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小幹探


“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這句流傳千年的古語,結合發生在我們周圍的人和事,甚至就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的人和事,放在今天細細品來依然有著深刻的意義。

一、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

這兩句話很好理解,意思就是說哥哥去世了,自己的侄子給自己也就疏遠了。姐姐不在了,自己的外甥們也就不怎麼登舅舅家的門了。是不是這回事呢?在現實生活中,還真的有許多這樣的事情發生,且具有普遍的規律性。

其實這種現象的發生是非常正常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親情之間的聯繫是需要紐帶的,維繫親情的這個紐帶也是在親情的聯繫中最重要的那個人。在叔侄間的親情中,維繫兩個家庭間親情的紐帶自然是兄弟,而在舅和外甥這組親情關係中,維繫這種親情關係的自然是舅的姐姐或妹妹。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一是維繫親情的紐帶沒有了,也就是密切走動的親情對象沒有啦,自然就聯繫的越來越少,由剛開始去世時頭一兩年的還算正常的聯繫,到聯繫的越來越少,直至最後沒有了聯繫。

說起我的姑家的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也就是我的兩個表哥和一個表姐,大表哥在遙遠的新疆,二表哥在老家,我的姑姑跟著我這位二表哥,這個二表哥自小就是個不省心的主,姑姑在年輕的時候,我的那位我從來沒見過面的曾經的姑夫聽說是帶著他的表妹私奔了,姑姑含辛茹苦的把我這三個表姐表哥拉扯到,到了年老的時候還撿些破爛賣些錢貼補他的二兒子,後來也不知道什麼原因,我的這位二表哥打了我的這位苦命的姑姑,姑姑打電話向孃家求助搬救兵,當時我的堂哥們和我哥就去了,一個堂哥給我打電話也讓我去,一來因為我當時有事走不開,二來我瞭解姑姑和這位二表哥之間的情況,不想摻和他們的事情,所以從心裡不想去。當時我就告訴他們,這種事情孃家人去了起不到效果還有可能會讓矛盾加劇,你們去也可以,千萬別拿著硬老表的資格情緒激動動手,那樣的話姑姑會反過頭來怪你們,出力不討好。結果,我的這幾位哥哥們抱不住火,揍了我的這位二表哥,果不其然,我的這位姑姑大人心疼了。那邊表哥媳婦也開始犯渾,搞得幾位哥哥們面子好難看。後來,姑姑去世了,我們參加完姑姑的喪禮,我的這位二表哥再也沒來過。偶爾年邁的父親還會問起這位二表哥的情況,我哪裡知道啊。

二是出現一些摩擦或矛盾的調和人沒有了,親情會隨著這種摩擦或矛盾演變成老死不相往來。

在我們老家村子裡就有一個非常具體而又惡劣的例子。這件事發生在我的一個同族的兄長家裡,這位兄長帶著他的一個弟弟和一個妻弟做生意,結果在一次生意途中,車輛發生翻車事故,坐在車上的這位兄長和他的妻弟都被埋在了下邊窒息而死,開車的弟弟逃過一劫。我的這位兄長的意外離世,撇下了他老婆和3個年少的兒子,當時最大的兒子也才剛過10歲的樣子。

一個沒了丈夫的女人帶著3個尚小的孩子,可想而知日子有多難,剛開始那位逃過一劫的弟弟還幫著他的嫂子乾乾地裡的農活,怎奈日子長了叔嫂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兩個家庭間也是劍拔怒張,幾個侄兒越來越大,這種仇恨的種子不斷的滋長,終於在整個家族間暴發了,族嫂的公公婆婆也捲了進來,先是侄子打罵了叔叔,推搡了奶奶,接著奶奶搬來孃家人打了自己的孫子和兒媳,導致一個孫子耳聾,兒媳住院多日,自此整個大家庭成員間再無往來。

