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70歲父親加工粉條不再難,兒子投資14萬建廠房,日加工3000斤


圖中老人姓張,今年70歲,家住山西晉南一農村,兒子45歲常年做瓷磚生意,他和老伴耕種家裡幾畝口糧田,張大爺左腿骨頭壞死,行走很不方便,為了省事省力,他連續幾年把家裡的3、4畝口糧田栽上紅薯,每年都要收穫兩三萬斤紅薯,他把紅薯打成粉面,然後加工成粉條。

由於當地沒有加工粉條的作坊,張大爺開著三輪車拉著一部分粉面去30公里外的鎮子上加工粉條,紅薯是晉南農村的主要農作物,產量非常大,由於加工粉條的農戶較多,張大爺為了加工粉條,從早上天稍亮就出去,直到半夜才回來,為了把粉面全部加工完,他得去加工點好幾次。圖為張大爺的兒子在查看冷凍櫃的溫度。

每年到了紅薯收穫季節,張大爺為了加工粉條几經摺騰讓他身心疲憊,心生厭倦,可有無可奈何。張大爺的兒子看著老父親為了加工粉條經常是早出晚歸,他看在眼裡疼在心上,今年他把生意交給妻子打理,在交通便利的一塊空地上建起了簡易廠房,投資冷凍櫃、鋼架子、和麵機等設備開始加工粉條。圖為張大哥在招呼剛出鍋的粉條。


張大哥是做瓷磚生意的,對加工粉條是門外漢,他了解到加工粉條技術性較強,粉面大致分三個等級,針對不同等級的麵粉,加工過程中攪拌的速度一不一樣的,他通過朋友的介紹,從100多里外請了一個師傅,在師傅的帶領下他的作坊進行的非常順利,贏得了周邊群眾的認可。圖為張大哥幫客戶搬粉面。

這是張大哥聘請的漏粉條師傅,他把控著每個環節,從打芡開始,水鍋溫度、漏斗震動的速度、冷凍時間。在師傅的帶領下他的作坊進行的非常順利,漏出的粉條粗細均勻,粉面浪費降在最低程度,贏得了周邊群眾的一致好評。

圖為加工戶把把剛出鍋的粉條上的水瀝乾淨,送入冷凍櫃進行冷凍,冷凍幾個小時後,再拿出來解凍,然後曬乾,即可打捆包裝。

張大哥加工的粉條質優價廉,周邊的群眾紛紛前來加工,他每天從8點鐘開始,中午他和工人簡單地吃點飯,稍作休息,直到晚上6、7點鐘才收工,每天要加工粉面3000斤左右。圖為張大哥的母親在幫加工戶晾曬粉條。

張大哥的粉條加工作坊以質優價廉在周邊村子很快傳開,村民不用再為粉條加工東奔西走,在家門口就能順利完成,極大地方便了群眾又給自己帶來良好的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