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活動低,該停的都停了,該禁的都禁了,為什麼還是有霧霾?

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預報,12~13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近地面氣壓場較弱,中層溫度持續升高,同時受較高溼度和逆溫影響,擴散條件不利,區域中南部可能出現中至重度汙染過程。

社會活動低,該停的都停了,該禁的都禁了,為什麼還是有霧霾?

12~13日,汾渭平原受弱氣壓場控制,相對溼度較大,整體擴散條件較差。預計,12日,區域大部空氣質量以中度汙染為主,13日以中至重度汙染為主。

這段時間,社會活動低,該停的很多都停了,該禁的很多都禁了,為什麼還是有霧霾?來聽聽專家的解讀!

問題一:春節以來,假期又逢疫情,社會活動水平很低,為什麼還有重汙染?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自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 26”城市秋冬季大氣汙染排放量大大超出環境容量,在極端不利氣象條件下,甚至能超出環境容量4倍,這種情況持續時間長,就會導致出現重度或嚴重汙染。

區域內頻繁出現長時間靜穩、強逆溫、高溼的不利氣象條件,雖然社會活動水平處於較低水平,但大氣汙染物排放的量仍然超過環境容量2倍以上,這是近期再現重汙染的主要原因。

從近10年的氣象觀測數據分析,有時這些城市同步處於不利的氣象條件下會導致大氣環境容量整體變低。同時可能受“氣象輻合”影響,即各個城市排放的大氣汙染物向輻閤中心積聚,導致該區域出現重汙染。

今年春節期間,北京和天津等周邊城市就發生了氣象輻合,出現了重汙染。從當前到2月13日,這次氣象輻合又發生在北京、天津及周邊,目前此京津冀地區只有5個城市出現重汙染,其他城市均保持優良或輕中度汙染。

問題二:車停了,工地停了,企業停了,還有什麼排放,怎麼還超環境容量?

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環境所所長徐洪磊:春節期間,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公路貨車和客車流量較平時分別下降了77%和39%。粗略估算,區域內交通運輸產生的汙染排放量至少下降4成以上。

但2月10日和11日,隨著復工復產,城市內和城際間的交通流量又開始有明顯增加,NO2濃度同前段時間相比明顯上升,北京市PM2.5組分監測顯示硝酸鹽佔比大幅上升,成為抬升PM2.5濃度的主要因子。這些說明,機動車排放的NOx仍是區域大氣汙染的主要成因之一。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2020年除夕至正月十五,區域PM10平均濃度較2019年春節同期下降13.3%,NO2下降22.6%。

由於我國北方冬季取暖和區域重汙染行業相對集中,今年春節到日前與去年同時段相比,農村地區衡量燃煤量的CO濃度增加了10%以上。說明農村散煤用量較春節前有所增加。而工業大氣汙染物排放的主要來源,主要是高汙染、高能耗的資源型行業,比如火力發電、鋼鐵、焦化、玻璃、耐火材料、石化化工、氧化鋁、電解鋁等,這些行業往往存在不可中斷的生產工序,需要常年運轉。

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佔比高達三分之二的工業和採暖所排放的大氣汙染物並未實質性下降,而這些排放源也是這個區域的基礎排放量,大氣汙染排放量並未“傷筋動骨”,當氣象條件不利導致環境容量下降時,基礎排放量未變就會超出環境容量並出現重汙染過程。

問題三:多地出臺禁放規定,正月十五出現汙染天氣還是煙花爆竹影響嗎?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大氣室主任唐桂剛:近年來多地出臺了煙花爆竹的禁限放規定,從效果上看還是非常顯著的。2020年除夕19時至初一6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城市PM2.5、PM10平均濃度與去年相比分別下降了13.7%和33.8%,北京市單站點PM2.5最高濃度相對去年單站點最高濃度下降約29%;元宵節夜間,區域PM2.5、PM10平均濃度分別比去年元宵節同期下降34.9%和40.3%,北京市PM2.5峰值濃度同比降低38%。河南省今年管控較為有力,除夕和元宵節期間均未因燃放煙花爆竹出現重汙染天氣,但相對的保定市管控較差,造成了PM2.5濃度爆表。同時,由於各地禁限放措施主要集中在主城區或主幹道周邊,大量農村地區和城鄉結合部沒有提出禁限放要求,導致春節及元宵節期間煙花爆竹的燃放量仍較大、較集中,對空氣質量的影響仍較明顯。2020年春節期間,區域內縣城與各市城區相比,區域PM2.5濃度峰值偏高幅度達61%。

今年元宵節期間,疊加不利氣象條件及煙花爆竹燃放影響,區域內太原、邯鄲、石家莊等8個城市PM2.5濃度達到重度汙染水平。北京市PM2.5峰值期間,煙花爆竹特徵組分硫酸鹽、氯離子、鉀離子、鎂離子較平時的濃度上升了5.5、5.8、32.8、30.7倍,而其他組分受氣象條件影響僅上升了0.5-1.5倍。同時,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今年元宵節煙花爆竹燃放產生的汙染物還存在明顯滯留情況,正月十六白天PM2.5中的鉀離子等仍較平時的濃度高出10倍左右。

遇不利氣象條件,煙花爆竹集中燃放的汙染物不易消散,而且影響還會進一步拉長。

問題四:此次汙染過程要持續到什麼時候,未來空氣質量如何?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桂海林:近期隨著北方氣溫回升,大氣形勢趨於靜穩,儘管受疫情的影響,全社會大氣汙染物排放量較低,但由於不利氣象條件與高溼空氣以及元宵節部分民眾煙花爆竹燃放和區域各種汙染源排放的共同影響,近期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仍出現了較長時間、較大範圍的大霧也將加重汙染程度。

從目前氣象資料分析,2月11-13日,京津冀及周邊區域仍將維持靜穩、高溼和強逆溫狀態,汙染總體來說仍將維持並發展,河南、山東及河北部分城市空氣質量相對較好,但北京、天津一帶地區仍會出現大霧天氣並伴有中至重度汙染。其中,13日白天大氣擴散條件最差,溼度達到飽和、貼地強逆溫、氣壓低、天空陰天,預計京津冀中部地區將達到此次過程的汙染峰值。13日夜間開始,隨著冷空氣的侵入以及降水的影響,擴散條件好轉,汙染物逐漸清除。14日隨著較強冷空氣南下,這次汙染過程才會徹底結束。目前看,14日後,整體擴散條件有利,較好的空氣質量將會持續一段時間。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雖然春節放假和疫情控制期間,各類汙染源排放量和排放強度下降,但受特別不利氣象條件影響,區域大氣環境容量顯著降低。

因此,打贏藍天保衛戰,應以減少最影響人民群眾幸福感的重汙染天氣為目標,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各城市要有一盤棋思想,未來必須堅持聯防聯控聯治,持之以恆的開展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交通結構、用地結構的調整,強化汙染排放控制,大幅削減大氣汙染排放強度,不斷改善環境空氣質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