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者:集結,在湖北

戰疫者:集結,在湖北

前言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這個難懂的醫學名詞,

卻在 2020年春天成為刷屏的詞彙。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席捲了中華大地,

31個省份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

所有人的生活軌跡都發生了變化,

有的人生活停擺,

有的人逆向前行。

眾志成城、共克時艱,

是每一個人心中不變的信念。

春暖花開,摘下口罩的日子還會遠嗎?

太原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戰疫者”特輯,

記錄我們與這場疫情戰爭的那些事。

戰疫者:集結,在湖北

  “就是換個地方看病!”

  打開手機地圖搜索湖北省仙桃市,顯示與“我的位置”——山西太原的距離是1000公里。如果不是這場疫情,很多人不會留意這個小城市的名字。仙桃的冬天下過雨後,更加陰冷、潮溼。這裡是南方人眼中的北方,可對於習慣了暖氣的山西人來說依然難熬。

  58歲的王俊平,山西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省內知名消化科專家,此刻位置仙桃市中醫院。早晨7點半到下午5點半,每天要在疑似感染病區工作10小時以上。上班時間穿紙尿褲,基本不喝水。

戰疫者:集結,在湖北

  如果不是這場疫情,王俊平會按部就班地出門診、查房,和妻子一起包蘿蔔餡的餃子,和同是學醫的女兒、女婿一家四口邊吃飯邊討論醫學問題,然後陪妻子散步。2003年,山西省人民醫院是非典重災區,王俊平作為專家組成員全程參與了救治工作。這一次王俊平自嘲“年齡大,有點老經驗”,他成為了山西首批援鄂醫療隊的主要成員。

  援鄂醫療隊在啟程時,不知道具體地點,不知道走多長時間,不知道和什麼群體工作,不知道疫情有多重。王俊平跟妻子說“就是換個地方看病”。在家人、同事面前輕描淡寫,他們把全部壓力都留給了自己。

戰疫者:集結,在湖北

  “就是換個地方看病!”短短八個字,職業的擔當與普通人的堅韌,盡在於此。

  仙桃市人口160餘萬,距離武漢100公里。這裡很多人都在武漢生活工作。當地動員了所有的醫療資源,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防疫和醫療力量依然有缺口。山西援鄂醫療隊的主要任務就是協助仙桃市的醫療機構展開新冠肺炎的治療和隔離。

戰疫者:集結,在湖北

  除仙桃以外,山西援鄂醫療隊的隊員主要集中在天門和潛江兩地。地圖上,三座相距武漢不遠的城市構成了一個等邊三角形。三角形的相互支撐,似乎也象徵著山西援鄂醫療隊的守望相助。

  “一起來,一起平安回家”

  王秀哲,山西白求恩醫院重症監護科護士長。到達仙桃後,所有醫療隊的隊員再次進行了嚴格的防護培訓。考核過關,來自山西多個地市的醫護人員與仙桃當地的醫護人員組成不同醫療小組進入病區展開工作。培訓時王秀哲一遍遍地強調:

  “戴眼罩時注意,用手托住眼罩、壓住帽簷、調整好位置,尤其是戴眼鏡的同事,一定要調整合適,最後向後固定綁帶。”

  “防護服的腕部有拉環,可以套在大拇指上,防止袖口上滑。”

  “防護服的拉鍊拉上去後必須保持關閉狀態,否則拉鍊鬆開,會造成暴露!”

戰疫者:集結,在湖北

  湖北各地的確診病例每天都在增加。援鄂醫療隊的負責人想盡一切辦法把“防護”兩個字植入到每一位醫護人員的腦中。因為大家約好了“一起來!一起平安回家!”

戰疫者:集結,在湖北

  出發前,每個醫院都給自己援鄂的隊員準備了周全的物資,其中最寶貴的就是防護用品。

戰疫者:集結,在湖北

  何華,山西省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副護士長。每天除了做好患者護理、病區管理、防護檢查的工作外,還要與各個指揮部溝通防護物資的調配。疫情形勢嚴峻,防護物資缺口大。何華不停地打報告、去溝通、去協調,因為站在最前線的同伴們等不起。

