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你的家乡逐渐消失的农作物有哪些?为什么现在没有种植了呢?

清影说农


我的家乡在华北大平原上的冀东南,这些年很多过去非常不错的农作物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有些年轻人或许都不再认识这些作物。看到这个题目,猛地勾起了沉沉的乡愁,小时候的农村,这些作物随处可见,但是如今走在农村,却很难再能见到,相信很多河北、河南、山东等华北地区的朋友会有同感,下面我就随便说五种,看看大家还认得吗?

第一种:千穗谷。

这个特别耐盐碱的作物,过去在我们冀东南平原随处可见,千穗谷有紫色和黄色两种,每年的秋天,地里面的千穗谷成熟季节,红得发紫,黄的耀眼,特别的漂亮。千穗谷的种子像小米一样大小,收获后可以放到粥里煮着吃,但是最好吃的是做成一种糖,到了冬天村里的集市上都是卖这种糖的商贩,家里的大人会把自己产的千穗谷带到集市上换糖,那时候好多东西都不用钱买,可以换,就像用小麦换西瓜、换大米一样。千穗谷吃起来特别甜,特别香,不但解馋还能解饿。但是最近这些年,这个充满甜蜜的植物已经在农村消失了,不知道是产量低还是因为它的经济效益差,我曾多次问村里的老人,他们说已经找不到种子了。我觉得除了效益低,主要的原因是它不适合大规模的机械耕作,才逐渐被人们所淘汰。

第二种:甜秫秸。

这是一种作为北方人特有的童年回忆,它的味道要比南方的甘蔗更好吃,不但甜,而且口感好,不像南方的甘蔗那么硬还有厚厚的甘蔗皮,这种甜秫秸吃起来几乎没有什么渣子,每年夏末在大街上,集贸商场上都能见到扛着一大捆甜秫秸销售的人,一毛钱2根,一毛钱一根,买上两根年幼的我们可以吃上半天。母亲是个节俭的人,她舍不得给我们买,经常是在自家的地里撒一些种子,长了给我们吃,但是甜高粱有一个特点,必须抽穗后才甜,否则吃起来没有味道。后来外出上学,参加工作,再次回到老家的时候,常常怀念这种甜秫秸,可是家里已经没有了,集贸商场上也见不到了,村里的集贸市场已经慢慢变得人烟稀少,取而代之的是超市开始增加,已经没有地方再能找到这种甜甜的高粱秆。

问起不种的原因,母亲笑着说:谁现在还稀罕那玩意,人们过去穷有时间种,,现在人们都有钱了,种了那东西贵了没人要,便宜了不挣钱,所以甜高粱已经基本上绝种了。

第三种:蔓菁。

说到蔓菁,这是一种长的像人参一样的根茎植物,过去生长在农村的田间地头,勤劳的老家人会把它撒在田间地头的角角落落,它们也不矫情,只有撒上了就默默地生长,茎叶匍匐,不像萝卜那么骄傲,冬天下霜后头上冻,老人们便去挖蔓菁,这是一种味道特别甜的作物,我曾经在网上搜索过,说它是小人参,吃了可以让人肌肤润泽气血旺盛。家人一般都是冬天熬玉米粥的时候放进去,煮熟后一锅清香,当然也有人不喜欢这种味道,我弟弟就不喜欢吃。但是时至今日,这种曾出现在《诗经》中的作物已经很难再见到了。我前些日子在网上搜索想买一些,结果他们标的虽然是蔓菁,图片确实另外一种我们老家叫做甜疙瘩的作物。

我感觉蔓菁的逐渐小时或许也是因为它属于小众作物,不能进入大市场大流通,不能像萝卜、红薯一样有大批的人群去关注,去食用,去加工。真的希望这种小人参能够被人们所重视,能够发展起来。

第四种:黍子。

黍子在我的印象中长得样子特别有味道,成熟的时候都特别飘逸,喜欢黍子因为它的种子可以包粽子,它的穗子去掉种子后可以做笤帚,黍子成熟早,那时候一般谁家种了收割了,都会约一些关系好的邻居好友去落黍子,落黍子就是把种子弄下来,留下穗子晒干做笤帚。黍子的种子可以做粽子,特别粘,特别好吃的,现在的江米都没有那种味道。