二、兄死叔就嫂。

再來說說兄死叔就嫂是什麼意思?這句話的意思表述了另外一種現象,就是哥哥如果在英年的時候意外去世了,還未婚配的弟弟在家人的搓合下會娶了自己的嫂子。這種現象在過去很多,特別是一些交通閉塞的山區或是人煙稀少的地區,隨著現在人的文明意識和人員流動機會的增加,這種現象越來越少了,但還會偶爾發生。只所以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哥哥英年意外去世了,往往嫂子會帶著年幼的侄兒侄女們再嫁,過去人重男輕女思想重,如果是侄女也就罷了,是侄兒的話,怕嫁到人家自己的侄兒受氣,還有一點最重要的原因是,自己父母捨不得自己的孫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於是就在中間撮合著讓小叔子娶了自己的嫂子,這樣小孩還可以繼續生活在原來的家庭中,小叔子也有了自己的家。

我們這兒是中原地區,交通相對發達一些,人流量自古以來就很大,所以這種現象比較少一些,但也有。十多年前聽說,一個在機關單位上班的,他哥哥在25歲的時候因為一場車禍意外去世了,拋下了一個剛滿一歲的兒子,他和哥哥相差兩歲,當時還沒有結婚,他的父母心疼自己的孫子和兒媳,就商量著讓他娶了自己的嫂子,剛開始時兩個人都感覺挺彆扭的,後來在兩位老人的再三勸說下,這事還真成了,做嫂子的一方,想到自己的兒子跟著自己的叔叔還是要比別人強的多,再說自己的小叔子還是要比外人瞭解的多一些,只是剛開始的時候抹不開面子,心理沒準備有點接受不了,冷靜下來一尋思,這樣的結局不失為是一件好事。作為小叔子來說,自己還未婚就娶了一個二婚,而且是自己的嫂子,這事說出去不好聽啊,所以思想上接受不了,但耐不住父母的苦苦的勸說,再加上心疼自己可愛的小侄子,想想自己的嫂子和自己相處的還算融洽,又比較賢淑孝敬自己的父母,基於這幾個方面的因素,小叔子一方的心理防線慢慢就被突破了。後來兩個人結了婚,又有了一個女兒,一家子過的其樂融融。有好朋友和他開玩笑說:你這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他也是笑罵幾句,不過一回兒。

以上就是我對這句民間俗語的理解,古人流傳下來的一些俗語是對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的一種總結,並不是拈手即來的段子,所以它具有一定的現實規律性。無論社會怎麼變化,總還能找到它們存在的影子。但不管怎樣,人與人之間只有坦誠相見,平等相處,才能維持一種長期的、穩定的和諧關係。


我和我的小農莊


先說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

這句俗語的意思是:哥哥過世之後,侄子與叔叔之間就沒有了親情關係;姐姐一旦過世,外甥就不會再登舅舅的門檻;如果兄長死了,弟弟就會娶了嫂子。

接下來再說說這句俗語究竟對不對。

依照我的體會,這句俗語非常片面,不完全正確。






就說說我們家自己的事情吧!

我兩個姑姑、一個叔叔都過世多年了。前幾天我回家上墳我父親還給我說呢!我大表哥(大姑的兒子)去上墳買了諸多禮品不說,還硬給我父親了500元錢!我一個表妹(我二姑的一個姑娘)路過我們老家門口特意下車看看我父親在不在老家,結果我父親在,於是硬塞給了我父親1000元錢。就憑這件事情,就否定了“姐去門檻斷”這一條。


我叔叔有兩個兒子。我們雖然是堂兄弟,但我們感覺與親兄弟沒太大的區別。在城裡雖然住的比較遠,但隔一段會互相打電話詢問彼此的情況,有時候也聚一聚。另外,逢年過節我會給我嬸嬸買禮品;我兩個堂弟也會給我父親買禮品。總之,還是很親的。就憑我家裡的情況就否定了“哥走侄不親”。

至於“兄死叔就嫂”在社會上的確存在,我們村就有一個弟弟死了、哥哥未婚,哥哥娶了弟媳的。不過,這種現象也不是太常見。



當然,人是複雜的動物,一個人一個樣子,一個人一種心思。別說侄子與叔(伯)、外甥與舅舅之間的關係了。就是親弟兄姊妹之間鬧矛盾的也非常多,甚至會大打出手,老死不相往來呢!我們村就有好幾個弟兄之間互不搭腔的,還有幾個弟兄之間互相鬥毆的。


