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为什么被称为“书呆子”,他有哪些“书呆子”表现?

司马长史


黄维被称为“书呆子”与他的性格和受到的教育有关。

黄维毕业于鹅湖师范,毕业之后回家乡当了一名小学教员。由于从小受的是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是黄维为人处事比较光明磊落,但是也“墨守成规”、“满脑子书呆子气”。因此,黄维身为老师,做事却比较呆板,在学校和同事的关系都不好。


1924年黄维考入黄埔一期,并加入了国民党,此后,成为陈诚“土木系”的骨干将领,深得蒋介石的重用。


黄维是小学教员出身,打仗总是爱在书本上去找出处,动不动就是“兵法”如何如何说。淮海战役时,中野的陈赓故意放弃已经占领的阵地,引诱黄维的第十二兵团进入了陈赓早已设好的伏击圈,后来兵败被俘。

国民党将领更是领教过黄维的“书呆子气”。杜聿明的第5军入缅作战损失惨重,回国后进行点检的就是黄维。黄埔一期毕业的杜聿明和黄维是同学,杜深知黄维是个书呆子,执法如山,但他还是希望黄维能够看在同学的面子上法外开恩,给他少报点损失,不至于在蒋介石面前丢人。于是,杜聿明主动宴请黄维吃饭。宴会上,为了活跃气氛,杜的部下主动找黄维说话,也就说了些“近来天气很好,风调雨顺什么的”。不料黄维根本不领情,却说“我老家江西正发水灾,哪里来的风调雨顺”。杜聿明的部下以为是黄维向他们索要贿赂,便问黄维是否要送些“款子”,黄维听后却说“我家开的酱油瓶米铺,发大水正好发国难财”。杜聿明算是领教了黄维的“书呆子”,知道少报损失已不可能。


历史军魂


黄维,国民党军著名将领,毕业于黄埔一期。毕业后,黄维在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和与直系军阀孙传芳的战斗中表现突出,所以很快得到晋升。



1927年国共分裂,黄维与宋希濂、杜聿明、郑洞国等人选择继续跟随蒋介石。1929年,前往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学习,3年后被提升为第十一师第三十一旅旅长,在这里他受到了时任第十八军军长陈城的厚爱和重用,自此成为陈城“土木系”中最重要的将领。

1933年7月,升任第十一师师长。1937年,原定在德国受训一年,因抗日战争的爆发被提前召回。同年9月接任第十八军第六十七师师长职,率军抵挡日军。在淞沪会战中的罗店之战,罗维打出了中国军人的赫赫威名,也让罗维的威名传遍中国。



罗店之战,罗维率六十七师面对着日军的进攻,硬生生的守住罗店一个星期,在这期间,打到最后黄维手下的三个团长,一人战死二人重伤,师部除一个电报员,连文书、炊事员都拿枪去守阵地,战后整编,一个师活着的人连一个团凑不上。

不过这场战虽成就了黄维,但也给黄维带来了些许的污名。战后,有人指出黄维在罗店的指挥过于呆板,只知死守,不知随机应变,因此“书呆子黄维”的名声也就传开了。



当然,黄维虽被一些人所诟病,但他的忠勇却让蒋介石看重,34岁时,黄维正式成为第十八军军长。而后,在武汉会战中,黄维率第十八军协同其他部队对日军第九师团展开堵截,不久在马回岭与日军激战,此战让日军迂回德安的企图陷入彻底破产。

可以说在抗日战争中,黄维是有大功的,他的善战,他的敢战,让日军吃尽了苦头,也成就了他的赫赫威名。



黄维的性格可用一个“儒”字来表达,他始终恪守着儒家的“君子之道”,所以黄维做事向来是光明磊落的,不失君子风度,但这种性格也造成了他为人古板,墨守成规,满脑子书呆子气的性格,而这也是当时很多人都称他为“书呆子”的原因吧。

其实当时很多的国民党都领教过“书呆子”黄维的厉害。比如杜聿明就曾经领教过,当年杜聿明从缅甸败退回来的时候,黄维就负责对败退回来的杜聿明军进行点检,简单的说就是统计杜聿明军的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失情况。当时杜聿明久闻黄维是个书呆子,执法如山,铁面无私,但是他还是希望黄维能够给自己留点面子,少报点损失。所以,杜聿明就想宴请黄维,在饭桌上谈谈交情,可是谁知书呆子黄维压根就不去。



再如黄维在担任54军军长时,他发现军粮供应质量太差,以次充好的现象太过严重,要吗就是发了霉,要吗就是掺了砂石,这样的军粮自然会让吃了这些的士兵们战斗力变得越变越差。于是为了提高士兵的战斗力,黄维就决定给每个士兵增加口粮二两,同时向军政部反应军粮质量问题。

其实当时军粮质次、粮少,伙食费低的问题,这在国民党军队中是普遍存在的,所以的高级军官都知道,甚至大多还中饱私囊。可黄维这书呆子居然把它给直接捅出来了,这就犯了很多人的忌讳,于是军队高层就派人下来向撸了黄维的位置。



可是在“钦差大臣”到来的时候,黄维却是丝毫不惧,他大声说道“如果你们查出我有贪污中饱私囊之处,请指出,据实报告军政部,将我法办!”,言外的意思就是“不要在背后给我搞小动作”。当然,黄维显然是斗不过那些军队高官的,最终黄维这个书呆子觉得军队太过腐败,他决定辞官归隐,他说道“如今抗战不能胜利,就是国家腐败造成的,他宁肯丢官回家种地,也绝不同流合污”。