自然,作为一种经济作物,黍子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淡出肥沃的农田,我觉得还是和它不能大规模应用不无关系,如今笤帚已经都是塑料的了,很少有人再刨笤帚了,它的种子已经有了很多适宜大规模生长的作物所替代,所以它的身影正在走出人们的心底。

第五种:蓖麻。

不知道别人对蓖麻什么感觉,我很喜欢这种作物,因为小时候喜欢玩蓖麻的叶子,天气热的时候摘一个大大的叶子盖在头上,非常防晒,叶子的杆中空,截取一段就能做一个呼呼大响的哨子,蓖麻的花也非常有特点,红红的丝,黄黄的花粉……童年的很多美好回忆都和蓖麻有关系。那时候村里有人收蓖麻,据说是做飞机油,小时候的我们觉得蓖麻很厉害,可以坐飞机。渠道边,地头地脑都有蓖麻的身影,冬天篦麻收获后,高大的结杆还是上好的柴火,我们喜欢的是那些因为不成熟没被人采收的种子,剥出来用绳子串一串,挂在脖子里当作大项链,一串蓖麻籽就能让我们玩上一两天。

但是现在真的在老家见不到了,它已经消失了一样,老人说没人收了,就没人种了。过去的老作物还有很多,每一种都是一种或甜蜜或苦涩的回忆,这是如今这些00后,90后不曾有的美好回忆,虽然它们都是普通的庄稼作物,没有华丽的服装,但是却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的开心。


燕赵农业


大家好,我是李茗说乡村,家住四川南充的一个小村庄。

在我们这里,逐渐消失的农作物有很多,且听我一一道来。

小麦

早在二十几年前,小麦在我们这里可是仅此于水稻的农作物,每家每户都会种植小麦。

记得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在每年播种小麦和收获小麦的时候,学校都会放农忙假,让我们回家去帮大人们种小麦和收割小麦。

可是,现如此,我们这里已经看不到小麦的影子了。

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小麦的病虫害多,产量又低,而且我们自己种植出来的小麦,加工成面条以后,始终没有买的面条吃起来筋道,所以,大家现在都习惯了去街上买面条,就懒得种植小麦了。

桑树

四川南充,以前因为盛产丝绸,曾被人称之为“绸都”。

既然要产丝绸,那么肯定就要养蚕了。要养蚕,那就要种植桑树。

那时候,在我们这里的田间地头,随处都能看到郁郁葱葱的桑树。

但是,随着打工潮的出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挣钱去了,家里全都是一些老人和小孩,所以就没人种植桑树来养蚕了。

黄麻

前两天和女儿聊天,说道小的时候我们去地里栽种黄麻的事情。

女儿一听到说黄麻,很是奇怪,说她从未见过这种农作物。

想想也是,黄麻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会种植黄麻来卖钱。

可是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麻制品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所以,我们也不再种植黄麻了。

总结:在我们这里,除了上述三种农作物在逐渐消失外,像绿豆、红豆以及芝麻等也逐渐消失了。


李茗说乡村


原来我并没有注意到这个现象,看到这个题目,我仔细一想确实是这样。我是高老慢,家乡在东北的吉林省,有很多以前经常种植的农作物,现在没有种植了,逐渐消失了。


01、红小豆

我小时候家里做大米饭总会抓一把红小豆放在锅里一起闷饭,那时候吃着特别香甜。农村很多的五谷杂粮都得靠自己家种,因为那时候没有现在的这么多的大超市,也没钱买。

索性,家家户户都会种一些特殊的农作物和杂粮,红小豆就是那时候经常种植的作物,我们东北包的粘豆包里面就会包着红小豆,特别好吃。

近些年来,我发现农村的家家户户好像都约好了一样,全都没有种植红小豆的了。

刚刚跟家里人沟通,说起这件事的原因,我爸妈的看法是现在的生活条件可比以前好的太多了,那时候能吃饱,能吃顿细粮都像过年一样,那时候家里有点红小豆,平时都舍不得吃,只等到过年的时候用红小豆制作美食。