所以說,這句俗語非常片面,是一種“失敗的總結”,不具有普遍性。

綜上所述,這句俗語僅僅是對個別現象的描述,不能代表整個社會現象,是非常片面的,應該說不足為信。


老胡說三農


我的二哥去世了,基本上是哥死侄不親。連侄女也不親了。也許,他們不想再多走動,我父母還在世,怕贍養爺爺奶奶吧。除了過年過節,我們去看看二嫂,給她買點年貨,有時還給她個三頭二百的。平時電話也很少打。

姐死門檻斷就更是了。父親有個二姑,已世十幾年了,父親和兄長們也都去隨禮祭拜了。可是,十幾年了,四個外甥兩個外甥女全部不給父親拜年來了,都忘記了孃親舅大了。去年正月十八,我媽過世了,給了幾個外甥打了電話,竟然一個也不來了。

幾個外甥都是在姥姥家長大的,那時家裡僅有的一點糧食都可著他們吃。海邊有小蛤撈了,連表兄的兒子,他們的叔伯兄弟都在我家住了一個多月,管吃管住,他們掙錢自己攢著。媽媽把我們的鋪蓋全部給他們使用!

大姑過世了,茶就涼了,再也不認識大舅大妗子了!


村子的小王死了,他的大哥大王是個光棍子,就娶了弟媳婦。倒沒有議論什麼,因為怕侄子受氣,他就視為自個親生的,拿著當親兒子對待!弟媳婦也不樂意嫁給大伯子,可為了兒子,小兒子才三歲,就再家裡人的勸說下,咬牙跺腳嫁給了大伯子,開始了搭夥過日子!後來,兒子長大成人了,也有了妻子兒女,一家人生活的也挺好的!


人活著很不容易啊!左右不了別人,就強大自己吧!親情比金錢重要。為了生活,有時吞下委屈,牢記責任,也許,日子會更好一點!


金色陽光溫暖


“哥走侄不親”還真是我家真實發生的事。我爸爸的親哥哥,去世好多年了,他家裡有我一個哥哥一個姐姐,我還小的時候,他們經常來我家陪我玩,姐姐還給我洗頭髮。我媽做飯很好吃他倆經常來我家吃飯,但是後來他們爸爸也就是我大爺(東北稱呼爸爸的哥哥為大爺)心臟病突發去世了,從那之後兩家人就不怎麼見面了,直到現在我姐姐什麼時候出嫁的?姐夫姓甚名誰長什麼樣?孩子多大了?我完全不知道。哥哥每年過年會聯繫一下,(因為過年給爺爺奶奶上墳)。這些事在我們一家人心裡一直是個結。

and我們三個人長的很像的。


李東涵ya


農村俗語總是包含著一定的道理,很多俗語都是看起來簡單,品起來耐人尋味。

“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就是一句反應農村家庭關係和風俗的俗語,放在古代有一定意義,放在現在,依然值得我們去品位。

(1)哥走侄不親。

字面意思就是說,哥哥去世了,侄子慢慢的也就不親了。

說一個我小時候經歷的實事兒,那時候我還在讀小學,鄰居家有兩兄弟,兩兄弟成家之後一個住在兩個宅子裡。大哥家裡有一個兒子,弟弟結婚後一直沒生小孩。後來有一年哥哥出了車禍,家裡只留下了妻兒兩人相依為命,不得不說那兩年他們孤兒寡婦的生活確實艱難,所以作為弟弟就會時常去哥哥家裡照看一下侄子,幫嫂子乾點活。

但是弟弟畢竟也是有老婆的人,去了幾次後,老婆就有意見了,村子裡閒言碎語也多,弟媳婦怕他被外人說閒話,就跟他鬧矛盾,慢慢的弟弟去哥哥家看侄子也變少了,但並不是疏遠,只是為了避嫌,不得已而為之,嫂子家有什麼事,弟弟依然會第一時間去幫忙的。

