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沖火併王倫之後,明面上風光無限,暗中卻受到此人的猜疑

序言:王倫作為梁山泊的首位創始人,在從古至今的900年間,飽受了很大的爭議。喜歡王倫的,說此人很有經營頭腦,既然選擇了當山賊,那必然就得低調些,否則容易樹大招風。不喜歡王倫的,說此人小肚雞腸,典型的妒賢嫉能,死不足惜。但不可否認的是,王倫的文學形象在水滸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除了為梁山泊的發展做鋪墊之外,也給林沖日後不被宋江重用,埋下了伏筆。

林沖火併王倫之後,明面上風光無限,暗中卻受到此人的猜疑

王倫從心裡是不願意接納林沖的

水滸中活的很真實的人“王倫”

王倫是《水滸傳》中梁山泊的第一任首領,也是施耐庵筆下最重要的文學人物之一,王倫的出現徹底掀開了梁山聚義的序章,為林沖、晁蓋等人以後的落腳點,提前做出了規劃。實際上縱觀整部水滸,之所以會塑造王倫這個人物形象,主要的作用只有兩點“第一,為梁山好漢們打造創業基地”“第二,通過王倫影射林沖的性格特徵”,尤其是第二點,大幅度的增加了讀者們對於林沖的討論,往往關於林教頭的褒貶,很多時候背後都有王倫的影子。

林沖就是那條凍僵的蛇,王倫就是那農夫

真正的仇人高俅殺不了,卻把在困難之際幫自己一把的王倫殺了

林沖火併王倫之後,明面上風光無限,暗中卻受到此人的猜疑

王倫就是個落魄的看清了現實的書生

相較於其他的梁山好漢,白衣秀士王倫反而活的更加真實,仔細品味王倫的一生,會發現此人並沒有多麼複雜。北宋年間整體重文輕武,不少文人為了能搏一世功名,從而頭懸梁錐刺股,企圖通過科舉來實現光宗耀祖的願望,顯然王倫曾經也是眾多學子們當中的一員。不過由於屢考不中,外加看清了朝廷的本質後,這位落魄的考生決定放棄,開始嘗試著走出人生的另一條路。

那三個好漢,聚集著七八百小嘍羅,打家劫舍

地名梁山泊,方圓八百餘里,中間是宛子城、蓼兒窪

林沖火併王倫之後,明面上風光無限,暗中卻受到此人的猜疑

柴進與王倫有知遇之恩

途徑滄州時,心灰意冷之下結識了柴進,通過小旋風柴進的贊助,與杜遷、宋萬三人,選擇梁山泊為據點,收錄一些生活中不得志的人,從而佔山為王,徹底杜絕了仕途的念想。王倫的想法很簡單,與大多數的年輕創業者一樣,打造個屬於自己的基業,然後給苦澀的生活加點“糖”,並穩定的經營下去,僅此而已!可以說王倫要比晁蓋有頭腦,知道山賊這份職業,隊伍是不能太過於龐大的,否則便會面臨被朝廷剿滅的命運,嚴格的講,王倫本身的見解並不比宋江差,無非是二人的選擇不同罷了。

林沖火併王倫之後,明面上風光無限,暗中卻受到此人的猜疑

王倫早就瞧出林沖不會屈居人後

觀人非常犀利的梁山領導者“王倫”

柴進曾經說過,梁山泊以前就是個小小的水鄉,直到王倫、杜遷、宋萬三人經營後,才逐漸的顯露些名氣,而杜遷、宋萬顯然武夫出身,本身打打殺殺還可以,至於經營、佈局等方面完全是一竅不通。所以王倫的能力是值得肯定的,起碼眼光很獨到,至少林沖對於梁山泊此地,是無比佩服的。

阻當官軍,有無限斷頭港陌;遮攔盜賊,是許多絕徑林巒。

林沖火併王倫之後,明面上風光無限,暗中卻受到此人的猜疑

林沖上梁山阻力很大

林沖上梁山泊受到的阻力很大,人盡皆知,而且即便坐了頭領的位子,也過的並不順心,處處受限制。有不少人歸結於王倫妒賢嫉能,害怕林教頭能力太強,搶了自己的買賣,所以百般阻撓。殊不知,正是有此事件的襯托,才更加的道出了王倫的真實與能力,且看王倫都做了什麼:

  • 一阻林沖:看到林沖遞上來的書信後,並沒有上來就給柴進的面子,也沒有當場拂了柴進的面子,反而命人端上來50兩白銀與兩匹布,交給林沖,稱自家廟小,別耽誤了教頭日後的前程,收留不得。
  • 二阻林沖:經朱貴、宋萬二人相勸,王倫也不好搏兄弟的面子,外加林沖表露了落草之心,不得已只好設置個關卡,想上山可以,納個投名狀來,彰顯下決心。
  • 三阻林沖:晁蓋等人“智取生辰綱”後,想要組團落草梁山,王倫用了與當初婉拒林沖的手法一樣,不同意幾人的要求,林沖事後也跟王倫商討過,但結果不怎麼理想,總之就是不收留。
林沖火併王倫之後,明面上風光無限,暗中卻受到此人的猜疑

王倫並非沒有憐憫之心,只怪眾人能力太強

看完之後,最直接的感覺便是王倫不近人情,不夠意思,絲毫沒有江湖好漢的風度。但是,梁山是林沖的嗎?是晁蓋等人的嗎?梁山泊是王倫的,真正的創始者、話事人是王倫,林沖充其量也不過是個幫助王倫打工的高管罷了。

王倫的做法貼近於真實的人性

王倫拒絕林沖理由一:林沖是天京城裡的禁軍教頭,要比在場的所有人本事都強,倘若使用某些手段,瞞過了“菩薩心腸”的柴大官人,而自己又礙於面子收留了林沖,待得日後摸清了梁山的詳情,並與當地的官府勾結剿匪,眾兄弟怎麼辦?壓根沒人能奈何林沖,哪怕杜遷、宋萬與王倫三人齊上,都不夠林沖捅的。

林沖火併王倫之後,明面上風光無限,暗中卻受到此人的猜疑

林沖若謀反,梁山基業盡毀

  • 好比一個剛創立不久的小企業老闆,公司裡最高的學歷擁有者,也就是個大專生,突然某一天過來一位世界500強企業的高管,還是能力非常突出的那種,敢要嗎?肯定是不敢要的。
  • 有人說王倫的格局太小,不懂得網羅人才,而實際上格局往往要與能力掛鉤。一位資深高管會永遠臣服於不如自己的老闆嗎?顯然不可能,最多當做臨時跳板,甚至是取而代之。

王倫擔心的不正是這一點麼,真迎來林沖這尊活佛,不亞於是燙手的山芋。

他在滄州雖是犯了迷天大罪,今日上山,卻不知心腹。

林沖火併王倫之後,明面上風光無限,暗中卻受到此人的猜疑

林沖想落草,納投名狀是唯一牽制的方法

王倫拒絕林沖的理由二:納投名狀是個很不錯的主意。

  • 一來,林沖手中沾染了鮮血,到時候洗也洗不掉,不管林沖出於什麼目的,只要將“投名狀”納了,便說明林沖確實無路可走,驗證了其落草的決心,況且身上揹負了人命官司,到時候也算有把柄抓到了自己的手中,往後的日子大家在一起“打家劫舍”,也心安。
  • 二來,楊志武功不俗,王倫對於楊志多少也有些瞭解,想用楊志的本事扼制林沖,以達到鷸蚌相爭的效果,俗話說“臣不鬥君不安”,只是沒成想楊志還未到山窮水盡的時候,直接拒絕了好意。可話既然說出去了,也沒有反悔的道理,這點也能瞧出王倫在信譽方面,口碑還是不錯的。

不過沒關係,兩點只要完成其一,王倫的目的就已經達到了。

“若留林沖,實形容得我們不濟,不如我做個人情,並留了楊志,與他作敵。”

林沖火併王倫之後,明面上風光無限,暗中卻受到此人的猜疑

不同意晁蓋幾人上山是害怕基業被搶

王倫拒絕林沖的理由三:之所以不同意晁蓋幾人上山,意思跟林沖當初落草差不多。

  • 晁蓋幾人都不用多說,敢有膽量劫取生辰綱,起碼能力上肯定不凡,至少眼前的梁山泊做不成這等買賣。其次也影射出,面前的這幾位定然不是什麼好人,弄不好還會有大麻煩纏身,畢竟生辰綱乃是蔡太師的壽辰禮物,官府不可能不追究,到時真派大隊人馬進攻,自己與眾兄弟怎麼辦?
林沖火併王倫之後,明面上風光無限,暗中卻受到此人的猜疑

