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李靖灭了东突厥的消息李世民为何先是大喜、然后震怒、最后才给予奖赏?

xiaodi1990


公元630年,大唐贞观四年,漠北发生大规模饥荒,致使东突厥内部发生诸多叛乱。在这种背景下,唐太宗李世民决定趁此机会征服东突厥。于是,李世民派遣李靖、徐世勣等人率领十万大军远征漠北。

正月初,唐军抵达漠北前线,李靖决定趁颉利可汗还没准备好之前,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于是,在一个天黑的夜晚,李靖亲自率领三千精锐骑兵对颉利可汗的大营发起突袭,由于晚上天黑看不清,颉利可汗以为是唐军主力部队杀了过来,所以他在慌乱中果断选择撤军,一直退到阴山附近。

在阴山站稳脚跟后,颉利可汗害怕唐军会趁胜追击,就派遣使者到长安请罪求和,当然,颉利可汗这样做不过是缓兵之计,他真正意图,是希望熬到春天草青马肥之时,再伺机东山再起,李世民自然也明白颉利可汗的意图,所以他先是派唐俭作为使者到东突厥商议和谈事宜;暗地里又命令李靖率军严阵以待。



等到唐俭来到漠北后,李靖与徐世勣商议,都觉得颉利可汗不过是想借求和保存实力,还不如趁唐俭去和谈的机会,对突厥发动突然袭击,必然可以将颉利可汗活捉。因为,在和谈的过程中,颉利可汗的防备必然会有所松懈,虽然这种做法会让唐俭有生命危险,但为了帝国大业,也只有牺牲唐俭一个人。

徐世勣也非常赞同李靖的观点。于是,在唐俭前去和谈时,李靖派遣苏定方率二百轻骑兵跟随在使团后面,自己则率一万精兵尾随,大军只携带20天的粮草,悄然向颉利可汗的大营逼近。

当时大雾弥漫,能见度不过百米,等突厥士兵发现尾随在使团后面的唐军时,已经来不及排兵布阵,慌忙之下只能各自拿起武器迎战,但这种四处散乱的突厥士兵又哪里是唐军的对手,苏定方更是亲自披甲上阵冲杀,突厥军队死伤无数。

气急之下的颉利可汗到处寻找唐俭,打算将他杀死以泄恨,但唐俭见机不对早就溜之大吉。随后李靖的一万精兵也抵达战场,无力回天的颉利可汗只能选择再次逃走,躲到了荒山里,但随后被他的部下抓住交给唐军,后被押送到长安。 自此一战,东突厥宣告灭亡。

消息传到长安,举国欢呼,李世民连声感慨:我终于洗雪当年称臣的耻辱!当晚,太上皇李渊一时兴起,直接亲自弹起了琵琶,李世民则亲自起舞,大臣们也接连起身举杯祝贺,一直延续到深夜。



此时此刻,李靖则率领大军班师回朝,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奇功,李靖自己恐怕都是惴惴不安,因为他实在想不出李世民究竟该怎样封赏他。同样,对于李世民而言,他也是非常苦恼,因为李靖所取得的这番功劳,是前人从来没有过的,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封赏李靖。

李靖当时的官职,是兵部尚书,爵位是卫国公。可以说,李靖作为非李氏皇族成员,已经达到了人臣的顶点,再往上,就只能是李氏皇族或外戚才能拥有的殊荣,李世民显然是不可能给他更高的封赏。但问题是,李靖此番取得的战功实在太过辉煌,如果不进行封赏,或者封赏太小,那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更会让大家寒心。

与此同时,李世民心中也害怕李靖因为这次天功,变得骄傲自满起来,所以李世民也需要对他进行敲打。在这种背景下,当李靖刚回到长安,御史大夫萧瑀劾奏李靖治军无方,在突袭颉利可汗的营帐时,纵容士兵将营帐总的珍宝文物都抢掠一空。

这种罪名,其实就是一种莫须有的罪,你说它严重,它也确实严重,因为这意味着你目无王法,竟然敢抢原本要送给皇帝的东西。但你说它不严重嘛,它也确实一点都不严重,因为两军交战之战难免顾不了这么多,所以关键就看皇帝本人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当时,李世民见到李靖后,一点都不念及李靖刚刚获得的功劳,他当即对李靖就是一顿狠狠地训责,李靖也不做任何辩解,只是默默的跪在地上叩首谢罪。对此,李世民很满意。所以在过了一段时间后,李世民又告诉李靖,他已经查明了真相,是有人在冤枉他,于是赐给李靖绢二千匹,提升他为尚书右仆射。

此后,李靖也明白,他现在所拥有的权势和所获得的战功名望,已经到了让君王感到忌惮的地步,换句话说,他现在已经处于风口浪尖的位置上,处于权力漩涡的中心,在这种背景下,李靖也开始小心翼翼做人,平日里基本都是闭门谢客,也不和和其他官员来往,最终也得以善始善终。


我是赵帅锅


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的功臣都逃不过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结局。但凡事都有例外,唐太宗李世民在稳定天下后,大部分功臣都得以善终。而造成这种君臣和谐画面的主要原因就是李世民高超的帝王驭下之术。



李世民大喜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东突厥出兵攻打唐帝国河西地带。不过由于各地守将坚壁清野的政策,突厥人无功而返,这件事让李世民找到了攻打突厥人的借口。