過了一年半,嫂子自己帶著一個孩子確實難過,在鄰村找了個踏實的男人再婚了,侄子也跟著媽媽去了新家生活,這樣與侄子的交集越來越少,慢慢的感情也就淡了。這是人之常情,沒辦法的事兒。

(2)姐去門檻斷。

字面上去理解,就是說姐姐去世了,家裡只剩下姐夫和外甥或者外甥女,這樣的情況慢慢的關係也就斷了。

但我認為“姐去門檻斷”這句話也是要分情況的,比如姐姐去世後,妹妹為了避嫌,確實要少去姐夫家裡,農村最講究人情世故,作為小姨子去姐夫家確實會被人說閒話,慢慢的來往少了感情也淡了。如果姐夫再婚了,那麼作為前小姨子就更應該避免。

但是對於姐姐的弟弟來說,作為小舅子,同時也是姐夫孩子的舅舅,偶爾去照應一下自己的外甥也說得過去,在我們農村常說“孃親舅大”,舅舅說話還是很有分量的,哪怕姐夫再婚了,舅舅的關係不會改變,除非舅舅自己不想常去姐夫家,那麼久了關係也就斷了。

但說到底,姐姐去世了,作為弟弟妹妹,慢慢的也會與姐夫一家淡薄了,尤其在姐夫再婚之後,基本上來往也就少之又少。

(3)兄死叔就嫂。

字面上去理解,說的是哥哥去世了,弟弟和嫂子結合在一起,互相照應過日子。

這句話在過去確實存在,尤其一些偏遠的貧困農村,一個男人結婚需要花費巨大的彩禮,而哥哥去世後,嫂子孤兒寡母的也需要人照顧,這樣作為小叔子和嫂子也就互相照應著過起了日子。

但隨著國家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升,日子越來越好,過去的“兄死叔就嫂”的事兒發生的也就少之又少了。如今農村男女比例失衡,離婚的女子尚且被人追著娶,死了丈夫的女人也不愁嫁,而如果和小叔子再婚,難免遭人閒話,所以現在農村基本上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在過去人們生活水平有限,傳統觀念又比較強,往往哥哥去世後,在弟弟願意的情況下,嫂子也沒意見,便湊合著過日子了。

這句俗語雖然是老輩人流傳下來的,但用在農村家庭關係中,依然適用,是生命力很強的一句俗語。只不過現在隨著人們思想的變化,很多人已經不再拘束於過去的禮教,哥哥或者姐姐過世後,同樣能夠處理好各自的關係,這樣皆大歡喜,儘管這種情況比較少見。


李阿冰


我的弟弟死於心臟病,去世時兒子剛上高一,今年研究生了,我一直管著他的學費,他媽媽給他生活費。看似我給的不多。每年給他錢是我三個月的退休工資。退休工資一個月一千多。今年給他錢時我說他一定要考博,照著清華北大。孩子很聰明不考就虧大了,實際上他考上了我還要繼續供著。現在退休的我還在工作,他媽媽倒是清閒自在,悠閒的過著退休生活。


淺笑安然後河社區售樓


在我們膠東農村當地,在過去確實有這樣“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的說法。不過那都是在過去,物質生活極度匱乏,忙活一家老小的吃穿用度都困難,根本沒有能力分心去兼顧其它。




記得聽母親說過,我有一個從未謀面的大舅,在過去困難的年代,總是連肚子都吃不飽,山裡的野菜、樹皮扒回家剁細熬粥喝,極度的營養不良,加上長年餓肚子,終於讓一個十九歲的小夥子臥病在床,肚大如鼓,終日只喝涼水,眼看進氣少出氣多,外婆跑遍半個村子,借來一瓢面,打成了疙瘩湯,想讓孩子吃頓飽飯,誰知道大舅連咀嚼的力氣都沒有,外婆給他喂到嘴裡,也都順著嘴角流出來。

不到一個星期大舅就去世了,姥爺傷心的大哭一場。按照老家規矩,父母健在早夭的後輩不能上宗譜接受供奉。在姥爺的堅持下,親手將大舅的名字添加上去,姥爺對外婆說:孩子到這世上沒吃上頓飽飯,是我們當父母的對不起孩子……。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農村俗語裡的“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這種現象存在就不足為奇了,下面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這幾句俗語的由來。

