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地挖出“玉白菜”,村民無視80萬收購價,無償上交國家

每個博物館都有其鎮館之寶,大多數博物館的最為珍貴的,都是些書畫器物什麼的,也有比較特殊的,比如馬王堆漢墓中的千年不朽女屍,辛追夫人的屍身。但有一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更為特殊,它是一顆“小白菜”,不要以為所謂的“小白菜”,是我們常吃的白菜,人家還有個正規的名字,叫做“翠玉白菜”。說到這裡,不少人就知道說的是哪個博物館了,那便是臺北的故宮博物院,1965年11月,臺北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後,這顆“小白菜”就以其精美的雕工和美好的寓意,成為了鎮院之寶。

菜地挖出“玉白菜”,村民無視80萬收購價,無償上交國家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翠玉白菜與真實的白菜可以說是相差無幾,它是由翠玉雕琢而成,白菜這個題材本身就容易讓人感到親近,而那潔白的菜身和翠綠的葉子,更是顯示出了精美的雕工,菜葉上還停留著兩隻昆蟲。不要以為者昆蟲破壞了文物的美感,相反,菜葉上的昆蟲為螽斯和蝗蟲,是多子多孫的象徵,而這小小的點綴,又為文物增添了生氣。這件作品原本是放置在紫禁城的永和宮中,為光緒妃子瑾妃的寢宮,所以也有人推測,這件作品應該是瑾妃的嫁妝。翠玉白菜是稀罕的古代文物,縱觀全世界,這樣的“小白菜”也不過寥寥幾顆而已。

菜地挖出“玉白菜”,村民無視80萬收購價,無償上交國家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河南的某一個小村莊裡,村民正在自家的菜園裡鋤地,挖著挖著,鋤頭在土裡碰到了堅硬的物件,還發出了清脆的響聲。菜地裡挖到石頭,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但這石頭還發出了清脆的聲響,這可就罕見了。河南也算是一個歷史古蹟文化氛圍濃厚的大省,當地的村民也時常在地裡挖出寶貝,這個村民一邊安慰自己,說不定是玻璃瓶子,一邊又抱有希望,萬一挖出個寶貝呢?於是就將它刨了出來,沒想到這一挖,還真挖到了寶貝。

菜地挖出“玉白菜”,村民無視80萬收購價,無償上交國家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農民將裹在上邊的泥垢洗乾淨之後,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顆青翠欲滴的小白菜,而且這顆白菜還是用玉雕制而成的,就跟他平常見到的白菜沒有什麼區別。農民心裡十分的高興,想想可能是自己的祖墳冒青煙了,鋤地都能被他撿到寶貝。於是他決定將這件文物藏起來,可是鄰里都是人,農民挖到古董的消息很快就傳出去了,很多的文物販子慕名而來,開出了幾千幾萬的價錢,想要買下這件文物。不過農民也不甘心,張口就開出了80萬的天價,而且無論怎麼討價還價,他都不答應。

菜地挖出“玉白菜”,村民無視80萬收購價,無償上交國家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還真別說,原本來的文物販子只給了幾千到幾萬的價格農民開出80萬的價格之後,人雖然變少了,但也不是沒有。幾個月之後,幾番討價還價,農民咬緊牙關,還是堅持80萬,一個文物販子實在是喜愛得很,也真的決定以80萬購買下來。不過鬧出這麼大的動靜,考古學家當然也收到消息了,為了弄清文物的真假,在成交之前,文物局派了專家偽裝成古董商人,去農民家中鑑定。

菜地挖出“玉白菜”,村民無視80萬收購價,無償上交國家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專家發現,這一顆小白菜雖然比不上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那一顆,但也不失為一件珍品,當即決定無論如何也要將文物取回珍藏。

菜地挖出“玉白菜”,村民無視80萬收購價,無償上交國家

在知道文物是珍品之後,文物局就派了大批專家和相關人員,去農民家中造訪,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一番勸說之後,村民也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正確的,而文物乃是國家所有,自己的若是將國家的文物私自販賣,那就是犯了法,也是對國家文物的損傷。最終,農民決定將自己在田裡挖到的翠玉白菜無償上繳博物館。經過一番努力,專家終於將這一件文物收回,文物局也給了農民500元的獎勵。這一件翠玉白菜的回收過程也是相當的曲折,若是再晚一步,村民就犯下大錯,而我國又將有一件文物流落民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