同时在淮海战役时,与黄维相熟的陈赓将军就利用过他的书呆子个性打败了黄维。当时陈赓将军深知黄维迷信书本,墨守陈规,动不动就是“兵法云云”的话,可谓是十足的书呆子。所以在对战黄维时,陈赓将军就采取放弃已占阵地,诱敌深入的方法来引诱黄维,后来书呆子黄维果然中圈套,如此黄维兵团就被陈庚将军击溃。



可后来黄维与陈赓碰面后,得知打败自己的是陈赓将军,黄维居然没有任何的沮丧之情,反而是说道“败在陈赓手上不算冤枉,陈赓是我的同班同学,在学校里我就比不过他!”,从以上种种可以看出黄维的“书呆子”气可见一斑。



不过黄维虽有书生气,但也正是这个书生气让他深受蒋介石的重用。蒋介石认准他的忠勇,认准他的“书呆子”,因此才将他视为嫡系。


澳古说历史


三大战役最难打的是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最难打的是两黄即黄伯韬与黄维。与黄维相比,黄伯韬是在逃跑过程中被粟裕抓住并歼灭的。只是在被歼灭过程中,黄伯韬不肯放下武器,拼死抵抗并给华野造成重大伤亡。相比之下,黄维就是主动求战,并不逃跑。在与中野,华野对阵的二十多天里,黄维以罕见的凶残拼死抵抗,使中野,华野付出了极大的伤亡代价。这是淮海战役最难打的地方。


相比之下,林总打廖耀湘兵团,三天结束战斗,粟裕打杜聿明兵团也是长围久困,远没有打黄维辛苦。

人们都说黄维是个书呆子,死脑筋,不会变通。就是这样一个书呆子在蒋家王朝摇摇欲坠的时候,以罕见的顽强替蒋介石打硬仗,打恶仗,并给对方造成重大伤亡,延缓了蒋家王朝的覆没。

现在,许多人取笑黄维的书呆子,认为黄维不会打仗葬送了蒋介石一个精锐兵团。事实上,在当时战场需要的就是黄维式的死打硬拼,而不是胡琏式的变通与逃跑。按现在说法,需要执行力!

在一九四八年的时候,逃跑与避战成为国民党的通病。廖耀湘就是在逃跑的过程中被歼灭的,杜聿明也是在逃跑过程中被粟裕抓住并歼灭的,黄伯韬也一样。

消极避战,坑害友军简直成了国民党军中一大公害。远在一年前的山东孟良崮,几十万国民党军裹足不前,消极避战,坐视张灵甫在孟良崮被歼灭。还是在辽沈战场,当范汉杰被围攻时,拥有强大攻击力的廖耀湘兵团绕道彰武,新立屯而不南下援锦,坐视锦州陷落。还在淮海战场,李弥兵团原驻徐东地区,说好了与黄伯韬会合一同撒往徐州。可是在粟裕大军打来时竞不顾友军,率先逃跑,置黄伯韬身陷重围。

1948年11月份,国民党军徐州部队的任务是援救黄伯韬,需要黄维,李延年,孙元良等各兵团坚决行动,服从指挥,英勇作战。如果当时国民党各兵团如黄维那样执行任务坚决,解放军一举消灭徐州部队也不容易。只可惜,当时只有黄维行动积极,而李延年,孙元良等部各怀诡胎,畏缩不前。以李延年表现最为明显。要论机变,国民党各将领最善于机变,邱清泉,李延年,孙元良,李弥等都是机变的高手。他们的机变导致国民党的崩溃更快一些。由此可见,与我军打仗强调机动灵活相比,1948年时的国民党军,更强调执行力与纪律。简言之,象黄维这样的书呆子实在是太少了。


不过,黄维一人也挽救不了腐败的国民党。远的不讲,就说十二兵团,除了黄维,那四个军长都是油条子,圪脑滑着呢!在1948年刚与中野接触那会,黄维要打,那四个军长要跑,打仗还得靠他们,弄得黄维也没办法,所以只好撤退。只是还没来得及退出战场即被包围。由此可见,单靠黄维也救不了国民党。这就是政治问题了。在这种人心尽失的情况下,别说黄维,天王老子也救不了国民党了。这当然不只是黄维的悲剧,而是整个国民党的悲剧了。

1948年的国民党,整个腐败,争权夺利,相互倾扎,倒行逆施。单就个人人品而言,黄维还算一个正人君子。老蒋发动三年内战,前期黄维就沒参加,埋头创办他的新制陆军学校,力图用西点军校的模式来培养中国的国防人才。只有到1948年10月,由于国民党内部的矛盾,胡琏在十八军干不下去了,陈诚才力荐黄维担任十二兵团司令。黄维再三推脱不过,还说等打完这一仗,就把兵团司令还给胡琏,而自己重新做新制军官学校教学工作。可见黄维志在教育,他把权力看得很淡。如果抛开政治不谈,单从人品而言,黄维这种将事业看得比权力更重的思想境界,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极为难得的。



很可惜,黄维真的走错了路,错认蒋介石为主子,一辈子死忠蒋介石,令人叹息。如果他当初跟随了方志敏,那又该如何呢?不敢想象!


