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哥舒翰(二):潼關之敗,是誰將哥舒翰引入了一個“死局”?

上一篇文章討論了哥舒翰身為河西隴右二鎮節度使,也順理成章成為西部藩鎮集團領袖,在面對東部藩鎮集團領袖安祿山的反叛時,他是最應該站出來率軍抵禦和平叛的。

因此雖然哥舒翰半身不遂在家養病,也只能領命帶病出徵。但這一次出征,也成了哥舒翰人生最後一次出征。哥舒翰在潼關以外的靈寶大敗於叛軍,,被部下蕃將火拔歸仁挾持投降安祿山,不久又和被俘唐將一同被安慶緒殺死在東都洛陽。

一代名將,曾經威震隴右河西、讓吐蕃膽寒,卻以一種窩囊和屈辱的方式,死在了曾經的唐軍手下。時也?命也?

感嘆之餘,我們不禁要想一想,到底是誰以怎樣的方式讓哥舒翰進入了這樣一個解不開的“死局”?


談談哥舒翰(二):潼關之敗,是誰將哥舒翰引入了一個“死局”?

安史之亂中的潼關之戰


【一】唐玄宗急於要哥舒翰“速勝”,是催命的元兇

唐玄宗李隆基,先後除掉韋后、太平公主勢力,以一己之力拿回了屬於自己的皇位,政治謀略和手段了得。

繼位後任用姚崇宋璟等作為宰相,一同開創了大唐帝國最輝煌的盛世——開元盛世,治國手段也是相當了得。

盛極而衰的道理,玄宗皇帝也逃不過。在創造了一個最為繁盛、輝煌的帝國之時,李隆基卻突然墮入了聲色犬馬的享樂之中,楊太真的出現更是把玄宗的心思完全帶到了溫柔鄉里,治國理政幾乎被拋到了九霄雲外。

在最後一任堪稱賢相的張九齡被罷官之後,“口蜜腹劍”的李林甫上位。為了進一步大權獨攬,李林甫極盡手段,引導和滿足唐玄宗沉溺於享樂的需求。

唐玄宗於是在他的盛世夢幻中,和楊太真盡情享受歡娛。國事雖然盡行託付給了李林甫,但玄宗卻認為一切盡在自己掌握之中。

正是這樣的盲目自信,讓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等一干寵臣,只要繼續讓玄宗相信盡在掌握,就可以在下面為所欲為

安祿山起初只是平盧軍節度兵馬使,天寶元年得任平盧軍節度使,此後的短短十年間平步青雲。到天寶十年安祿山已經身兼、平盧軍、范陽、河東三大鎮的節度使,還獲封東平郡王,基本上完成了實力積累和造反的準備。

對於安祿山的反跡,唐玄宗是否有所察覺呢?按照新舊唐書的說法,唐玄宗似乎有所察覺,但始終不肯相信。但實際上,玄宗是不願意相信,或者不敢相信。因此,屢屢採取加官進爵、賜婚、賞賜等手段,對安祿山加以籠絡,寄希望他因此而有所感恩,或許就不反了。

此時天下兵馬半數都在安祿山掌握之中,一旦有變就將是地動山搖,因此玄宗不願相信或不敢相信

當安祿山真的起兵反叛,直接殺向首都長安的時候,沉迷於盛世美夢的玄宗,即便沒有驚慌失措、也有點暈頭轉向

而更要命的是,起兵反叛的人又是他平素最寵信的人,暈頭轉向之外又平添幾分惱怒,不得不想象當時的玄宗還有幾分理智?幾分清醒?

因此,在高仙芝、封長清決定從陝州退保潼關之時,沒有給玄宗掙回一點面子的高、封二人,不死在軍前也會死在長安。總得要有人來為皇帝過去十幾年的過失頂罪吧,何況你還沒打勝仗,說退就退。

對於哥舒翰而言,首要任務就是打個勝仗,而且是迅速的打個勝仗,讓玄宗皇帝能夠感受到一雪前恥的暢快,才有功勞可言。

當崔乾祐率領叛軍前來,楊國忠趁機進言出擊,玄宗立刻就認為機會來了。不管哥舒翰怎麼陳述持重穩守,抑或郭子儀、李光弼建議潼關防守、朔方兵直搗安祿山老巢,玄宗都無視。玄宗要一個勝仗掙回面子,還要趕快把叛軍從關中、河洛趕走,壯壯自己的膽子。

因此,無論哥舒翰的大軍實力如何,都必須儘快出擊、不能只是固守。出擊之後必須勝利,如若敗了,高仙芝、封長清就是前車之鑑


談談哥舒翰(二):潼關之敗,是誰將哥舒翰引入了一個“死局”?

唐玄宗


【二】宰相楊國忠要哥舒翰“速死”,是個陰險的幫兇

楊國忠本是不學無術,為人品行不端,在劍南節度使軍中效力時,原本不為人所重。哪知道後來族妹楊太真得到玄宗寵愛,楊國忠也因此回到長安開始了飛黃騰達之路。

楊國忠先是利用李林甫上位,後來又踩著李林甫當權。天寶十一年,李林甫去世。楊國忠繼李林甫之後,上位成為新的宰相。

甫一上位,楊國忠便開始在朝中內外培植自己的勢力,以便鞏固其權位,而安祿山、哥舒翰則是最重要的兩個對象。而他的一系列操作也加快了安史之亂的到來,以及哥舒翰的潼關之敗

對於安祿山,楊國忠似乎沒有什麼手段能夠將其收為己用。一則安祿山是玄宗一手提拔寵信上位的,楊國忠似乎沒有拿得出手的東西來拉攏他。二則安祿山已然身兼三鎮節度使,雄峙一方、陰蓄異志,對於楊國忠也沒太放在眼中。

