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复辟后为什么杀于谦?不杀于谦会怎样?

向天空


这事儿要从“夺门之变说起”,当时朱祁钰病危,唯一的儿子也早死了,要登基也得是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当皇帝。但是这事儿石亨,曹吉祥等人不干了,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而且本来就和于谦过不去。

再说朱祁镇这个皇帝就是明朝最没骨气的一个皇帝,智商也不高,曹吉祥等人说啥就是啥。自己被俘虏后不自杀也就算了当个汉奸,还不如崇祯。自己惹得祸还是于谦替你擦屁股,守北京,辅佐朱祁钰。

回来后不该当皇帝的他,被徐有贞一句“不杀于谦,此举无名”,于谦就这么倒霉了,人家于谦也不分辨,够意思了。

抄家的时候别人都说朱祁钰宠他,家里肯定有好东西,可到了发现,于谦家只有朱祁钰赐给他的蟒袍,剑器之类的,死的那天乌云密布,京城老少,无不伤心,连太后都伤心。

朱祁镇干的坏事儿多了呢,可不止这些,他竟然还给王振建庙招魂,给也先也建了。

以后去西湖的时候,大家都去看看于谦和岳飞,真民族英雄。




美妹观历史


我的答案:英宗为了重新登上皇位,同石亨、曹吉祥等人发动了夺门之变。此时的景泰皇帝朱祁钰还没有死,朱祁镇夺了皇位,需要一个正当的理由,于谦等人就成了替罪羊。正如发动夺门之变之一的徐有贞所说,不杀于谦,此举便是无名。

为夺门之变找一个理由,是于谦之死最直接的原因。于谦的死,也并非是一个夺门之变造成的。它的背后还有更深的原因,是自身性格与当时权力斗争的共同作用所导致的结果。

英宗被俘,于谦为首的大臣力主拒敌,拥立朱祁钰当皇帝,朱祁镇怀恨在心

如果英宗不想杀于谦,徐有贞等人怎么煽风点火也是没用的,杀于谦,是英宗自己的意思。因为在朱祁镇的心里,有个心结打不开,那就是土木堡之变后,于谦率领大明朝廷拥立朱祁钰为帝,坚决抵抗瓦剌的行为。

土木堡之变,充分显示出了朱祁镇的无能,和宠信宦官的弊端。土木堡之后,明朝军事力量直接由盛转衰,宦官王振死了,明英宗也被瓦剌虏了去。

瓦剌有自己的算盘,拿了朱祁镇和大明朝讲条件,得些好处。没事领着英宗到明朝边境城池叫叫门,“我来送你们皇帝回家了,快开门”。让瓦剌意外的是,守城将领都一个反应,俩字“不开”。

瓦剌精明,大明群臣也不傻啊。特别是于谦,在他的极力主张下,明朝制定了坚决抵抗,不和谈的对敌政策,并拥立朱祁钰为帝。让朱祁钰当皇帝也是权宜之计,没办法,不然大明就成了第二个南宋了。然而英宗肯定很不开心,我在外面颠沛流离,还被自己国家拒之门外,心里多少会有些记恨的,特别是于谦这个领头的。

面对大明的拼死抵抗,瓦剌难以再进一步,无趣之下,就要送回明英宗,养着也没用。这次景泰皇帝有些犹豫了,我这都当皇帝了,你又要把之前的皇帝送回来。又是于谦站了出来,力主迎回英宗,真是个耿直的男人啊。

对于于谦来说,当时拥立朱祁钰和如今迎回朱祁镇,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他忠于的是国家社稷,不是某个君王,一切以社稷为重。犹如景泰皇帝的私心和防备心理,他没有。而朱祁钰也很听于谦的,并且很仰仗他,因而迎回了朱祁镇也没有迫害他。可仇恨的种子始终在英宗的心里。这也为朱祁钰和于谦最后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于谦为人正直,不趋炎附势,大权在握遭人记恨

