸的表面用了一百两黄金镀金。大远看去金光闪闪甚是辉煌。

有人问了,这些大缸是干什么用的呢?

讲解员告诉我,这些大缸是古代皇宫用来盛水灭火的专用工具。可以说是皇宫里的“消防水缸”。

众所周知,故宫大殿全是砖木结构建造而成,这就要时刻提防火灾的发生。

在明清两代,故宫没有消防栓,也没有水管和消防车。这些水缸里的水显得十分重要。

这些水缸被人们称为“太平缸”或“吉祥缸”。水缸的官称很有意思,叫“门海”,意思是门前有片海,这样以来火灾不容易发生。当然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消防水缸”里一年四季必须保持水满状态,自然蒸发后,太监会及时挑满水。

(问题来了)冬天天寒地冻,水缸里的水难道不上冻吗?

即便到冬天,太监也不能让水结冰,否则一旦发生火灾,砸冰取水就耽误事了,毕竟“水火无情!”

亲们看上图,图片里的“消防水缸”实际是放在一个台子上,其实这个台子里面是空的,旁边还有一个口。

冬天天不太冷时,太监会给水缸“穿”上棉衣,到了寒冬腊月,天气冷的厉害,太监们就在缸下面台子里放炭火,有专门负责往里面填木炭的太监,目的就是保证缸体的温暖,这样一来缸里的水就不会上冻了。

到了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太监把大缸身上的棉衣脱下。周而复始循环操作。我不得不说,在没有科学的古代,能想出这种办法实在令人惊叹。看来古人并不比我们笨。


秉烛读春秋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话说故宫这嘎达,他除了房多,还有两多,一个就是水井多,另一个就是大水缸多。

这要是搁一般人家里头,都会认为:“这还用问,房子多?对吧!这一准就是住的人多,这人一多,人吃马嚼的那用水就多。所以啊,水井多,水缸多,这都是为饮水准备的!是不是这个理?”

你快拉倒吧!把您那激动的鼻涕泡擦一擦,吓到人就不好了。你要知道这故宫是啥地方?对喽!这是皇帝老子的家,人家的家里边的用物,能和咱普通老百姓的用法一样?一样才见了鬼了。

准备水缸的原因

人家的水井和水缸压根就不是给人喝的,这俩物件一个共同的作用就是灭火,当然这水井的功能比水缸多一点,但它绝对不是给人喝的。

话说这故宫里头的光水井就有小一百口,这水缸大大小小一共就有三百零八口。

说道这里,估计就有人要说道了:“皇帝一定是疯了,整这么多水井水缸的,毛病!”

别家啊,大家伙应该知道,这故宫这可是木制建筑群,光占地面积就有七十二万平方米,您要是按照建筑面积算,这也得有十五万平方米。再强调一遍这都是木头疙瘩做的,是整个地球上最大的木制建筑群。

而且那会还没有啥防雷措施,您就说吧,这防火的压力这得有多大,一个不小心,这大火就能连成片,烧的连个渣渣都不会给你留下。

当年朱厚照住的时候,这地就发生过一次大火,把个乾清宫都烧秃噜了,修这地一家伙就用去了一百万两。这到了顺治的时候,两个女的,搁故宫那金水河放鹅,没事搁绳堆里头抽烟,一家伙把绳子给点着了,这事弄的有点子大了,光绳子就被烧了三万多斤,啥炮车二百多辆,啥仓库一百二十间。

到了康熙手上的时候,六个御用烧火太监,搁御膳房烧火,一家伙就把御膳房给点着了,这还不算,这大火沿着御膳房下去,啥右门啦,啥中右门啦,啥西斜廊啦,全没了,顺道还把太和殿给整趴下了。神奇的是,这大火还拐了弯把东斜廊,以及中右门给烧的啥也不剩了。

六个太监齐刷刷的被吊木头桩子上了。

这些个事,那叫个海了去了,多的都数不过来,不夸张的说,这能记录到书本里的火灾都一百冒头了。

您就说吧,防火重不重要?废话!当然重要了!

