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残唐(次章)为何历史学者们说"唐亡于黄巢,祸基于桂林"?

在讨论唐朝灭亡的得失时,历史学者们常提到这样一句话,"唐亡于黄巢,祸基于桂林"。这句话里包含了两场唐末的内战,而这两场内战便动摇了唐朝的根基,加速了国家的灭亡。其中一场是历史上著名的王仙芝和黄巢起义,另一场则是名气不大的庞勋桂林兵变。

黄巢起义席卷全国,起义军一度攻陷唐朝首都长安并称帝,造成了毁灭性的兵灾。在此过程中朝廷的应对失策,唐僖宗和专权的宦官田令孜出逃,使得国家频临崩溃。虽然唐朝是最终的胜利者,但却消耗了国家最后的力量,使得神策军因此而消亡。没有神策军的唐朝,政令不出长安,于是出现了唐末藩镇割据。

浅析残唐(次章)为何历史学者们说

后来唐末的各大藩镇在争抢地盘中发展壮大,逐步出现了李克用、朱温、刘仁恭等强藩。而这些藩镇的实力远远凌驾于唐朝军队之上,使得他们有了挑战皇权,废立皇帝的野心。因此说"唐亡于黄巢"是没有错的,黄巢的起义虽然失败,他却给藩镇节度使们打开了割据一方的道路。

然而很多人对"祸基于桂林"却不可理解,因为这两场内战是没有直接关联的。如果说黄巢在起义过程中得到了庞勋兵变的直接帮助,那就是吸纳了不少庞勋被剿灭后躲入山林残部,使得黄巢的实力不断膨胀。然而这种膨胀是非常有陷的,在战争中也起不到决定性作用,所以也证明不了"祸基于桂林"。

浅析残唐(次章)为何历史学者们说

实际上从整个残唐时代的历史发展来看,"祸基于桂林"的说法指的不是庞勋残部加入黄巢起义的情况,而是指庞勋兵变对整个唐朝官场和藩镇节度使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黄巢起义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黄巢起义之所以能席卷全国,贡献长安城,与庞勋兵变的影响息息相关。这个影响从朝廷和官场内部瓦解了军队剿灭黄巢起义的斗志,使得朝廷内部对黄巢起义应对失策。这种失策在于朝廷军队以近乎于纵容的方式让黄巢得已坐大,直到长安城被攻陷。而朝廷军队的将领们选择这种做法的起因,正是因为庞勋兵变的后续影响。

浅析残唐(次章)为何历史学者们说

在黄巢起义并非黄巢发起的起义,而是由濮州私盐贩子王仙芝首先发动的起义,黄巢只是带领自己的人加入起义之中。起义初期军队的实力不大,游走于各个郡县之间,裹挟受灾难民,招降山林草寇,不断的壮大实力。如果唐朝能够积极应对,随便一个藩镇节度使出兵就能将这场起义扑灭。然而这些藩镇节度使们却选择了坐山观虎斗的态度,看着起义军和各郡县军队打得热火朝天。在他们心中起义军只要不打自己的地盘,他们就乐得看热闹。如果起义军打过来了,那就驱逐走,也不想积极消灭。

浅析残唐(次章)为何历史学者们说

这种做法叫做"养贼自肥",古今中外的的战争中有着无数的经典案例。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相国管仲折腾蔡国和卫国就用过这招。明朝时东林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用这招,使得李自成不断坐大,明朝也走向了亡国的道路。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某超级大国在中东仍旧玩这套,国会两党赚得盆满钵满。这是一种典型的为了私利而放纵威胁国家的势力,借机攫取和蚕食国家利益的做法。使用这招的人大多数没有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而是希望通过"贼"引起的战争来攫取自己的私利。

浅析残唐(次章)为何历史学者们说

当然这招向来是双刃剑,一个控制不好便是害人害己。唐朝的藩镇节度使和朝廷官员用这招主要是两个意愿,一方面是庞勋兵变的后续影响,另一方面是想利用黄巢起义的战争机会攫取国家利益。从当时的情况看,第一方面是主要原因,第二方面是顺手牵羊。

庞勋兵变是指以庞勋为首的桂林军队发生的兵变,起因便是源于朝廷对桂林戍卒的不公。唐宣宗时安南发生暴动,南诏国趁机派兵攻打安南,直接杀到交趾郡。安南都护李琢向唐朝廷求援,朝廷派徐州节度使猛球招募徐州兵南下支援。徐州兵南下后留下八百人守卫桂林,其余救援安南,约定三年更换一次。