景泰皇帝时期,于谦走到了大明权力的巅峰。二人的搭档蛮不错的,在亡国危险的处境中,甚至使大明出现了中兴的景象。

可于谦太正直了,朝堂中的奸佞小人又太多。比如后来发动多门之变的石亨、徐有贞等人,都和于谦有过过节。这些小人一方面嫉妒于谦的地位,一方面又想谄媚与他。可于谦完全不做理会,他一心为国,哪有那些闲工夫。

地位高的时候,于谦很安全,但他没有做过多的防备,也是致使自己死亡的原因之一。他没有防备石亨这些奸佞小人,也没有防备英宗这个小心眼的。不是因为他傻,还是他太耿直了,一心为公的心理让他在人际关系上显得有些木讷。

于谦忠君为国思想浓厚,兵权在手,却并没有反抗。

于谦在政治上,实际是个很精明的人。徐有贞、石亨等人密谋造反,他不一定不知道。就算夺门之变发生了,他也是可以反抗的,毕竟自己兵权在握。从英宗被俘开始,于谦最留心的就是军事部署。拼死一搏,完全是可以的。但是之后呢?英宗和景泰皇帝怎么办?大明怎么办?要毁于内斗么?

所以于谦选择了束手就擒,依然是忠于国家社稷。正如他在诗中所写:“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死亡没什么,都留给后人评判吧,后人评价也没什么,我自己觉得清白,对得起自己的内心就行。

英宗杀于谦,葬送了一个社稷能臣

英宗早年宠信宦官王振等人,惨遭土木堡之变,并不能说明他是一个完全无能的人。夺了皇位,二次称帝之后。很快就清除了石亨、曹吉祥等人,这些人可都是夺门之变的主角啊,支持过英宗称帝。但朱祁镇很明白,这些人都是奸佞之徒,留不得。然而一切过去之后,他虽然口口声声说于谦对国家有功,但始终没给他平反。因为给他平反就代表自己错了,况且杀了于谦也不一定抚平英宗心中的怨气。

想要知道不杀于谦会怎样,就要知道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在景泰皇帝在位期间起了什么作用。于谦为人刚正不阿,是如岳飞一样的民族英雄,一个力挽狂澜的清官。如果于谦不死,以他的性格仍然会尽力辅佐明英宗,振兴大明。对他来说,忠于社稷比忠于君王更重要。

英宗杀了于谦,也使大明朝失去了一位治世能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明朝向上的发展动力。

一个民族英雄,强敌入侵都没死,最终同岳飞一样,死在了自己人手里,可悲可叹!


执古论今


明英宗一辈子就干错了两件事:一是错信王振,二是冤杀于谦!单凭这两件事,明英宗就是一个地道的昏君!话说回来了,明英宗为什么非要杀于谦呢?我分析有以下原因:1、泄私愤!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后,眼巴巴的等着明朝来赎身,等来的确是弟弟登基的噩耗!而提出王登基的正是于谦!后来虽然被接回宫中,但南宫的形似囚徒的生活更加深了明英宗对于谦的怨恨!明英宗把自己的落魄完全归结到于谦的身上,杀于谦就有了动机。2、政治需要!于谦是明代宗的心腹肱骨,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明英宗不会放心明代宗的宠臣留在自己的身边,更何况还是位置极为重要的兵部尚书!虽然于谦是忠于大明朝的,但明英宗已经不相信任何人了!帝王的猜疑是于谦被处死的主要原因!3、发动政变的徐有贞等人的怂恿!这些人嫉妒于谦的功绩和威望,极力促成明英宗对于谦严肃处理,以使得自己获得最大的利益,为掌握权力排除障碍!于谦作为他们的绊脚石,是一定要扳倒的!4、于谦个人的性格缺陷!于谦是个认死理的人,他不了解帝王的心思,帝王不看重他的两袖清风,不看重他的为人操守,只看中是不是能为我所用!明英宗复辟的过程中,于谦没有采取任何的补救措施,他太自信了!他认为他的忠心耿耿会成为他的护身符,但明英宗最恨得就是他的“忠心”!

