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能賺多還是少?就算“擇基”做好,“擇時”這道坎上能過嗎?

我在2月5日發佈的微頭條當中提到過:

  • 國內剛開始開放股票市場的時候,可以交易的股票數量不多,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因為比較“稀缺”“供不應求”,價格就容易上漲,賺錢也相對容易。
  • 那段時期過了之後,慢慢股票數量多了起來,不處於“供不應求”的階段了,賺錢就沒那麼容易了。
  • 後來就有了基金,由基金經理幫投資者選股票,剛開始的時候,絕大部分基金都跑贏市場。
  • 當基金越來越多,多到現在比股票還要多,變得不再“稀缺”,在2013-2015年牛市的時候,就不是所有基金可以戰勝市場了。

就是說,當某一類投資品數量少的時候,投資者去買入,賺錢的機會是比較大的。
當該類投資品數量大增的時候,就不容易賺錢了。


國內公募基金在過去20年裡高速增長,基金是一次次“賺到了錢”,可是卻不代表投資者也一樣賺得多。

公募基金產品如今已經超過6000只,行業來到了進一步發展的時刻,需要去幫助投資者解決怎麼去“擇基”、怎麼去“擇時”,讓基金和投資者都賺到錢。

現在基金市場上開始發展出幫投資者選基金的角色(形式、方式),這裡我主要列舉出三種:

1.FOF基金
2.基金組合策略(專業主理人構建基金組合方便投資者“抄作業”買賣基金)
3.專門為投資者選基金的機構


這些專業的角色(形式、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投資者去選基金,“擇基”選出來的基金不會太差,但至於能不能跑贏平均水平,又能不能持續跑贏,能跑贏多少?就需要進一步去了解了。

但我以我瞭解到的情況來看,就算“擇基”做得好,“擇時”這道坎上還是會絆倒很多人。

買表現得再好的基金,也要考慮入場的時機合不合適,投資者卻往往在市場最熱鬧的時候被最洗腦的宣傳催著進場,買在山頂。而更重要的,是能不能在合適的時機把收益“落袋為安”。

現在很流行讓投資者以低估和高估來判斷要買還是要賣某隻基金。我個人對這種方式持保留的態度。很多人就因為別人說這個是低估的,所以就買入持有某隻基金,結果在市場漲得挺好的時候,持有的基金卻毫無起色。


<strong>留言說說你們都是怎麼樣去判斷買賣基金的時機呢?會以低估和高估來判斷嗎?


基金能賺多還是少?就算“擇基”做好,“擇時”這道坎上能過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