戰疫者:集結,在湖北

戰疫者:集結,在湖北

  在與仙桃相隔40多公里的天門,援鄂醫療隊的隊員把自己從山西帶來的最寶貴的口罩、護目鏡、防護服都拿了出來,大家按需分配,晉鄂兩地的醫護人員共享。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李軍和同事們利用文件袋,創新制作了一次性簡易防護面屏。在查房、監測體溫、和病人交流時使用這種自制簡易防護面屏。把從山西帶來的有限專業防護面屏攢起來,留給進行採集咽拭子、採血、吸痰等高風險操作的同事使用。

戰疫者:集結,在湖北

戰疫者:集結,在湖北

戰疫者:集結,在湖北

  都要闖過那道關

  仙桃市人民醫院是負責收治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定點醫院。第一次進入危重病區,有著豐富重症醫學科工作經驗的王秀哲心裡還是緊了一下。儘管按照規定流程進行了嚴格的防護,可心理上的這一關還需要自己闖過去。病房內,患者呼吸急促、口唇紫紺,迎著患者急切的目光,王秀哲和同事開始詢問病史、身體檢查、調整呼吸機參數,制定治療方案。走出病房,王秀哲輕鬆了,這是她每天的工作,只是換了個地方而已。

戰疫者:集結,在湖北

  穿脫防護服要經過多道程序,醫院會安排專門的人幫助醫生護士檢查穿好後的隔離衣是否緊密,絕不允許有任何部位的皮膚暴露在汙染區。每次檢查完畢,在潛江市婦幼保健院支援的山西省白求恩醫院援鄂隊員急診科楊永傑會在隊員背後寫上他們的名字和醫院的名字。穿上防護服,帶上口罩、眼罩、護目鏡,再熟悉的同事也很難辨認出彼此。大家見面會先轉身亮明身份,然後再打招呼。

戰疫者:集結,在湖北

  這天,楊永傑剛剛準備休息,突然接到護士長的電話,當地一名護士年紀小,第一次進入隔離病區,不能適應防護服帶來的壓力,出現頭暈、嘔吐,需要替換。楊永傑和同事立刻趕到了醫院待命。

戰疫者:集結,在湖北

  確診新冠肺炎,必須通過咽拭子標本進行核酸的檢測。採集咽拭子標本,需要醫護人員與患者面對面近距離接觸,在眼下這是感染風險極高的操作。上午11點,護士告訴秦睿君說要給病區患者採集咽拭子。來自太原市中心醫院呼吸科的秦睿君主動說“我來採!”。作為呼吸科的醫生,採集咽拭子駕輕就熟。可真正上手,職業的本能提示她和以往不一樣。非常時期有非常需要注意的細節,要考慮“房間空氣的流通方向必須由清潔到汙染”,“每採一名患者前後都要認真做好手消毒,防止交叉感染”,保護自己也是在保護他人。這天上午她和同事完成了16名患者的“咽拭子”採集。

  援鄂醫療隊有著嚴格的紀律。在醫院有工作環境中的隔離防護措施,有專門醫院感染科的醫生護士監督。生活中也有很多要求,隊員們都是一人一個房間,所有人不能集聚。上電梯,要分批不能集中。用餐,有條件要回賓館自己的房間解決,值班時也要避免面對面。

戰疫者:集結,在湖北

  來自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的王素娟與兩位同事同在仙桃中醫院。三個人上班見不著,下班又不允許串門,交流只能靠電話和微信。

  對於王秀哲、秦睿君,她們倆最期待的是結束一天的工作,回到房間,在微信群裡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同行一起探討治療方案,交流對新冠肺炎的認識。對於這種新型病毒,每多一點認識,患者就多一分希望。

  站在抗擊疫情的最前線,無論是身經百戰的老戰士,還是剛剛走出校門的嶄新面孔。“換了個地方看病”是他們對自己的安慰。如人飲水,這七個字的重量在每個人的心中。

戰疫者:集結,在湖北

  山西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劉毅在他的援鄂日記裡記錄到“寂靜的清晨,街道上又響起警車開道的聲音,我明白又有許多疫情應急人員忙碌了一個晚上,他們正在轉運最新確診的新冠狀病毒肺炎病人。”是的,對於援鄂醫療隊的人們來說,忙碌的一天開始了。他們脆弱著,堅韌著,等待著脫下防護服,暢快地擁抱在一起慶祝勝利!


統籌:劉明
編輯:金龍
海報:孫帆
資料來源:山西省人民醫院宣傳部、山西白求恩醫院宣傳部、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宣傳部、山西中西醫結合醫院宣傳科、太原市中心醫院宣傳中心
出品:太原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