哥走侄不親。

這句俗語表達的兩個意思:一是說當家的男主人英年早逝,母親帶著兒子再嫁。因為沒了父親這層和兄弟姐妹之間常來常往的血脈情深,侄子是在養父的關照下長大成人,俗話說“養恩大於生恩”,和父親的兄弟來往不多,感情自然有些疏離。

二是說因為父親的早早離世,侄子沒有接受到父親從小的薰陶教育,在侄子的世界觀裡,沒有和叔叔培養起親如一家的感情理念,互相之間缺少親情的交流,天長日久自然就淡了。

姐去門檻斷。

這句俗語說的是家裡的女主人早早去世,孩子還小不懂事,缺少母親和外婆家的聯絡,和母親的兄弟姐妹之間沒有來往,這來去的門檻自然就斷了。

我的爺爺弟兄六個,有一個姐姐一個妹妹。姐姐——也就是我的老姑姑,28歲那年去世了,留下一個五歲的女兒。老姑父很快再娶,並帶著妻女去新疆安家落戶,這孩子自然和外公外婆再無聯繫。



一晃四五十年過去了,當年五歲的小女娃如今己經是六十歲的老太太,在當地退休安享晚年了。去年老家編家譜的時候,多方聯繫打聽終於打通了電話,我的這位姑舅姑姑在電話裡泣不成聲:沒想到多少年過去了,外婆這脈的親人還沒忘記我。

兄死叔就嫂。

這句農村俗語表達的是兩層意思:一是兄長死了嫂子帶著孩子要外嫁,這是自家的血脈,不捨得流落在外,但是兒媳婦和年幼的孩子,確實需要人幫襯,只能讓小叔子娶了嫂子,成為一家人。

另一層意思是失去丈夫的兒媳婦,婆家沒理由強留住人家,家裡的小叔子正好無妻,再娶的話,又要人力物力來助陣,全家連吃飯過日子都成問題,能節約的自然要節約。小叔子娶了嫂子,既能撫養大哥哥的孩子,小叔子也有了知冷知熱的妻子。

總之,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說的是在過去缺吃少穿的年代,發生的一些現象。在現在的社會並不適用,現在家家戶戶多數是獨生子女,能有個姑舅姊妹,叔伯弟兄都覺得分外親暱,就連老家門口的左鄰右舍,多年的情感聯絡,也是親人般的互相牽掛。記得母親去世後,每次回家見到村裡的父老鄉親,總是不由自主的淚盈滿眶,這都是和母親相處多年的老人了,點點滴滴的記憶裡,都有母親的身影。就像一部時光放映機,全是關於母親的故事,在記憶的深處閃閃爍爍。

何況是沒了哥哥的侄子,沒了姐姐後的外甥,這都是除了父母,這世上和自己血脈相聯的親人。互相親近是情理之中的事,哪能發生“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這樣的怪事呢。至於“兄死叔就嫂”,就更沒有道理了,丈夫己經去世,相愛的兩人陰陽永隔,嫂子本身就承受巨大傷痛,怎麼能再和丈夫的弟弟結為夫婦呢,這於情於理,都是難以接受啊。



我是家在南鄉,喜歡和您嘮嘮關於農村的點點滴滴,記得點贊、關注和轉發,讓我們共同學習一起進步。


家在南鄉


這話有道理,現在孩子太精了,比如說哥去世了,按說侄子應該和大爺和叔親,當前社會不是,這些孩孑大多數聽她媽的,若大爺和叔有錢還行,你什麼都不行,這些孩子三百六十度大轉彎,他才不認自己人,弄不好他和後爹親,我叔有個小弟,我老公有個侄子,表面上可親了,他後爹發財了,一切向錢看齊,年老靠不住,不過有錢不給別人也給他們,我看到這兩人揪心難受,沒爹的孩子受苦呢。


