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不等於瞭解,新型肺炎如何預防?

新型冠狀病毒,2019年12月,因武漢病毒性肺炎病例中發現,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衛生組織命名。目前,疫情還在發展中, 面對每天更新的數據,我國各級政府,全體人民都在為之奮鬥!然而,做為個人,有理性的配合政府,做好防護工作,最大程度的減免病毒對我們的傷害,刻不容緩。所以,我們要了解新型冠狀病毒的特點,有的放矢,才能做到有效預防。

該病毒特徵首先是人與人之間具有傳染性。人感染後有呼吸道症狀、發熱、乾咳、氣短和呼吸困難等。在比較嚴重病例中,此病毒感染可以導致肺炎、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腎衰竭,甚至死亡。其二,目前對於新型冠狀病毒所致疾病沒有特異治療方法。但許多症狀是可以處理的,因此需要醫生根據患者臨床情況進行治療。

那麼要做好有效預防,我們還需要了解病毒的四種傳播途徑。

第一是接觸:儘可能避免與任何表現出有呼吸道疾病症狀(如咳嗽和打噴嚏等)的人密切接觸,遠離感 染源。

第二是飛沫:病毒在空氣中獨立傳播的能力有限,只有依附在物體上才能存活。比如,咳嗽和打噴嚏, 飛沫在一米到二米的距離範圍內沉降,落到物體上,比如電梯按鈕,門把手等。手接觸後,清潔不到位,就會導致感染。

第三是糞口:當然,不是說吃大便,而是說感染後的病患者,排出的糞便排出體外汙染環境,然後又進入人體消化道感染人。

第四是氣溶膠:飛沫在空氣懸浮過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質和病原體組成的核,形成飛沫核顆粒,直徑過小,形成氣溶膠狀態(比如,有人在屋子裡抽菸,人都離開了,一段時間內,你再進屋子,發現有煙味,這就是氣溶膠)。病毒可以通過氣溶膠的形式漂浮至遠處,造成遠距離的傳播。

瞭解了傳播途徑,我們也要認識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後,與其他傳染疾病後果不同。比如乙肝病毒是一種DNA病毒,傳染頻率低,病程長。世界衛生組織對於乙肝傳播說法——“乙肝病毒並不通過以下渠道傳播:共用餐具,母乳餵養,擁抱,接吻,握手,咳嗽,噴嚏,或在公共遊泳池玩耍或類似行為。而新型冠狀病毒傳播速度快,發病頻率高。感染後病毒潛伏期短,14天,主要攻擊人的呼吸道系統,直接對肺部細胞造成傷害,嚴重影響人的氣體交換功能。所以專家提出,廣大市民除了做好防護工作外,還要提高人體的免疫力才是王道。

針對以上的瞭解,我們的防護就有了方法:

首先:保持手部和呼吸道衛生,出門一定要戴好醫用口罩,減免出行頻率,人與人之間保持2米的距離等。不聚會,不辦紅事,白事從簡。

第二:一天開窗通風兩次,有效降低病毒在空氣中的濃度和病毒數量。

第三:衛生間使用時,除了通風外,衝馬桶時要蓋好馬桶蓋,以防汙染物外濺至人體。

外部環境處理好後,還要提高人體本身的免疫能力。專家建議做到以下四點:

第一, 保持良好的心態,愉悅的心情。

第二, 充足的睡眠。不熬夜,白天黑夜不顛倒。

第三, 均衡的營養。尤其是優質蛋白質,人體的表現形式,生命的物質基礎。蛋白質是組成人體一切細胞、組織的重要成分。機體所有重要的組成部分都需要有蛋白質的參與。蛋白質的缺乏常見症狀是代謝率下降,對疾病抵抗力減退,易患病;天然維生素C,又稱抗壞血酸。促進身體抗體及膠原的形成,維持免疫功能;補充益生菌,促進腸道吸收,增加免疫力,保障人體健康。

第四, 適當的運動。一定要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況、場地、器材選擇適合的運動項目,使運動負荷不超過人體的承受能力,在運動後感覺舒服,不疲勞,不會造成過度疲勞或者氣喘。

綜上所述,希望給大家一點幫助。非常時刻,從自己做起。擁抱美好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