英宗知道于谦为了大明江山的付出,没于谦大明完蛋,但是夺门要合法化,要天下人知道他才是合法皇帝,当年只是去旅游溜达了,景弟只是暂时摄政,可借给你你不能变成自己的,如今回来自然要找回失去的,因此去除景帝势力需要拿于谦开刀,需要找对立教材,杀于谦那景弟的皇帝就是不合法,如不杀夺门成反叛,因此要借于谦的头颅。

于谦之死是明朝黑暗的一面,也是明英宗一生所抹不掉的阴影!


加油站的巧遇


英宗为何要杀于谦?是他不明白于谦是拯救大明的无双国士,还是担心于谦有碍于自己的重登帝位,还是他恨于谦放弃自己另立帝王?

英宗杀于谦我感觉不是一个个人爱恨情仇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政治问题。现在仅凭史书上的只言片语我们不得而知英宗到底恨不恨于谦,但从政治上分析。要想证明英宗复辟集团的正确,那就得否定于谦集团的错误。而于谦正是这个集团的灵魂人物,他的地位不亚于明景宗。只有这样才能震慑其他的文人集团,将皇位给坐稳。

中国的政场如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而且于谦死了天下还是大明的。对于百姓来说像于谦这样的人可能是青天,对于皇帝来说任何一个臣子都不过是枚棋子随时可以抛弃。如汉景帝杀晁错,汉武帝杀窦婴。于谦的功劳是大明史上的一笔惊鸿,也许英宗是舍不得杀他的。

往事如风,历史如烟。我们这些后来者以不知当时的谁对谁错是是非非,读史者当以史为鉴,更因以身作则为我们的后来人照亮来路。




霸不儿本


如果你是明英宗,你会杀于谦吗?我想你也应该会吧…

于谦在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被俘后,拒绝了也先的政治威胁,拥立朱祁钰为皇上,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对大明有没有好处?有!大大滴有!

北京保卫战

推测下朱祁镇在“喜当太上皇”后的第一感觉:

“麻痹啊,这是有人要搞死老子啊!”

他第一想法肯定不是:“于谦棒棒哒,让老朱家的天下转危为安。”

毕竟于谦这么搞给也先传递的信息是:您手里的那位爷对我们已经没用了,要杀要剐随你便……

如果你是朱祁镇你该咋想,这是妥妥的要置我于死地啊,而于谦正是这罪魁祸首!是我,估计于谦的祖宗十八辈第一时间已经被我问候个遍了。

皇帝首先是个人,而且是个有着“天下就是老子自己一个人的”想法的极度执拗自私的人,你不让我做皇帝,还要也先整死我,跟也先直接灭掉大明然后再整死我有啥区别,于谦的这种做法给朱祁镇的第一印象就是谋逆弑君。即使后期他冷静下来,这个梁子肯定是过不去的。

明英宗 朱祁镇

回到北京的太上皇朱祁镇如果好好被对待,估计也不会有复辟这回事。毕竟历史上最有名的太上皇李渊,除了心情有些抑郁,生活水平可是一点都没降。可偏偏朱祁钰这个小弟弟也不是省油的灯。哥哥一回来,马上就被软禁去了南宫,门都不让出,上个茅房都有人看着。朱祁镇心里苦……

生活水平太低,忍,人在屋檐下谁能不低头。

朱祁钰废了旧太子,立了自己的儿子。忍,毕竟人家有儿子,人家是皇帝。自己儿子再占着太子位算什么……安慰安慰自己继续忍……

朱祁钰的儿子死了,大臣们建议复立朱见深为太子。朱祁钰犹豫了!他居然犹豫了。麻痹,你都成绝户了,还不想让你哥哥上,我不上,让你亲侄子上也行啊。

明代宗 朱祁钰

朱祁镇怒了,洽好朱祁钰重病不起,被于谦打压的石亨,徐有贞阴谋复辟想搏个从龙之功,之后就有了“夺门之变”。或许朱祁镇认为他所有的不幸,都是于谦造成的。杀于谦,他犹豫过吗?我觉得他犹豫过,只要不是个傻子都能看出来于谦是个经天纬地的人物。