而现在呢,各种各样的美食,琳琅满目,所以这红小豆就算不得什么美食了,哪怕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也卖不出去,放在超市,买的人也少,所以农民就不爱种了,因为市场没有需求,就算送人,都没人拿这份辛苦当做好东西。

红小豆当属逐渐消失的农作物之一。

02、高粱

以前的东北农村,经常能看到大片大片的高粱地,等到秋天成熟的时候红红的很好看,很多家庭那时候就吃这种高粱米饭,我是80后,我小时候也吃过,那时候除了苞米面就是高粱米,而那时候的苞米面是粗苞米面,吃那种窝窝头都拉嗓子。

相对比粗苞米面来说,高粱米就是好东西了,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之后,大米普及了,吃高粱米的就少了。

到现在粮店里卖的高粱米也已经没人买了,农民种的高粱估计都被酒厂收购了去酿酒,但是在我们东北,酒厂也不多,所以种的高粱也卖不出去,所以,就很少看见种植高粱的了。

高粱也算逐渐消失的农作物之一。

03、谷子

小米粥其实还是有很多人在吃,但是在东北种谷子的农民却越来越少了。不论大病初愈,还是坐月子,或者是小孩子,吃小米粥,既有营养,又容易下咽,但是这小米子特别出数,抓很少的小米就能做出很多的粥来。

所以,在当今这个美食无数的时代,很明显的种谷子所产出的小米是供大于求的,人们买的并没有那么多,而因为运输方便,进口的量也大,我们当地的农民种出来,也不好卖。

索性,种谷子的就越来越少了,最近几年,自从国家给直补之后,农业部门都是和农民签订合同的,比如你今年种玉米,你就只能种玉米,然后你得到玉米的直补钱,明年,你种黄豆,你就得黄豆的直补钱。

可是种谷子可能给钱少或者干脆不给直补钱,所以农民们就都不种了,因为不挣钱。

谷子也正慢慢的消失。


04、棉花

棉花种植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那段时间,基本上农民都会抢着种,因为市场需要的量特别大,所有人在冬天都要穿棉衣,那时候主要的棉衣就是棉花做成的棉袄或者军大衣。

可是现在好了,这衣服是五花八门,各种面料都有,什么聚酯纤维,什么氨纶的,所以棉的用途不是以前那种没有不行的状态了。

而且人们条件好了,都喜欢穿貂皮,这可是让小貂这种动物可怜死了,买卖越多,杀戮也越多。现在买车的也多,家家户户都有车,出门就开车,所以也不用穿大棉袄了。

另外现在都是机械化种植,大型的棉花地都是用机器干,所以产出的量也特别大。农民种的这一少部分,也没人收,也卖不了几个钱。

于是,棉花也没人种植了,正在慢慢消失。

总结:以上我简单举几个例子,也是实际情况,这些农作物正在逐渐消失,没人愿意种不挣钱的农产品,或许还有其他的正在消失的农作物,也请大家在评论区留下农作物名称。感谢您的阅读,我是【高老慢】,点击关注我,让我们一起探讨三农知识。

高老慢


随着机械化程度的加深,更多的劳动力被解放出来,农村耕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比较费工费力的作物,栽培面积也就逐步减少了。

很直观的现象就是,小时候常见的一些农作物,栽培面积越来越少,有的更是很少见了。说一下我老家那些逐渐消失的农作物吧。

棉花

我老家商河,属于鲁北平原,天地广阔。上世纪九十年代,棉花种植面积曾经规模很大。那时候,农村种植业机械化程度很低,种植棉花,大部分都是靠人工。

从棉花播种上开始,一遍遍的整枝打杈、打药治病治虫,大部分的农村妇女整个夏秋季节,几乎都是耗在棉花地里的。

那时候,小麦玉米价格都极低,只有棉花稍微好些,而且种棉花只要勤快,产量还可以,整体而言,一亩地白田(棉花),一季的收成,比小麦玉米轮作一年的收成要好。于是不辞辛苦的农民就会选择种棉花。

