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韩祖亦
疫情当下,口罩、防护服、手套等防护用品仍有较大缺口。作为山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上市鲁企竞相行动起来。
除原本从事医疗器械、防护业务的企业加紧生产,乃至启动扩产计划、上马新生产线外,一些原属其他行业的上市鲁企,也纷纷“跨界”转产,加入“口罩生产大军”。
3月便可投入试运行
作为医疗器械龙头企业的蓝帆医疗(002382)于11日宣布,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公司拟自筹资金,提前启动可转债募投项目之一的“第三期年产20亿支丁腈手套项目”建设。
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该项目原定于可转债募集资金到位后启动建设,位于公司健康防护产业园内,厂房和公用工程已和第二期的20亿支丁腈手套一起配套建设完毕。因此,本期项目只需在现成的厂房内进行生产设备的建设安装。
同时,蓝帆医疗还拟新增投资、建设医疗及防护产品新项目,包括“2亿只/年医用口罩项目”“消毒杀菌类医用防护产品项目”和“6000万副/年手术手套项目”,项目投资金额合计1.66亿元。
其中,“2亿只/年医用口罩项目”总规划年产2亿只口罩,包括医用N95口罩0.5亿只、医用外科口罩1.5亿只。正常情况下,按照投资2000万元/年销售额1.38亿元核算,预计8个月回收成本。但在当前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预计项目的销售额将大幅增加、回收期将大大缩短。
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建设一期初步确定为30天,计划采购一台设备,年产0.5亿只一次性口罩,预计3月便可投入试运行。
同时,英科医疗(300677)也于日前透露,公司将加快生产线建设,并将当前有限产能优先确保国内市场的供应。“预计2020年公司将有20条丁腈双手模生产线陆续建成投产,新生产线投产后将释放超过约60亿只/年丁腈手套的产能。”
11日晚间,华仁药业也宣布,面对医疗防护物资严重短缺的局面,公司全资子公司青岛华仁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目前的净化厂房中改建医用口罩生产线,用于生产医用防护口罩生产线(N95)、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等医疗防护用品。建设规模为年产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4600万只、医用防护口罩(N95)2500万只。
行业外企业转产加入
不仅仅是“对口”的医疗器械企业,其他行业的上市鲁企也积极参与进来,主动转产。
其中,华纺股份(600448)7日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表示,按照滨州市政府关于做好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要求,公司临时转产部分产能生产民用口罩。现正在紧张生产中,日产量已达2万只。
3日后,华纺股份更进一步,宣布结合公司市场发展需求,拟在华纺工业园区内建设无菌车间生产医用口罩及防护服,生产车间面积1500平米,自筹资金1000万元用于投资建设,建设周期3个月。“截至目前,公司所在地滨州尚无一家医用口罩和防护服生产企业,该项目投产后,可解决当地部分医疗机构的需求。”
华西证券在研究报告中表示,从整体来看,医用口罩生产技术壁垒不高,主要瓶颈在于医用资质和原材料供应。“口罩的自动生产线采用成卷的无纺布,自动切割成口罩的外形,叠压后焊接耳带,经过消毒等程序包装成品,全过程均为全自动化。医用外科口罩需要的原材料包括无纺布、熔喷布、滤材、环氧乙烷灭菌、纸塑包装材料、耳带等,原材料准时供应和人员到位,是决定目前产能恢复率的重要因素。”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为解决这一瓶颈,作为医用氨纶重要供应商的泰和新材(002254),也已开足马力生产,千方百计保障口罩生产所需原料供应。
项目投资风险可控
那么,若疫情结束后,企业新上的产能,是否有足够的市场需求呢?
从口罩产能上看,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口罩生产国和出口国,年产量约占全球的50%。近年来,中国口罩产量由2011年的25亿只增至2018年的45.4亿只。
“但过去各年产量长期大大超过国内需求量,如2011年总需求量约10亿只,因此口罩大量出口。近年来由于雾霾凸显以及人们健康卫生意识增强,口罩需求量快速增长,至2018年需求量约40亿只,呈阶梯式增长。”华纺股份表示。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市场对医疗防护用品如口罩、医疗及防护手套、消毒类产品等需求量大幅增加、供需存在明显缺口,且预计未来将持续一段时间。同时受美国流感、非洲埃博拉病毒等疫情影响,对手术手套的需求量激增,在全球范围内均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且预计未来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在蓝帆医疗看来,鉴于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已表态,疫情过后将对企业生产的符合标准的富余口罩进行收储,所以公司投资口罩项目的风险是相对可控的。
閱讀更多 經濟導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