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觉得喊“武汉加油”是没文化的表现

摘要:是的,哪怕是一句“你给劳资挺住”也行,我们武汉的朋友听得懂就够了。跟隔离在家中20多天、常常处于恐惧之中的武汉人卖弄文采把玩修辞,真的好吗?我根本不看重什么“风月同天”,让我感动的是这几个字后面日本友人捐赠的一箱箱口罩、一件件防护服,这是武汉人最需要的,这也是“风月同天”的文化份量。风月同天,那些沉浸于修辞中的文化人,真读懂了这背后深层的文化内涵吗,用“风月同天”吊打“武汉加油”,对得起你读过的“风月同天”吗?


我不觉得喊“武汉加油”是没文化的表现


 曹林|文


前几天看到日本友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刷屏的时候,就知道,“武汉加油”“中国加油”之类常人惯用鼓劲口号麻烦了,要被某些文化人吊打了。当一个社会自信缺失的时候,外国友人的善意,常会在共同体内部引发某种难堪的撕裂。我知道,文人是不会错过任何一次秀自己文化优越感的机会的,我也知道,舆论场盛行那种丑陋的二元对立,非得把科学家跟娱乐明星对立起来,让玫瑰和汤圆敌对,热衷于用阳春白雪吊打下里巴人,是不会放过“武汉加油”的。


果然,很快“武汉加油”就被鄙视了。人家开口就是“山川异域”,怎么你开口就是“武汉加油”?真没文化。“风月同天”确实体现了传统文化之美,但对不起,灾难这不是你卖弄词藻、吊文化书袋的机会,我觉得“武汉加油”很好,代表了最大多数人此时的情感。最关键的是,这话不是班干部演讲,不是演讲比赛,不是喊给文化人听、让文化人悦耳的修辞,是流着泪咬紧牙关的人们,喊给围城中艰难时刻的武汉人听的,无关修辞,只关情感,武汉人听得懂这声朴素鼓劲背后的深情,就行。


我不觉得喊“武汉加油”是没文化的表现


是的,哪怕是一句“你给劳资挺住”也行,我们武汉的朋友听得懂就够了。跟隔离在家中20多天、常常处于恐惧之中、隔壁就可能有病人、在微博上苦苦求助的武汉人卖弄文采把玩修辞,真的好吗?我根本不看重什么“风月同天”,让我感动的是这几个字后面日本友人捐赠的一箱箱口罩、一件件防护服,这是武汉人最需要的,这也是“风月同天”的文化份量,它跟“武汉加油”是一样的情怀,正如那些“武汉加油”后面一个个口罩一瓶瓶消毒水一样。


风月同天,那些沉浸于修辞中的文化人,真读懂了这背后深层的文化内涵吗,用“风月同天”吊打“武汉加油”,对得起你读过的“风月同天”吗?你们眼里只有那几个词,而没有人,没有人文。


当然,文人看重文采风流,这种惯习没什么问题,柯勒律治在他的《传记文学》中谈到一群旅行者凝视一股急流,突然喊出“多美!”作为对令人极为感叹的景观的特征的一种含糊表达,他认为退化的词汇“多美”使多彩多姿的整个景色失色,伟大的文化作品的一个功能就是描绘隐于语词之后的生动情感。但那些有文化的、亲爱的朋友,灾难不是一篇文学作品,身处灾难中的人们需要的是在场的共情感,这时候,能把大多数人联系在一起的最朴素的词,可能就是“武汉加油”了。从文学的角度看,审美需要一种与熟悉生活的间离效果,需要陌生化,“风月同天”的修辞美就在于那种间离,让熟悉事物显得陌生,再让陌生事物显得熟悉。可那是文学审美,灾难不是文学,跟身处灾难中的人们卖弄文学的间离和互文,悖离了文学的人文内涵。


还记得前段时间武汉人开窗大合唱吗?他们实在忍受不了那种孤独和隔离,甚至有人开窗隔空喊话想跟对面的人“吵一架”,这是一座城的集体心理危机。开窗合唱中,他们唱的都是最老、最土的歌,喊的都是最朴素的话:武汉加油,武汉加油。——我相信,这些开窗喊“武汉加油”的人中,有美学教授,有哲学教授,有作家,有才华横溢的文学天才,这时候,再华美的修辞和动人的诗句,也比不上“武汉加油”让人热泪盈眶。


生活不是诗,常人有常人的表达,特别是灾难。就像柯勒律治,他在生活中也并不会开口就是“穿过深不可测的岩洞,一直流入无光之海”,他也会有常人的悲欢表达。李白的日常不是唐诗,李清照的生活不是宋词,我们理解文学和修辞时,千万不要犯那种时代和语境错置的谬误。诗是写给人看的,话是说给人听的,口号自有它的听众,当一个男人追着大巴车送别去一线参与救援的妻子时,哭着大喊“赵英明,你一定平安回来,我包一年的家务”,这难道不是最美的表白、最动听的诗。这一次作家方方的日记之所以被这么人传颂,不在于她的文字中有像“风月同天”那样的唯美修辞,而在于她在场的朴素痛感,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对应着微博上那些求助,透入骨髓的沉重和窒息。


熟悉和亲近,就是舒适且不尴尬的“土味”。越是亲近和熟悉的人,越会随意,越不会想着怎么去用言语雕琢和修饰自己的情感,一起热泪盈眶地喊“武汉加油”,就是这种朴素的亲近和亲切。家人不必那么客气,不必见外,“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秀给人看的,不是彼此的生活对白。外国友人,因为距离隔得远,心理显得生分,为显礼貌,用这样的雅词书语表达人同此心的友善。我们这么近,我们就在其中,我们是家人,“武汉加油”就是最亲热的表达。


文化人还要区分日常语与书面语,“武汉加油”是日常口语,日常交流如果使用那种外人不熟悉的书面语,完全是对空言说。日本友人附在捐赠物资上的“风月同天”,表达的是一种书面善意,不要犯那种语境错置谬误。看到一个日本小姑娘在街头为武汉筹款筹物资时,喊的是“武汉加油”,让人动容。


面对灾难中那些不可承受之重,“冠状君”“病毒君”“花冠君”之类的灾难文艺腔和修辞,是多么的恶心。不要修辞,不要文采,说人话,“武汉加油”这最朴素的表达,足矣。鸡汤和修辞是置身事外的赏玩,文字的唯美中包裹的是冷漠和消费。我还想到很多土味的表白,中,雄起,奥利给,这些表达,跟“风月同天”没有高下之分,不比“明月何曾是两乡”寒碜。所以,大大方方地喊“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吧,不要为这些普通词语难为情,武汉人听懂就行,我们懂,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