用戶6749300950


小豪終於學業有成,大學裡考了研究生,讀了博士,如今被留在學校任教,暑假裡,他帶著女朋友回了老家,給左鄰右舍帶了不少禮品。

當年若是沒有這些熱心的老鄰居,他這樣的一個無父無母、跟著奶奶過日子的小孩,恐怕是早早放棄了讀書,在農村種地為生,如今小豪有能力了,他感恩這些幫助過自己的樸實農民。

小豪的父母在他年幼時出車禍去世,當時父親開車拉石子,母親跟車,誰知道那農用車在一截下坡路時突然剎車失靈,夫妻倆一通被奪去了生命,留下還在小學讀書的小豪,還有小豪七十多歲的奶奶。

小豪的外婆歲數不大,不到六十歲的農村婦女,還有三個年輕的姨媽,剛開始有人建議讓小豪跟三個姨當中的一個姨生活,也就是說讓他的姨收養小豪,三個姨失去了姐妹,心裡難受,也可憐小豪,但沒人站出來說收養小豪。

還是小豪七十多歲的奶奶說話了:我孫子我自己養,就是討飯吃,我也要供孩子讀書。所以以後的日子小豪是跟著奶奶生活,祖孫倆相依為命,一開始幾個姨還有外婆還能偶爾來看看小豪,很快大家各過各的日子,再也顧不得來看小豪,更談不上幫襯孩子。

是左鄰右舍看到他們一老一少過著艱苦的日子,除了政府給的那些貧困補助金,鄰居們會在做了包子和餃子時,送給小豪和奶奶一碗,甚至在過年時鄰居四伯母還把祖孫倆的年三十餃子和初一餃子給包好送去。

後來小豪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這一紙通知書讓小豪和八十多歲的奶奶又悲又喜,喜的是孩子終於考上了大學,命運即將改變,悲的是不知道怎樣籌集學費,這時候有人建議小豪到鄰村家裡經濟條件已經很好的姨媽家去找姨媽幫忙,小豪猶豫了挺長時間,最後並沒有去姨媽家裡,他說:她們若是心裡有我這個外甥,八年多了,她們又怎會不管不問。

學費最終是村裡領導幫忙墊付,左鄰右舍幫忙小豪縫製了新的棉花被褥,在鄉親們期盼的目光裡,小豪踏上了去大學的路上,從那一刻起,他對自己說道:這些樸實的鄰居才是我最親近的人,將來我要回報他們。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實際上就是說農村這種寡薄的親情關係,就像文中小豪,小豪娘在時,姨們經常來家裡走親戚,那時候小豪家條件還可以,幾個姨特別喜歡來,自從小豪娘沒了,一開始姨們還會偶爾來看看小豪,後來索性就不管了。

哥走侄不親,農村有句話是:孩子是自家的好。自己家裡有孩子,誰還能喜歡哥哥家的侄子啊,再說了,男人主外,女人主內,男人想關心關心哥哥撇下的孩子,可媳婦會摔臉色啊,因此哥去了侄子也就不親了。

兄死叔就嫂,這種情況很少,但絕對有,我們村就有這樣的事情,前提必須是小叔子沒媳婦,村裡有個女人,她老公去世後,婆婆做主讓她嫁給了小叔子,本來那女人不太願意,但婆婆說如果不同意就讓她走,孩子婆婆養大,房子給孩子,所以只好同意跟了小叔子。

這樣的俗語不能概括所有雷同事情發生後的結果,有人會把哥哥兒子的事幫忙安排的妥妥當當,把哥哥未完成的責任幫忙完成,也有些女人在姐姐沒了以後,把外甥當成自己孩子照顧,人的性格不同,所以處理事情的態度也不會相同。

俗語說的是一部分人的心態,不代表所有人,咱說它有道理它就有,咱若說它沒道理,可以舉一反三拿出很多例子來反駁。


悠然見東山


我弟弟2000年出車禍了,我們兄弟姐妹給老爸兌錢又給年幼的倆侄兒蓋的樓房,平常都會給個零花錢。現在,侄孫女侄孫都上中學了,老遠看見了都會叫聲大爺爺,我也會隨手給買個糖果巧克力什麼的或者給個零花錢。親人永遠是親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