安祿山的輕視與不合作,讓楊國忠極其惱火。後來乾脆想出一個天大的陰招,那就是用各種手段將安祿山儘快逼反,以此來除去這個不能成為盟友的土皇帝

如此則哥舒翰就成了楊國忠眼中的香餑餑。先是(天寶十二年)奏請玄宗,讓哥舒翰以隴右節度使,封涼國公兼任河西節度使。同年,楊國忠又幫助哥舒翰進封西平郡王,在地位上與安祿山已經平起平坐。第二年,哥舒翰又再次被拜為太子太保,兼御史大夫。

從這一系列的操作來看,哥舒翰與楊國忠應當是一條船上的人,至少在潼關之敗之前,二人利益是一致的。哥舒翰從天寶十四年十二月前往潼關,直到天寶十五年六月之前都能據關穩守,在玄宗希望速戰速決的心態之下,如果沒有楊國忠的斡旋,是不太可能辦到的。

可是為何楊國忠又突然轉變態度,成了那個將哥舒翰推向敗亡的幫兇呢?原因就在於哥舒翰手下大將王思禮等人建議回軍誅殺楊國忠,以此來換取安祿山退兵。雖然這個提議十分幼稚可笑,但更可笑的是哥舒翰沒有當場進行否決,同時這個消息還被楊國忠得知。

這件事一下戳中了楊國忠的神經,他為了以防萬一決定招募軍隊自衛。先招三千人由劍南軍將李福、劉光庭統率駐長安城中,又招一萬人由心腹杜乾運統率駐在長安城以東的灞上(今白鹿原一帶)。

哥舒翰一看楊國忠這架勢,莫不是要從背後給自己來一刀吧。先下手為強,上奏玄宗皇帝讓杜乾運和他的那一萬人歸自己節制。隨後立馬將杜乾運招來潼關,咔嚓一刀給結果了。

這一下哥舒翰與楊國忠算是結下樑子了,兩人由之前的盟友瞬間變成了你死我活的死敵

楊國忠當然不會讓他的死敵好過,立馬配合叛軍將領崔乾祐的誘敵之計。他向玄宗進言,叛軍人馬少、素質低,一看就是烏合之眾,我們哥舒大將軍的通關大軍只要一出擊,就能如陛下所願,打一個大勝仗把叛軍趕出關中與河洛。

玄宗一聽果然來勁,立即下詔催促哥舒翰出擊。哥舒翰這才發現楊國忠已經在背後使壞,趕緊

向玄宗請求繼續穩守,以保潼關不失、長安無虞

然而玄宗不聽,被逼無奈的哥舒翰只有遵旨意,率大軍從潼關出擊,走向那敗亡之路


談談哥舒翰(二):潼關之敗,是誰將哥舒翰引入了一個“死局”?

楊國忠

【三】哥舒翰老病之身造成部下人心不一,到處抽調募集的軍隊又良莠不齊,想打贏確實很難

先來看部隊士氣。

哥舒翰的老病之身,可能是潼關戰敗的很大一個原因。由此連帶產生了哥舒翰不能親自視事,“軍中之務,不復躬親”,只能將軍中大小事務委託給行軍司馬田良丘,騎兵委託給王思禮,步軍委託給李承光。

田良丘何許人也?玄宗在哥舒翰行前匆匆任命的御史中丞,臨時派往軍中效力充任行軍司馬,沒有戰功、沒有軍中經歷,不能服眾。田良丘也深知他人微言輕,所以軍中大小之事都不敢決斷,由此造成號令不一、紀律鬆弛

而代替哥舒翰分別統領騎兵、步軍的王思禮和李承光,一個是關西兵馬使兼河源軍使,一個是河西兵馬使。二人本應是哥舒翰在隴右、河西的左右手,但由於哥舒翰遇事都與王思禮商量,讓李承光不平,二人因此互相不服氣,“爭長不葉,人無鬥志”,大大影響士氣

再來看部隊的戰鬥力。哥舒翰所帶領的隴右、河西兩鎮軍隊,長期與吐蕃作戰,按說戰鬥力應該相當不錯,但實際並非如此。

首先潼關守軍之中,河西隴右等相對精銳兵力應該只佔到一半左右,不超過十萬。因為兩鎮總兵力不過14萬,又擔負著防禦吐蕃、突厥餘部的責任,必然不敢抽調全部軍力。更何況河西、隴右的兵力,也有相當部分是由奴剌、沙陀、吐谷渾等部落兵充任,在哥舒翰不能親自視事的情況下,難以統一指揮。

其次,大部分兵力都是之前高仙芝、封長清臨時募集的,戰鬥力更是可想而知。也難怪在見到叛軍誘敵深入的做法時,居然產生了輕敵思想而不加防備。前軍戰敗之時,後軍已經開始潰散,毫無紀律可言。

從實際的戰事經過來看,崔乾祐的兵力不過區區2萬人,居然輕鬆戰敗20萬人,也可見哥舒翰的20萬人戰鬥力有多麼不堪。難怪他坐擁20萬人馬,卻只敢據潼關死守,不是沒有道理


談談哥舒翰(二):潼關之敗,是誰將哥舒翰引入了一個“死局”?

潼關靈寶之戰


潼關靈寶之敗,哥舒翰實際上進入了唐玄宗、楊國忠和自己合力形成的“死局”之中,想守而不能守、戰又沒法勝,只能勉力為之。

戰敗之後又被部下挾持投降安祿山,也是高仙芝、封長清的前車之鑑,是在太過嚇人,逼得人投敵叛國。


參考文獻:

《舊唐書》

《新唐書》

《安祿山事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