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論場丨“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豫論場丨“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薛世君

天天關注疫情防控的信息,印象深刻者不一而足,不斷變動的揪心數字、感人至深的戰“疫”故事……尤其是那不時躍入眼簾的一封封書信。戰“疫”之際,“烽火”連綿,一個社區、一家醫院、一所學校、一座城市,就是一個同心同德的大家庭,那些來自疫情防控一線的“家書”,往往讓人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深沉力量。

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裡說,“信是千里之外的眼睛”。紙短情長,見字如面。

作為一種經典的情感溝通交流方式,書信是中國人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書信傳情,詩文達意,向來如此。直到電子郵箱、微博、微信等互聯網工具的出現,信息溝通越來越“快餐化”,書信便愈顯“老土”了。那種深沉的思想內涵和悠遠的人生韻味,也漸漸成為一種記憶。但是沒想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非常時期,溝通歸於傳統,愛意迴歸筆尖,日漸式微的書信,爆發出了不同尋常的能量。

開封市集英中學九年級學生強雨昕,爸媽都是醫務人員,每天加班加點顧不上家。好久沒有見到媽媽的女兒,便給媽媽寫了封感人肺腑的信——“媽媽,女兒會長大,女兒已長大。您安心工作,同時也要保護和顧及自己。我也會照顧好自己,不要為我牽掛。疫情可以阻擋我們相聚,病毒可以讓我們暫時分離,但愛讓我加速飛向您的心!”字裡行間傳遞的思念中,映射出廣大醫務工作者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的奮戰、付出和犧牲,真情越是感人,形象便愈加神聖。

白紙黑字之間,親人對話之中,浸透著沉甸甸的責任,飽含著濃郁的家國情懷。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結核內四科護士賈曉陽,是河南首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目前正在武漢市第四人民醫院抗擊疫情,她在濮陽農村的爸爸,擔心她穿著防護服接電話不方便,便寫了一封信:“爸爸希望你首先照顧好自己,加強防護……孩子,你是軍人出身,莫忘軍人本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軍人的榮耀。同時你又是醫者,俗話說‘醫者仁心’,你更要把良好的醫德醫風帶到工作中……期待你早日凱旋!”

由己而家,由家而國,是中國人始終不變的精神譜系。家與國、個人與民族、事業與使命,在一位父親的肺腑之言中渾然一體。這也在武漢一位71歲患者給河南醫療隊的一封感謝信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讓我這個深受病痛折磨的老人感受到了社會的愛,感受到了國家的關懷,感受到了如家人般的照顧……謝謝你們給了我生的希望。”

在戰“疫”正酣之際,身處疫情中心範圍的華中科技大學發佈了致全球校友的一封信。信中的話在朋友圈迅速刷屏:“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我們唯一的事,就是把這一切都扛下來。”“待春來,玉蘭盛開,山川無恙,且把母校歸!”

“扛下來”、挺下去,正是一種信念。堅定不移,不及不退,定然山川無恙、冬去春來。正如一位社區幹部,在寫給女兒的信中展望的那樣——“等到春暖花開,山花爛漫時,病毒就被咱們打敗了,媽媽一定兌現諾言,帶你倆好好出去玩兒,到時候咱們一起,看湖光山色,看細水長流。”也恰如《致全體鄭州人的一封信》中由衷期待的那樣——“親愛的鄉親們,已經立春了。綠城街頭的迎春花初展新顏了……待到陰霾消散、繁花似錦的時候,我們,在鄭州等您。”

“每一封書信都是一個窗口。”當下,且打開這一扇扇窗吧,讓陽光灑滿你的窗臺。

豫论场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