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殘唐(次章)為何歷史學者們說"唐亡於黃巢,禍基於桂林"?

在討論唐朝滅亡的得失時,歷史學者們常提到這樣一句話,"唐亡於黃巢,禍基於桂林"。這句話裡包含了兩場唐末的內戰,而這兩場內戰便動搖了唐朝的根基,加速了國家的滅亡。其中一場是歷史上著名的王仙芝和黃巢起義,另一場則是名氣不大的龐勳桂林兵變。

黃巢起義席捲全國,起義軍一度攻陷唐朝首都長安並稱帝,造成了毀滅性的兵災。在此過程中朝廷的應對失策,唐僖宗和專權的宦官田令孜出逃,使得國家頻臨崩潰。雖然唐朝是最終的勝利者,但卻消耗了國家最後的力量,使得神策軍因此而消亡。沒有神策軍的唐朝,政令不出長安,於是出現了唐末藩鎮割據。

淺析殘唐(次章)為何歷史學者們說

後來唐末的各大藩鎮在爭搶地盤中發展壯大,逐步出現了李克用、朱溫、劉仁恭等強藩。而這些藩鎮的實力遠遠凌駕於唐朝軍隊之上,使得他們有了挑戰皇權,廢立皇帝的野心。因此說"唐亡於黃巢"是沒有錯的,黃巢的起義雖然失敗,他卻給藩鎮節度使們打開了割據一方的道路。

然而很多人對"禍基於桂林"卻不可理解,因為這兩場內戰是沒有直接關聯的。如果說黃巢在起義過程中得到了龐勳兵變的直接幫助,那就是吸納了不少龐勳被剿滅後躲入山林殘部,使得黃巢的實力不斷膨脹。然而這種膨脹是非常有陷的,在戰爭中也起不到決定性作用,所以也證明不了"禍基於桂林"。

淺析殘唐(次章)為何歷史學者們說

實際上從整個殘唐時代的歷史發展來看,"禍基於桂林"的說法指的不是龐勳殘部加入黃巢起義的情況,而是指龐勳兵變對整個唐朝官場和藩鎮節度使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在黃巢起義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黃巢起義之所以能席捲全國,貢獻長安城,與龐勳兵變的影響息息相關。這個影響從朝廷和官場內部瓦解了軍隊剿滅黃巢起義的鬥志,使得朝廷內部對黃巢起義應對失策。這種失策在於朝廷軍隊以近乎於縱容的方式讓黃巢得已坐大,直到長安城被攻陷。而朝廷軍隊的將領們選擇這種做法的起因,正是因為龐勳兵變的後續影響。

淺析殘唐(次章)為何歷史學者們說

在黃巢起義並非黃巢發起的起義,而是由濮州私鹽販子王仙芝首先發動的起義,黃巢只是帶領自己的人加入起義之中。起義初期軍隊的實力不大,遊走於各個郡縣之間,裹挾受災難民,招降山林草寇,不斷的壯大實力。如果唐朝能夠積極應對,隨便一個藩鎮節度使出兵就能將這場起義撲滅。然而這些藩鎮節度使們卻選擇了坐山觀虎鬥的態度,看著起義軍和各郡縣軍隊打得熱火朝天。在他們心中起義軍只要不打自己的地盤,他們就樂得看熱鬧。如果起義軍打過來了,那就驅逐走,也不想積極消滅。

淺析殘唐(次章)為何歷史學者們說

這種做法叫做"養賊自肥",古今中外的的戰爭中有著無數的經典案例。早在春秋時期,齊國相國管仲折騰蔡國和衛國就用過這招。明朝時東林黨人為了自己的利益用這招,使得李自成不斷坐大,明朝也走向了亡國的道路。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某超級大國在中東仍舊玩這套,國會兩黨賺得盆滿缽滿。這是一種典型的為了私利而放縱威脅國家的勢力,藉機攫取和蠶食國家利益的做法。使用這招的人大多數沒有將國家利益放在首位,而是希望通過"賊"引起的戰爭來攫取自己的私利。

淺析殘唐(次章)為何歷史學者們說

當然這招向來是雙刃劍,一個控制不好便是害人害己。唐朝的藩鎮節度使和朝廷官員用這招主要是兩個意願,一方面是龐勳兵變的後續影響,另一方面是想利用黃巢起義的戰爭機會攫取國家利益。從當時的情況看,第一方面是主要原因,第二方面是順手牽羊。

龐勳兵變是指以龐勳為首的桂林軍隊發生的兵變,起因便是源於朝廷對桂林戍卒的不公。唐宣宗時安南發生暴動,南詔國趁機派兵攻打安南,直接殺到交趾郡。安南都護李琢向唐朝廷求援,朝廷派徐州節度使猛球招募徐州兵南下支援。徐州兵南下後留下八百人守衛桂林,其餘救援安南,約定三年更換一次。

