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產!跨界轉產!山東A股“口罩生產大軍”序列猛增

經濟導報記者 韓祖亦

  疫情當下,口罩、防護服、手套等防護用品仍有較大缺口。作為山東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上市魯企競相行動起來。

  除原本從事醫療器械、防護業務的企業加緊生產,乃至啟動擴產計劃、上馬新生產線外,一些原屬其他行業的上市魯企,也紛紛“跨界”轉產,加入“口罩生產大軍”。

3月便可投入試運行

  作為醫療器械龍頭企業的藍帆醫療(002382)於11日宣佈,因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公司擬自籌資金,提前啟動可轉債募投項目之一的“第三期年產20億支丁腈手套項目”建設。

  經濟導報記者瞭解到,該項目原定於可轉債募集資金到位後啟動建設,位於公司健康防護產業園內,廠房和公用工程已和第二期的20億支丁腈手套一起配套建設完畢。因此,本期項目只需在現成的廠房內進行生產設備的建設安裝。

  同時,藍帆醫療還擬新增投資、建設醫療及防護產品新項目,包括“2億隻/年醫用口罩項目”“消毒殺菌類醫用防護產品項目”和“6000萬副/年手術手套項目”,項目投資金額合計1.66億元。

  其中,“2億隻/年醫用口罩項目”總規劃年產2億隻口罩,包括醫用N95口罩0.5億隻、醫用外科口罩1.5億隻。正常情況下,按照投資2000萬元/年銷售額1.38億元核算,預計8個月回收成本。但在當前抗擊疫情的特殊時期,預計項目的銷售額將大幅增加、回收期將大大縮短。

  值得注意的是,該項目建設一期初步確定為30天,計劃採購一臺設備,年產0.5億隻一次性口罩,預計3月便可投入試運行。

  同時,英科醫療(300677)也於日前透露,公司將加快生產線建設,並將當前有限產能優先確保國內市場的供應。“預計2020年公司將有20條丁腈雙手模生產線陸續建成投產,新生產線投產後將釋放超過約60億隻/年丁腈手套的產能。”

  11日晚間,華仁藥業也宣佈,面對醫療防護物資嚴重短缺的局面,公司全資子公司青島華仁醫療用品有限公司擬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目前的淨化廠房中改建醫用口罩生產線,用於生產醫用防護口罩生產線(N95)、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等醫療防護用品。建設規模為年產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4600萬隻、醫用防護口罩(N95)2500萬隻。

行業外企業轉產加入

  不僅僅是“對口”的醫療器械企業,其他行業的上市魯企也積極參與進來,主動轉產。

  其中,華紡股份(600448)7日在投資者關係平臺上表示,按照濱州市政府關於做好當前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要求,公司臨時轉產部分產能生產民用口罩。現正在緊張生產中,日產量已達2萬隻。

  3日後,華紡股份更進一步,宣佈結合公司市場發展需求,擬在華紡工業園區內建設無菌車間生產醫用口罩及防護服,生產車間面積1500平米,自籌資金1000萬元用於投資建設,建設週期3個月。“截至目前,公司所在地濱州尚無一家醫用口罩和防護服生產企業,該項目投產後,可解決當地部分醫療機構的需求。”

  華西證券在研究報告中表示,從整體來看,醫用口罩生產技術壁壘不高,主要瓶頸在於醫用資質和原材料供應。“口罩的自動生產線採用成卷的無紡布,自動切割成口罩的外形,疊壓後焊接耳帶,經過消毒等程序包裝成品,全過程均為全自動化。醫用外科口罩需要的原材料包括無紡布、熔噴布、濾材、環氧乙烷滅菌、紙塑包裝材料、耳帶等,原材料準時供應和人員到位,是決定目前產能恢復率的重要因素。”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為解決這一瓶頸,作為醫用氨綸重要供應商的泰和新材(002254),也已開足馬力生產,千方百計保障口罩生產所需原料供應。

項目投資風險可控

  那麼,若疫情結束後,企業新上的產能,是否有足夠的市場需求呢?

  從口罩產能上看,我國是世界最大的口罩生產國和出口國,年產量約佔全球的50%。近年來,中國口罩產量由2011年的25億隻增至2018年的45.4億隻。

  “但過去各年產量長期大大超過國內需求量,如2011年總需求量約10億隻,因此口罩大量出口。近年來由於霧霾凸顯以及人們健康衛生意識增強,口罩需求量快速增長,至2018年需求量約40億隻,呈階梯式增長。”華紡股份表示。

  “基於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市場對醫療防護用品如口罩、醫療及防護手套、消毒類產品等需求量大幅增加、供需存在明顯缺口,且預計未來將持續一段時間。同時受美國流感、非洲埃博拉病毒等疫情影響,對手術手套的需求量激增,在全球範圍內均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且預計未來將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在藍帆醫療看來,鑑於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已表態,疫情過後將對企業生產的符合標準的富餘口罩進行收儲,所以公司投資口罩項目的風險是相對可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