浅析残唐(次章)为何历史学者们说

按照事前约定,三年一过就得从徐州泗州等地派兵轮换桂林的军队。然而过了六年,徐州方面仍旧没有这个意思。徐泗观察使崔彦曾多次借故推脱桂林军队的轮换要求,于是激起了兵变。兵变军队推举粮料判官庞勋为都将,夺取了监军院的兵器和铠甲,一路打回老家去。由于这些军队原本就是徐州藩镇的部将,作战能力非常强,所以一路势如破竹,打得唐军丢盔弃甲,回到徐州时发展到近万人。尤其是他们在宿州大战中全歼官军三千人后,引得周边的山林草寇大量加入,很快发展到近二十万人。

浅析残唐(次章)为何历史学者们说

庞勋是个老油条,他打着的主意是拥兵自重,希望唐朝授予他节度使的职位,成为一方藩镇,这是唐朝军队梦寐以求的终极理想。然而唐朝在多次围剿失败后,便搞出了缓兵之计。一方面由淮南节度使令狐绹出面游说庞勋,答应代为请奏官职。另一方面委任康承训为徐州行营都招讨使,汇聚多个藩镇十万大军,布置围剿庞勋军队的策略。最终庞勋在蕲州战死,上万义军捐躯,其余的都投水而死。庞勋的部将,攻占濠州的吴迥也兵败城破而死,剩余的残兵散入山林之中。于是一场持续了一年多的内战终于被平定,然而却带来严重的后患。

浅析残唐(次章)为何历史学者们说

这场战争的结束留下两个不利影响。一方面是唐朝廷上层不顾下层军官和士兵的死活,言而无信,包庇上层的藩镇和节度使,使得军队和官僚阶层的冒顿公开化。这使得在黄巢起义中,被调往前线作战的军队士气不高,甚至想着各种方法磨洋工打呆仗,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一旦战事出现对峙,唐军便有大量士兵在下级军官带领下成建制逃跑。这样的军队如何能够与黄巢手下的,那些以人肉为食的亡命之徒们作战?于是王仙芝和黄巢在起兵初期越打越强,而唐朝各藩镇却越打越弱,大量城池被攻占和劫掠。

浅析残唐(次章)为何历史学者们说

第二方面影响则出现在唐朝廷赏赐和藩镇节度使之间,使得双方互相猜忌,完全不被信任。义成军节度使康承训在剿灭庞勋之乱中的首功,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可不久后他就被朝廷追究他在岭南西道节度使任上的罪名,削去官职,变为蜀王傅。然后唐懿宗又下旨再次贬斥康承训的官职,降为恩州司马。这么一折腾,各路的节度使和藩镇便心都凉了。剿灭了朝廷的心腹大患,不但没有赏赐,反而削官贬职,这谁受得了?于是在黄巢之战中,各大节度使纷纷磨洋工,避免朝廷猜忌,只做自保,绝不奋力杀敌。

浅析残唐(次章)为何历史学者们说

围剿黄巢军队的统帅宋威便是典型,他当时被任命为诸道行营招讨使,总揽剿灭黄巢军队的事情。每次打仗他打赢了就按兵不动,绝不乘胜追击黄巢的军队。部下的将帅要带兵追击,他都主动阻止,理由就是康承训的前车之鉴。于是这仗就打得比较玩笑了,要朝廷督促才能打仗。朝廷不督促,宋威就找各种理由拖延。因此明明很容易就能剿灭的黄巢军队,结果越打越烂,越打越多。朝廷因此而免了宋威的职,宋威也不介意,反正他还有节度使可以当。后来在朝廷的一再逼迫下,他才灭了王仙芝,把黄巢赶到浙东去了。

浅析残唐(次章)为何历史学者们说

养贼除了自保外,还需要自肥,荆南节度使高骈就是典型。他和宦官田令孜勾结,接替宋威做了诸道行营招讨使。他领兵十万围攻黄巢,其实只是驱赶,而不赶尽杀绝。被黄巢打败后劫掠的城池,很快被高骈及其手下节度使纳入自己的地盘,使得这些节度使的实力越来越大。而最后黄巢军队和地方唐军、神策军等互相拼个你死我活,高骈和他手下的节度使则捡了大便宜。等黄巢平定后,朝廷和官军已经无力控制节度使的势力,而节度使却发展壮大,割据一方。这种割据的情况使得朝廷无力控制国家,于是唐朝便走向了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