同年十一月底,李世民在张公瑾的建议下调派了十余万大军,分六路北上反击突厥,这六路大军全部受时任兵部尚书的李靖节度。

次年正月,李靖率军3000出马邑,进屯恶阳岭,对突厥人产生了直接的威胁。突厥颉利可汗始料未及,他认为李靖绝不敢孤军深入,后面必然有大军紧随其后,所以急忙撤退。



李靖探听消息后,诱降了颉利可汗的大将康苏密。康苏密降唐后,献定襄城,住在定襄城内的萧皇后,以及隋炀帝杨广的孙子杨政道被俘。

萧皇后和杨政道被俘后,李世民从萧皇后手中拿回了象征中原王朝正统的传国玉玺,这件事标志着隋朝最后复国的希望被灭。

当然,李靖大败东突厥,李世民更加高兴的是一雪前耻。当年李渊刚刚称帝时,突厥经常犯边,迫于军事压力,李渊甚至对突厥上表称臣。即便到了唐朝统一后,由于军事实力不济,李世民面对突厥兵锋直指长安城时,也被迫在渭水结盟。

如今,李靖大破东突厥,可以说是给李世民长足了面子。一来可以向已经退位的李渊显示自己的能力,二来可以让天下人淡忘玄武门事件。



李靖大败突厥后,紧接着更加震撼的消息再次传来。由于唐军的勇猛,颉利可汗一败再败,颉利可汗竟然准备上表称臣,请求归附唐朝。

李世民接到颉利可汗的降书顺表后,猜透了他的心思,那就是暂时投降,等到春暖花开,青草遍地之后再次卷土重来。于是李世民将计就计,为了援助李靖,想出了一条妙计助战,派遣唐俭和安修仁去抚慰颉利可汗。

唐俭和安修仁到达突厥后,颉利可汗必然放松警备,此时如果李靖等人出兵,必然可以出其不意的灭亡东突厥,把唐军的损失降到最低。



李世民的计策非常好,但涉及到了唐俭和安修仁的人身安全,所以不能明说,因此很多人看到李世民派人接受颉利可汗的降书时,都放弃了进攻突厥的计划。

但此时李靖揣摩到了李世民意图,力排众议,并且说能够彻底消灭颉利可汗,损失掉唐俭和安修仁也没有什么可惜的,于是李靖挑选了一万骑兵向颉利可汗的残部火速突击。

李靖进军到了阴山,杀敌过万,俘获敌十几万。颉利可汗虽然逃走,但很快被李道宗擒获,很快颉利可汗被送往了唐帝国的首都长安。

李世民看到颉利可汗时,知道了以前的屈辱彻底成为历史,因此召开宴会,和李渊一起分享了这份喜悦,后来还曾令颉利可汗跳舞助兴。



李世民震怒

李靖回朝后,遭到了御史大夫萧瑀、温彦博的弹劾。内容为李靖治军无方,一些士兵在行军过程中劫掠突厥百姓,请求李世民严惩。

实际上冬天的草原天寒地冻,将士行军途中补给困难,即便是劫掠突厥百姓也属于正常情况。但李世民还是震怒,狠狠的责斥了李靖一番。



在这里越关猜测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李靖立下盖世奇功,李世民有必要敲打一下李靖,避免其骄傲。当然,最重要的就是在敲打的时候观察一下李靖的表现,如果李靖有什么不满,可以迅速采取制约措施。

第二、曾经突厥的百姓和将领,如今已经成了大唐的子民。为了安抚这些异族的不满情绪,李世民有必要对消灭突厥的主将李靖责备一番,彰显一下李世民对各民族爱之如一的心态。事实也证明,后来的突厥将领执失思力、阿史那杜尔等人也对唐朝忠心耿耿。

第三、稳定朝中的不满情绪,李靖在进军突厥的过程中,杀死了颉利可汗的妻子义成公主。这个人是隋炀帝的姐姐,对萧皇后有大恩,因此萧皇后对李靖超产生了非常不满的情绪,让自己的弟弟萧瑀弹劾了李靖。

第四、责斥李靖也不排除做给出使突厥的唐俭等人看。毕竟李靖突击突厥的时候,唐俭等人在乱军之中差一点被杀。而突击突厥造成大臣陷于为难,这个锅只能由李靖背。



李世民赏赐

自古“胡萝卜加大棒”就是帝王驭下之术的必要手段。

当李世民责斥李靖的时候,李靖没有任何不满的态度。所以事情过后,李世民也知道了李靖为人忠诚谦卑,便给予了李靖应得的“胡萝卜”;

久之,太宗谓曰:“隋将史万岁破达头可汗,有功不赏,以罪致戮。朕则不然,当赦公之罪,录公之勋。”

