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們你們是怎麼理解“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生活中你們怎麼做呢?

睡夢中的呼呼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這句話源自於諸葛亮所寫的《誡子書》。原文如下: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諸葛亮由於忙於蜀國政務,無暇教育兒子,於是便寫下《誡子書》,告誡他要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樸以淳養品德。

然而,現在的人也大多數早已忘記了“誡子”的意義。我們從以下幾點就可以看出:

  • 浮躁的生活觀

現在的生活是快節奏的,浮躁的,壓的人喘不過氣的。步入社會年輕一代的人終日與手機相伴,嬉笑怒罵全在手機上,能夠靜下心去學習的不多。



  • 扭曲的消費觀

從近幾年的年輕人消費生活報告中可以看出:低收入的年輕人比高收入的更敢花錢。因為傳統的“儲蓄消費”正在悄然發生改變,一種新的“信用消費”習慣已經在年輕人群中萌生。

中國近1.7億90後中,超過4500萬開通了某唄,平均每4個90後就有1個人在用花唄進行信用消費。



而且有些商家也在極力推廣“消費至上主義”,使用花唄還會獲得免單機會。他們肆無忌憚地將消費與身份、品味、智商、情商等等聯繫在一起,讓“你不花錢就會低人一等”的觀念充斥著你的整個內心。

環顧整個社交大環境,都毫不例外地在助推消費熱潮,都在刺激消費,一種物慾橫流的浮躁氣息瀰漫開來。

  • 錯誤的教育觀

現在很多父母都已忘記“非淡泊無以明志,寧靜無以致遠”的意義,一心想著要讓子女穿名牌,上名校,打扮時髦,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長大後更是要出國留學。然而,過早的培養子女的名利觀,是大錯特錯的。如此教育下的子女,只會變的好高騖遠、銅臭纏身。



父母只有正確教育,才會有利於他們的未來。要教育他們,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幹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追求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奮精神,輕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試問,終日與手機相伴,何以靜以修身?消費毫無節制,何以儉以養德?一些錯誤的教育方式,終會毀了下一代?

現已為人父母的我,回想之初,也曾被父母錯誤的教育觀誤導過,也曾有過無節制,也曾有過浮躁的生活。但一切終究會改變,之前有過不理解父母的,現在也大都理解了。



然而我不會把父母那一代錯誤的教育觀在加到我下一代身上。在父母溺愛孩子的時候,我總會出來制止,耐心的教導她:什麼是可以拿的,什麼是不能要的,拿了東西要說謝謝;盛在碗裡的飯要吃完,不要浪費。

自己也要放下手機,多陪她玩耍,告訴她細心一點,耐心一點,積木才不會倒。

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留言,一起討論、學習~


墨書微閱


靜可以深思,深思可以出智慧,從而達到修身。儉在不貪婪,不貪婪可以出人品,因此而養德。

一個人達到深度的靜的狀態,排除一切雜念以後,會有一種智慧像光明一樣爆發。據說,釋迦牟尼曾在菩提樹下坐禪七七四十九天,平復心中所有的雜念,把自己和自然完全融為一體,終使心中許多的迷惑都豁然開朗,證得大圓滿,修成了正果,他坐禪所體悟到的大智慧,成了佛經教義的精髓。佛教所謂的坐禪,其實就是一種深度的靜修。

一個人能夠一切從儉,放下多餘的貪婪,一定會逐漸培養出高尚的情操。第歐根尼簡單得連碗都是多餘的時候,他的內心乾淨無比。第歐根尼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他通過戲劇、詩歌和散文的創作來闡述他的學說。他言傳身教,簡單明瞭的教學:所有的人都應當自然地生活,拋開那些造作虛偽的習俗,擺脫那些繁文縟節和奢侈享受,只有這樣,人才能過自由的生活。富有的人認為他佔有寬敞的房子、華貴的衣服,還有馬匹、僕人和銀行存款。其實並非如此,他得為這些東西操心,把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耗費在這上面。這些物質枷鎖著他,支配著他,他實際上成了貪慾的奴隸。

我們普通人,不望成聖成賢,只希望自己生活得質量高一點,身心愉快一點。若要達成這個目標,不妨靜下來,活得儉樸一些,單純一些!