可徐有贞的一句话打消了朱祁镇的犹豫。“不杀于谦,此举无名啊”。是啊复辟需要个由头保持其正义性,合法性。当年朱棣夺位不是还打着“靖难“的旗号吗……于是于谦被以謀逆罪处死。

仇恨,私怨,复辟政治需要决定了于谦的结局,必死无疑。


慵懒的二傻


于谦为了大明社稷着想,在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虏后,果断提出另立新君的建议。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帝北俘虏了,推新皇帝上台,一可以稳定国内局势,二可以瓦解瓦剌的心理,客观上说是符合当时历史需要的。

英宗复辟后,自然会秋后算账,对另立新君的人肯定不会放过。于谦虽然延误了明朝的国运,却无法躲过权力斗争的绞肉机。



河西赱廊


明英宗为什么要杀于谦呢?看看历史上记录的五个细节:

第一个细节:

当明英宗朱祁镇复辟成功之后,群臣朝贺,钟响鼓鸣。正在病床上的明太宗朱祁钰,一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就是:“是于谦登基做皇帝了吗?”。当手下人说:“是太上皇(明英宗)复辟了,朱祁鈺说:“哦,是哥哥当了皇帝了,好。”


第二个细节:

明明从当时被瓦剌大军俘虏之后,大明朝群龙无首。于是便确定了让成王朱祁钰做监国,让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作太子的决议。

但20天之后,于谦便联合大臣拥立朱祁钰当皇帝,对明代宗朱祁钰说了这样的话:“(让您做皇帝)确实是为了国家担忧,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前途”。

第三个细节:

景泰三年,明太宗朱祁钰废掉了侄子朱见深的太子,让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做了太子。于谦一言不发。

第四个细节:

当时,北京城周围有精兵15万。这15万人只听从一个人的命令,那就是于谦。而当时的于谦只是兵部尚书。


第五个细节:

当时明英宗被俘虏,瓦剌军以明英宗为人质,要求朝廷投降,于谦说了句:“到底是国家民族重要?还是英宗个人性命重要?”坚决拒绝敌人的最后通牒,和敌人大战。

这5个细节决定了:除了明代宗朱祁钰之外,任何皇帝都会杀掉于谦。于谦虽然功高盖主,手握实权,对国家忠心耿耿,但对皇帝不够忠诚。这样的人一把双刃剑,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话,宁愿毁掉。



于谦对明英宗朱祁镇是有大恩的:

1.不是于谦立主抗战,大明朝就真的完了。

2.不是于谦力劝景泰帝迎回明英宗,恐怕明英宗真就死在瓦剌了,不可能再回到大明了。

但是在英宗心中:于谦是大明王朝的忠臣,不是我朱祁镇的忠臣,所以必须杀他。

太监王振是大明朝的奸臣,但是是我朱祁镇忠臣,所以就算所有人反对,我也要给他立牌坊!