后来李世民赏赐了李靖两次,不仅增加食邑,还赏赐了很多绢帛。当然李靖得到赏赐后,更加谦卑,甚至经常闭门谢客,这也让李世民更加器重李靖,李靖也因此善始善终。


我是越关


在隋朝末期的战乱年代,位于北部的突厥人实力强劲,甚至一度通过选择代理人的方式介入隋朝末年的中原逐鹿之战。唐朝建立后,突厥人也严重威胁唐朝政权的安全。特别是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之初,突厥颉利可汗率领十万大军进攻唐朝,甚至兵临渭水之畔,幸亏李世民临危不惧,亲率轻骑,亲自与颉利可汗会谈,指责其负约颉利可汗最终退兵,避免了长安的一场浩劫。在唐太宗在位中前期,突厥人一直是唐朝君臣的心腹大患。因此,在国力得到恢复之后,唐朝一直没有放弃对突厥用兵,希望彻底消除北部边疆的隐患。公元630年(贞观四年),大将李靖消灭东突厥,生俘颉利可汗,消息传到长安,唐太宗李世民闻讯大喜大加褒奖,但是很快就大为震怒,不久之后又对李靖进行奖赏。这一波三折的操作究竟为何?唐太宗对李靖奖赏是正常的,唐太宗之所以震怒主要是由于御史大夫温彦博借机进言说李靖大军目无纲纪,哄抢东突厥财宝。下面就具体展开讲一讲。


李靖出奇制胜大破东突厥

公元627年,漠北发生大雪灾,据说“平地数尺,羊马皆死,人大饥。”此时,突厥已经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颉利可汗统领东突厥继续留在唐朝西北部边疆附近,但实力有所减弱。唐太宗得知了这一消息,决意抓住机会讨伐东突厥。公元629年(贞观三年)八月,唐太宗任命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张公瑾为副,率领十万大军进攻东突厥。次年正月,李靖率领三千骑兵,冒着严寒,从马邑(今山西朔县)出发,直奔恶阳岭而来。颉利可汗没有防备,见李靖突然而至,以为唐朝倾国而来,惊慌不已,大败而逃。颉利可汗退到铁山,他打起先臣服于唐朝的主意,等到来年青草马肥之时卷土重来。李世民表示愿意和谈,派出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去抚慰颉利可汗。李靖猜测到李世民的用意,对副将张公谨说:“唐使到了突厥,颉利可汗必定放下戒心。我们可挑选精锐骑兵一万人,从白道袭计突厥。机不可失,这是韩信破齐之计。”于是李靖率军疾行,来到了阴山,遇见颉利可汗的前锋部队,将其击败俘获并让他们随军同行,所以颉利可汗毫无察觉。颉利可汗见到唐使唐俭等人,非常高兴,没有料到唐军偷袭。

当李靖率军逼进至颉利可汗军营十五里外时,突厥人才发觉此事,仓促之间无法有效组织防御,颉利可汗迅速逃离了军营,由于群龙无首,指挥混乱,突厥大败,被斩首一万余级,俘虏人口十多万人,在进攻过程中,李靖军队杀死颉利可汗的妻子隋朝义成公主。颉利可汗打算投奔吐谷浑,被西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擒捉,押送到长安,东突厥宣告灭亡。

唐太宗对李靖立功一波三折的变化原因

唐太宗最初得知李靖大破颉利可汗,非常开心,对身边的侍臣说:“朕听说让君主忧虑,是臣子的耻辱;让君主受辱,臣子应该以死谢罪。当初国家初创,太上皇为了百姓安居乐业,不得已向突厥称臣,朕一直为此痛心疾首,志在灭亡突厥,为此寝食难安。如今只用一只偏师,攻无不克,就可以让可汗投降,已经足够雪耻了!”于是,就大赦天下,聚饮五日。唐太宗打算按照战功,等待李靖班师归来献俘时,好好奖赏李靖。

太宗初闻靖破颉利,大悦,谓侍臣曰:"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单于款塞,耻其雪乎!"于是大赦天下,酺五日。

但是,这时候御史大夫温彦博嫉妒李靖的功绩,进谗言说李靖军无纲纪,以致于使得虏东突厥那边的许多奇珍异宝,都散于乱兵之手,并纵兵抢掠。听了这番话,唐太宗对李靖治军不严大加责让,李靖对此没有任何辩解,只是磕头谢罪。这里应该指出的是,李靖率军深入草原腹地,粮草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就地取粮于东突厥也是难免之事,李靖部下趁乱抢夺财物,也是在取胜之后难以短时期内有效控制的。至于,李靖的另外一大罪状就是杀死了隋朝的义成公主,更是替唐太宗背锅,因为义成公主是坚定支持隋朝复国的,她长期借助夫君颉利可汗开展复国活动,她的被杀,使得原本打算复国的隋朝宗室成员彻底丧失了希望,唐太宗也借此得到了隋朝的传国玉玺,更加稳固了自己的正统性。

因此,不久之后,唐太宗看到李靖对自己的责罚毫无怨言,谦虚卑恭,想起了李靖的战功要赏赐是理所应当的,自己听信了他人的谗言,已经有所悔意,就先后两次奖赏了李靖,先是下诏封李靖为左光禄大夫,赐绢千匹;后来又赐绢两千匹,拜李靖为尚书右仆射。

太宗谓曰:"隋将史万岁破达头可汗,有功不赏,以罪致戮。朕则不然,当赦公之罪,录公之勋。"诏加左光禄大夫,赐绢千匹,真食邑通前五百户。未几,太宗谓靖曰:"前有人谗公,今朕意已悟,公勿以为怀。"赐绢二千匹,拜尚书右仆射。

沧海拾遗录


大唐第一名将李靖为啥会不管束士兵?李世民为何先骂后赏?笔者认为,在这次事件中,李世民和李靖俩人的表现都可以被称为影帝。

我们先看看李靖为啥会犯事。

一向号令严明的大唐名将李靖,竟然会“御军无法”?