后来一则城市用工量多,农村大批的年轻人进城务工,地里的庄稼自然选择种植方便用工少的品种,二则棉铃虫猖獗,种植棉花投入高,棉花种植面积越来越少。尤其是现在,农村种地的基本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种棉花自然是种不动,于是更多人选择玉米小麦轮作的种植制度。

谷子

谷子小时候比较常见的。尤其是小时候在地里打场收麦子的时候,地头上的一块地会在麦收时改造成打麦场,等到麦收结束,种植玉米怕晚的时候,就会种上谷子。

相对于玉米而言,谷子生育期相对短些,一般谷子比晚玉米收成好些,而且地头上种点儿谷子,自家家里和小米粥就来得方便些。

现如今种植谷子的极少了,地头上、沟边上也少了很多。

高粱

高粱曾经种植面积不多,但是却很常见。因此农村老家,也有一些道沟,雨水季节,通常作为排水用的。农民稀罕土地,寻常日子,通常会种上点儿庄稼,能收点就是赚的,总比闲着好。

高粱便是这些道沟里常见的农作物之一,再者高粱抗逆性强,抗涝能力相对于玉米好些,而且纵使被水淹之后,早早收割,高粱穗还能扎笤帚。

如今老家专门修了排水沟,高粱见得更少了,一星半点的还要防鸟吃,不够麻烦的。

黍子

小时候过年,尤其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一般会蒸一些黄面馒头,说是要供奉灶王爷,黄面黏呀,把灶王爷的嘴黏住,让他去西天跟老天爷汇报的时候少说话。


这黄面就是黍子的面,黍子是一年生禾本作物,跟谷子差不多,小时候在地头或是小菜园边上还能见到。如今基本绝迹了,小年二十三吃黄面的习俗也慢慢消失了。

以上是老家越发减少的农作物,随着机械化程度和农村人口结构和农村生活习惯的大变化,农村种植业也是逐步变化的。

欢迎关注“漫行草木间”,喜欢记得转发。草木心,乡间味,细细品,漫漫行。

漫行草木间


随着耕种资源的调整,我们当地目前,完全消失的作物有,大麦、谷子、黄豆、绿豆,印象最深的是一种“豌豆”,当地叫做“建设豌豆”(学名我查不出来),豆子主要做凉粉,豆秧喂家畜。这些作物在我的成长中,不知不觉中消失掉了,它们都曾给予我深刻的记忆。那么,它们为什么会在当地消失不见呢?


一,建设豌豆和脆豌豆。建设豌豆并不是我们现在吃的脆豌豆,它的植株如同脆豌豆的植株一样,属于半蔓生作物,成熟以后,远远闻到一种它特有的青苦气味。其实在我刚记事的八十年代,它很快就消失在我是视野了。给我留下的是凉粉的味道和邻家大爷说的话:建设豌豆养牛上膘快啊!脆豌豆在我的印象中,更多的是生鲜当“水果”吃,或者用油炒豆子吃,味道很好,不过后来再也没见谁家种植了。



二、大麦。它和建设豌豆同一时期消失。我起初的印象,是村里有些人家种植一些,主要当做饲料来用,并不知道它还有酿酒的用途。而且,这种作物当初的品种秸秆软,如果成熟的时候,遇到风雨,非常容易伏倒,从而造成减产。当我知道它还能作物美食来用的时候,比如燕麦粥,它已经早离我远去了。

三,谷子和黄豆。这两种作物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比较清楚,因为当时村里每家都有种植。记得谷子成熟的时候,我和小伙伴需要去田边“站岗”,预防成群结队的麻雀来偷食;黄豆给我最初的印象,是二伯家的毛驴磨豆腐,我经常喝豆花。但是,后来,地里的豆子突然遭受了豆青虫的危害,而且连续两年,那个时候村里人开始种植花生,顺便就代替了容易造鸟害的谷子和虫害的大豆的种植地位。