少校柳下惠


明英宗复辟重新上台之后之所以要杀大功臣于谦,主要是因为于谦被想要报仇的奸臣陷害,说他想迎立英宗叔父的儿子为帝,虽然最后拿不出证据,然而于谦仍被判谋逆罪处死。

英宗昏庸,王振邀宠

说起大明英宗皇帝朱祁镇,很多人都会想起土木堡事变,而说到土木堡事变,就不得不说到宦官王振。

  1. 九岁登基,玩性难改:宣宗皇帝朱瞻基于公元1435年正月去世,时年仅仅9岁的太子朱祁镇在大臣们拥戴中匆忙登基为帝,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明英宗。但是毕竟他登台的时候还是一个小孩,他的父亲知道他的年纪还小,所以一切国家大事都命令大臣先向张太后请示,所以朝廷大事,一般是由张太后和三杨(杨荣、杨溥、杨士奇)等一班能臣打理。皇帝年幼,驾不住善于奉迎,时为司礼监的王振的刻意邀宠,所以一个人是年龄太小,玩性太重,一个人是刻意的迎合,所以年幼的英宗特别宠幸王振。
  2. 太后去世,大权独揽:年幼的皇帝虽然宠幸太监王振,但是好在曹中有一班老臣,再加上张太后的威压,王振也不敢做的太过分,后来张皇太后以及杨荣去世,杨士奇因为儿子,不理朝事,杨溥也垂垂老矣,所以王振在英宗皇帝的宠幸下,独揽朝中大权,太后去世之后,年幼的皇帝也再也没有人约束了,整天只顾吃喝玩乐,不理朝政,朝中的大小事务全部交给王振打理,王振借机结党营私,排除异己,由于他的两个侄儿都被提拔到锦衣卫里面做官,所以只要得罪他的就加以迫害。

亲征来敌,事变土木

  1. 也先掌权,瓦刺扩张:公元1439年也先继承了去世的脱欢的位置,掌控了蒙古瓦次部落的实权,开始到处扩张势力,他在设置了甘肃刑审之后,又开始攻打忠顺王,并且随后控制了哈密,同时又向东进兀良哈三卫,而在大明朝这一边,不管是皇帝英宗还是大太监王振,都对此,不管不顾,相反的,如果遇到边关求救,朝廷也不派兵前往。所以瓦斯的势力逐步扩大到了辽东地区,对大明的疆土构成了直接性的威胁。朝廷里面的有识之士刘球对朝廷的必政提出了改革措施,包括也提到了需要防范瓦刺,王振最后私自派警一位将他迫害至死。
  2. 瓦刺兴兵,劝帝亲征:公元1449年,瓦刺以明朝答应将公主嫁给也先的儿子结果明朝失信为借口,兴兵来犯,当时明朝的边关疏于战备,一座座城池很快陷落,最后大同城也被层层包围,消息传回了京师,英宗皇帝派遣驸马都慰出兵抗击,结果很快就兵败了,随后皇帝召集大臣商议,王振向英宗进言,劝说其御驾亲征,英宗欣然同意,京师只留下成王朱祁钰,由太监金英负责辅佐,咱们的主人公于谦也留守京师。然后英宗皇帝就出兵了,也先诱敌深入,英宗后来得知实情准备回兵京师,结果一番折腾,在作死太监王振的鼓捣之下,最后被围于土木堡。
  3. 英宗被俘,王振身死:英宗皇帝被誉为土木堡之后,经过几次突围都没有成功,后来放弃抵抗被也先的弟弟赛利王抓住,而太监王振,在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的怒吼声“我为天下诛此贼”中,被铁锤砸死。随着这次战争的落幕,跟随英宗出征的英国公张辅,还有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内阁学士等等50多名朝廷官员全部战死,还有将近50万的精锐兵力,也被昏庸的英宗皇帝朱祁镇以及他的宠臣王振几乎葬送完了。