关于李靖的罪状,《资治通鉴》中是这么写的:

御史大夫萧瑀劾奏李靖破颉利牙帐,御军无法,突厥珍物,虏掠俱尽,请付法司推科。上特敕勿劾。及靖入见,上大加责让,靖顿首谢。

光从字面来看,是因为李靖不善于统御将士,导致手下军人大肆掳掠金银财宝,给大唐抹了黑,所以李世民非常愤怒,对他严加训斥。

朋友们,我们要知道李靖是当之无愧的大唐第一名将,他统御军人的水平咋样?咱们这里不讲道理,看一个之前的具体例子。

公元621年,李靖作为李孝恭的副手征讨江南割据势力萧铣,在对方投降后,李靖带军进城后有没有控制住军士?史书有记载:

明日,铣遣使请降,靖即入据其城,号令严肃,军无私焉。

提两个问题:

突厥的可汗跟富饶江南的土皇帝相比,哪家更有钱?为啥更有油水的萧铣没被洗劫?

在征讨江南时,各股势力乘机掠夺以犒赏军士是惯例;而攻打突厥是国战,也事关唐军文明之师的面子。难道李靖不知孰轻孰重?

让人不得不怀疑另有原因。我们从他的舅舅—隋朝名将韩擒虎身上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巧了,李靖亲舅舅韩擒虎也曾御军无法、放纵士卒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派杨广率大军南下灭陈朝。当时,隋军冲在第一线的两位名将,一个叫贺若弼,另一位叫韩擒虎。前者从京口、蒋山一线正面进攻,并且与南陈名将鲁广达等人血战;后者的最大功劳则是生擒了陈后主陈叔宝。

事后,俩人在隋文帝面前争功,杨坚比较公平,将两人都进爵为上柱国,并赏赐同等的大量财物。但是后来,韩擒虎的爵位被撸掉了,罪名跟他的外甥李靖几乎一模一样:

有司劾擒虎放纵士卒,淫秽陈宫,坐此不加爵邑。

看起来韩擒虎是吃亏了,然而事实证明他占了大便宜。在灭陈后,他在朝廷里混的四平八稳,在公元592年光荣去世。(据民间传说,阴间的阎罗王就是韩擒虎担任的。可谓人生、鬼生都是赢家)

而贺若弼就比较悲催,他对自己平定南陈、结束华夏几百年分裂的功劳甚是自负,常常自称自己能当宰相,因此多次被杨坚免官,甚至还被关进了大牢。但考虑到他的功劳,最终杨坚把他召回朝廷,但只给他爵位和赏赐,从没让他任实职。

杨坚能控制性子,他的儿子杨广可是个暴躁老哥。公元607年,贺若弼因为对时任皇帝杨广指手画脚,直接被以诽谤朝政的名义砍掉了脑袋,一代名将就落得如此悲剧的下场。

韩擒虎与贺若弼两人的不同遭遇,生动体现了什么叫功高震主,什么叫知进退

而韩擒虎与他的外甥李靖之间,可以被称为师徒:

其舅韩擒虎,号为名将,每与论兵,未尝不称善,抚之曰:"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舅甥俩时常一起讨论孙子兵法、吴子兵法,至于有没有讨论怎么混官场,这个就很显然了。

所以笔者认为,李靖在端掉东突厥时,知道自己干了一件震动中外、名留青史的壮举,而且这次军事行动对皇帝李世民来说意义非凡,自己一定得把这个功劳完全推给他。

为什么说灭东突厥是一起特殊事件?

突厥被灭,对李世民来说有多重要?实现了自己曾跟李建成打下的赌

李世民为啥要一心干掉东突厥?我们这里就不提稳固政权、消灭外敌、让自己成为“天可汗”等大道理,咱们要知道,当初他可当着李渊以及满朝文武的面,跟当时的太子李建成打下了一个赌。

李渊父子在统一中原的过程中,得到了突厥人的扶持,但代价也很多,其中一个就是要不断满足对方对金银财宝的胃口。见钱眼开的突厥人如果没得到满足,就不断派兵侵扰。

苦不堪言的李渊经人建议,准备焚烧长安城、往内地迁都,甚至已经派宇文士及前往樊、邓地区实地考察。对此,李建成、李元吉、裴寂等人也表示赞成,萧瑀等人面对这架势,虽然知道不妥却也不敢反对。

只有李世民对这一计划极为不满,他说

秦戎狄为患,自古有之......奈何以胡寇扰边,遽迁都以避之,贻四海之羞,为百世之笑乎!彼霍去病汉廷一将,犹志灭匈奴;况臣忝备籓维,愿假数年之期,请系颉利之颈,致之阙下。若其不效,迁都未晚。”

就是说,他保证在数年内灭掉匈奴,把颉利可汗抓到殿前请罪。

而李建成则对此大加嘲弄:

建成曰:“昔樊哙欲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秦王之言得无似之!”

西汉初年樊哙也曾吹牛逼要带十万人横扫匈奴,最后啥德行?秦王你这话好耳熟啊!

李世民则直接立下军令状:

樊哙小竖,何足道乎!不出十年,必定漠北,非敢虚言也!

这一年是公元624年,两年后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杀掉了李建成,背上了一生的骂名。因此,他更加要证明自己比自己的哥哥强。

所以,咱们可以明白公元630年李靖灭掉突厥这一事件,对李世民意味着什么吗?在得知儿子创下此壮举后,多年不露面得太上皇李渊感慨:

汉高祖困白登,不能报;今我子能灭突厥,吾托付得人,复何忧哉!

