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看创投:天灾帮你搞掉你的竞争对手,剩者为王?


疫情之下,


创投行业的趋势是什么?


这次疫情爆发确实很突然,我们很多被投企业、包括我自己孵化的一些品牌都受到了很大的牵连。

所以我很感谢青年投资家以及有见,让我能有机会跟大家分享疫情下整个创投行业的一些趋势。

我将从当下疫情对公司、对创始人、投资行业、投资机构、未来商业模式的影响展开分析。

对公司的影响

1、线上化

许多公司现在开始做线上化,但是实际对线上化的理解还是不够到位。并不是说在微信或者群里沟通,就算做线上化。

我觉得这次疫情其实给了大家很好的一个机会,就是把未来线上化的协作模式做了一次全民的普及。

最利好的是企业服务类的公司和线上化的协作工具,有很多大家可能之前都没有听过。这次正好就可以进行一个了解。

线上化的协作工具不仅是聊天或者视频会议,还包括很专业的各种工具,像印象笔记。这些大家网上随便搜都一堆,因为每个人在不同的行业使用的不太一样。

这次有个核心,就是在于大家对线上工具做了一个普及和大的抗压测试

我记得上一次最大的全民线上工作是03年非典。

如果大家去了解京东早期的状况,可以知道京东最早本来是一个很传统的在中关村线下卖光盘的店。然后非典把它逼到线上,从论坛起家。

网上有一篇针对刘强东的深度采访,讲当时他怎么转型,从一个纯线下不懂互联网的人往电商上发展。

当然京东成功,也有他们早期建立了良好口碑的缘故。

这一次疫情会让很多公司或者很多人对线上化协作工具有更深的认识,而且未来会更频繁地去使用。(有见财经)

2、协作化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有些地方,不需要去公司里都能上班。

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了在互联网上去发货、公司内部统一的订单系统、沟通管理系统,以及跟仓库一些系统供应商的连接的系统。

这个就很便利了,让你不需要固定的在某一个时间节点或者在某固定的办公场所去办公。

你只需要有很强的沟通协作能力就能办到,但是坏处可能在于电话或者微信上联系时会说到嗓子都哑了。

3、数字游民

好的就在于它或许会对你的数字游民,或者对跨地域的一个数字套利,有一些很好的机会。

所谓的数字游民,其实是国外比较常用的一个词,国内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了解。

因为我是前年开始关注这个行业,包括这个方向。

很多人都想去旅游的时候工作、去赚钱去聊天,这里就有个很好的套利的机会。

现在很多中国包括欧美的人,都会在东南亚一些成本低的国家拿着美金或拿着人民币的工资,去越南、泰国这种生活水平相对比较低的国家工作。

他们通过什么?通过互联网、通过线上的协作的工具。

但他们不是一个雇佣的关系,而是一个你可以理解是外包或者是一个按需定制的关系。

这个其实可以对公司的组织方式做一个重构,我觉得会有两个大的变化,我叫掐头去尾。

4、一个人的公司

我去年跟樊登老师投的一个项目的CEO聊过,这两年最典型的一个叫如何创建一个人的公司。

它不是说只有一个人在这个公司,而是围绕着一个人去打造一个公司。

比如说樊登读书会,就是基于樊老师读书这个点,去建立一个庞大的组织。

这样做从投资角度来说它有很高的风险,因为如果这个人生病或者出现其他原因会导致一些问题出现。

但是你会发现这种方式恰恰有可能又是组织效率最高的。

吴晓波频道或者逻辑思维同理,逻辑思维早年也是通过罗老师一个人起来的。

如何构建一个人的公司,你可以参考知名的一些网红或者自媒体。

我甚至觉得未来在各行各业都可能会有一些艺人公司的存在。

特别是这次疫情的状态下,你发现很多大的公司缺乏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包括贾国龙在网上发信息说可能撑不过三个月太重的资产。

因为太多的人工成本、房租成本已经没法去抵抗这种黑天鹅事件。

所以一个人的公司未来有可能是一个趋势,而且这种模式适合大部分人来创业。

你只要有一个技能、做好某一方面的专业服务,有限的付费用户就足够让你过得很舒服,而且让你这个公司发展得很好。这就是个小而美的事。

5、平台型的公司

平台型的公司是基于这种数字套利或基于组织结构的变化,可能它是平台加个人行。

就是平台给个人去赋能,让个人依托于平台去完成各种任务。(有见财经)