淺析殘唐(次章)為何歷史學者們說

按照事前約定,三年一過就得從徐州泗州等地派兵輪換桂林的軍隊。然而過了六年,徐州方面仍舊沒有這個意思。徐泗觀察使崔彥曾多次藉故推脫桂林軍隊的輪換要求,於是激起了兵變。兵變軍隊推舉糧料判官龐勳為都將,奪取了監軍院的兵器和鎧甲,一路打回老家去。由於這些軍隊原本就是徐州藩鎮的部將,作戰能力非常強,所以一路勢如破竹,打得唐軍丟盔棄甲,回到徐州時發展到近萬人。尤其是他們在宿州大戰中全殲官軍三千人後,引得周邊的山林草寇大量加入,很快發展到近二十萬人。

淺析殘唐(次章)為何歷史學者們說

龐勳是個老油條,他打著的主意是擁兵自重,希望唐朝授予他節度使的職位,成為一方藩鎮,這是唐朝軍隊夢寐以求的終極理想。然而唐朝在多次圍剿失敗後,便搞出了緩兵之計。一方面由淮南節度使令狐綯出面遊說龐勳,答應代為請奏官職。另一方面委任康承訓為徐州行營都招討使,匯聚多個藩鎮十萬大軍,佈置圍剿龐勳軍隊的策略。最終龐勳在蘄州戰死,上萬義軍捐軀,其餘的都投水而死。龐勳的部將,攻佔濠州的吳迥也兵敗城破而死,剩餘的殘兵散入山林之中。於是一場持續了一年多的內戰終於被平定,然而卻帶來嚴重的後患。

淺析殘唐(次章)為何歷史學者們說

這場戰爭的結束留下兩個不利影響。一方面是唐朝廷上層不顧下層軍官和士兵的死活,言而無信,包庇上層的藩鎮和節度使,使得軍隊和官僚階層的冒頓公開化。這使得在黃巢起義中,被調往前線作戰的軍隊士氣不高,甚至想著各種方法磨洋工打呆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一旦戰事出現對峙,唐軍便有大量士兵在下級軍官帶領下成建制逃跑。這樣的軍隊如何能夠與黃巢手下的,那些以人肉為食的亡命之徒們作戰?於是王仙芝和黃巢在起兵初期越打越強,而唐朝各藩鎮卻越打越弱,大量城池被攻佔和劫掠。

淺析殘唐(次章)為何歷史學者們說

第二方面影響則出現在唐朝廷賞賜和藩鎮節度使之間,使得雙方互相猜忌,完全不被信任。義成軍節度使康承訓在剿滅龐勳之亂中的首功,被任命為河東節度使。可不久後他就被朝廷追究他在嶺南西道節度使任上的罪名,削去官職,變為蜀王傅。然後唐懿宗又下旨再次貶斥康承訓的官職,降為恩州司馬。這麼一折騰,各路的節度使和藩鎮便心都涼了。剿滅了朝廷的心腹大患,不但沒有賞賜,反而削官貶職,這誰受得了?於是在黃巢之戰中,各大節度使紛紛磨洋工,避免朝廷猜忌,只做自保,絕不奮力殺敵。

淺析殘唐(次章)為何歷史學者們說

圍剿黃巢軍隊的統帥宋威便是典型,他當時被任命為諸道行營招討使,總攬剿滅黃巢軍隊的事情。每次打仗他打贏了就按兵不動,絕不乘勝追擊黃巢的軍隊。部下的將帥要帶兵追擊,他都主動阻止,理由就是康承訓的前車之鑑。於是這仗就打得比較玩笑了,要朝廷督促才能打仗。朝廷不督促,宋威就找各種理由拖延。因此明明很容易就能剿滅的黃巢軍隊,結果越打越爛,越打越多。朝廷因此而免了宋威的職,宋威也不介意,反正他還有節度使可以當。後來在朝廷的一再逼迫下,他才滅了王仙芝,把黃巢趕到浙東去了。

淺析殘唐(次章)為何歷史學者們說

養賊除了自保外,還需要自肥,荊南節度使高駢就是典型。他和宦官田令孜勾結,接替宋威做了諸道行營招討使。他領兵十萬圍攻黃巢,其實只是驅趕,而不趕盡殺絕。被黃巢打敗後劫掠的城池,很快被高駢及其手下節度使納入自己的地盤,使得這些節度使的實力越來越大。而最後黃巢軍隊和地方唐軍、神策軍等互相拼個你死我活,高駢和他手下的節度使則撿了大便宜。等黃巢平定後,朝廷和官軍已經無力控制節度使的勢力,而節度使卻發展壯大,割據一方。這種割據的情況使得朝廷無力控制國家,於是唐朝便走向了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