英宗被俘,景泰登基

  • 英宗皇帝被俘虏之后,朝廷一片混乱,不过好在太皇太后还有于谦等顶住了压力,使得朝廷能够继续正常运转,随后扶保英宗的弟弟成王朱祁钰监国,英宗的小儿子被立为太子,随后又铲除了祸国殃民的王振余党,然后加强了军事保卫力量,准备抗击瓦刺,为了防止瓦刺拿英宗要协,比如说让英宗命令大将开城门,那时皇帝的命令就是圣旨,这样对国家十分不利,所以随后朱祁钰被推上了帝位,他就是景泰帝。
  • 三个月之后瓦刺的大军挟持着英宗皇帝,借口送他回京城,兵临北京城下,并且在西直门外列阵,而明朝军队在于谦的带领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交战7天之后,瓦刺军队被打败北归,英宗也被带走。后来瓦斯的可汗派人和大明朝和议,但是这个时候已经当了皇帝的景泰帝,当然也不愿意他的哥哥回来,后来于谦劝说他现在你的位置已经天定了,就算他回来也不会威胁到地位,所以后来就同意了,朱祁镇表示,即便回去做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自己也愿意。
  • 英宗本来这瓦次就做了那么久的俘虏,结果回到金丝又被他的弟弟软禁,而且这种日子一过就是8年,在此之前,他的儿子本来是被立为皇太子的,后来,皇太子的地位又被景泰皇帝的儿子替代,他只有在心里默默感念天不从人愿了。结果转眼之间好事就来了,景泰皇帝的孩子儿子只有一个,结果当太子一年多就死掉了,本来他自己还年轻,才20多岁,按理说还可以生孩子,结果过了不久他就病倒了,而且是病入了膏肓,基本没有多少康复的希望。
  • 这时一些心怀二心的大臣于是就开始另做打算,相互勾结,准备让朱祁镇再次复位,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有武青候石亨,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人,随后英宗顺利复位,而景泰皇帝则被废除,变回了成王,没过几天,景泰皇帝就死了,至于到底是病死的还是害死的,现在史料也没有确切的证据。他死之后,他的老婆也被刺死,一起陪葬,而抗击马刺有功的大功臣于谦等,则被抓进了牢狱。
  • 为了迫害于谦,拥立朱祁镇复位的几个太监和大臣串通起来,命令手下弹劾于谦,说他们想私底下迎立英宗叔叔的儿子为帝,但其实如果想要亲王回到京城,需要有金牌等信物,只需要仔细查证就可以知道这件是假的,马上可以,还之于清白,然而徐友贞与石亨等,本来就是想破坏他,又怎么可能还他清白,于谦也是看明白了这一点,所以觉得自便也没什么用处,虽然后来经过查证,要亲王进军的信物都在,最后于谦还是被害死。

纵观英宗朱祁镇一生,先是宠信王振,复位后宠信曹吉祥徐友贞石亨等人,虽然这些奸臣后来也都没有好下场,但是英宗的昏庸无能,被俘瓦刺的苟且偷生,甚至受到要挟,还想命令臣子开门,我觉得罪该万死的反而是英宗,可惜了救万民于水火,凭一己之力,拱卫京师驱逐瓦刺的大功臣于谦,最后却含冤而死,如果历史可以重来,于谦未被杀,耿直的于谦也许最后也只会忠于景泰帝,朱祁镇太昏庸了,因为他一个人,害死太多忠臣良将,不过所谓冥冥之中自有天定,如果他不劝景泰同意迎回朱祁镇,可能结局会完全不一样。


珊珊是个girl


背景:

景泰八年正月,明代宗朱祁钰病重,但立储君的事却迟迟没有定下来,明大将石亨得知消息后,感觉自己飞黄腾达的机会来了。于是他私下里勾结太监曹吉祥和大臣徐有贞,三人密谋立太子不如复拥上皇,发动了夺门之变,拥立被困南宫多年的明英宗登基。英宗几乎是兵不血刃就复辟成功,英宗登基之后,石亨就向皇帝上了第一道奏表——杀于谦!

为什么?英宗当时也有此疑问,他说:“谦实有功。”满朝文武,全国上下都知道于谦是有功劳的啊。然而,大臣徐有贞说,如果不杀于谦,南宫之事便是出师无名。皇帝沉默了,满朝文武都沉默了。英宗点了点头,所有人都知道,于谦必须死了。

上犹豫未忍,曰:“于谦曾有功。”有贞直前曰:“不杀于谦,今日之事无名。《明史纪事本末》

明英宗复辟后为什么杀于谦?