其实美国叫大后台小尖端,我之前在创业黑马负责投资的时候也尝试过很多,国内叫它大中后台小前端。

就是尽量能够在整个平台的支撑体系内去扶持更多的人去做创新,比如1~2个人的小团队去做一些创新和好的业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今日头条。

大家可以搜一下今日头条早期是怎么孵化抖音和西瓜视频的,它就是一个很强的中后台数据、底层技术、算法这些技术的支撑。

如果一个小团队有好的想法,他可以去创业。

包括国外的Google给到20%的空闲时间去产生好的想法、去创业,实际这是典型的平台加个人赋能型。

这个结果会让公司未来会变得越来越轻,而中间型的公司它未来会有很大的竞争的压力。

它抵抗风险和变动性的能力会很弱,组织会比较拥堵,所以这是我个人对公司的组织形式和结构的未来的两个判断。


疫情之下看创投:天灾帮你搞掉你的竞争对手,剩者为王?


对创始人的影响

我是把投资人又算成创始人,然后自己想了4个词分别是免疫力、现金流、底层思考能力、剩者为王。

1、免疫力

关于免疫力,我从投资做到创业的时候,当时就想着16、17年的资本环境不是特别好。

我入行大概有10年左右,在投资行业我经历过两个小波谷,不是一个大寒冬。

因为14年全民创新、万众创业,12~14年是一个很大的高峰。

然后16、17开始往下,但是实际上整个创投行业还是在往上走,所以它不算是特别强的波谷。

那会儿有一个前辈跟我讲过,他说一个成熟的投资人或者一个成熟的创业者,你是要穿越周期的。

这个周期对创投行业是7年一个周期,大概从你的募、投、管、退,你经历一波周期要7年。

二是整个社会的经济周期,咱不讲那么大,不讲全球的经济周期。

先讲国内的98年洪水,03年非典,包括最近的这个病毒。

你会发现每隔10年左右,今年7年到10年左右,其实它有一波整个社会周期,强迫你每个行业去做的一个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我比较幸运,12年入行的时候刚好是整个创投行业的春天。

我后面告诉同事和同行,不要只做春天的孩子。一个人必须经历过自然的春夏秋冬,去感受春天很舒服,夏天很狂热,秋天去收获果实。

但是很多人可能不到果实收完,就觉得自己应该出来创业,就应该拿100万美金。

我14年的时候刚去投天使,我那时的想法觉得只要是BAT出来的很核心的高管,就应该拿100万美金。

现在应该怎么看?别管这个事靠不靠谱,这个人就值这个钱。

实际当时是在春天去看待的情况,只要随便播个种子,在秋天就能去收获。

但是随着17、18年包括最近这几个月也算是更厉害的一个寒冬。

在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不是说你播一个种子,就可以下一年春天去收获。而是有可能冬天你连播种、生存的能力都没有了。

所以经济周期好的就在于它淘汰了一帮浮躁的人,让这些有能力的人、有能力的公司可以活下去,而且会让公司活得会更好。

对创始人或者是核心团队的一个心态和思维方式产生一个转变。

刚才讲周期的时候,我大概有提过思维方式,比如以前我们出来可能觉得拿钱很容易,但你不知道去珍惜或者不知道去做。

我去跑模式 、跑规模 、跑方向,然后去拿下融资。可能我只要能拿到下周融资,我这个企业就能活。

其实投资在中国也不到100年的时间,在那之前的商业存在了那么多年,都没有回归到商业的本真。

所以这波机会我觉得更好地让大家去静下心来去调整心态,调整对商业的理解。

2、现金流

当然最关键的是创始人对现金流的把握能力,以及应对各种潜在的黑天鹅和灰犀牛。

其实你要学会去预判这种黑天鹅事件和灰犀牛事件,比如孵化某个产品之前我们就觉得政策监管甚至线上封掉一定是必须的,这是早晚的事儿。

所以这件事我们充足的应对以及充足的应变。

黑天鹅事件,像这次疫情你该怎么推演?