所以这水缸就一个用处——灭火!

题主的事

就那太和殿和保和殿大门口就蹲着四口,这可是这三百零八口中的巨无霸,每个重达三千多公斤,也就是三吨还多,每一个装水就能装二千多升,就这节奏整个一小水车啊!

所以啊,故宫把这些个水缸叫做门海,霸气不霸气,就是取门前大海的意思。

所以这些个水缸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里边的水天天是满的,您要是没有装满,管事的太监那屁股蛋子上少不了要挨大板子。

那么说道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北方这嘎达和南方不同,到冬天的时候,这地冻天冻地冻空气的,撒泡鸟的功夫地上就结冰了。

您这么多水,那还不得结冰啊?这还消防?拉倒吧,整个就是一冰坨子。

这让您说的,这故宫是谁的家?皇帝老子的家,他整的事,会和你计较天气,太天真了吧。

那咋弄的?简单!大家伙冬天冷,就穿的多一点不是,人家到了冬天给这大水缸整一套子,直接套住了,简单的说就是穿了一身棉衣。

当然这水缸是不产生热量的,不能当人的看,所以人家在水缸的下边还烧着火,这火打十月份开始烧,一直烧到第二年三月份才结束。

就这两点,您说吧,这咋冻,老天爷也没辙!

您如果进这故宫里边瞅,有心的话一准能瞅见这些大水缸。当然这个时候的水缸里边没有水,毕竟没人大冬天的时候给他穿棉衣整火堆的不是,整个就是浪费。

这些个水缸有铁做的,有铜做的。这些个铁做的是大明朝时期留下来的,这铜做的是满清时候留下来的。满清的时候,为了好看美观,还在每个水缸的外边镀了一层金子,据说每个都用了一百两的黄金。

说道到这,估计就有人说了:“你快拉倒吧!啥镀金!一个个黑不溜秋的,明明是铁疙瘩,就算是铜都氧化成了黑色的了!你欺负俺没见过是咋的了?”

哎!看你说的,俺能放空炮吗?这是因为当年八国联军进来的时候,把那鎏金都给刮走了,你没瞅见这水缸上边的刀子刮过的刮痕吗?这都是这帮子扯淡货干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史


要清晰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明确如下几个问题:

1 故宫的大水缸的用途?

故宫随处可见的大水缸是用来救火的,因为故宫的建筑大多是楠木建造,门窗整个房子的框架也是木制,木材在冬季干燥的气候下很容易引发火灾,在历史上故宫大小火灾是有50次的,从水井中打水来救火明显远水解不了近渴,那么这些水缸就派上了用场;由于缸的体积很大,一个缸可以储藏上千升水;

2 故宫大缸在制造及管理上有何不同?

既然是救火,那么缸内的水一定不能结冰,以免万分紧急时候不能使用,那么在材质及管理上是如何做到的呢?故宫的大缸都是铜制成的,最外层镀了一层金子,缸下边的石座是汉白玉石,中心位置会有一个小口,冬季的时候太监会时常在缸底烧炭,这些火一整个冬天都不会熄灭,也不会影响到周围的建筑,同时保证缸内的水不会烧开,而且缸底四周的位置会裹上棉被,一直到来年开春,天气转暖,炭火和棉被才会撤走;

故宫大缸在故宫拥有很高的地位,缸的位置不同,材质也不同,因为其体积庞大,所以才避免了八国联军入侵时期遭受损坏;


国风新色


大家都知道,故宫位于北方,在北方的冬天水结冰是很正常的,故宫里宫殿门前大水缸里的水为什么不结冰呢?



