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以人名命名的學校祕事:秀全圈粉中山,執信仲元仲愷以身許國

廣州以人名命名的學校秘事:秀全圈粉中山,執信仲元仲愷以身許國


1


1836年,屢次科舉落第的廣東花縣(今廣州花都)青年洪火秀深受打擊,終日鬱鬱寡歡。突然有一天,無意間看到基督教鐵桿粉梁阿發的《勸世良言》,如獲至寶,被書中所宣揚的基督教義所感動,萌發了信奉上帝、追求人人平等的觀念,渴望創建一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新世界。

且為了避上帝(中文譯名“耶火華”)名諱,洪火秀還更名洪秀全,這一個寓意深刻的名字。

彼時,大清王朝已趨於式微,西方殖民者的大炮又平地驚起一聲雷。出身農耕世家的洪秀全,是個標準的農N代,現實與命運註定要讓他走上革命的道路,更何況還有神明指路呢。

青銅選手即將開啟王者之路。

1843年,洪秀全協同好基友馮雲山創立拜上帝會,並從廣州輾轉至廣西,吸納會員2000餘人,頗具規模。在這過程中,目睹天災裹挾人禍而至,洪秀全對社會現狀愈發不滿,反叛的基因蠢蠢欲動,他在等待時機。

1851年1月11日,是洪秀全38歲的生日。這一天,萬眾齊聚,隆重祝壽。也正是在這一天,他選擇向清王朝正式宣戰,建國號太平天國,史稱太平天國運動。這是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的巔峰,規模最大、歷時時間最長。

洪秀全率太平軍一路北上,勢如破竹,所向披靡,仿若天選之子。然定都天京後,自我膨脹,上演狗血宮鬥戲碼,好運耗盡,一場烏托邦式的幻想破滅。洪秀全作天作地也作死了自己,最終服毒自殺。

結局令人唏噓,但客觀上來講,洪秀全不失為時事所造的英雄。

116年後,洪秀全的故鄉人民,為了紀念這位農民領袖,用他的名字命名一所學校,也就是廣州市花都區秀全中學

“明史潤德,聚秀育全”,這是學校如今的校訓,也是洪秀全留給世人的寶貴財富。

洪秀全的傳奇故事在嶺南一帶流傳甚廣,很多人都愛聽,其中就包括廣東香山翠亨村的孩子王——帝象。那時,村裡有個叫馮爽觀的太平天國老兵,講故事水平一流,繪聲繪色、出神入化,宣傳功夫很是了得。小帝象聽完後,把洪秀全奉為自己的偶像,其反清英雄形象深深紮根在他幼小的心靈裡,從此,自詡“洪秀全第二”。

1875年,年僅9歲的帝象為了當好洪秀全第二,開始練習武術,舞弄拳腳。1894年,28歲的他旗幟鮮明地舉起了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1912年,46歲的他結束了滿清政府的統治,還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他有一個響徹中國的名字——孫中山。

孫中山書寫了中國近代史乃至中國歷史的重要篇章,地位非凡,被尊稱為“國父”。孩提時代,那個仰慕英雄的小男孩,後來也成了萬千國民敬仰的對象。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病逝。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廣東大學更名中山大學。“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十字校訓,是孫中山在創校時所題;五個校區都有一座孫中山的雕像供人民瞻仰與紀念;校園裡還有一座逸仙樓,一條逸仙大道。

將近800年曆史的香山也改名中山,孫中山長子孫科還專門在孫家祖地建了一所中山紀念中學,以承其父“謀建設,培人才,為富強根本”的遺願。


2


革命不易,需同志助力。

孫中山打江山,離不開他的左右手們,朱執信、廖仲愷搞政治,鄧仲元拿槍桿子,個個都是肱骨心腹。

而他們三人的命運卻驚人地相似,左手右手都有大動作,為革命鞠躬盡瘁,以身殉國,最終英名留人間。

1885年,朱執信出生於廣東番禺(今廣州越秀),家境優越,父親是當地有名的詩詞學者,母親出身書香門第。

一年後的1886年,鄧仲元生於廣東梅縣,7歲那年隨父經商落戶淡水,他也是大戶人家的孩子。

差不多也是在這個時候,16歲的廖仲愷隨母親回國,他於1877年出生於美國舊金山,有個旅美華工家庭。

廖仲愷投奔當時在清政府招商局當總辦的叔父廖志崗,叔父還給他安排了一門婚事,對象是香港地產商何戴的九姑娘何香凝。那時,廖仲愷20歲。

鄧仲元早年在“鐵面御史”鄧承修創辦的崇雅書院就讀,幼年時期深受鄧承修鐵漢精神的薰陶。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京城,遙遠的淡水也不太平。少年鄧仲元目睹烽火紛飛,立志救國,後來他考入廣東將弁學堂步兵科,拿起了槍桿子。