林沖不安分是王倫早就猜到的

林沖的不安分,王倫一直瞧在眼裡,並非特意排擠林沖,而是兩個人的發展方向不同。

  • 比如:某個大企業裡面出來的管理者,肯定不會一直屈居在小作坊裡,想要改變身邊環境只有兩種做法,要麼離開作坊,繼續尋找大企業應聘。要麼取而代之,小作坊由自己經營,把以前的老闆踢出去。因此怪王倫堤防林沖嗎?好不容易辛辛苦苦的創業成功,拱手想讓?正常人沒誰會如此大度。

所以林沖勸王倫收留晁蓋等人,非但起不到好效果,反而更堅定了王倫的猜疑,“廟小供不起大佛”。

林沖火併王倫之後,明面上風光無限,暗中卻受到此人的猜疑

坦坦蕩蕩與林沖攤牌

王倫是個真君子,將所有事都放在明面上來談,但林沖卻忘記了當初落魄時的恩人

王倫本身就想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過活,在朝綱混亂與地方起義的夾縫中,佔山為王、打家劫舍,與山寨中的兄弟們逍遙一日是一日。所以王倫在對待林沖的事情上,看似百轉千折,實際算得上很坦誠,最開始的時候,很明白的告訴了林沖,自己並沒有太大的抱負,別屈尊了林教頭。

柴大官人舉薦將教頭來敝寨入夥,爭奈小寨糧食缺少,屋宇不整,人力寡薄,恐日後誤了足下,亦不好看

  • 王倫與晁蓋、宋江還不一樣,後面的二人,都是出了名的仗義疏財,而且屬於在社會上打磨過的“老油條”,渾身充滿著江湖氣。反觀王倫就是個落魄書生,被生活逼的沒辦法了,才放棄了讀書人的尊嚴,從事以前所不齒的強盜行業,所以說無論胸中氣度還是心中格局,壓根就沒法比較。
林沖火併王倫之後,明面上風光無限,暗中卻受到此人的猜疑

晁蓋必然不會屈居人下

  • 晁蓋即便上了梁山泊也不會屈居人下,哪怕晁天王肯讓賢,以吳用的個性,也斷然要將王倫拉下來。“智取生辰綱”的眾人,論本事都比王倫強,怎會心甘調遣,就算忍得一時,日後必然又是好幾個“林沖”,所以王倫乾脆直接婉拒,把話堂堂正正說出來,擺在明面上談。
  • 並非晁蓋等人品性不好,而是王倫能力有限。比如一個世界500強企業的老總,招收員工的時候,反倒是很喜歡晁蓋等人這樣有能力的,並且越有能力越好,這樣企業才會越發展越強。可不要忘記了,心中格局與個人能力成正比,還是那句話,一個小企業的老闆敢要這些人才嗎?控制不住。
林沖火併王倫之後,明面上風光無限,暗中卻受到此人的猜疑

王倫依舊帶有一絲書生的磊落

所以王倫沒有錯,光明磊落、行事坦蕩,完完全全的一派讀書人的做法。反觀林沖如何做的?直接火併了王倫。而這一做法,正好驗證了當初王倫的猜想,林沖果然反叛了自己,也許在王倫臨死前的那一刻,心中並沒有多少仇恨,反倒會感嘆自己當初是何等的英明。

你是一個村野窮儒,虧了杜遷得到這裡。

你這嫉賢妒能的賊,不殺了,要你何用!

你也無大量大才,也做不得山寨之主!

很直白的語句,赤裸裸的體現了林沖心中對於王倫的恨意,已然忘記了當初落魄的時候,來到梁山泊是誰給了自己一個得以喘息的避風港,梁山的真正主人是誰。話裡話外甚至不含一絲感激之情,反倒充滿了無限的抱怨,此時此刻的林沖已然忘記了,眼前這位可是當初的恩人,哪怕將王倫關禁閉也好過了結性命吧。<strong>而也正是林沖不懂感恩的性格與行事作風,導致了宋江壓根不敢重用林沖,甚至不斷的將其邊緣化,試問一個不懂感恩的人,如何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宋江也怕。

林沖火併王倫之後,明面上風光無限,暗中卻受到此人的猜疑

王倫或許早就猜到了結局

結局

隨著故事情節的需要,王倫死了,這位夢想並不怎麼遠大的落魄書生,結束了其在水滸中的使命。或許王倫在臨死的那一刻,也沒想明白林沖為何沒有一絲感激之情,難道自己做錯了什麼?也許王倫真錯了,王倫錯就錯在沒能及時讀懂“水漲船高”的道理,倘若水漲船未動,遲早水會將船沒過去,使得船沉入江底。或許王倫心中格局若能大一點的話,應該可以留的性命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