阳城导航


黄维在解放战争之初并没有踏上战场,历任联勤总部副总司令和武汉新制军官学校校长,那为什么1948年12月25日被列入首批43名战犯名单呢?原因已在讲话中说明:“例如国民党第12兵团司令黄维在作战中施放毒气,即已充分构成了战犯资格”。



这是黄维的历史污点,黄兵团第18军主力第118师确实曾在12月12日的战斗中两次使用了数百颗毒瓦斯弹,使解放军指战员蒙受重大伤亡,这是违反战争国际法的重大罪行。

黄维兵败被俘后,鉴于他的罪行和中野干部战士的群情激愤,刘司令员曾经电请中央将黄维就地正法,西柏坡的急电救了这个所谓的“书呆子”一命:“不得将黄维处决,不杀对革命对人民有利”。这一事件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千万不要用什么“书呆子”的呆萌戏称给黄维洗地,如此惨无人道的作战手段,是不折不扣的战争罪行。



即便是被俘之后,当了俘虏的黄维居然还想再战,实在令人哭笑不得,他在赵庙村对中野政治部工作人员大放蹶词:“你们放我回去,我回江西老家重整部队,再干一下,如果再打败了我服气”,与刚刚兵败被俘时连声表示对黄埔一期同学陈赓服气的态度判若两人。你说他“书呆子”也好,说他天真也罢,而笔者以为,黄维实际有非常顽固的一面,也是在战犯管理所最抵触改造的人员之一。

黄维所谓的“呆”并非智商低下,否则他混不到土木系重将的位置,从黄埔毕业到成为第18军中将军长,他仅仅用了十四年的时间,这是一般黄埔学员做不到的。陈诚“土木系”的三大基本部队是第28军、第54军和第79军,黄维担任第54军军长时奉调云南,准备加入中国远征军作战序列,最初划给了老同学关麟征的第15集团军,关与陈早年已势同水火,按道理黄维应该倍加小心才是。



结果黄维到任后擅自提高部队口粮标准,亦不与上级沟通,只是一味要求集团军后期加拨粮秣,终于让关麟征逮到机会。关总司令一封“黄维吃空饷”的电报,让军政部长何应钦大喜过望,立即请示蒋介石宣布拿下黄维的军长之职,改以关麟征铁杆小弟张耀明继任。调任军事委员会中将高参的黄维不服,回到重庆连见陈诚和蒋告状,酿成关麟征和陈诚大吵一架,第54军军长几个月后就被换成了土木系的方天,黄维呆么?一点也不。

不久以后黄维出任罗卓英的副手,成为负责整训青年军的“编练总监部”副总监,重获重用,当即手书对联一副:“中兴逼我昭青史,大任由天秉素行”,志得意满之心跃然纸上,作为国民党中央军嫡系中的嫡系将领,黄维属于既得利益派,如果真是个只会掉书袋的木讷之人,他根本爬不上去。



要说呆,其实是作战思路呆板和不通人情世故,比如淞沪会战中的罗店战役号称“血肉磨坊”,黄维的作战意志虽然坚定,但用兵墨守陈规,一味正面死拼硬打,部队伤亡惨重,无谓牺牲也不少。淮海战役就不提了 ,12万装备精良的大军被十几万重武器几乎丢光的中野诱围,从华中到达华东第一时间就成为困兽,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杜聿明兵败缅甸后率残部通过野人山回国,黄维代表军委会前往“点验”,老同学安排酒肉招待,无外请黄维高抬贵手少报点损失,第五军的部下们席间纷纷劝酒,没话找话说什么风和日丽之类的客气话,黄维一翻白眼:“哪里来的风调雨顺,我们家乡正发大水呢”,很是大煞风景,一脸的不配合。



而如果你认为黄维这是“铁面无私”那就大错特错了,杜聿明的第五军系统是相对独立的派系,更贴近何应钦一些,黄维的冤家对头,如果是陈诚的嫡系部队,你看黄维还装傻充楞不?

包括后来黄维在功德林里面执意要研究什么“永动机”,也并非是什么书呆子的性格使然,身边的人一针见血:他不过是借此逃避思想改造,同时争取早日特赦罢了。因为前二批特赦名单中都没有黄维的名字,此公在耍小聪明呢。


度度狼gg


经典电影《大决战》中有片段,黄维老被人叫成是“榆木脑袋”,他这个“榆木脑袋”有时候还真的很死板。

黄维的死板和他从小家境,深受儒家思想教诲有很大的关系。黄维从小家境贫寒,可能因此导致他比较沉默。但是他天资聪颖从小就成绩优秀,出类拔萃。

从师范毕业之后,黄维到一个小学去当了老师。他个子不高,而且好像不怎么会和小孩子相处,所以经常被学校里的小孩子欺负。

后来黄维去了小学老师的职务到上海谋取生路,就在上海他遇到了老乡方志敏。这时候黄埔军校正在上海招生,方志敏又曾经在国民党内任职,所以就黄维推荐进入黄埔军校学习。

(方志敏)

进入黄埔军校之后,黄维参加了两次东征,在北伐的时候已经升任营长一职。恰逢此时他遇到了自己的贵人,当时的18军军长陈诚。陈诚年轻时也差点成为小学老师,而且他个子也不高,也常被人因个子矮小而嫌弃,所以很是欣赏和他有共同经历的黄维,就把他提拔为十八军第31旅的旅长,这时候的黄维只有27岁。

(黄维)

黄维带兵练兵是一把好手。他尊重军队之类的知识青年士兵,很是欣赏他们这种投笔从戎的勇气,禁止军队内的老兵油子打发辱骂这些年轻人。另外训练时,黄维也经常自己和士兵们一起到训练场摸爬滚打。一起扛过枪,黄维深受手下的官兵爱戴。