1.徐有贞说的没错,明代宗是于谦推上皇位的。当年明英宗被瓦剌首领也先抓走之后,想利用明英宗威胁明朝,而于谦为了让也先死心,拥立明代宗登基。如今英宗复辟,即是表明当年代宗的皇位不正,而其拥立者于谦即是逆臣,所以他必须死。

2.于谦性格刚直,从不结党营私,使得他在朝堂内外得罪了许多人。

首先,于谦与石亨之间存在着积聚已久的矛盾。于谦本是文官出身,当年北京保卫战也是不得已才站出来指挥战斗的,结果一战成名。而石亨作为老派武将且于谦有恩于他,此后一直跟于谦并肩作战,按理说二人的关系应该很不错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石亨作为老将,带兵自有一套方法,而于谦作督军时掌控全国兵权,治军严格完全不按石亨等武将的那一套,有些军中将领犯了错,于谦直接问罪,这种直接越过石亨等到将的治军方法,让石亨很不高兴。可见于谦与石亨积怨已久。

丁亥,杀少保兵部尚书于谦于市。先是,己巳城下之役,石亨功不如谦,而得侯爵,心鬼之,乃推谦功,诏予一子千户。谦固辞,且曰:“纵臣欲为子求官,自当乞。恩于君父,何必假手于石亨!”亨闻恚甚。亨从子彪贪暴,谦奏出之大同,亨益衔之。徐有贞者,常因谦求祭酒,景帝召谦,辟左右谕之曰:“有贞虽有才,然奸邪。”谦顿首退。有贞不知,亦恨谦。《明史纪事本末》

3.于谦与徐有贞的关系也很恶劣。于谦虽是文官,但“谦性忠孝,才略开敏,自遭寇变,忘身忧国”骨子里有武将的刚毅,自是看不惯文官集团的怯懦与迂腐。当年英宗被俘虏之后,也先顺势南下准备进攻北京,当时徐有贞还是翰林院侍讲,他跑出来说,近来夜观星象,有大凶之兆,建议迁都南京,以此避祸。于谦听了之后,怒不可遏,厉声怒斥说,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难道忘记了宋朝南渡的故事吗?文官历来主和,而于谦坚决主战,所以以徐有贞为代表的文官集团一直以来与于谦的关系也不好。所以在英宗下旨处死于谦时,文臣中竟无一人敢言。

4.至于太监曹吉祥,他本是太监王振的门下,当年英宗被抓,都是王振一手造成的。于谦看见这些阉党就想起了当年的耻辱,怎么会让太监再得势,所以代宗在位期间,朝堂内外基本都听于谦的,太监曹吉祥不可能有什么机会。而趁着代宗病重,拥立英宗复辟,太监曹吉祥终于迎来了出头之日,怎么可能不将于谦置于死地?

如不杀于谦,明英宗南宫南宫之事便是出师无名,况且于谦当时手握兵权,威胁明英宗复辟成功与否。代宗的登基即是于谦一手促成的,自北京保卫战之后,于谦力挽狂澜,一直是代宗在位期间全力依靠的权臣,他官至少保,随时可调动全国兵马,甚至案发当晚,卧病在床的代宗被告知有人篡位之时,他的第一反应是问:“于谦呢?”可见当时于谦是有能力也有实力左右朝局的,但是他在当时却选择了什么都不做,还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百官入候景帝视朝。既入,见南城,暨殿上呼噪声,尚不知故。有贞号于众曰:“上皇复辟矣。”趣入贺,百官震戒,乃就班贺。上皇宣谕之,众始定。景帝闻钟鼓声,大惊,问左右曰:“于谦耶?”既知为上皇,连声曰:“好,好。”《明史纪事本末》

结论:于谦必须死。

于谦得罪了满朝文武百官,当时朝堂之上,武将、文官、太监,全想将于谦至于死地,于谦怎么可能活命?不过,依我看,还有第三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于谦自己“想死”。其实,无论是当时的朝局,还是皇位的继承,于谦都看得通透,一切全因立储而起,而于谦在立储的问题上,他是没有明确站队的。直至英宗复辟成功,兵不血刃,于谦认为这也不失为一个好结果,而且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当时孙太后早已认可了复辟的结果,一切已成定局,于谦自然已经准备好赴死。

