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浙江和蘇南文人幾乎承包了語文課本上的現代白話文?

瀛史拾貝


浙江和蘇南地區歷來是我國社會經濟和文化教育最為發達的地區,而兩江(以江蘇、浙江為主)地區從宋朝時期便逐漸地成為了我們國家最重要的賦稅來源地,同時也成為了糧油稻米和絲綢瓷器的主產區。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江浙地區發達的社會經濟和殷實的家庭條件使得這一地區的人們更加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從隋唐時期開始,封建社會時期的統治者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便從家族世襲制和推舉制逐漸轉成了更為公平的科舉考試製。而從南宋王朝時期開始,江浙地區的文人學子們便在科舉考試中獨佔鰲頭。遠遠的超過了其他地區的中榜人數。

這樣的現象不僅沒有隨著時代的更迭發生轉變。反而由於北方地區常年戰亂不止,大量的北方門閥士族舉族南遷至江浙地區。從兩晉交替時期發生的衣冠南渡,到後來的唐朝中後期和五代十國時期的北人南渡,再到大宋王朝在經歷了靖康之恥後的建炎南渡,整個文化的中心和文人雅士都在從北向南轉移,兩宋交界之際比較有代表的人物就是孔子的嫡系後人衍聖公舉家南遷至衢州。


到了南宋時期整個中原文化的重心都轉移到了南方地區,尤其是江浙地區為代表的江南地區。而且江浙地區也成為了政治和經濟中心。因此江浙地區在我們國家經濟領域的重要地位從此建立。

文化興邦、耕讀傳家!

中國人自古以來便十分重視教育。當兩江地區的人們生活條件和物質水平處於同時期全國前列時,當地的百姓對於子女的教育投入自然而然也超過了同時期的其他地區。因此一批批優秀的江浙才子在科舉考試中拔得頭籌,而且長期霸佔科舉考試中的半壁江山!


到了中國近代歷史時期,由於西方列強不斷通過戰爭和不平等條約開闢在華貿易口岸,江浙地區也成為了中國最早面向世界開放的地區。而這一地區的人在初步瞭解了西方社會之後,紛紛將自己的子女派遣出國,學貫中西。因此中國最早的一批留學生中,江浙地區人數最多。

而這些接受過中國傳統教育同時有接觸到了西方近代思想的文人學者們。回到國內便成為了各大高校和各大報刊的主要負責人,比如說北大的蔡元培校長,魯迅先生和周作人、周樹人等兄弟三人,朱自清、茅盾、徐志摩、戴望舒……數不勝數,因此江浙文人墨客也引領了我們國家的文化發展和白話文進程。佔據了整個近代中國文壇的半壁江山。



(圖via:@浙江大學&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珞珈山的貓


這就是為什麼華夏衰落的原因。

自宋以後,江南正式成為中國人材中心,包括歷朝歷代進士數量,達官顯貴,江南籍人材佔據了中華的半壁江山,這可是誰都洗不掉的。

但我們發現,中華科技顛覆性代差創新江南人為0,四大發明是江南以外發明,都是宋朝以前。代差創新性文明,是引領人類進步的代差文明,比如唐代開始將火器應用於軍事作戰,這是直接熱兵器打冷兵器,這是有代差科技的巨大科技進步。

人多必然有創新,但是你雜七雜八的創新根本無法做到如火器如四大發明一般的代差創新。比如人家發明了空空導彈,然後你經過大量研究,創造出一種最強導彈,飛的快,更遠,威力更強,但這依然是在原有導彈的基礎上的創新,並不是自己代差科技創新。江南人材複製粘貼抄襲才是主流。

自從宋後800餘年的時間華夏民族的科技顛覆性創新進步為零,所以國家開創雄安科技中心,開始落實規劃是非常正確的,我們5000年的文明史讓我們有理由相信,雄安新區才是華夏復興的最關鍵一環。

本地名人最能反應當地人性格,蔣介石就是最好江南代表,不思進取,偏安一隅。臺灣當局2018年公佈檔案原件,全網可查,海陸空三軍統帥親筆電文,要求張學良退守長城,性格顯而易見,就是我守住我的一畝三分地就好,最後被楊虎城張學良逼著抗日。

