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热成像测温需求激增,智慧安防的疫情大考步步逼近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张慧娟)2020年开局,安防行业遭受大考。突然爆发并迅速蔓延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面前,严格的防控措施是这场战“疫”的关键。传统安防企业和AI独角兽迅速行动,构筑起新挑战下的护城河。

热成像体温测试系统背后的角力

随着各地进入复工返程高峰,防控迎来更大挑战。多个城市的人流密集区域,包括机场、地铁、火车站等,都陆续上马“红外热成像体温测试系统”。

目前的人体测温预警方案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快速布控筛查方案,一种是手持体温筛查方案。

对于人流量较大的单个站点或出入口,适合第一种方案,在本地快速布设组网的热成像测温摄像机,通过计算机上的报警管理软件进行人行通道的测温监测和实时报警。能够通过非接触方式检测人体温度,简捷、安全、直观、准确地查找、判断人员是否存在体温异常现象。第二种手持测温筛查方案,适用于机动灵活地对筛查目标进行实时检查,可用于人工手持巡查,或是搭配三角架进行定点检测(如架设在单个通道)。

关于测温,海康威视与大华都有相关的设备。结合视频分析平台,通过历史数据回溯、数据分析等功能,为追溯疑似患者、亲密接触人员提供了视频数据支持。

海康威视的热成像体温初筛方案有±0.5℃(无黑体)和±0.3℃(带黑体)两种精度可选,能够应对用户对不同场景下的效果需求、布控需求。

红外热成像测温需求激增,智慧安防的疫情大考步步逼近

大华则是热成像+黑体的方案,可实现±0.3℃高精度。方案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人体测温双目摄像机(自带声光报警)+高精度人体测温黑体;第二类是通关道闸测温筛查,能够实现对过检人员进行身份核验和体温测量双项验证;第三类是对人员未戴口罩进行筛查,主要由普通相机+后端IVSS设备进行实时检测。

这里需要补充一下,黑体相当于一个恒温目标,安装在摄像机的视野中,热像仪搭配黑体进行实时校准,并以此为基准实时进行测温校准,以达到人体测温精度在±0.3℃的要求。

据了解,突然爆火的红外热成像体温测试仪,使很多企业的订单已经处于爆仓状态。测温仪有望像人脸识别等设备一样,成为人流密集场所标配。

AI独角兽也在迅速应战。

商汤科技利用人脸识别算法和热成像智能测温技术,推出了“AI智慧防疫解决方案”,主要包含区域通行模块和出入口通行模块。区域通行模块由星云系列智能边缘节点SenseNebula-M、热成像摄像机、黑体和智能管理系统组成。出入口通行模块,包括SensePass Pro人脸识别测温一体机、SensePass Pro人脸识别高精度测温闸机、SenseID 030人证核验测温一体机,将人脸识别、无感测温与无感通行结合,可快速识别人员信息并测温登记,同时提供后台记录,一旦发现异常,可智能分析,便于管理。

旷视基于灵探、洞鉴系统,提出了“人体识别+人像识别+红外/可见光双传感”的创新解决方案,通过前端红外相机鉴别人流中的高温人员,再根据疑似发烧者的人体、人脸信息,通过ReID(行人再识别)技术,辅助三站一场(火车站、汽车站、地铁站、机场)等高密度人员流动场景下的工作人员快速筛查体温异常者,实现非接触密集型人流 AI 辅助温感解决方案,解决疫情平稳后在开放场所的通行效率与可控度。据了解,在识别疑似发热对象的基础上,旷视尝试通过模型计算“共情关系”,识别与疑似发热对象有密切接触的高风险对象,并进行识别、预警与追踪,为疫情控制中最难识别的“间接被传播对象”提供重要线索。

当下在封闭的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已经成为必须,这对写字楼、办公室等区域的人脸识别门禁及考勤系统提出了新挑战。商汤方面透露,在佩戴口罩情况下,露出50%鼻梁时通过率可达85%。同时,还可设置对口罩进行识别,规范员工必须佩戴口罩进入办公区。旷视也针对戴口罩遮挡进行了专项模型优化,即便在口罩和帽子大面积遮挡人脸的情况下,系统也能帮助工作人员快速筛查通行人群。