黄维自幼家境贫寒,所以平生最恨贪官污吏。在他担任54军军长的时候,偶然的一次发现军粮里掺进了不少沙子。黄维非常气愤直接电告军政部。因为中间人挑拨离间当时的军政部长何应钦也大发雷霆,以为是黄维做的手脚。结果黄维毫不恐惧,直接跑到昆明何应钦大吵一架,然后弃官回乡。当时何应钦是军政部长,而黄维只是一个军长。

(何应钦)

后来蒋介石发动内战,在军队领导权分配之时,蒋介石本来想让胡琏担任第12兵团的司令,但是白崇禧坚决反对。恰逢这时陈诚极力推荐黄维,于是蒋介石下令黄维做司令,胡琏做副司令。但是黄维得知消息的时候却极力推却。他当时正在军校之中当教员,推辞这一任命消息被蒋介石否定之后,黄维只好表示打完这一仗他还要去教学,只是暂时出山,但是12兵团司令的职务还应该是胡琏。

12兵团是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装备精良,人员素质极高,这一职务是其他人梦寐以求的,但是黄维居然推却让贤。

(蒋介石)

淮海战役之中黄百韬兵团被解放军围困,在蒋介石的命令之下,黄维放弃原来的战略计划前往援救黄百韬。但是黄百韬溃败的太快了,被解放军全部歼灭。之后解放军将目标对准了黄维兵团。蒋介石又下命令,然后黄维兵团去和杜聿明会合,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几乎是去送死。黄维属下军长纷纷建议应该趁解放军合围未成,立刻突围逃生。但是黄维不愿违反蒋介石命令,知道半夜12:00才下定决心突围。但是战场上机会稍纵即逝,解放军合围已经完成。后来有人就说这是黄维的性格,严格的遵守上级命令,要是换成胡琏,可能早就跑了。

黄维被围之后,刘伯承和陈毅将军发来劝降信,仍然被拒绝。

后来进入战犯管理所之后,黄维仍然不服管教,还经常借用于谦的《石灰吟》自勉。战犯们都被要求读毛主席的论著《论持久战》,余者皆从,但黄维十分抗拒。

黄维在战犯管理所里还经常喜欢泡在图书馆里。他一直想发明一种永动机器,设计了无数方案,但是最后均以失败告终。


一盘拉条子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黄维为什么被称为书呆子,因为此人虽是军人,却有知识分子(书呆子)的臭脾气。

也就是,你可以杀了我,但让我从思想上认输是不可能的。我有我信仰的东西,我就是榆木脑袋,随便你怎么搞我,我都是这样。

黄维在1948年9月任第十二兵团司令官,12月被俘。

大家知道黄维是什么时候被释放的吗?

1975年3月19日,第七批特赦,黄维才被释放。这是所有战犯战犯的最后一批。

什么是最后一批,就是所有能释放的都放了,剩下最后一些关押了27年之久,基本都是七老八十,没办法再关了,干脆放掉。

大家知道第一批释放是什么时候?

1959年12月,杜聿明等人成为首批被特赦战犯。

也就是说,黄维比杜聿明迟释放了16年时间。

到了1975年,文化大革命都要结束了。

之前,1974年12月,毛泽东在长沙指示全部特赦国民党剩余战犯:“还有一批战犯,放下武器已关押二十多年了,还关着干什么。把他们释放了,可以来去自由。”

所以,黄维最后跟着292人一起释放。当时黄维这种第12兵团中将司令官级别的军官,早已全部释放,只剩下他一个人。

为啥?

抗拒改造呗。

黄维在监狱中,以研究永动机作为借口,拒绝思想改造。

黄维说:我这辈子不会改变三民主义信仰,我也没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唯一的错,就是我打了败仗。

当时几乎所有被俘将领都骂蒋介石,但黄维从来不骂,还尊称老蒋是校长。

有一次,战犯们集体学习《四大家族》。黄维却当众发言,说他不同意书中的观点,不同意国家银行都是四大家族的,都是蒋介石的。工作人员狠狠地批评了他,让他写检讨。

黄维的检讨书只有14个字:龙困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黄维倒是也不抗拒劳动,不过却也因此发过脾气:日本战犯不用强制劳动,被俘的国民党将校就必须接受所谓“劳动改造”。黄维极为不忿:“我们再有罪也没日本人罪大,凭什么日本人可以待着,我们就要劳动!”

因为这句话,黄维又被一顿好斗。

黄维是众所周知的死硬分子,所以他的一举一动都有人盯着。

沈醉回忆:黄维买了一本小说,苏联革命小说《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也不知黄维读没读,正好赶上那两天他痔疮犯了,而解手用的草纸不够,就顺手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上面撕了几页纸去擦屁股,结果被其他人发现了,对他开展了大批判。

当然,黄维如此书呆子,如此倔强,换来的是家庭的悲剧。

黄维妻子叫做蔡若曙,是个大家闺秀,两人是自由恋爱,后者生育了3个孩子。

1948年,最小的孩子刚刚出生,黄维就被俘入狱。

蔡若曙才30岁,别人劝她改嫁,但她舍不得孩子。

于是,蔡若曙等于守活寡接近30年。

到五六十年代,蔡若曙在图书馆上班,收入微薄,却要要养活3个孩子和一个老保姆,还要给监狱中的黄维寄钱。

当时运动很多,老百姓的精神都很紧张,更别说黄维这种家庭,加上生活如此艰难,蔡若曙患上了精神分裂。虽然她知道自己有病,但却不能住院治疗,因为家里会因此失去收入饿死。所以,蔡若曙只能强行支持工作,导致病情逐步加重。

