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肇慶有哪些關於利瑪竇的古蹟遺址?

1029417316


明朝年間,葡萄牙人藉口曬魚網,申請在澳門登岸,從此佔領澳門,並開始傳教活動。

1583年9月10日,利瑪竇從澳門乘船,沿珠江逆流而上,來到當年兩廣總督府肇慶上岸。據傳,西江南岸河邊小村“上清灣”系利瑪竇首次登陸的地方。並在此修建教堂(見下圖)。

利瑪竇是西方傳教士登陸中國第一人,也是開啟西教東傳的第一人。利瑪竇在肇慶居住6年間,學習了中文,漢語。推動西教傳教工作啟蒙,同時編制首部葡漢字典,並編制中國國內首張世界地圖和中國地圖,製造了中國首臺機械自嗚鍾。

利瑪竇才幹,傳到京城,被當朝皇上欣賞,下旨讓其到北京述職。自始利瑪竇離開肇慶,居住於北京終老。

至今肇慶還遺存有利瑪竇當年在肇慶活動的遺蹟。保存較好的便是肇慶西江河南岸,上清村遺址(見下圖)。











漢唐76182784


肇慶是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和羅明堅從澳門進入明朝內地的第一站。利瑪竇等人在當地建立了教堂,開始傳教,並進行了繪製地圖、編撰漢葡字典、製造自鳴鐘、地球儀等一系列文化工作。傳教士初到肇慶時,肇慶官府正在修建一座漂亮的“花塔”,現在稱為崇禧塔,傳教士就申請在附近建立教堂,肇慶知府贈匾題為“仙花寺”,被認為近代天主教在中國建立的第一所教堂。但是這個“仙花寺”是否還存在呢?


在金尼閣整理的利瑪竇遺稿《利瑪竇中國札記》中,提到1589年(萬曆十七年)新任的兩廣總督劉繼文將傳教士驅逐出總督駐地肇慶後,將原先仙花寺的地址用作自己的生祠地址。據《高要縣誌》記載,崇禧塔東有“劉公祠”,此地正與仙花寺的地望相合,但劉公祠已經不存在了。崇禧塔東面的肇慶市無線電廠內出土了“兩粵督撫司馬中丞劉公祠記”碑,正是劉公祠的遺物。說明仙花寺的遺址也就是在這附近,面臨著滔滔東去的西江。


【肇慶仙花寺遺址】


另有人說,崇禧塔西面一座二層西洋式小樓才是仙花寺的建築。但那其實是管理西江堤防工程景福圍的景福圍公所的舊址,並非仙花寺。


現在崇禧塔附近建有利瑪竇主題展覽館,可供遊人參觀。


【利瑪竇主題展覽館內部】


參考文獻:

李護曖,《“仙花寺”遺址小考》。


溫長卿


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意大利人,明朝萬曆年間來華傳教的耶穌會傳教士,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對於利瑪竇在華的活動,人們更熟知的是他在北京和徐光啟等人的交往。事實上,利瑪竇最早落腳內地的城市是肇慶,停留了六年之久。

1583年,利瑪竇和羅明堅進入肇慶,暫住在天寧寺附近的陳理閣的家裡。在肇慶府知府王泮的支持下,利瑪竇選擇在崇禧塔附件建造教堂,教堂建成後,知府王泮賜名“仙花寺”,利瑪竇命名為“聖童貞院”。

1584年,利瑪竇花費重金聘請了一位福建秀才來給自己教中國語言、書法和風俗習慣。隨著漢語水平提高,利瑪竇積極開展社交活動,認識了肇慶府一批達官貴人,為以後的傳教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了吸引中國人入教,利瑪竇還積極展示西洋文化與科技。

利瑪竇能夠在肇慶立足,是因為獲得了官府的支持。但是後來兩廣總督換成了思想保守的劉繼文,對於洋人洋教十分反感,於是下令驅逐了利瑪竇。


老照片


在崇禧塔東側,明萬曆年間利瑪竇在此建立了中國大陸第一個天主教堂“仙花寺”,但到了清朝時期毀於火災。麗譙樓(俗稱紅樓),當年利瑪竇攜技師與當地人打造的機械“自鳴鐘”就懸掛在這裡報時,目前裡面只有相關的圖文展示。目前肇慶端州市區存有兩個天主教堂及一個基督堂,而西江對岸的高要那邊好多城鎮鄉村間都應有不少天主教堂,其中比較令人關注的是西江岸邊的上清灣村天主教堂,該村全村人信天主教,可謂教村,因此有人推想此處是否可能是當年利瑪竇最初登陸的地方,該教堂為清朝時由法國荔神甫在此修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