四、绿豆。上初中之前,我记得夏天,奶奶经常会给我准备一瓶绿豆汤(就是白酒瓶子)。我带到村里的小学当水喝。记得过礼拜天的时候,偶尔跟着母亲去田间摘绿豆,看着满田的黑豆角,我都犯愁。我当时不怕做农活,怕的是绿豆秧上面的毛毛,辣到手臂上,又痒又疼。而且绿豆采收非常麻烦,隔两天就要采摘一次,产量又不高,慢慢也被花生代替了。


还有红豆,高粱和棉花,油菜和芝麻等,在我们老家,虽然还有一些人家种植,但是,也都是自家种植一些自用。大块的农田整合以后,种植一些便于机械化操作的作物,比如花生、玉米、小麦等。虽然说种植这些传统作物,附加值不高,但是,省去了不少采收成本,以及田间管理的人工,综合成本降低很多,提高了劳作效率,何尝不是一种创收呢?在这里,农耕大型机械化的普及,使得耕种模式转变,那种精耕细作的模式,在我这里,只靠庄稼收入已经不现实。所以我们需要利用机械化的便利,省出来的人工,可以创造别的收益。这就是顺应当地农耕生产的一种转变,适合当地种植的作物,会被大力发展,不适合的作物,就会被淘汰。那些我们这里淘汰掉的作物,在适宜它们生长的地方,还会有所种植,每当看到,就想起我的从前。


三农的高度


我的家乡消失的农作物还是比较多,而消失不种了的,多数都是儿时的味道呐!比较怀念,例如当年种水稻时,四处牛都是响亮的牛山歌,那时父母和亲朋们在田里忙着,而我们一群群孩童,在田边抓蚂蚱,在田里抓田鸡,抓到的蚂蚱在田边烧了吃,那味道现在都还怀念,当时我们这边有种田园般的生活呐!水稻消失已有很多年啦!因为我们这边产量过低,不划算种植,渐渐的就没人种植水稻,而现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桉树,我们这边现在种植桉树的人比较多,其他消失的农作物还有,高粱、小红豆、苦荞、粟米 、穇子等一些农作物,这些农作物也因咱们这边产量过低而没人种植了,多部分种植了核桃树了。


临沧云生态农业


茶人兄弟来自河南洛阳的一个农村。记得小时候有很多农作物的,小麦,云米,大豆,红薯,南瓜,红果,李子,苹果。90年代我们哪里,可以说是水果之乡。每年秋天,家家户户的苹果熟了,大家都盼着外地的收购商到村里果园来收购苹果。当时我家有快10亩果园,秋天除了给牛割草,就是看果园。那时候苹果很便宜,一斤才1毛多。收购商还要挑选好看的,个大的,这样会卖个好价钱。收购商挑拣剩下的,我们自己要么拿到街上卖,或自己拿到家里吃送亲戚等。

到了2003年,上面的一些农业政策有些变化。不用交公粮了,而且粮食的价格1块多1斤。所以我们当地几千亩的果园在一到两年之内几乎全部砍掉。农民也有自己的算法,苹果1毛多一斤,粮食1块多一斤,还是种粮食划算。况且不用再交公粮了。所以只要打的粮食都是自己的。于是到现在我们老家几乎看不到果园了。这样果树经济作物包括苹果,李子,红果等。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农民没有太多的信息通道。但是有一点,农民种什么也是趋利的。如果一种农作物能够带来比基础农作物更高的效益,那么农民就会开始种植。比如现在我们老家开始种植的艾叶,皂角。价格高的时候艾叶达到6块多一公斤,皂角达到20左右一公斤。虽然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价格有所下降,但是和种麦子相比价格还是要高。