汪精衛,吳三桂,蔣介石,都是這個地區代表人物。


內蒙人不知道


浙江是一個省的名稱,不知蘇南是哪個省?還是哪個直轄市?所以問題本身具有很大的矛盾性,雖然明白提問者的意思,但這種問題無形中又打擊了相對於蘇南的另外一部分,割裂了地方情感。為什麼不大大方方的問浙江和江蘇文人呢?由於歷史文化原因蘇南一直是中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但因為這個原因,蘇南地區的人很少離開家鄉去外地闖蕩謀生活,這和蘇北形成反差,人員流動的減少帶來的是視界越來越狹隘,部分蘇南人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像在井底的青蛙,總以為過去的GDP能代表全部,過去的文化底蘊能永遠延續下去。現在的蘇南如果拋開GDP,在中國已經遠遠沒有以前的地位了,甚至在江蘇,蘇南文化中書法繪畫文學氛圍都不如徐州、宿遷、淮安,更不要說和擁有中國繪畫藝術最高學府的一直努力摸索的浙江相比了,蘇南唯一可以自豪的是輝煌的歷史。


省錢及時雨


本人認為主要是環境因素(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所謂的一方水土一方人用來形容江浙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環太湖地區是最貼切的。這裡氣候溫潤,四季分明,物華天寶,可謂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且自然災害較少,因此自古以來就有人間天堂之美譽。一方水土養育了江浙人知書達禮重文重教的良好習俗。以一些古村落為例,富裕起來的鄉紳重文重教,拿出一定比例的錢財或物資開辦家族或村落私塾學堂,開江南教化之先風,通過一代一代的傳承,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湧現出了大批文人騷客,使該地成為文人心目中的聖殿,江山代有人才出,江浙獨領風騷上千年,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米奇54874481


現代文人的白話文寫作,風格上走的無非就是兩條路,即魯迅的奇崛和周作人的沖淡,而這哥倆,是紹興人。


中峰明本


紹興的各大文豪在語文課本上的出鏡率最高,拔得頭籌,是紹興市濃厚的歷史文化和安逸的自然環境造就了一大批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極高影響力的文學家,而且都有自身的文學風格甚至代表一個時代的文學風向。


鑑湖散人


我認為主要還是得益於上海的存在,鴉片戰爭後 ,上海在短短几十年內發展成了遠東最大的城市,西方文化在這裡登陸,東西方文化在這裡交融,這也對臨近的江浙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來太平軍攻浙 ,很多浙江人前往上海避難,據說現在上海人當中祖籍浙江的比例可是不少,正因為浙江與上海聯繫密切,這讓很多浙江人見識到了西方的文化,從那開始,江浙人開始大批出海求學,最終這些留洋的學子在國內掀起了新文化運動,他們用白話文創作出了很多優秀作品,而這些作品很多就被今天的語文教材選中了。

我沒看過目前的語文教材,所以不瞭解究竟有哪些作家的作品被選中,但我認為尋根文學的作品也應當出現在語文課本中,因為這些作品的白話文水平其實也不次於民國白話文。


北方一牛


江南文化其實就是華夏文明失去中原核心區後退化習得產物,是華夏之哀。過分拔高江南文化影響力不明智,它本身具有內在的缺陷。中國崛起和華夏復興呼喚全新的文化,但絕不在江南。


CCOIB齊岐


首先所謂的浙江全省就是胡扯的,想打擦邊球!古代文人最多的在太湖區域的江南,不包括浙西和浙南地區,浙東的地區也沒有什麼科舉名人!所謂江南才子專指江蘇省的蘇錫常加上鎮江南京揚州泰州南通,浙江的湖州嘉興紹興杭州,其他都沒有了!


光線來了


應該是蘇南浙北的傳統文化區域吧,這一塊明清就包攬了全國50%的狀元,現在的吳越錢氏也應該是目前中國文化科學界最牛逼的家族了,話說我們讀書這麼好,高考還限制,放開江浙的高考,中國科技進步會快很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