等到黄维1975年出狱的时候,蔡若曙病情已经相当严重,连人都认不清了。

蔡若曙有时候也会清醒一些,发觉家人被她拖累的一塌糊涂,心理极度内疚,决定自杀。她先后自杀过几次,因家人24小时盯着她,才侥幸没死。

一天中午,黄维守了蔡若曙一个上午,让她吃完药时候等她睡着。当时黄维也是老人了,非常疲惫,就靠在椅子上睡着了。

蔡若曙等黄维睡着后,偷偷离开家,毫不犹豫的跳入了北京的护城河里。

此时距离黄维释放还不到1年。

黄维就是这样一个“书呆子”。不知道为什么,萨沙却对这个呆子 笑不起来。


萨沙



《特赦1959》把黄维塑造得有点过头了,搞的特别义正词严,见谁怼谁,一副抱定了要杀身成仁的气节之士的样子。几次和战犯管理所管理人员的正面辩论,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的意识形态宣传,而黄维却总是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似乎是他就是想激怒管理人员,然后杀掉他,好让他舍身成仁。

黄维确实性格比较呆板,固执,这没有什么问题,以前他打仗也不是以杜聿明那种灵活著称,而是以敢打敢拼著称,比较勇猛,无论是围剿红军期间,还是抗日期间,他都是这个风格。加上他确实是国军高级将领中比较喜欢读书和钻研的一个,所以被人视为书呆子。

但这个书呆子和我们今天常说某个人书呆子或者有书生气一样,并不是真的因为他读书比别人多,或者是像有些人说得那样,读书太多读傻了。一般来说,当一个人被别人说是书呆子的时候,往往是说他的性格比较呆板,固执,遇事不会变通,脑子不太容易拐弯,在人情世故上不够灵活。但这多数是个人性格所致,不是因为对某种东西特别故意的执着。


黄维在人情世故方面确实是差一点,和王耀武杜聿明相比,做人不够灵活,脑子转弯比较慢,所以有些时候会比较容易吃亏。比如他在抗战后期的1944年就被调离军队,去做军事教育工作,就是因为他在部队和上级相处出了问题,让别人给他穿小鞋,为了保护他,才让他离开了部队前线,去了后方。

黄维再救援徐州的时候,进入两淮地区之后,他就发现情况不对劲,解放军在不断利用河流纵横的地形特点迟滞他前进,多次在渡河的时候遭到解放军的攻击。所以,他曾经制定过一个蒙城防御战计划,也就是依托蒙城得城防工事固守待援,以免在运动中被解放军包围在平旷之地。但是这个计划被上级否决了,统帅部还是要求他尽快驰援徐州,参加徐州会战计划,导致他在双堆集被包围。

他在被俘之后确实说过各退二十里,重新再打的话,但这不是因为外界流传的所谓他的部队没有来得及展开就被解放军包围歼灭了。恰恰相反,在被包围在双堆集之后,黄维面对的中野兵力有限,华野当时正在围歼黄百韬兵团,又要阻击徐州的杜聿明集团三个兵团,无法抽调兵力来增援,所以黄维的部队是有足够充分的时间展开的,兵力和火力优势也都得到了发扬,否则他也不可能在双堆集坚持那么久。


他之所以被俘之后有些不服气,是因为他在坚守阵地的时候,解放军虽然在不断的突破他的阵地,但总体而言,防御体系还是完整的,并没有呗解放军完全突破和撕碎。而他之所以被俘,是因为当时统帅部已经抽调不出兵力开来救援,杜聿明集团也已经被包围了,所以只能下令黄维兵团突围。

就是在突围的时候,黄维的战车部队没有来得及准备,还在躲避解放军的炮击,整个兵团就以为他要逃跑,各部队全线崩溃,完全乱套了,并没有能够按照他预定的计划突围。因为他认为他的部队战车比较多,突围还是有可能的,到因为先乱套了,所以战车没有来得及发挥作用,就完全报废了,最后只有胡琏突围出来了,黄维因为坦克卡在了战壕里,被俘了。

黄维还有一个很不光彩的事情是,在突围之前,统帅部要求空军提供支援。当时空军曾经征求过他的意见,可以投掷两种炸弹,掩护他的部队突围,一种是甲种弹,也就是窒息性的瓦斯毒气弹,另一种是催泪性质的乙种弹。甲种弹是毒气弹,这是国际条约禁止的。而在空军询问的时候,黄维给出的回答是直接用甲种弹,也就是毒气弹。


之后,空军方面确实投掷就一部分毒气弹,但是大多数并没有爆炸,只有一部分爆炸了,到这件事还是被解放军大肆宣传,所以,他就成了违反了国际公约的战犯,和其他那种只是正常抵抗作战后被俘的将领就不同了。则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自度必死,以为共产党一定会像二战结束后审判战犯狗处死那样对待他,所以他的表现比较顽固一些。

在这个电视剧里,改成了燃烧弹,所以他刚一下火车,就被受伤的解放军围住了,但他还是显得大气凛然,毫无惧色。实际上,因为她要求空军投掷毒气弹,这在当时已经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了,如果他被受伤的解放军围住,那她肯定是比较恐慌的,因为他这确实是毫无疑义的战犯行为,枪毙也是不为过的。


萧武


黄维做事情,确实不够灵活。我们就举一个例子。在淮海战役,本来黄维的第12兵团核心阵地是在安徽蒙城,步步为营,部队已经全部展开。

但是在1948年11月,蒋急电黄维去救援黄百韬兵团,黄维知道是凶多吉少,也还是去了。放弃了已有阵地,收缩部队出发。

后来黄百韬兵团覆没,蒋又让他们去宿县和杜聿明会合。当时的,杨伯涛等人都反对,说必须要乘着我军包围圈,还没有完全形成,迅速向固镇撤离,逃出包围圈。但是,黄维这个人谨小慎微,担心违抗军令,迟迟无法下定决心。

