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湖廣填四川”淺談兩地之間的語言和習俗

“湖廣填四川”是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較大的人口遷移活動,與山西洪洞大槐樹的移民一樣,為很多人所熟知。

我是湖北麻城人,我的家鄉更是有一句話,“湖廣填四川,麻城佔一半”。而且在麻城市區內,還建有規模宏大的“移民公園”,每年有數以萬計的四川人前來麻城尋根問祖。


從“湖廣填四川”淺談兩地之間的語言和習俗

先說“湖廣填四川”中的湖廣,有些人說指湖南和湖北,有些人說指湖南、湖北和廣東、廣西,歷史有爭論向來正常,此文所說的湖廣還是偏向於指湖北、湖南。

最早有湖廣這個稱謂是元代所置的湖廣等處行中書省(簡稱湖廣行省、湖廣省),轄湖南、湖北、廣西、海南、貴州大部、四川一部以及廣東雷州半島。這個面積在今天看來是相當的大,但是元朝本來就是一個“巨無霸”,是中國歷史上國土面積最為遼闊的朝代,所以今天看來很大的湖廣省在元朝也屬正常。

到了明代和清代,國土面積相比元朝縮減不少,所以湖廣只轄湖北、湖南,雖然面積減少了一多半,但仍然沿用了湖廣這一稱呼,今天我們提到歷史上的“湖廣”也特指兩湖。

今天我們所熟知的“湖廣填四川”這段移民歷史,說的是明末清初那次人口遷移。因為當年張獻忠大肆屠殺四川人,造成四川人口大量減少,四川不得不從鄰近的湖廣地區移民,以填補當地的人口數量,提高生產力。

從“湖廣填四川”淺談兩地之間的語言和習俗


實際上,湖廣往四川移民不止這一次,前後歷時達兩三百餘年。最早是在南宋末年,蒙古軍曾三次攻入成都,經過慘烈的戰鬥,到南宋滅亡,元朝建立時候,四川人口已經從南宋末年的近1000萬人口銳減到南宋滅亡後的60萬人,僅剩下10%還不到。以至有“蜀人受禍慘甚,死傷殆盡,千百不存一二”的歷史記載。

第二次移民是元末明初,也是由於戰爭四川人口減少,湖廣地區大量農民遷移到四川,只不過數量不大,歷史也少有記載。

這兩次移民的湖廣除了湖北和湖南,還包括當時湖廣所轄區域的其它省份,這也就是為什麼今天我們提到“湖廣填四川”在省份區域上存在爭議的地方。

從“湖廣填四川”淺談兩地之間的語言和習俗


明末清初是湖北、湖南向四川移民人數最多的一次,為什麼要從湖北、湖南移民呢?

我想有兩個原因。第一是當時湖北、湖南人口多,“湖廣熟,天下足”,大家應該都聽說過這句話,在農耕社會,盛產糧食的地方人口才會快速繁衍發展,所以那時地處江漢平原的湖廣地區還是比較富裕的,人口數量也很多,因此才會大量向四川移民。

第二是湖北、湖南毗鄰四川,而且湖北、湖南處於全國最中心位置,又兼水路陸路發達,尤其是水路,古代水路比陸路更重要,一條長江連接了四川和湖廣,沿江而上是比較理想的遷移方式。

雖然遷入其它地方繁衍生息,但是語言和習俗卻是短時間內無法改變的,雖然通過時間會與當地逐步融合,但仍然會有所保留。

從“湖廣填四川”淺談兩地之間的語言和習俗


從語言上來說,湖北和湖南屬於語系比較雜的兩個省份,四川語言相對比較單一,全省基本通行西南官話,但西南語第在湖北和湖南仍然是使用人數最多的一個語系,像湖北靠近重慶(原屬四川)的湖北恩施、宜昌,口音基本上與重慶相差無幾,雖然四川其它地方的方言和湖廣還是有區別,但是很多地方彼此都能聽懂。

在兩地習俗上,我僅從我的家鄉湖北麻城(作為移民四川的人口大市,到底湖廣填四川,麻城有沒有佔一半,在後面再作說明)的飲食和四川飲食作比較說明。

從“湖廣填四川”淺談兩地之間的語言和習俗


麻城人在冬天喜食吊鍋,所謂吊鍋,就是在冬天天氣冷的時候,在烤火的上方吊一口鍋,然後把各種食材都放在裡面,正因為如此,有人說四川的火鍋就是麻城吊鍋的演變,如果仔細看,兩者還真有很多相同之處。

理由似乎很充分,證據也很充足,但我作為麻城人,對於“湖廣填四川,麻城佔一半”這種說法,個人仍然有幾個疑問。

從“湖廣填四川”淺談兩地之間的語言和習俗


第一,雖然四川很多人的族譜上記載了麻城孝感鄉,但是今天的麻城沒有孝感鄉這一地名,到底是麻城哪裡不明確;第二,麻城從建城至今,一直未作為州府之地,一個小小的山區偏遠縣城,何以能有如此多人口往四川遷移;第三,遷移既要人口,也要交通便利,今天的麻城交通還可以,但是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末清初,麻城是一個閉塞的山區,而且也沒有水路,為何要選擇從這裡移民。

從“湖廣填四川”淺談兩地之間的語言和習俗


疑問歸疑問,實際情況是,麻城多年來已有許多四川人前來尋根問祖,而且人數每年都在增加,像偉人鄧小平、前國務院總理李鵬家譜記載都是從麻城孝感鄉遷移到四川去的。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真實的移民地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我們所注重的,無非是一種情結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