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求必應、不懂拒絕、總認為別人比自己更重要?一封信看懂聖母心

親愛的:

請允許我這樣稱呼你。

也許你從來沒有感受過我的存在,但是我卻每天都能看到你。看到你疲憊不堪的身影,看到你有求必應的姿態,看到你甘願犧牲的心理。也許你會問我是誰。親愛的,坐下來,仔細讀一讀這封信,你就能明白“我”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我曾看到過一個視頻,裡面的主人公和你挺像的。她是一個任勞任怨的媽媽。每天下班之後,不是做飯、帶孩子,就是洗衣服、伺候丈夫。儘管生活如此忙碌,她也不會拒絕身邊任何一個人的請求,小到拿快遞,大到做項目ppt,她都會竭盡全力的完成,絲毫不會顧忌自己疲憊的感受。

有求必應、不懂拒絕、總認為別人比自己更重要?一封信看懂聖母心

這和你是多麼的相像啊。總是把別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感受之前,不管不顧的付出,以為這樣就可以滿足所有人的期望了。殊不知,沒有限度的付出只會讓自己更疲憊。

英國有個心理學家叫雅基·馬森的,就曾深入研究過你這種人,還專門寫了一本書叫《可愛的詛咒》。在書中,他把你這種人稱之為“聖母型人格”。我深以為是。如果你不嫌嘮叨的話,我現在就可以分析給你聽。

有求必應、不懂拒絕、總認為別人比自己更重要?一封信看懂聖母心

為什麼說你是聖母型人格? ——聖母型人格的表現

親愛的,對於聖母型人格的說法,或許你還不太明白。但是如果你能看看這份“聖母型人格自查手冊”,也許很快就能明白我的意思。

聖母型人格自查手冊

  • 一如既往的把別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
  • 始終把友善待人作為唯一的準則,並因此受盡委屈。
  • 認為要讓別人喜歡自己、愛自己並接受自己,就必須按照別人認可的方式為人處事。
  • 面對強勢的人(如父母、老師、上司)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和需求。
  • 從不大庭廣眾之下與人起爭執。
  • 總是想太多,總把錯誤歸因於自己。
  • 很多事情的優先等級高於自己的身心健康,結果支持了所有人,卻讓自己崩潰。
  • 心甘情願陷入他人期望的牢籠,雖然被壓迫的幾乎窒息,卻不想改變,或者無力改變。
  • 總把時間精力金錢和愛奉獻給其他人,唯獨不留一點給自己,只有通過這樣的過度付出,才能獲得安全感。
有求必應、不懂拒絕、總認為別人比自己更重要?一封信看懂聖母心

親愛的,看到了吧,你有很多行為都符合了手冊,說明你就是典型的聖母型人格啊!

也許你會說“聖母型人格怎麼了,最起碼我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誇獎啊”。是的,這是你奮鬥的目標,但也是你可悲的來源。

你常常以為,攬下所有的工作,承擔所有的責任,從不說“不”,永遠謙和.....這樣就可以符合所有人的標準,成為一個人見人愛,永不被棄的人了。殊不知,過度沉浸在別人的期望中也會讓自己的生活變得無所適從。

對於這一點,我想你深有體會。因為很多時候,你甚至沒有辦法表達自己的正常感受。你常常覺得壓抑、惱怒、憤恨等,但是你卻認為沒有人會理解真正的你,更沒有人會接納你的負面情緒,所以你拼命隱忍,直到某一天再也藏不住。

或許你也被自己突來的脾氣嚇壞了吧。但隨後而來的,是對未來的恐懼,就像是一個做錯事的小孩,你害怕別人不再親近你,信任你,內心充滿了惶恐,手足無措。

所以為了換回以前的“愛”,你不得不又變成了那個溫順、和藹、沒脾氣的你,而“聖母型”光環又再一次籠罩在了你的頭上。

有求必應、不懂拒絕、總認為別人比自己更重要?一封信看懂聖母心

聖母型人格是怎樣形成的呢?

或許你也很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現在我就解釋給你聽。

我們都知道,性格的形成離不開父母的影響,而聖母型人格的形成正是父母“有條件式”養育的結果

那麼,什麼叫“有條件式”的養育呢?

簡單來說,就是父母會給自己的愛設定一些條件,只有孩子滿足了這些條件,比如學習好、聽話、孝順等,父母才會愛他們,給予他們一定的物質支持。

而孩子們由於年齡小,沒有一定的識別能力和生存能力,只能依靠父母的愛和支持生活,所以取悅父母就成了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

這也直接導致了他們養成察言觀色的能力。只要父母不高興,哪怕臉上有一點不喜歡的暗示,孩子們都能察覺出來,並立刻改變的自己的行為。同樣,只要父母對哪一點有所認可,孩子們就會不顧後果的加強行為,以獲得更多的支持。


有求必應、不懂拒絕、總認為別人比自己更重要?一封信看懂聖母心

就像長大後的你,只要別人顯示出稍微的反對,你就會立馬隱藏真實的意見,順從別人的行為;而只要別人展示出對你有可能的認可,你就會不管不顧,哪怕頭破血流的付出。

可是你忘了,幼年時候的世界是單純的,父母的要求也是有限的,而成年人的世界卻截然不同。想要符合每一個人的要求,滿足每一個人的期望無疑是不可能的,所以精疲力盡之後,最終會落得一個失去自我的結果。

有求必應、不懂拒絕、總認為別人比自己更重要?一封信看懂聖母心

怎樣擺脫聖母型人格呢?