此时根据情报,黄维已经知道,我军已经在他们的正面大量修建工事,在他们的左翼和后方也出现了我军大部队。但是,就是这个时候,黄维还是下令第2天再行军出发。然后第2天发现少了一个参谋。

结果第12兵团全军等候这个小参谋,一直到下午才出发,结果到了双堆集以后,黄维发现部队行军队列混乱,又命令停下来休整一天,整理队形。结果就是这一天晚上,黄维兵团已经被合围在了双堆集,一个不到10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部队根本无法展开。

最后10万大军,龟缩在狭小范围内,无粮少弹,很快就被我军全歼。当时就有人说,如果兵团司令是胡琏,早就跑了,根本不会管那些不切实际的命令。


深度军事


黄维“书呆子”的绰号是从罗店之战后开始叫起来的,在罗店之战中,黄维手下的67师敢打敢拼,全师上下就连伙夫和文书都参与了作战。


在罗店之战结束后,整个67师幸存下来的人还不到一个团。因为67师死守阵地长达一个星期,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黄维也一跃成为了抗日名将。而黄维在整个罗店战役中的指挥相当呆板,只知道猛打硬拼,却不懂得灵活用兵。因此在罗店之战后,黄维也多了一个“书呆子”的外号。

实际上当时的人给黄维“书呆子”的外号,并不仅仅是因为黄维打仗的时候呆板,还因为黄维做人也非常的呆板。在进入黄埔军校之前,黄维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教书先生,因为深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黄维做人非常的耿直,有时候还会有一些书生意气。


在抗战中期,黄维担任国民党精锐部队54军的军长,由于当时国内的经济条件有限,国民党内部又存在大量的贪官污吏,54军的军饷和军粮一直都没有配备齐全。

黄维因此大发雷霆,想要找军需部讨要一个说法。实际上在抗战中期,大部分军队都处于缺粮缺饷的状态,54军作为蒋介石的嫡系,在粮饷方面已经是得到了特殊照顾。


然而黄维偏偏要较这个真,找到了当时的军需部长何应钦,要求给每个士兵增加二两的口粮。何应钦看到黄维的报告后非常的生气,本身大部分部队都因为缺粮缺饷而心怀不满,现在黄维作为嫡系部队的军长又带头出来索要粮饷。

于是何应钦派遣了一个调查员去54军挑黄维的毛病,没想到黄维就是不肯服软,对待调查员的态度也非常的不好。最终黄维被撤销了军长的职务,淡出一线作战部队近10年的时间。


在1942年杜聿明率领的远征军退入云南的时候,黄维作为代表负责点检军队,杜聿明为了巴结黄维,说了非常多的好话,甚至还想要给黄维行贿。然而黄维却丝毫不为所动,没有给杜聿明留任何面子。

到了淮海战役期间,黄维被临时任命为12兵团总司令,带领12兵团救援被华野围攻的黄伯韬兵团。虽然已经近10年没有领兵作战,但是黄维仍然延续了以往呆板的指挥风格。


在战争最紧要的关头,黄维却命令部队在双墩集停留,等待在战场上走散的部分士兵。结果黄维失去了最佳的逃跑时间,整个黄维兵团除了副司令员胡琏乘坐战车突围外,大部分军官都被解放军俘虏。

在成为俘虏之后,黄维一直不愿接受改造。在1959年第一次特赦的时候,很多官职比黄维高、犯的错误比黄维大的人都获得了特赦,而黄维因为过于顽固,不仅没能获得特赦,还成为了监狱里面有名的顽固分子。


从1959年到1975年我国共进行了7次大规模特赦,前六次特赦黄维都榜上无名。一直到了1975年我国将所有战俘全部特赦,黄维才重新获得了自由。黄维作战的时候不懂得随机应变,做人又比较的呆板,“书呆子”的外号显然是名副其实的。


历史总探长


[原创首发]纸上谈兵的书生—点评黄维军事指挥能力。

1948年国军在各战场节节败退,国防部认为军级作战已不是解放军对手,于9月废除整编制,在全国编练22个机动野战兵团与防守兵团,准备利用兵种合成优势进行决战。

其中以第10、18军(胡链兵团、整18军)为核心组建第12兵团,另辖第14、85军及快速纵队、骑兵旅。兵团共4个半军12万人,由国防部直接指挥,归华中剿总作战序列。

因白崇禧不同意胡琏出任兵团司令官,蒋介石顾忌桂系势力,不得已任命新式陆军军官学校校长黄维为司令官:胡琏、吴绍周为副司令官;萧锐为兵团参谋长。

9月初黄维在汉口成立兵团部,兵团驻地驻马店、汝南、漯河一带,准备寻找中野主力决战。但12兵团四处搜索,只与解放军小部队接触,决战计划落空。
第12兵团编制

黄维曾任18军军长,这次出任第12兵团司令,书呆子彻底葬送精锐部队。

黄维,字悟我,江西贵溪人,黄埔一期。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缅甸反攻等,是18军的老军长,也是军事理论专家,深得蒋介石信任,命他为新式军官学校校长。