感谢你的阅读,希望茶人兄弟的分享能够为你带来帮助。


茶人兄弟


我的家乡在广西桂平已经消失木薯,以前种木薯叶可以养蚕。木薯用来养猪,因为现在动不动就发猪疫,我们当地已经不敢养猪了。用木薯叶养蚕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我有记忆就已经不养蚕了,我爸爸他们就用木薯叶养过蚕。当然我也听别人说木薯叶养出来的蚕丝没有桑叶养的蚕丝好,但是现在是科技时代,科学家有办法养出来的木薯蚕丝会比以前质量更好。而且本身木薯产量高,因为现在发生猪疫几率太高,农民都不敢养。原本用来养的木薯也廉价得不得了,倒至现在没有什么人种木薯了。木薯在当年粮食不够吃的情况下,木薯也养活了我们广西不少人。我们广西桂平太部分山岭地多非常适合种木薯,如果木薯叶可以养蚕,木薯用来做成饲料。


绿绿芹菜


我的家乡在呼伦贝尔,那个地方夏天很短,最高温度也就20度,有一种果实叫山丁子。

长在树上,远远看去红彤彤的一片。现在市面上有种饮料叫山丁子果汁,就是以这种果实为原料做成的。长在树上的果实没有农药的污染,一粒一粒的,擦擦就可以直接吃。

味道酸酸甜甜很好吃,没成熟的果粒是青色的,味道涩涩的,也没有酸甜的味道。我上小学的时候跟着大孩子去爬山摘过的。

后来有南方人到我们去开饮料场,收购山丁子,当地人好多人都去山上摘,拿去卖。后来来这开饮料厂的人多了,互相竞争,恶化了良性的市场。

山丁子毕竟只在夏天的时候才有,夏天又短,果实有限。这些收购的人就把卡车开到山脚下,摘果子的人一下山就卖掉。后来发展到果实还没熟,还是青色的,就摘下来了。再到后来低一些的树摘完了,就摘高的树,高的树爬不上去,就用电锯把树砍倒,摘树顶上的果子。

真是让人气愤,这等于杀鸡取卵,树倒了,等在长成需要十几年。等多年后,我偶尔回去那个地方,发现远远望去已经没有红彤彤的颜色了,树都没了,山都凸了。

我后来不理解问,树都没了,还哪有山丁子了。把树砍倒的人说,我不摘上面的,别人也会去摘的,这钱还不如我挣呢。

我从来都认为那里的人朴实,但是在利益面前,就什么都不重要了,这钱要不我挣,要不都别挣,怎末会这样?他们什么时侯变成这样了?20元一公斤,值得吗?





好奇心探秘


农作物在种植过程中,历经不断的自然演变和人工选择,有的延续传承下来,有的慢慢减少种植并逐渐退出。在我的家乡,据观察,下面这些作物正在逐渐消失,它们都很少种植或不再种植了。

蓖麻

记得小时候,在我们当地农村,许多人家的屋前院后或是路边、地头、空地上,随处都可以看到蓖麻树的身影。蓖麻树树形较小,叶片有分叉就像一只只大手掌。蓖麻树会结出浑身是刺的球果,里面有光滑的蓖麻种子。

蓖麻种子可以榨油,蓖麻油是重要的工业用油。我国曾经是重要的蓖麻种植大国。如今,农村已经很少见到蓖麻种植了,即使有种,人们也不会去采集蓖麻种子了。

苎麻

苎麻是一种麻料作物。奶奶说,在他们那辈人的时候,农村到处的空地上甚至连墙根下,到处都有种植苎麻。为什么那时候种植那么多苎麻呢?奶奶说,因为他们平常通常穿的都是草鞋,草鞋是用苎麻打成的。草鞋不耐穿,要干活穿鞋的话,一般两三天就穿坏一双草鞋了。因此,在一家人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苎麻来做草鞋。

除了做鞋大量用苎麻之外,人们平常捆扎物品、口袋用的也是苎麻麻绳。此外,还有做成麻袋、麻衣的,用的都是苎麻。所以,那时候人们家家户户都种麻。

如今,在人们生活中,五花八门各种材质的生活用品随手可得,基本已经不再用麻了。因此,自然也很少有人种植苎麻了。

纵观以上农村越来越少见种植的农作物,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所以越来越少种植,其实是因为有了成本更低更方便的替代,这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条件的变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