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安華,低調樸實的平凡英雄

吳安華,低調樸實的平凡英雄

紅網時刻2月12日訊(記者 劉丹 陳亞男 通訊員 羅聞)平日話不多,卻總能一語中的,直揭院感防控漏洞;身體不算好,但遇到突發公共衛生應急事件卻總是衝鋒在前,盡忠職守甚至力挽狂瀾。

頂著中華預防醫學會醫院感染控制分會主任委員、中國感染控制雜誌主編、湖南省醫院感染管理質控中心主任等一系列“大咖”頭銜的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教授吳安華,在這場全民關注、波及全球的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戰役中,從獨自出徵武漢的車票在全網刷頻,到各路媒體爭相採訪報道,再到登上央視直播解讀防控形勢,猶如“全民英雄”一般出現在聚光燈下,卻始終秉承著“高調做事、低調做人”的優良品格,骨子裡體現出一名共產黨人的堅毅和謙遜。

說吳安華是“全民英雄”,但他更像是一個低調樸實的平凡英雄。因為他是個言語不多、低調沉默、不事張揚的人。接受媒體採訪時,他的聲音低沉沙啞、話語樸實得沒有一點“光彩”。

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多加班,多看病人,多解難題”,這是一個長期從事醫院感染控制事業的醫者,“不拋棄,不放棄”的堅韌品格與高尚醫德的最真實註解。

吳安華和他的團隊,每年要臨床會診3000多例病人,他親自上陣會診近千例,協助各科室病房解決高危病情,救病人於危難,沒有“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是不可想象的。

很多時候,他們必須如神兵,似天降,要達到快速出動、手到病除,甚至迂迴作戰,不獲全勝不收兵的決勝效果。

吳安華不記得有多少個深夜零點過後,人剛睡著,枕旁的電話就如衝鋒號一般響起,病房告急,病人告急,他就得迅速起床趕到病房或急診室,與醫護人員一起與猙獰的死神搶時間,爭速度,容不得有半點閃失和疏忽。

感染控制其實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它保護的不僅僅是一個病人,而是包括醫務人員在內的所有人的安全。吳安華和他的團隊每天就是和一些肉眼見不到的細菌、病毒、真菌打交道。

他們常說“院感無小事”——凡是涉及患者與醫務人員安全的事兒始終都是大事,原因明確的要及時控制,預防再次發生;原因不明確的要追究到底,儘量找到原因,同時及時採取有關預防控制措施,儘快撲滅疫情。

時間回到1月21日13時,農曆臘月二十七,彼時大多數國人還在為即將到來的鼠年春節做準備。而年近六旬的吳安華卻在接到上級部門的派遣後,獨自一人登上了前往武漢的G404次高鐵。

吴安华,低调朴实的平凡英雄

這一天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聞在媒體掀起第一波“小高潮”的日子。疫情籠罩下的武漢,瞬間成了人們避之不及的地方。

在全國上下對疫情尚不明確的情況下,作為湖南首位北上援鄂的專家,吳安華的車票被同事轉發朋友圈後,網友們紛紛點贊“最勇敢的逆行”,為他加油祈福。

其實吳安華的身體一直不是很好,2009年曾因心梗做過3個支架,需長期服用抗凝藥物,但他總是把搶險救人放在第一位。1998年洪災、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2014年埃博拉抗疫和之後的抗擊禽流感疫情,他都主動請纓前往災區參加救治工作或坐鎮大後方指導,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有著豐富的經驗。

身為此次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國家衛建委專家組成員,吳安華一下高鐵就被叫去開會,“我本來以為幾天就可以回家的,背了個小包就出發了。但瞭解到發病人數在持續增加,我知道了事態的嚴峻。”

隨之而來的是武漢封城,街頭猶如宵禁一般到處看不到人。之後的每天他都像個陀螺一樣高速運轉,被派駐到武漢中南醫院和肺科醫院隔離重症監護病房、隔離病房、發熱門診查房和指導感染防控工作及醫生個人防護工作,與專家組成員一道討論制定醫療機構內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往返武漢各地為國家醫療隊和各省醫療隊隊員培訓感染防控和醫務人員個人防護知識。最多的一天6場培訓,跑了270多公里,常常半夜十一點還在開會,年夜飯也只能在食堂簡單對付。

他說:“大家都是‘舍小家為大家’,我們只有確保醫護人員百分之百學會防控知識,才能讓他們上前線。希望通過我們的工作,為戰鬥在一線的醫務人員建起一道安全防護牆。”

這是吳安華的樸素心願,為了這一心願能得以實現,他用5天時間完成了對近30支醫療隊、近4000人的崗前培訓。

吳安華此行牽動人心,但臨行前他卻沒有告訴身邊的任何人,甚至包括愛人和科裡的同事,一方面任務緊急容不得耽擱,另一方面也是不想讓他們擔心。

湘雅醫院感染控制中心主任黃勳表示,早晨還在和他一起查房,中午他餓著肚子就去了車站,“我們的這位老主任平時為人低調、細緻,是出了名的‘老好人’,只要哪裡有需要,他總會衝在最前面”。

妻子李鳳雲是看到朋友圈的車票後才知道丈夫要出征武漢的,“當天回家後,妹妹也證實了他簡單回來收拾了行李,應該是走得比較急。但這是他的工作,放心不放心都得去,所以我都習慣了。這是醫生的擔當,也是我們湘雅人的擔當。”疫情暴發到現在,李鳳雲一直不敢主動給丈夫打電話,因為她知道丈夫很忙,所以只能每晚等他回到駐地彈個視頻。丈夫的敬業精神,令李鳳雲很是佩服。

吳安華在日誌中寫到,“穿行於武漢街頭,暢行無阻,路上車少、幾乎無人、門店歇業。靜靜的武漢,沒有硝煙的戰場,各路醫療大軍,源源不斷逆行而來,感人、感謝!”前些天,大學同學、東部戰區總醫院呼吸重症科趙蓓蕾教授來漢支援,兩位同窗在這個特殊的時期為抗疫並肩作戰,指導重症病例搶救,引來同學們關心和鼓勵的同時,也讓他們彼此備受鼓舞。

“現在武漢的疫情仍不容樂觀,我們就是想它什麼時候能爬到頂點,什麼時候能出現拐點。而我們的目標就是把病人救過來,他們治癒出院,就是對我們全力付出的最大褒獎!”

寫在最後

100多年前,革命黨人在武漢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也由此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了民主共和國。

100多年後的今天,武漢成為了這場抗疫戰爭的源頭,形勢極為嚴峻。但正因為有吳安華等一大批“逆行專家們”的幫助和指導,加上全民眾志成城,勝利終將實現。

英雄不在高高的山上,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或者選擇奔向人群。他們“向死而生”,我們謳歌頌揚。

這恰如其分,也正當其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