戊戌變法失敗後,出洋留學的風氣盛極一時,廖仲愷與何香凝度過了一段幽靜愜意的時光後,有了去日本留學的想法。1903年9月,廖仲愷與何香凝先後赴日,並結識孫中山,被其堅定的革命信念深深打動,表示“想參加革命工作,願效微力”。

自小就接受很好教育的朱執信也在1904年參加了廣東留日考試,名列第一,繼而東渡日本,結識孫中山,“以身許國”。

1906年,鄧仲元秘密加入同盟會,自此開始了他戎馬倥傯的革命生涯。

黃花崗起義前夕,清廷有所察覺,全城搜捕革命黨人,鄧仲元以其父設於廣州城小東門的廣豐米店署具保書,掩護革命黨人,並慷慨陳言:“即有不虞,毀家在所不惜”,盡顯革命豪氣。

廣東獨立後,朱執信搬到一個簡陋的房子裡,經常每天只睡一兩個小時,拼搏奮鬥。此時他兩袖清風,生活拮据,夫人楊道儀不得不回孃家弄點米糧副食,弄得家人怨言紛紛。朱執信很剛,他寫了一封家書,稱就當沒有他這個人好了。

辛亥革命後,廖仲愷先後任廣東都督總參議、總統府財政部長、廣東省財政廳廳長,可謂孫中山的財務大管家。

孫中山在軍事上最為倚重的是鄧仲元,他所帶領的第一師,是粵軍中的王炸部隊,號稱“粵軍之母”。在當時,談起孫中山的部隊言必稱粵軍,一說起粵軍言必稱第一師,而師長鄧仲元的人氣尤其高。李濟深、鄧演達、葉挺、蔡廷鍇、蔣光鼐、餘漢謀、薛嶽等著名將領皆出身第一師。

朱執信則碼得一手好字,潛心於理論上的探索與鬥爭,以尋求革命成功之路。孫中山評價他:“以文章發揮真理”,“實為國民之導師”。

他們三人全身心投身於疆場,甚至到了全然忘我的狀態,更可貴的是,以生命之火點燃理想之光。

1920年9月21日,朱執信赴虎門調停駐軍與民兵的矛盾,被桂系軍閥殺害,年僅35歲。

1922年3月21日,鄧仲元從香港返回廣州,在火車站遇刺殉難,年僅36歲。

1925年8月20日,廖仲愷在戒備森嚴的國民黨中央黨部門前,慘遭殺害,年僅48歲。

英魂不滅,萬古長存,記住這些先烈英雄的模樣!

為了紀念朱執信,1921年,孫中山親自籌建

廣州執信中學。開學典禮上,親臨致詞:“願諸生人人皆學執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學,及改造未來之社會”。如今的廣州執信中學聲名赫赫,先生之精神得以傳承。

廖仲愷犧牲後,何香凝為承丈夫遺志,於1927年創辦仲愷農業學校。學校裡矗立著廖仲愷銅像,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永垂不朽。

國民政府確定每年的3月23日為鄧仲元殉國紀念日,1934年創辦廣東仲元中學,校址在廣州文德路廣雅書局內,後遷至番禺市橋鎮西郊大沙地,學校秉承了“養浩然正氣,揚君子之風”的辦學理念。


3


廖何兩家之所能結為親家,是何香凝自小拒絕纏腳,家人都為她找婆家犯愁。恰巧,廖家家訓是要找大腳媳婦。兩家人一拍即合,成就一段美好姻緣。

1878年,何香凝生於香港,祖籍廣東南海棉村,自號棉村居士。

何香凝除了民主革命家的身份,另一個重要身份是畫家,擅長國畫。革命時代,她以畫筆為武器,表達著對革命事業的忠誠和對敵人的無情鞭撻。

何香凝畫作的藝術造詣也在戰火中磨練得爐火純青,立意講究,風格獨特,功力精湛。《獅》是革命的理想,《梅花》是她的藝術宣言。

1997年,國家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座現代博物館——何香凝美術館,這是中國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國家級美術館。

何香凝的祖籍所在地屬今天的廣州荔灣東漖街道,為了紀念這位傳奇女性,1992年,海南村一間有年頭的鄉間小學易名何香凝紀念學校。學校裡屹立著何香凝的白玉雕像,以藝術教育作為特色教育,傳承著“香凝精神”。

廣東南海還出了一位歷史名人——康有為,1858年生於廣東南海西樵山,人稱康南海。

康府世代為官,祖父官至連州訓導,父親官任江西補用知縣。康有為5歲能誦唐詩數百首,21歲開始接觸西方文化,30歲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33歲設萬木草堂講學,37歲發動公車上書,40歲進行戊戌變法,百日後失敗逃亡日本。