再怎么牛的人都有预料不到的一些事,所以这个时候你必须做好一个现金流。

当然做好18个月的有点极端,我觉得在中国可能很多企业做不到这种程度,但你至少得有3~6个月的一个现金流。

在没有任何赢输的情况下,得需要一个现金流去做一个调整。

3、底层的思考能力

再往后,这十几天我一直也在思考,看一些资料。

我觉得最核心的就是中国很多创业者,或者我们现今社会有点浮躁,没有时间去静下来去思考商业底层的一些东西。

所有表面的问题、表面的错误以及表面的挑战,它其实都是你的根基问题。根基没有扎牢,或者你底层思考逻辑没有。

所以最核心的一个就是你对企业价值的思考,你对自己产品价值的思考,你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为了融资,还是为了实现你的某方面的梦想,还是用产品去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这个过程中,你必须回归到很传统的价值投资的角度。

企业就是要创造价值,产品就是要为用户去解决问题。

否则的话,你这个企业在这波疫情运行过程中,倒闭也是正常的,因为它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

其次,对于快与慢跟大与小的一个思考,我在19年的文章---新国货品牌的全球化在里面其实提到了。

当时黑马有很多互联网和非互联网的一些企业,甚至有很多没有融资直接上市的一些企业,我就对大与小做了一个思考。

很多所谓的VC大公司,就是今天VC催大的一些公司,其实他最后真的有很大的价值吗?

这个不一定对吧。

然后恰恰很多VC看不上的一些公司,比如很多二三线城市很踏实的一些企业家,可能对资本对商业模式完全不懂,但是他们企业有稳定的现金流,没有融资的去发展了很多年。

虽然也有问题需要调整,也需要资本的手段去助力。但是实际在那个情况下,它就是一个持续的大公司的模型。

分享一个对于快与慢的思考,投资是投什么?

是我把未来几年你这个公司的盈利的预期提前给你透支,你可以理解是做信用卡的消费,这件事去催熟。

有些行业可能真的快不来,或者有些模式因为它快不来,因为中国这几十年改革开放这几十年太快了,所有的模式、企业,包括所有的人都太快了。

快到其实我没有没有时间去慢下来去思考,等这个过程中风口过去了,浮躁过去了,这个商业模式过去了,大家还能剩下来什么东西?

这个其实是没有人去思考的。

如果有人能思考这件事,哪怕你做一个小公司,先成为小公司、小池塘里的大鱼,最后你再把细分品类做透。

我觉得中国今天所有的商业、所有的品牌都值得去重做一遍,包括所有的产品都值得用新的模式重做一遍。

但是这个重做不是鼓励大家去盲目的再去浮躁再去创风口,而是你一定要知道思考你从哪个点去做核心价值的一个变现。

案例我就不举了,大家可以去网上搜一些例子。

还有一点就在于我觉得这次疫情之后,可能会有很多创业者会思考,我为什么要去融资?

对一些好的企业来讲,所有人今天咱们聊创投。

但是我真的觉得很多公司未来是有可能不需要去融资的。

我在1月份写的文章有谈到过,其实很多日本的企业,包括欧洲的一些企业他们做得很好。

他们早年不是VC去决胜,而是靠自己的核心---

对底层逻辑的思考、对组织的重构。

无论日本的阿米巴,还是像芬兰的一些公司,包括美国的一些模式,对公司效率的一些提升、像商业模式的一些优化。

你会发现一个正常的公司,它实际有很强的现金流,不一定需要去融资。

我觉得可能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去创业,但它不一定是VC的,也不一定就是去拿融资。

这有可能是一个分水岭。

不是说你做个餐厅之类的,当然这也算一个生意,但我不定义它是一个创业。

4、剩者为王

无论你带的公司还是你个人,我觉得有一点天灾,包括这种行业的一些监管。

最核心的,对创始人、包括对个人来讲,其实这种天灾人祸,是帮你打掉了你的竞争对手。

如果你也在里面,那么也把你打死了,更多的时候是比的是你比竞争对手少犯错误。

像华为任正飞讲,华为最大的战略就是活着。

所以到今天无论对咱们个人还是对创业来讲,活着,你个人的基因才能传承;活着,你的企业才能去发展。

所以不惜一切代价,剩者为王,我觉得这件事对创始人绝对是这个时刻感受最深刻的一件事。

03年非典的时候,马云有句经典的话,大家估计也能记住,大意是哪怕跪着也要活下去。

*未完待续,有关疫情对投资行业、投资机构、未来商业模式的影响详见下次推送


有见财经,您的专属金融顾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