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有哪些教育思想?

用户5547791211


孟子教育思想是以其“心性论”为发端。孟子的教育理想、教育内容、教育作用、教育方法以及其他教育观点都是以“心性论”为基础。孟子之“心”可视之为正、正是、正心、正道。孟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求其放心和复其本性。这可称之为“正是”。孟子的教育过程也是一个“正是”的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先秦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孟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发扬者,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好为人师,热爱教育事业,基于教学实践经验,形成教育思想体系,影响广泛而深远。


孟子首先以性善论为基础,论证了教育对人性发展变迁的主导作用。

孟子认为人性先天具有恻隐 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等“四心”,是为仁义礼智之端,所以人性本善,“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 我也 ,我固有之也”《孟子 ·告子上》。人生本来就有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 “良能”。在这个意义上,人性、人格是平等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下》。进而,孟子又指出人性有两个发展方向,发现、保持、扩充自己的善性,沿“人性本善”的方向发展 ,就会成为君子;意识不到仁义礼智植根于自己内心,不注意发掘培养本善的心性, 一 任其食色之性膨胀,就会成为小人。

孟子非常重视教育环境对人的影响

孟子认为,教育要想取得成功,除了教育者的多种教学方法和学习者的积极主动之外,良好的教学环境也很重要。他指出教育的首要作用在于启人心智。他认为人性中固有之善只是一种稚嫩的胚芽,一般人因意识不到而无法注意培养它,通过教育,可以帮助人去思求、扩充 、发展这种善性,“存其心,养其性”《尽心上》。由于客观环境作用于人性变迁,影响着人的道德品质,长期处于不良环境习染中的人,必然会丧失善良本心,孟子强调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寻找回失掉的善性,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就在于“求放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孟子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提出众多要求

1、孟子申明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明人伦”。他强调不论什么时代,兴学校、办教育的目的都是“明人伦”。

2、孟子强调道德培养的首要问题是教育学生立志持志。他认为作为“士”而言 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尚志”,何谓“尚志”?他进而释之,“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 ,非其有而取之无 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 ,大人之事备矣”《尽心上》,教导学生要志于仁义,坚持自己的理想。

3、孟子格外强调意志锻炼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在实际生活中所遭受的磨难和困苦其实正是对个人意志的最好锻炼。他肯定逆境对道德修养、聪明才智的提升有重大作用 ,“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痰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尽心上》。

4、孟子第一个提出了人才教育的思想。他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了五种因材施教的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尽心上》。

5、孟子特别重视教师“以身作则”的原则,提出“教者必以正”,把“正己”思想贯彻到教育原则中。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正身”思想,主张“正己”,“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尽心下》。

6、孟子强调受教育者须专心有恒。他倡言学贵专心,认为学习时必须专心致志,集中精神,积极思考,才能成功;如果一心二用,任何事情都做不好。成与败的关键在于专心与否,而非决定于智力的差异。

综括观之,孟子在孔子教育思想基础上,作了充分的发挥,在教育的作用、教育的目的、道德教育、师德学养、教学方法论等方面均提出独到的思想理论,对后世儒家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云隐


孟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是“性善论”。

“性善论”教育理论的基础

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孟子认为人性不是食色,告子曰:“食色性也”。应当是提“仁义礼智”之类的道德属性。他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费思耳矣。”孟子认为仁义礼智这些人的“良知”、“良能”,是人所固有的,这反映了唯心主义观点。

孟子的“性善论”成为其教育思想的基础。其一,“性善论”说明了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人之需要社会伦理与政治,这是为人的内在本质所决定的,学习的可能,不在于其他,而首先在于人之为人。孟子认为,讨论人性就应反映出所讨论的对象人这一类的类本质,所以人性是一个类范畴:人相对于其他的类绝不相同,而同类之中却相似。基于此,孟子肯定人性本善,肯定“人皆可以为尧舜”,并以之贯彻于其教育和政治实践。