康有為的前半生是先進思想的代表,是改革家,是思想家,是政治家,還有著“聖人”的頭銜。他“感國難,哀民生”,“日日以救世為心,刻刻以救世為事”,奔走天下,四處呼籲,被很多人認為是“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典範。

2006年,鄰近康有為家族書院小蓬仙館的大策小學與新隆沙西小學合併,並更名為康有為紀念小學。學校奉行有為教育理念,立社會志,做有為人。

康有為的後半生陷入了荒誕救國的泥淖,只剩下一聲嘆息。相比較康有為的譭譽參半,老鄉詹天佑倒一生無黑點。

1861年,詹天佑出生於廣東南海西關,故居位於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

詹家歷代經商,家境尚可。1872年,詹天佑作為首批留美幼童赴美,年僅11歲。So,他有了一個洋氣的英文名字:jeme tian you。

從威士哈芬小學到紐哈芬希爾豪斯中學,再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詹天佑僅用了6年時間。自小就喜歡擰螺絲,拆機械,詹天佑毫無意外地選擇主修鐵路工程。

回國後,詹天佑教了幾年書,然後就修鐵路,修鐵路,修鐵路……

1905年,詹天佑臨危受命,主持修建中國自主設計並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當時西方各國都在等著看笑話,詹天佑的壓力可想而知。

結果,他讓西方人失望了,詹天佑不僅順利完成了京張鐵路的建造工作,還提前了兩年工期,費用也只是外國估計的五分之一。

真真的質優價廉,國家值得擁有。

有如此卓絕的貢獻,詹天佑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號稱“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

2002年,詹天佑小學故居納入十二甫西小學擴建範圍內,學校故更名為詹天佑小學。念天佑情,唱天佑心,以築路之心築人。


4


廣東比鄰港澳,經常與海外互動,因此,有不少人去港澳謀生,乃至遠赴海外。這些港澳同胞和海外華僑是發展廣州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

陳嘉庚1874年生於福建集美村,17歲時赴新加坡,幫助父親打理自家的米店和工廠。後獨立創業,先是建了一所菠蘿罐頭廠,後又種植橡膠園,成了橡膠大王。

陳嘉庚無疑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但他也一直沒有忘記處於水深火熱的中國人民。積極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捐款15億元支援中國國內的抗日力量,勸說國共兩黨團結抗戰……陳嘉庚是官方認證的愛國華僑領袖人物。

陳嘉庚還興辦教育,傾資興學,廈門大學、集美學校通通都是他的手筆。1942年,陳嘉庚在廣州倡議創辦的“國立僑民師範學校”,後歷經省一師、市二師、市三十中學等變遷,2006年更名為廣州市陳嘉庚紀念中學

廣州增城人鄭中鈞也是外出謀生的傑出代表。1934年,20歲的鄭中鈞應伯父要求,赴香港管理家族企業。做過物業,經營過的士車行,也辦過便利店,他是一名出色的企業家。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鄭中鈞思鄉心切,建立旅港增城同鄉會,出錢出力建設美麗家鄉。他去世後,其夫人鄭黃月芳及後代,繼承鄭中鈞遺志,捐資給家鄉。並在荔城建

鄭中鈞中學,於1990年落成。

霍英東則於1923年出生於香港,祖籍廣東番禺。從小開始,當過燒煤工,做過學徒,賣過苦力,開過小雜貨店,與人合夥做過打撈海人草生意。大概在26歲的時候,從事海上駁運業務,開始了創業生涯,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霍英東是第一批響應祖國號召,最早到內地投資的香港企業家之一。他積極投身祖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廣州白天鵝賓館成為“改革”樣板,大力投資南沙,一改“番禺的西伯利亞”形象。2004年,霍英東基金會策劃並出資創建廣州市英東中學,打造了一所國際學校。

港澳同胞不僅愛國,也愛家。

鄺肖卿女士冠夫姓又稱郭鄺肖卿,祖籍廣州花都,是新鴻基地產創辦人郭得勝的夫人。為承先父鄺維煜及先夫郭得勝兩位先生生前立志“扶貧助學,振興教育”的宏願,1992年,郭鄺肖卿以郭德勝基金會名義捐贈3500萬港元,在家鄉創建鄺維煜紀念中學。

顏同珍是廣州白雲新市人,早年往港經商,後執掌香港鑽石酒家。1980年,顏同珍為紀念父親顏樂天,秉承父親遺願投資興建,原七星崗中學更名

顏樂天紀念中學,學校得以迅速發展。

廣州以人名命名的學校,還要很多,星海音樂學院、鄧世昌小學、從化希賢小學……她們串起來就是一部中國近現代史,記錄著一個時代的興衰。背後的故事或悲愴、或振奮、或溫情,但都是憑實力出圈。光這點,就值得好好學習。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