說了這麼多,也許這才是你最關心的問題。那麼接下來就說說我的幾點建議,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學會拒絕,敢於讓別人失望

對於這一點,也許你會說“這太難了。”我知道,讓你對一直以來信奉的規則說“不”是一件艱難的事情,但是不擺脫對別人失望的恐懼就永遠都走不出聖母型人格的牢籠。所以為了能夠成功的完成這一步,我準備了三個小技巧:

01.驗證別人失望的假設

這需要你找一個安靜的空間,回想以往的生活,詳細列出你認為別人可能會對你失望的事情,比如拒絕拿快遞、提出反對意見、堅持自己等等。

然後按照自己所能承受的標準,從低到高的給這些事情排序。

接著把它們一一放到生活中,去驗證自己的假設。比如,你害怕拒絕幫助同事做ppt後同事的傷心失望,那麼就在下次同事提出請求時,試著拒絕他們。

結果你會發現,事情並不像你想象的那麼困難,而他人的情緒也不會因你的決絕而明顯改變。

02.延遲行動,減少幫忙

可能很多人也不會明著求你幫忙,但他們會做出一系列讓你惻隱的行為,比如嘆氣、搖頭等,如果你沒有按照期待幫忙,他們就會顯現出無盡的無助和失望。

這時候如果要擺脫“聖母”光環,最好的辦法就是站著別動。

有求必應、不懂拒絕、總認為別人比自己更重要?一封信看懂聖母心

要知道,你沒有責任去幫助任何人,也沒有義務去承擔他們的失望情緒。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所以站著別動,把視線轉移到別處,儘量減緩自己伸手的時間。

慢慢的你就會發現,即使沒有自己的幫忙,事情也會被完成的很好。

03.調整心態,關注自己

聖母型人格的人往往有著一種非此即彼的思想,即認為只要不盡心極力的付出,自己就是一個冷漠的人;只要在生活中多關注了自身,自己就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

所以你們會毫無保留的付出,絲毫不關心自己,為的就是自己成為一個好人。

然而事實卻是,世界並非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適當的關心自己才是人之本能。所以你不必時時想著滿足別人,苛待自己。只要付出時候誠心誠意,那麼你就是一個完美的人。

(二)學會表達,敢於說出自己的意見

表達意見,對別人來說也許輕而易舉,但對於你來說就難如登天。尤其是在別人提出反對意見時,你的腎上腺素會不自覺的上升,心跳加快,整個人都混亂了,更別說清晰、堅定的表達了。所以為了幫助你度過這個難關,我準備了兩個小技巧。

01. 藉助呼吸的力量,讓自己冷靜下來

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到你的呼吸上,感受著空氣的呼進,呼出。

然後,把手放在你的腹部,感受著肚子的上下起伏。

接著,拉長呼吸的節奏,數三下吸氣,再數五下呼氣。

持續幾個循環你會發現,盤旋在腦子裡的負面想法不見了,身體上的緊張和不安也消失了,接下你就可以理理思路,想想如何表達自己了。

02.藉助肢體的語言,清晰、堅定的表達自己

可能你也發現了,即便心中演練再三,聖母型人格的人還是很難把話說出口,這時候就需要藉助肢體的力量了。

就像肢體研究學家艾伯特·麥拉賓所說的 “對一個人的印象,大約55%來自於肢體語言,38%來自於說話的方式,7%來自於說話的內容”。那麼我們今天就藉助肢體的力量,從身體姿勢、語氣和微笑入手,幫助你清晰、堅定的表達自己。

有求必應、不懂拒絕、總認為別人比自己更重要?一封信看懂聖母心

【說話姿勢】

可能你已經感受到了,站著說話比坐著更有底氣。所以在你表達自己時,儘量站直身體,望著對方的眼睛,這會讓你更加有勇氣。

語氣

可能一下子你還找不準什麼是堅定的語氣,那麼不妨想想身邊堅定的人,學學他們是怎麼說話的。多練習幾次,你就會找到自己的發聲方式。

微笑

聖母型人格的人總是微笑過多,不管心裡怎樣想,微笑總是浮於臉上。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覺得你們好說話的原因。所以如果想要堅定的表達自我,那就要學會控制微笑,在說話之前儘量嚴肅,這樣才能讓人引起別人的重視。

(三)你有權利好好愛自己

親愛的,我知道你已經很久沒有愛過自己了。你沒有聽傾過自己的心聲,沒有心疼過自己的感受,無怨無悔的付出只不過是在重複童年的傷害。親愛的,現在你已經長大了,你有權利好好愛自己。

首先,找一個放鬆的時間,想一想自己喜歡的某個小孩或者寵物,試著跟他們說說話。

然後,把自己想象成那個孩子(寵物),用溫柔的語言去安慰他,擁抱他,給他鼓勵,並告訴他“一切都不是你的錯,你是值得被愛的。”

最後,在紙上儘量多的寫出自己的優點,每天讀上幾次,重塑信心。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也是一個可愛的人。

親愛的,寫到這裡,我的意思就表達完了。你猜出我是誰了麼?

對了,我就是另外一個你,一個渴望被愛,被平等對待的你啊,希望你可以早點發現“我”,做回真正的自己。

【1】雅基·馬森.可愛的詛咒:聖母型人格心理自助手冊【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

【2】王妍,楊娟.人格特質對個體心理性應激反應的調節作用【J】.心理科學進展,20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