其二,“性善论”还包含着一个人类种系发展的前提在内,换言之,“我固有之”的仁义礼智根结底也是人类学习的结果。人性本初称不上善,所谓有善性是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学习积淀而成。所以,人性的善是人类学习的结果,是人类缓慢进化的结果,这又合乎逻辑地要求这种结果成为进一步进化的起点与内在依据。这就是孟子为何把性善解为“端”,把教育过程视为“扩充”本性的过程的原因。

其三“性善论”不仅揭示了人之“类”,而且还揭示了人之“故”。孟子说过,探讨人性不过是在探讨人的所以然,而探讨人的所以然又是为了“顺性”而因势利导;人性之“故”就是“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所以,既然仁义属于人之所有,“为仁义”就必须依据人之所以然,“行其所无事”,“以利为本”。

所以孟子的“性善论”指出了:教育与学习是人的必须,也是人的可能;教育与学习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发扬人的自觉。







中国传统教育的捍卫者


可以了解一下孟子思想中体现出的为人处世的智慧。

孟子的“与人为善”原则

  “与人为善”一语,今天我们常常用到,孟子认为只有“与人为善”的舜,才真正进入了人生的最高境界,成就了为人处世的典范。孟子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很高兴。禹,听到别人善意的意见和建议,就向人家致敬。伟大的舜更是了不起,善于向别人看齐,抛弃自己的缺点,吸取他人的长处,来发展自己的善行。舜从耕田种地、制陶打鱼,一直到成为帝王,没有哪一个优点不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吸取众人的优点来发展自己的善行,这就是与别人一同行善啊。所以,最高尚的德行就是偕同他人一同行善。”

  孟子认为:我们的感情、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就要分清本末主次。而人与人相处需要找到稳定的模式,才能长期维持和谐的关系。

做事“通权达变”的原则

  孟子被称为“亚圣”,因为“至圣”是孔子。但这种称号并不像奥运会的金牌银牌,因为他们生活的时代隔着一百多年,在各自的时代其实都是独一无二的。

  孟子其实很不喜欢一个人一辈子就固执一个原则,因为人生的变化是非常复杂的。根本原则是心要真诚,遵守社会规范,但对方的期许有弹性,我们做出的行为要对别人真正有利才行。为人处世要懂得变通,语出《离娄篇》。他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意思是说,“有德行的人,说话不一定要句句守信,行为不一定要贯彻始终,与义同在,依义而行。” 孟子的意思就是告诫人们做事宜通权达变,并不是不讲信用,而是说,要把道义放在第一位。

  孟子特别强调变通,儒家思想有原则,但也要考虑具体情况,采取权宜措施,古语叫做“守经达权”。“经”就是常,遵守基本原则,“权”就是变,能够通达变化的意思。

  有个人叫淳于髡的,故意跑来问孟子,如果嫂嫂掉到水里去了,做小叔子的能不能伸手去救她?今天我们会觉得这个问题很荒谬,但是古时有严格的规矩,男女授受不亲。一边是“授受不亲”,一边是“要不要救人”,怎么办呢?

  孟子对淳于髡说,如果你不拉她,真是豺狼一般,太狠心了,眼看人要淹死了,即使不认识的女子也该对她伸出援手,何况自己的亲人。绝不能不救!淳于髡就说,现在天下的人都沉在水里了,你怎么不伸手援救呢?意思是要孟子出来做官帮助百姓。孟子回答,天下的人都沉在水里,要用“道”来救,难道想用我的手去救天下人吗?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道”是可以救更多人的。

切勿“严以待人,宽以律己”

  孟子为人处世最重要的原则是勿“严以待人,宽以律己”,意思是决不能对他人要求严格,自己却为所欲为,用两套标准来衡量世事。

  有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就是来自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孟子曰:“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

  该名句出自《梁惠王篇》,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梁惠王对孟子说:“我治理国家,够尽心的了。河内遭灾,我便将灾民移到河东,并调河东的粮食救济河内;河东遭灾,我也这样处理。看看邻国的,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他们的民众并未减少,而我的民众也不见增多,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喜好打仗,那就请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吧。战鼓咚咚响,兵刃相交锋,战败的一方丢盔弃甲,倒拖着刀枪,掉转头就逃。有的士兵逃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逃了五十步停下来。逃了五十步的讥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您看行不行呢?”梁惠王说:“不行,他们只不过没有逃到一百步罢了,同样也是临阵脱逃啊!”孟子说:“大王既然懂得这个道理,那就别指望您的民众会比邻国多了。”