我的江山交给老二,没有托付错啊!这对李世民来说是多么珍贵的评价!!!

因此,这次如果谁敢抢李世民的功,那他绝对吃不了兜着走。

怎么避免功高震主?老江湖李靖与李世民联手奉上了模范级的示范

李靖这次出征已经59岁了,作为两朝老江湖,对于这次行动的意义,他心知肚明。首先,自己得完成任务,不能当皇帝失望、丢脸;其次,又不能把这次功劳据为己有,不然那岂不是自寻死路。再说了,我已位居顶级武将职位,还想让皇帝怎么封我?

怎么推?学自己的舅舅—自污呗!因此,就发生了“御军无法”这一事件。

而李世民的反应,也是相当的真实,笔者斗胆猜测如下:

第一步,发自肺腑大喜:没到十年,我就实现了当初跟建成打下的赌,这下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第二步,糟了,李靖这个家伙“将在外有命不受“,不顾我已经派唐俭在和突厥人和谈,私自偷袭达成如此旷世奇功,岂不抢了我的风头?

第三步,什么,李靖竟然“御军无法”?朕明白了,你还真是个老江湖啊,甚知我心。好,我就接下你这份礼;

第四步,李世民装腔作势痛骂李靖。李靖则毫不解释,只知道低头认错,

第五步,跟当初杨坚表彰韩擒虎一样,只赏钱、不加官。李世民最终赏赐给李靖两千匹绢。

功高震主,历来是封建时代绕不过的一个坎。李靖作为初唐第一名将,最终能全身而退,与他自己出身名将世家、得到顶级教育有关;同时,李世民自身马上打天下、底气十足,并且驭臣有术、用人以才,大唐才得以避免步入“兔死狗烹”的恶性循环。


正史漫谈


贞观三年,李靖统领全军向东突厥发动了剿灭之战,又以李勣、柴绍、薛万彻统领十几万兵马分道出击东突厥,展开了合围之势。

李靖于贞观四年正月发现了突厥颉利可汗的主力部队藏于马邑之北,但由于连日下大雪,致使路面结冰,对大军行进极为不利。

于是,李靖只带了三千兵马,翻越雪山小道,出现在颉利面前。颉利生性多疑,猜测天气如此恶劣,李靖定不敢孤军深入,他的背后必定跟上了李世民全部军队,因此颉利大惊。并且李靖派间谍在颉利的军中散布消息动摇军心来策反颉利的心腹。

在夜幕笼罩之下,李靖再次出骑兵,袭击了颉利大营,颉利仓皇逃跑,并且俘获了隋朝齐王与萧皇后,剪灭了隋朝复燃的希望。李世民大喜封李靖为代国公,并对百官说:汉朝李陵带领五千步卒进攻匈奴,最后落得归降匈奴的下场,尚且得以留名青史。李靖以三千骑兵深入敌境,攻克定襄,威振北狄,这是古今所没有的奇勋,足以雪往年在渭水与突厥结盟之耻。

颉利在逃跑的路上,又遇上了李勣的大军,一片厮杀之后,突厥军丢盔弃甲,损失惨重,颉利带着剩下的几万人马退守铁山,又派使臣向大唐求和,想回到大漠,借机再卷土重来。

李靖看穿了颉利的心思,唐朝使臣进入颉利大营后,颉利以为唐军答应了他的求和,便放松了警惕,这个时候李靖再次出兵一举端灭了突厥打赢,斩杀数万,颉利在亲兵的护卫下逃跑,先是遇到了李勣的冲杀,之后又是遇到了李道宗的围剿,最后被活捉。

在李靖班师回朝后,御史大夫萧瑀弹劾李靖治军不严,纵容士兵贪污突厥钱财,因此李世民问也不问就大怒,怒斥李靖。李靖也没有辨别只是叩首谢罪。这在李世民与李靖君臣二人之间,这时候的心意其实是相通的。从灭隋开始,李靖就跟着李世民了,他是个什么将军,怎么带兵,李世民岂会不清楚?所以,李世民正是借这档事故意斥责李靖。李靖统帅的是全军,是大唐所有的军队,这在任何一个皇帝看来,都会有拥兵自重的嫌疑。而李靖作为大将,他又岂会不知帝王的心思。

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育人之道也是很优秀的,正所谓先打一个巴掌,再来安抚。对待李靖就是这样,先斥责他不要“拥兵自重”,骂完了然后再去奖励他,并且还说出了一番不得不让人感动的话:隋朝的将领史万岁打败了达头可汗,可是隋朝不予奖赏,因此导致灭亡;朕就不是这样,应当赦免你治军无方的罪,记录你击败突厥的功勋。


读名家名著


李靖攻灭东突厥后,得知消息的李世民大喜,他大喜的原因有三:其一、终于击灭了劲敌东突厥,一雪前耻;其二、获得了传国玉玺,唐朝名正言顺了;其三、铲除了隋朝的复辟势力,特别是将隋朝皇室一锅端了。李世民震怒的原因是听闻李靖纵兵劫掠突厥百姓,还杀死了颉利可汗的妻子隋朝义成公主,更在突袭突厥的过程中让唐朝的和谈大臣身处险境!李世民把李靖一顿狠批,好好的敲打了一翻,平息了各方面的不满!事情过后,李世民见李靖毫无怨言,更加谦卑恭顺,于是先后两次赏赐了李靖。