黄维性格倔强、刚毅,为人正直,爱钻研理论,是典型的儒将。黄维有个特点,就是“忠君”,服从命令不打折扣,这让蒋介石非常喜欢,认为他德才兼备、是黄埔军人楷模。

第12兵团与杜聿明第2兵团、廖耀湘第9兵团合称三大主力兵团,均为重装部队,分别承担华中、华东、东北“进剿”主力。兵团司令官位置极重要,胡链不能出任,蒋介石犯难了。

在陈立夫极力推荐下,蒋介石任命黄维为司令官。黄维内心不喜欢领兵打仗,但认为是受命危难之中,于是约定打完仗后继续回军校当校长,方才接受。

黄维性格从另一方面讲,书呆子气重、爱认死理;同时孤傲倔强,与同事部下不睦,很难听进意见;他喜欢任用私人,打仗生搬军事理论。当初任18军军长时,部下就意见很大。

12兵团的灵魂人物是胡链,黄维虽然上任即告诉胡琏自己是来过渡的,胡琏还是拂手而去。临阵换将,自古是兵家大忌,其后果马上在淮海战役显现出来。

徐蚌会战,白崇禧做了两件事,一是坚决阻扰胡链担任12兵团司令官,其实白与胡链私交很好;二是无论徐蚌会战打成怎么样,白崇禧20万华中部队就是按兵不动。战役前,白崇禧托人带话给毛泽东:只要毛先生需要我做什么,我一定办成。具体内容到现在不得而知,但白崇禧所作所为,正是解放军最需要的结果。

下文看看黄维率领的国军第一主力兵团在淮海战场的表现,再来评判其军事指挥能力。



淮海战役开局失利,第3绥靖区起义、黄百韬第7兵团被围。蒋介石命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两兵团救援黄百滔,同时命黄维兵团迅速加入徐蚌会战。

在国军的徐蚌会战计划中,第12兵团是准备投入战场的。但黄维上任后,兵团没有东进的态势,也未拖住中野主力,只在河南、湖北游荡,致使中野攻占了徐州门户宿县。

黄维接到徐州剿总刘峙命令后,立即下令12兵团各军在阜阳集结。10万大军(缺2个师)分数路攻击前进。久未归建的第85军也开始出发,匆匆赶往战场。

11月15日,兵团主力第18军抵达阜阳,立即发动攻击北渡颍河、西肥河,并于18日夜强渡涡河。11月20日,兵团另一主力军第10军攻占重镇蒙城,并沿蒙宿公路直扑宿县。

黄维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按照蒋介石和刘峙交代的命令攻占宿县。而他的对手陈赓已经设下了口袋阵,在中野部队逐次放弃阻击阵地后撤,连部下都看出是个圈套之时,黄维书呆子气上来了。


第12兵团东进,黄维犯下了第一个错误:不识时务、轻敌冒进。

黄维固执的认为,第12兵团连续突破中野阵地,是第10、18军强大战力所致。在辽沈战役之前,国军高层都认为兵团级别的战斗,国军比解放军仍有相当优势。

特别是12兵团这样的主力,中野一直是避战的。但辽沈之后,国军上下认为大势已去,士气低落,战斗力一落千丈,加上12兵团临阵换将,人还是那些人,兵已经不是那些兵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辽沈之前18军的拦头炮打的很准,炮兵炮弹可以打在已方冲锋步兵前方50米,而在淮海战役中失去了这种能力,可见士气对部队战斗力的影响。

黄维作为兵团指挥官,不知道局势变化,甚至不信中野有胆与12兵团正面作战,更不信中野会合围他。在兵团缺编严重,不等兵力集结完毕,轻敌冒进,是失败之源。

12兵团满编有38个团,实际参加淮海战役22个团。兵团副司令胡链告假、吴绍周刚到任,不明情况;兵团参谋长住院治疗。实力仅为一半多点,这种局势下黄维更应谨慎。

18军攻占涡河、南坪集,其他部队陆续跟进。此时各路侦查情报显示中野部队都在向12兵团靠拢,蒙城被解放军重新占领(后路被断)。11月23日晚黄维召开兵团紧急会议。

这次黄维犯了第二个错误而且是致命的:违背军事常识,不纳忠言、固执己见。

会议上黄维只提了攻占宿县的目标不变,问计于副司令吴绍周、18军军长杨伯涛。杨伯涛报告了蒙城被解放军占领、补给切断的情况,提出东南方向没有发现中野部队(合围圈没有形成)。

杨百涛建议:兵团应连夜向东南方向固镇转移,只有40公里路程,一个急行军可以赶到,即可与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汇合并获得补给,再沿津浦线北进宿县,可立于不败之地。

黄维同意了这个方案,但没有部署当晚行动,而是下令次日晨兵团向固镇转进。但经过一夜思考,早晨黄维又改变了主意,仍命各军强渡浍河,向宿县方向攻击前进。

24日晨,12兵团各军迅速渡河,立即发动攻击,但遇到中野顽强阻击,竟然攻不动。而杨百涛十万火急赶到司令部,责问黄维为何改变主意。

黄维一时语塞,只好以传达改变行军路线的参谋失踪为由搪塞。我们不知道黄维为何关键时刻改变主意,但是孤军深入、退路被断是兵家大忌,万分凶险。

唯一选择就是趁合围未形成迅速转进,向友军靠拢,这是任何将领都能做出的正确判断,黄维身为军校校长,连军事常识都不懂,一字不改听从蒋介石的指令,听不进部下忠言。

黄维兵团如与李延年、刘汝明兵团汇合,3个兵团9个半军20多万人马(后有宋希濂兵团1个军加入战场),中野无论如何吃不下,甚至攻守逆转。

李、刘这样的防守兵团,单独作战会龟缩不前,但是围绕第12兵团这样的主力作战,掩护侧翼、防守阵地还是有很大作战能力的。

黄维犯的第三个错误显现后果:用人不当、贻误战机。

黄维用人,喜欢任用私人,而不是凭能力战功提拔军官,让部下心寒。12兵团参谋长萧锐因阑尾炎被送往汉口治疗,兵团副参谋长韦镇福、文修均为黄维从军校带来的军事教官,没有打过仗。