  严以待人,是对他人甚为苛刻。宽以律己,是放任自己的行为,无所顾忌。“严以待人,宽以律己”,这是一种人格缺陷,是一个破坏人际关系的无形杀手。因此,我们也应时常警惕。


大洋网


关于孟子教育思想有几个尤为重要的

其中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这个思想无为是非常先进的,同时提倡民贵君轻的思想,但并未得到很好的支持和认可。

他肯定了人性生来是善的,他主张人要清心寡欲,不要为物所累,他一心寄民,其中《孟子》这本作品中很好地体现了他的思想

同时,他还表达了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

主张舍生取义~





背包环世界


孟子的教育思想丰富而深刻。主要的教育思想如下。

一是教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他说,君子尚志立志,要做个具有平治天下高尚理想道德的人。

第二,孟子要学生专心致志,做学问不能三心二意,必须持之以恒的努力。他说挖井挖到一半不出水,那是没有坚持的缘故。

第三,孟子要老师教给学生以规律,严格学生的行为,这叫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第四,孟子要学生积极发挥主体能动性,老师只能教给学生以原则,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左右逢源。孟子把这个思想叫做欲求自得。

第五,孟子讨厌好为人师的人,要求老师1必须做学习的榜样,否则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手机回答,不到之处,敬请指教。谢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好玩的国学。


好玩的国学


孟子被称为“亚圣”,是一个仅次于孔子的大圣人,大教育家。他的思想源自孔子,又充分加以延伸,提出了许多新的儒家观点,也是开枝散叶的儒之大家!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居安思危,清心寡欲,知错必改……皆出自于孟子的学说

千载以来孔孟思想影响国人至深,历朝历代统治者无不推崇备至,上至治国理政,下至鸡毛蒜皮,都浸润着灼灼的儒家思想。有一种观点认为,世界上很多古代文明都中断过或者被殖民过,唯独华夏文明延续几千年而不断绝,究其原因乃是因为华夏文明体量庞大,思想精深,外族思想一旦入侵以后都会被这种思想所深深吸引,包容并同化,最终融入其中,而这种文化的根本就是孔孟思想



楚襄蛮


一、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质特性。孟子认为,人先天就具有四种善的萌芽: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善端是后天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发展的基础与条件。后天完善的道德其实就是先天“四端”的展开。孟子不仅提出了“四端”说,而且提出了“良知、良能”的观念以推广“四端”说。所谓“良知”,即不经过考虑而生来就具有的知识。有时孟子统称为“善心”。他认为善心不仅是先天性的和非功利性的,而且具有平等性,人人相同。人性是善的,一个人道德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内部。但不否认教育的作用。教育的作用一方面将固有的善端保存并扩而充之,使其成为善德,另一方面担负着把丧失的良心寻找回来的任务。

二、理想人格“内圣外王”是理想人格,重视道德完善甚于治理天下国家才能。“大丈夫”应该有着崇高的志向和伟大的精神境界,有着对正义行为的高度自觉性,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气节。


三、道德教育的内容。仁、义、礼、智四德作为道德内容。仁是发自内心的思想情感和精神状态,是内在的东西,义是仁的外化与推衍,是外在的道德行为。礼是行为的准则,智是辨别是非的智慧。孟子注重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内容,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也是孟子整个教育目的所在。四、道德教育的方法


(1)存心寡欲,自然属性和道德属性价值和意义不同,其中有大小贵贱之分。(2)尚志养气。立大志,舍生取义。它是一种以正义培养起来的,是至大至刚之气,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3)反求诸己,道德修养方法上,最重自觉,讲究内省,主张判别行为是否合宜以自己的良心为标准,强调对社会规范再判断,与孔子(4)磨练意志注重道德修养方法和意志的锻炼。


发现黔西南


会焚书坑儒吗,不会和龙祖学一学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