天是不會塌下來的,即便真塌了,也如小平同志所說,自有長漢頂著,我們驚慌什麼?靜得下來,“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儉得下來,“良田萬傾,日食一升,廣廈千間,夜眠八尺”,去掉貪婪,方能活得自在!




金風359


對於“靜以修身”,我的理解是:“靜則明,明則虛”(《莊子·庚桑楚》),“虛”“靜”可以“增認識、明事理”,有包容思想,會公正無私,處事周全不偏,符合老子“道”的規律,從而使修身處世在思想意識、品行德操方面能達到崇高境界,終生不會犯錯誤。同時,虛、靜也是養生長壽之道。所以要“靜以修身”。

對於“儉以養德”,我的理解是:“儉”用途廣泛,儉用於修身,可以養廉;“儉”用於剋制私慾,“可以聚集精神”;“儉”用於思慮,“可以消除煩惱”;“儉於言語”,“可以養氣息”。老子把“儉”稱為一個寶,所以要“儉以養德”。

至於“生活中怎麼做”,我大概是:遇到問題冷靜些,分析問題全面些,解決問題穩妥些,急躁性格改善些,經濟生活節約些,做事安排科學些,遵紀守法嚴格些。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句話可以從表面去理解,此靜非安靜以及靜謐,更多的是心靜,與“心境”同音;儉不單單是勤儉,還有通“簡”的意味。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誡子書》諸葛亮

我們如何理解這兩句話帶來的含義?

靜以修身

歷史之上有句話,謂言之:“以靜制動”的說法,在內心心境平和之下,往往能夠讓人去完全梳理自身的脈絡。

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完美的事情,所有意義之上的完美都是對自己的查漏補缺,而“靜”就是對自己反思的最好時間,思慮一天所做都從心“靜”下來開始的。

諸葛亮所著此書,並且有這一句,是告誡所學之人,“靜”是一種境界,是一種修養,是一種超脫了淡泊名利的最根本養心。

在你靜下來的時候,會陷入印度所說“冥想”的最高境界,即為“返璞歸真,忘卻自我,無慾無求並且看破一切,能夠明因果及識天相,一種超脫物外的大智若愚。”

所以“靜以修身”是一種精神上的大無畏境界,能夠使你完善自己,每天都應該脫離吵雜的世間,給自己“靜”下來思考,查漏補缺,完善自己的點滴,最後達到“修身”效果。

儉以養德

“儉”與“簡”是大致相通的,意為簡單以及對自身雜質的祛除,人在紅塵之間,難免受到世間的雜事,一旦浸染,就會心生慾望以及雜念。

“儉”更多的是想要人對於自己的約束,道德存乎與一念之間,不是某件事做錯了就沒有道德,而是事事往壞處想,思想上的汙染,才是無道德的表現。

只有對自己的約束,約束也是自我控制能力的一種表現,其節儉也是很重要的一個點,只有養成質樸以及勤勞的習慣,才能夠有一個好的德操。

但是“儉”不單單的指勤儉節約,更多的是指精神上的乾淨空明,對於萬事萬物需要有一顆赤子之心去看待。

這一句蘊含了諸葛亮的必生經驗,縱觀歷史,成就高者莫不是對自己有約束力的人。

此書是諸葛亮用來告誡兒子的,也可以算做“育兒篇”的啟蒙,對後世之人亦是影響深遠。


筆下點史


靜下來了才會反思,儉樸才會去掉貪慾!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確實是一句千古名言,人間至理。這句話對於現代人來說尤其有意義,作為現代人的我們最大的毛病就是浮躁,做什麼事情都靜不下心來。於是,大家很少能夠去安靜的反思自己,很少能夠去去掉自身的毛病,而去掉自身的缺點毛病,恰恰是修身的基礎。

儉樸能夠修養自身的道德,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儉樸能夠保持好我們的天性,避免我們被慾望所矇蔽雙眼。

至於生活中是怎麼做的,個人的做法是,每天如果有空的話就會在睡前打坐一會兒。而每週則會盡量的抽半天時間讓自己獨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