如23晚兵团决定次日向固镇转进,副参谋长下令第14、85军掩护第10、18军行动,而10、18军战斗力强大,根本无需掩护。结果4个军交换阵地,手忙脚乱、疲于奔命。

作为主力野战兵团初战即指挥混乱不堪,朝令夕改部队混乱,12兵团将领对黄维指挥能力非常不满,被围后说如果胡老头(胡琏)在,我们怎么会到这个地步。

12兵团攻势受阻,各种不利战报传来,到了下午4点黄维如梦初醒,下令各军南撤,白白浪费了11个小时。这时候包围圈已经合拢,中野各部向后撤的国军发起猛烈反冲锋。

幸亏第10军和18军行动迅速、提早撤退,在中野发动攻击前展开部队,以数百辆汽车为屏障在双堆集建立防御阵地,掩护第14军85军后撤才站住了脚跟(没有杨百涛抗命,12兵团可能当天就溃散了)。

至此淮海战场双方态势错综复杂,华野主力在碾庄包围黄百滔兵团,阻击邱清泉孙元良2个兵团;中野主力在双堆集包围了黄维兵团。但是战局还有很大的变数。

杜聿明也看到了这一战机,作了新的国军作战方案:暂时不救黄百滔了,徐州也不要了,集中邱清泉、李祢、孙元良三个兵团,加上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全力攻击中野,然后再调头解黄百滔之围。

该计划被蒋介石否定,至此淮海战役胜负已分、国军败局已定,剩下的就是徐州杜聿明集团能不能撤出来的问题,能逃出来,淮海战役还不算完败,留了点本钱。

由于110师战场起义,12兵团第一次突围失败。但是以中野的部队数量、火力与战斗能力,能围住黄维兵团已属相当不易,要歼灭还是有很大困难。

所以黄维日子还算好过,控制几十平方公里范围,有简易机场,胡琏也乘飞机到了双堆集,给12兵团官兵打气,并指挥调整了防守战术,与解放军逐村争斗,反突击抢夺粮食。

黄维对于被围没有惊慌失措,蒋介石和杜聿明更是把黄维兵团当做重要的棋子,希望黄维兵团靠自身力量往北攻击前进,或者固守双堆集牵住中野部队,坚决反对往东南方向突围与李延年、刘汝明兵团汇合。


黄维第四个错误:愚蠢到底、不知变化。

第12兵团是国军装备最好的部队,光第18军就配置数十辆坦克和数百辆汽车;兵团配置美式武器8万多件、轻重机枪等自动火器2千多件。其训练强度、消耗是普通国军5倍以上,战斗力十分强悍。

第10军(整3师)亦是被歼后,胡链以第18军军官为班底重建的部队。胡链将两个军部队大量进行对调,使得两个军战斗力不相上下。这样的力量要拼死突围中野是很难挡住的。

实际上,中野包围12兵团,很多硬骨头是华野攻坚部队解决的。两大野战军20万大军围攻8万人,打的很艰苦,可见12兵团战斗力确实不是浪得虚名。

12兵团北进和固守都是死路,唯一机会是往东南方向与刘、李兵团汇合,获得补给。近10万大军的粮弹补给是巨大的问题,时间越久越困难,空军补给根本不能满足基本需求。

黄维对蒋和国防部的命令,从不敢反驳,提出正确的战法,一味的唯唯诺诺,只知道往宿县方向作战。不知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的道理,最终兵败身俘。

即使到了最后决战关头,黄维也不能组织部队有效突围,而是下了个各自突围的命令(实际就是各自逃命),真是可悲亦可笑。

第12兵团是淮海战场唯一一颗活棋,从援兵成了被救援对象,黄维个人能力是关键原因。

黄维为人迂腐、固执,只会照搬兵法和理论,不知战场变化、用人不当、不会团结将领;对上唯唯诺诺、不敢反驳;对下固执、傲慢,听不进正确意见。

黄维这种性格在功德林监狱改造时体现的淋漓尽致,成为最后一批被释放的战犯。所以黄维是个适合搞教育、搞技术的人,带兵打仗不行,算得上纸上谈兵之将。

从军事角度说,淮海所歼灭国军是野战主力,特别是黄维12兵团和邱清泉2兵团,是国军最精锐的野战兵团,淮海之后国军再无能力组织像样的兵团级野战。

黄维如推脱不加入淮海战场,白崇禧必加以保全、南撤长江;或等待全军到齐再推进,兵力不在中野之下;没有黄维的东进,蒋介石和杜聿明就会放弃徐州和救援黄百滔。

黄维如独断专行,在东南方向突围与刘、李延年汇合、北上宿县,是徐州剿总序列主力能完整逃生唯一机会,也是黄百韬兵团被歼灭后,淮海战局的唯一变数。

如果黄维能从宿县接应徐州主力南撤蚌埠,国军只损失一个黄百韬兵团,依托长江、大别山、合肥一线水网纵横地带作战,解放战争会真的如毛泽东预估那样,打上五年。

国共决战的命运,就压在这个性格有缺陷、只会纸上谈兵的书生身上,只说明一个道理:性格决定命运,自古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