突厥是一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他的实力十分强劲,曾经给隋朝和唐朝沉重打击。李渊开国当了皇帝后,面对突厥的精兵不得不上表称臣纳贡;李世民当了皇帝后,面对突厥的铁骑也不得不签订城下之盟。唐朝初年,突厥对大唐的压迫一如汉初匈奴对大汉的压迫;更令唐朝不安的是突厥还收留了前朝皇室,传国玉玺还在前朝萧太后手中。因此李世民时刻都在准备击灭突厥,一雪前耻;在李靖攻击突厥的过程中,李世民还安排两员重臣去安抚突厥可汗,麻痹突厥人。


李靖对于唐朝而言是就是护国长城,他带兵有方,作战有度,是大唐的常胜将军,内斗外战无一败绩。李靖跟白起、韩信相比,军事能力或有不及,但是在侍奉君主方面显然比他们高出了许多,跟大秦名将王翦一样是一个军神兼人精。李靖已经获得了人臣的最高爵位,也就是获得了公爵,再立灭国大功就只能赏赐王爵了,但是王爵只能是皇族子弟可以获得,外人不得封王。因此李靖自污其名,自减其功,在击灭突厥后他纵兵劫掠突厥百姓,又不小心杀死了义成公主;因为这些罪过,李靖遭到御史的弹劾,功劳被扣下不表,先追究罪过。

李靖纵兵劫掠突厥百姓,是为了就地解决粮草问题,然后快速追击突厥逃兵;李靖诛杀义成公主,那是因为义成公主是坚定的复辟隋朝者,杀之以绝后患。萧皇后就深知隋朝不可能复辟了,李唐皇朝已经安定了天下,因此唐军一到定襄,萧皇后就率领皇族投降了,还把传国玉玺献给李世民。因此李靖没有诛杀萧皇后以及隋朝皇族,而是礼遇有佳的把他们送回长安。和谈的大臣在乱军之中差点身死,这份罪过也只能李靖来承担,不可能推到李世民身上。李靖做事如此精明老道,跟李世民一唱一和,虽然遭到批评,但是不但性命得保,后来还加官晋爵,得以善终!


大秦铁鹰剑士


大将李靖消灭东突厥,生俘颉利可汗的消息传到了长安,唐太宗李世民闻讯大喜,但很快就转为震怒,事隔不久又对李靖进行了奖赏,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波三折的经历呢?

得知李靖生俘东突厥颉利可汗后,李世民非常开心,对左右说,当初国家初创,太上皇(李渊)不得已向突厥俯首称臣,朕一直为此痛心疾首,如今李靖自提一只偏师,就可以让可汗投降,以一雪耻了;随即下诣:大赦天下,开怀聚众畅饮五日;还打算待李靖班师回朝献俘时,依战功奖赏一番。



太宗初闻靖破颉利,大悦,谓侍臣曰:"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单于款塞,耻其雪乎!"于是大赦天下,酺五日。


萧瑀、温彦博是御史大夫,嫉妒李靖的功绩,他们不失时机地向太宗进谗言:主要有两条:说李靖治军无方,纪律松懈,使得缴获的很多战利品包括东突厥那边的奇珍异宝,都被他手下的将士据为已有,这是李靖纵兵抢掠的结果;还有李靖在进军突厥的过程中,杀死了颉利可汗的妻子,隋炀帝的姐姐,对萧皇后有大恩的义成公主。

第一条,不仅是大不敬行为,还犯了兵家大忌,唐太宗脸色由晴转阴,继而对李靖治军不严进行严厉的批评、斥责,襟怀坦白的李靖只是跪地、磕头、谢罪,没有为自己进行任何辩白;作为身经百战、足智多谋的老将,他懂得皇上左右肯定有嫉妒自己战功的佞人,自己大胜归来日,用战争细节来否认大功是少不了的;况且,太宗在盛怒之下,如果此时进行解释,势必惹火烧身而“前功尽弃”,所以,沉默是金。


其实李靖自提偏师孤军深入草原腹地,后勤供应难以得到持续与有效的保障,那时候,对付突厥以战养战、就地取粮是不可避免的事,李靖所部在取得大捷后,众将士趁乱抢夺财物,在短时期内是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的,这点,南征北战的李世民自然心知肚明,为防止爱将有骄傲情绪,于他胜利归来之日泼瓢凉水,助他清醒一下也不是坏事。而杀死了隋朝的义成公主,唐太宗分得清轻重,义成公主是隋朝复国的坚定支持者,她长期蛊惑夫君颉利可汗进行复国活动,她被杀死了,使得隋朝宗室成员丧失了复国的最后希望,更加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不久之后,唐太宗看到李靖对自己的责罚毫无怨言,依旧谦虚低调,就想起了依战功李靖是要受赏赐的,自己听信谗言对有功之臣进行斥责真不应该!心生悔意后,就毫不吝啬把奖赏了李靖,不仅加官晋爵,还有不菲的物质奖励,先是封李靖为左光禄大夫,赐绢千匹;又一次赐绢两千匹,拜李靖为尚书右仆射。