不是不会结冰,是不能结冰。

水是个神奇的物质,作为生命之源,地球生物都离不开它,水能救人亦能害人,水的用途多种多样,要看怎么来运用,而故宫宫殿前的水也是因为其用途所以在寒冬也不结冰。故宫的建筑几乎都是木质建筑,一点火苗可能就造成了大火灾,成片的宫殿群便会毁于一旦,历来防火就是一个大难题,从明朝永乐十八年到清朝溥仪离开皇宫之时故宫大大小小发生过四五十起火灾,这个时候救火的功臣就是门口的几口大缸。



那些水缸称为“太平缸”,也叫做“吉祥缸”,这些缸最初是用铁制作的,后来发现铁容易生锈,放在宫殿前面也影响美观,后来就改成了铜质的缸,为了迎合宫殿的富丽堂皇,甚至还在表面镀上鎏金。现在在故宫也能随处看到这些缸,现在看到的只是具有观赏性质的没有水的太平缸,而在明清时期这些缸里是有满满的水的。水缸中的水就是用来救火的,这是那个时代的消防措施。



皇室的家业都基于这座宫殿,自然不能出什么闪失,所以历代皇帝都有很强烈的消防意识,紫禁城里还专门设了“消防队”,失火的时候这些人员便会出动去救火。冬季天干物燥,是火灾多发季节,太平缸作为重要的救火工具自然不能有任何闪失。但是寒冷的冬天对水是很不友好的,结冰是常事,火灾发生的时候水结冰了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怎样让水不结冰是一个大难题,那么古人是怎么做的呢?


其实也不太复杂,决定水结不结冰的因素就是温度,只要温度高了,那么水自然就不结冰了,所以古人会给这些太平缸进行保温。比如说将太平缸支起来,在缸底燃烧柴火或者木炭,这样缸内的水温会一直高于结冰点,这种做法虽然看起来耗时耗力比较麻烦,但却是最为有效的办法,除此之外缸内也会按时添加水,宫殿门前的几口缸要时刻保证有满满的水,所有前期的麻烦都是为了失火时能够不手忙脚乱,这是古人的未雨绸缪之举。

这些水缸在灭火之余还担任一些其他的“职务”,比如说鱼缸,慈禧老佛爷就很有闲情雅致的会去摆弄这些水缸,曾在大水缸里养金鱼,金鱼寓意着吉祥如意,“吉祥缸”的名字便由此得来。


古人也是有古人的智慧的,在没有消防栓和消防车的时代,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进行消防,为后世留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紫禁城,为世界守住了一个文明瑰宝。


小姐姐讲史


去过故宫的朋友都会发现,故宫的每一座大殿外都有几个鎏金的水缸,这些水缸都有被刮过的痕迹,其实是八国联军刮得,当时八国以为是金子做的,没想到是鎏金,因为故宫的建筑都是用木质材料做的,所以故宫的防火工作成为重中之重,殿外的大水缸便是防火用的,在当时也算是一种防火预案。

《延禧攻略》中富察皇后的儿子就是因为失火而死,当时距离宫殿很近的水缸中的水居然结冰了,所以无法扑灭大火,富察皇后只能眼睁睁看着大火熊熊燃绕。其实这样的桥段只会在电视剧中出现,在古代宫廷中是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的。

这些大水缸的设置是为了及时扑灭大火,所以到了冬季会有专人负责看守,他们的职责就是让大水缸中都水一直保持不结冰的状态。

为了让这些大水缸中的水在寒冬中不结冰,宫中的太监们就会在水缸下面点上柴火加热。这些大水缸的设计方式和普通水缸不同,水缸的底部会和地面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就可以使用柴火给水缸加热,水缸中的水自然不会冰冻起来。

在停止烧柴火的时候,也要防止水缸中的水结冰,所以当时会用较大的草苫布将水缸围起来,这样做可以让水缸中的温度不至于下降的太快。当时宫里就是用这些方法确保水缸中的水在冬季也不会结冰,实际上实施起来是比较辛苦的。

其实故宫中为了防止失火不仅会出动大水缸,还会利用水井和池塘中的水来灭火,这些水在关键时刻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确保故宫的安全,避免受到火灾的影响和破坏,也因为这些有效的措施,让故宫可以长期屹立不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