另外,就是于谦太爱惜自己的名节,他入朝为官,不是为权,不然他可以在拥立代宗登基后,将英宗一脉清除,他当时有这个实力,但是他没有这么做。他也不是为钱,他不治私产,甚至将代宗赏赐的纪念品都封存起来。他只为朝局安稳,为了天下不乱,他可以拥立一个新的皇帝登基,亲自上城墙指挥战斗,高喊:“社稷为重,君为轻。”所以在一切已成定局的时候,他何惜一死,以他的死,换来生前朝局安稳,换来死后万世流芳,正是他的追求,就像他的偶像文天祥一样。

纵观于谦的死,不禁会让人联想起另一位千古忠臣的殒命,那就是岳飞。同样是皇帝被抓去了北方,于谦选择另立新君,结果英宗被送回来了;而岳飞则极力北伐要迎回二圣,结果徽钦二帝到死未归,送回来的只有棺材;同样是力挽狂澜,独当一面,而刚直的性格却使得满朝文武百官跟自己关系都不好,最后死时,无一人敢言;同样是爱惜名节胜过生命,不惜一死,成千古冤案,留忠臣形象流传后世。


白话历史1973


先说一下背景,正统十四年明英宗亲征瓦剌,结果兵败被俘,而后蒙古太师也先大举进攻北京。值此危难时刻,兵部尚书于谦挺身而出拥立监国的英宗弟弟郕王朱祁钰登基,也就是明代宗,而后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使明朝转危为安。后来英宗被蒙古放回来了,但是被代宗幽禁在南宫。

景泰八年,年轻的明代宗重病不起,而明代宗又没有太子。在此情况下,阴谋家徐有贞的串联下发动政变,迎回明英宗复辟,史称夺门之变。

以上为背景。在政变成功之后,徐有贞向英宗进言要杀于谦,英宗说,于谦有功于国家。徐有贞说不杀于谦,今日之事无名。于是就把于谦杀了。

先解释一下最致命的“今日之事无名”是什么意思?夺门之变就是一场政变,就是造反。造反是名不正言不顺的,皇位不是合法的。所以绝对不能承认夺门之变是造反,那么就只能说明代宗是伪皇帝。这就要说到,于谦当初拥立明代宗做皇帝了。虽然在当时英宗被俘的背景下拥立监国的郕王是正确的,凝聚了人心,对打赢北京保卫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大明朝转危为安。但是这件事在古代是属于政治不正确的,在皇帝还活着的情况下怎么能拥立新皇帝呢?于是在英宗复辟之后,就把于谦拥立代宗的行为定性为造反,只有这样夺门之变才能是名正言顺的。既然是造反,那么于谦就必须死。

很多人认为,这是徐有贞骗了明英宗,因为代宗快病死了,当时唯一的继承人是英宗子朱见深,而朱见深岁数又很小,所以只能是英宗掌权。所以夺门之变是多此一举,而且是拿着英宗的安危博取自己的富贵,万一失败,英宗不会有好下场。

这当然是英宗后来清除政变三人组的原因,但其实不是英宗杀于谦的原因。

杀于谦的原因是因为于谦功劳太大威望太高,当时有可能对英宗形成威胁的人只有于谦,杀于谦不是因为于谦不忠,而是因为于谦有不忠的实力。

在代宗死后,固然有可能由代宗遗诏的形式让英宗复位,或者摄政。但是也有可能出现,由于谦担任顾命大臣辅佐小皇帝朱见深的局面,让英宗继续待在南宫做太上皇帝。而且,在英宗复辟之后,于谦同样也有实力再把英宗尊为太上皇扶持朱见深继位。

于谦的结局其实是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皇权的诡异的,做忠臣是不会有一个好结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