希望星晨58298869


李靖出兵原本是去接受突厥颉利可汗投降的,在突厥大营唐朝的使者唐俭还带着国书和突厥方面就投降的具体事宜商谈着呢。

李靖作为唐太宗任命的定襄道行军总管,他既十分清楚突厥内部的虚实,知道北方少数民族打了胜仗就劫掠财物而去,吃了败仗就暂时偃旗息鼓投降,待喘过气来再重新杀来,他也了解唐太宗解决突厥问题的内心想法,以受降为手段还是以军事出击彻底消灭东突厥一劳永逸,只要干净利落,自己不受到损失,军事打击最能体现永久的利益最大化。

因此李靖“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集结一万精骑,不顾唐使还在突厥地盘,以闪电突袭的战术奇袭突厥大营。突厥颉利可汗见到唐使,根本就没有想到李靖会快马杀来,突厥被斩首万余,俘虏十多万,生擒颉利可汗押送京师。战后颉利可汗的侄子突利可汗听说叔父大败,受到“天可汗”的军事压力,也率部投降。

唐太宗听闻战果当然高兴了,不仅太宗高兴,当时太上皇李渊还在,他也乐得蹦起三尺高。想当初李唐初创起兵时,李渊为没有后顾之忧,只能向突厥称臣,这段历史李唐家一直耿耿于怀,在史书上也藏着掖着。

唐太宗对此喜出望外,声称国家初期,太上皇不得已向突厥称臣,自己何尝不痛心疾首,一心志灭匈奴,寝食不安,现在李靖仅凭一偏师擒获颉利可汗,迫使突利可汗附降,一雪往年耻辱。

之后李靖受到御史大夫温彦博弹劾,说到李靖军队没有纲纪,纵兵抢掠突厥财物,太宗大怒,召见李靖,李将军只能伏地请罪。太宗李世民自己也带过兵打过仗,兵荒马乱之际谁能保证不出点岔子,再说了,和突厥打仗都是在北方苦寒之地,根本得不到持续的给养,让士兵知道攻下突厥老巢能得到点好处,将士就更加用命,自古打仗不都是这样,你能指望古代士兵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么。

唐太宗这时候的动怒,是他已经不是带兵大将,而作为皇帝又是自我标榜的仁君形象,看问题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不过唐太宗有自省的执政风格,过了几天再把李靖召来,明确表示前期是有人讲你坏话,希望你不要介意,并“赐绢二千匹,拜尚书右仆射”。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中原政权历来存在边患,唐朝也不例外。及至李世民登基为帝,大唐于突厥之间的军事力量对比并也不占绝对优势。

大唐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派出数十万大军找东突厥“单挑”,李靖担任总指挥,从一个方面来看是对李靖军事才能的高度认可,可是由此就可看出李靖此时的政治处境颇为尴尬,因为队伍中,总指挥的爵位是最低的(和各分支部队的首领相比)。

此战役中,出色的军事才能使得李靖自上战场,便捷报连连,次年春更是取得了伟大的、彻底的胜利,在庆功宴上,退居二线的太上皇和现任皇帝一个亲自手弹琵琶,一个下场起舞,全国人民也都沉浸在和谐欢快的气氛中。

但是,作为前线总指挥的李靖,却像站在玻璃门外边,只能看着屋里的人亲情欢乐,自己则郁闷非常。原因在于在李靖获胜前后,有言官对他进行了“关心爱护”,罪名是“治军不严,纵容抢掠。”

李世民知道后当然表示了震怒,他召见李靖进行了深入的谈话,并“爱之欲深责之越切”的把他责骂了一顿。李靖没有申辩,连连点头谢罪,表示感谢组织的关心。

最后,李世民才拉着李靖的手语重心长说,“靖啊,我可不是隋炀帝那样的人,你看前朝也有个大将也曾大破突厥,可那该死的皇上呢,非但不能做到论功行赏,最后还把他(史万岁)杀死了,就问你害不害怕?对于你,我可是只看光明的一面的呦。”说完,世民还拍了拍李靖的肩膀以示安慰。

李世民用前朝的例子对李靖进行“生动的案例警示教育”,而且本着“有罪推定”的原则,直接强调李靖有罪,只是我李家老二宽宏大量不追究罢了,这就是千年的帝王心术“用其功,不如用其过”。

李世民存心恶心李靖的原因在这里猜测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有成绩的同志的一种关心爱护”,李靖立当时下盖世奇功,李世民有必要敲打一下李靖,避免其过分骄傲,是对这类能力很强的同志的一种保护。

第二、“对各族民众的一种关心”,曾经突厥的百姓、将领以及土地,如今已经划入了大唐的范围成为了大唐的子民。为了安抚这些“大唐家庭新成员”的不安情绪,李世民有必要对消灭突厥的主将李靖责备一番,彰显一下李世民对各民族一律平等对待的政治态度。

其实这个套路司马炎早就玩过,当时成济受贾允教唆,杀了曹髦,最后司马炎和贾允都没事,只有成济背锅,被杀给世人一个交代,不过现在换成背锅侠变成了李靖。

第三、“对政治不坚定的同志的一种帮助”。其实李靖是有政治污点的人,细细推想,这可能是精明的人有些过分精明了---李靖肯定参与了李渊的大业,但或许由于李靖“革命意志”不坚定,或许是李靖又觉得李渊不可能成功想“戴罪立功”,反正是有了思想上的反复。

但是让李靖没想到的是,李渊的胜利来得太快,李靖向大隋首都回归走到半路,大隋朝的长安已经“使人愁”了。李靖被抓后李渊准备从身体彻底消灭他,只是临行刑前,李靖一番抗辩才得以解脱,但是死罪可免,活罪却一直的受。

直到公元644年(贞观十八年),李世民要征高丽,让没有忘记试探李靖同志(也许在李世民心里李靖从来不是同志),“你一生戎马征战,为我大唐立下这么大的功劳,现在只剩下东边的高丽尚未征服,你怎么看?”活成人精的李靖回答道:“这全是您领导的好,我过去凭藉您的威望,尽了一点微薄的力量,现在虽然年老体衰,但是如果您不嫌弃,我愿意跟您一同前去”表示懂征高丽自己能随行,希望老板不要嫌弃我年纪大。

一身病的李靖,这一年他74岁。


无笔


所谓“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在古代历史上,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随便一列举就有很多,然而在唐朝时期,却出现很多明哲保身的大臣,比如今天所说的李靖就是其中之一,知进退,防止功高盖主,这才是聪明之举。

原本李靖已经立下奇功,将东突厥拿下,并且寻回传国玉玺,让李世民甚是高兴,然而中间出了一些小插曲,让这个战功变得与众不同,为何这么说呢?且待我继续详细分析。


一、李靖灭掉东突厥

突厥在古代历史上一直存在,即使是强大的汉朝也饱受突厥的摧残骚扰,对其十分不满,就是没有办法将其一举灭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大乱,突厥势力崛起,以至于在隋朝时突厥十分猖獗,敢于欺负隋朝子民,隋文帝杨坚多次派兵前往收拾,依旧效果不够显著。

后来隋炀帝杨广直接派李渊去收拾突厥,可是李渊当时实力一般,突厥动不动就是十万大军前来,李渊实在无奈,为了生存,只能俯首称臣,每次突厥来,李渊都要跪地相迎,屈辱至极。这一切李世民看在眼里,实在不爽,拥有雄才大略的李世民断然不能容忍突厥胡作非为,内心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将突厥灭掉。

后来李渊建立唐朝时,因为害怕突厥骚扰,打算将都城迁走,李世民再次反对,并且说自己可以在十年之内灭掉突厥,这句话引来李建成嘲笑,当时李建成就用樊哙十万大军灭突厥惨遭失败的事情来嘲讽李世民。

建成曰:“昔樊哙欲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秦王之言得无似之!”

李世民是个性情中人,受不了这样的委屈,当即表示自己一定要灭掉突厥,这件事情从此以后深深记在李世民心中,他经过玄武门之变登基称帝后,更是加紧步伐完成灭突厥大业,一方面是稳定国家统治,另一方面也是兑现自己当年许下的诺言。

樊哙小竖,何足道乎!不出十年,必定漠北,非敢虚言也!

好在李世民身边大将良多,李靖就是其中智勇双全的一个,在630年,李靖率领大军前往去灭东突厥,当时战况十分紧急,李世民派使者去与东突厥谈判,不料李靖来了一个突袭,让突厥措手不及。

也就是这样一个突袭,最终一举拿下东突厥,让其俯首称臣,更加有意思的是,李靖将萧皇后和传国玉玺一并带回交给李世民,李世民看看传国玉玺,又看看取得的成功,十分兴奋。

可是兴奋没有多大一会儿,又开始震怒,最后才对李靖进行金钱奖赏,赏赐其两千匹绢,没有升官,也无法升官。


二、为何李世民当时情绪变化如此快

一开始李世民表现出来的兴奋应该就是本能反应,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终于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完成,并且传国玉玺也找回来,自己的皇位更加名正言顺,此外李渊当时还出来专门表扬李世民一番,说自己传位给李世民没有传错,这让李世民内心十分开心。


可是事情一转,有人反映李靖在整个作战过程中“御军无法”,不听从李世民的安排就私自行动,这又让李世民十分震怒,这明显就是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所以李世民臭骂了李靖一顿,李靖则一言不发,安静听李世民的臭骂。

骂完之后,李世民又转念一想,好像明白了什么,他知道这个战功是李靖取得的,原本要是李靖不搞出这么一个幺蛾子,估计自己还实在难办,如今李靖弄出这么一件事情来,自己也有个台阶下,可以将这个战功化为己有,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经过深思熟虑,李世民突然明白李靖为何要这样做,明显就是故意为之,自己怎么还能处罚他呢,应该好好奖赏才对,于是对其大肆奖励一番。


三、李靖为何要这样做

处于皇帝身边,李靖自己的武将官职已经是最高级别,想要再升官已经不可能,他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这么多年,也知道东突厥一战对李世民而言意味着什么,所以自己应该聪明一些,不能抢了李世民风头。


想清楚这些后,李靖才故意弄出一个小插曲,让其余人员觉得李靖确实犯错,从而将功劳归于李世民,自己后退一步,虽然可能被李世民当时骂一顿,但是他明白李世民的聪明程度,一定会清楚自己的良苦用心。

果然,最后李世民看明白了李靖的良苦用心,李靖也因此得以善终,一生享尽荣华富贵,还蒙荫子孙后代,实在是明哲保身的典范之举,值得后人不断学习研究。


结语

君臣之间的相处,更是聪明才智之间的较量,一个大臣只有懂得功成身退,不要妄自菲薄,盲目自大,才能够保住自己小命,留住一个家族的繁荣昌盛,倘若居功自傲,最后的下场一般都很糟糕,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哲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