红外热成像测温需求激增,智慧安防的疫情大考步步逼近

疫情对智慧安防、智慧城市建设的三大启示

从2016年开始,智慧安防开始从最初的公安警务,向交通、社区等其他行业或场景延伸。2017年,AI开始进一步渗透安防行业。

回望过去的一年,安防企业内有经济下行压力,外有国际贸易摩擦阻力,智慧安防在实际的落地过程中困难重重。但谁能想到,进入2020年,在举国上下遭遇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考验的同时,智慧安防遇到了第一个强需求的场景。

2020年,会有越来越多的传统安防企业,打破边界,从内生走向外化。

在安防领域,信义科技绝对占有一定分量,深耕安防22年,该公司于2018年1月成为广电运通控股子公司,可以说是广电运通在公共安全产业领域的核心实施主体。今年春节期间,信义科技积极响应疫情防控需求,保障2400多台视频门禁机及60000余路视频监控设备正常运行,实时守护深圳市龙岗区三百万居民安全。

本次新冠病毒疫情突然爆发,恰逢中国的新春佳节。政府管理面临数十亿人口春运的大迁徙冲击,同时兼顾疫情人口的控制与监测,

对政府城市管理过程中涉及的智能、高效、精准、便捷、无接触都提出了全方面的考验。

在与广电运通副总经理、深圳信义科技董事长罗一明就以上问题交流时,他分享了对于智慧安防、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些思考:

启示一:此次疫情事件的发生,将会进一步引发公共安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新定位,过去的城市安全更多关注传统安防,未来卫防(卫生、疫情防控)也同等重要,智慧城市的建设必须关注城市全系统安全。

启示二:此次疫情事件的爆发,将会带动未来智慧城市从关注宏观环境安全问题转向“既关注宏观环境、又关注微观结构”的新型智能城市安全业态。传统安防的感知系统,主要感知人感官所能及的“听、看、触”等数据,关注人体之外的宏观环境安全需求或事件。本次疫情事件的发生,将引发更多对人体影响的安全需求,带动城市安全感知系统增加考虑对超出人类感官功能范围的数据的感知需求,如卫生防疫就有对红外成像、超声成像、空气构成、水质状况等数据的感知需求。未来的智能城市全市系统,不仅仅是防控宏观环境的安全问题,而且必然是“以人为中心、构筑覆盖宏观环境和微观结构”的多维全方位安全防控系统,将会带动一波人工智能和传感器的技术革新浪潮。

启示三:此次疫情的发生,将会带动未来智慧城市向远程化、无人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近段时间的疫情防控宣传,让“接触传播疾病”深入人心,颠覆了老百姓“共餐、共用”的传统认知,也对人群聚集的危害有了全新认识。诸如车站、机场、银行、医院、超市、餐厅、校园等传统人群聚集的场所,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无人化、智能化、远程化的无接触服务。

罗一明表示,智慧城市最根本的任务是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让政府的决策科学、精准、高效,另一个是让市民感受城市的快捷、便利,有幸福感。这与广电运通的企业使命不谋而合:以创新的科技便利人类生活。

不过,需要承认的是,城市智慧化的第一步——数据汇集尚未有城市真正做到,数据孤岛普遍存在,数据仍然无法互联互通,距离“智慧”还有很长的距离。

红外热成像测温需求激增,智慧安防的疫情大考步步逼近

广电运通城市安全计算平台

多模态生物识别是必然趋势

随着安防步入新时代,加载了生物识别技术的智慧安防,已广泛应用到智慧公安、智慧城市、智慧教育、智慧金融等各个领域。

此次疫情事件已显示出了单一生物识别的应用局限性:全民带口罩,单一的人脸识别技术无法解决识别的问题;指纹等接触式的识别手段存在传播病毒的潜在风险;虹膜识别也因为佩戴护目镜而产生识别偏差。基于单一生物特征识别的身份识别技术在这场防疫战中显现出了它的乏力。

未来,唯有把人的多个身份特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对人的准确识别,使得身份认证及识别过程更加安全,是未来生物识别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

多模态生物识别融合人脸、指纹、静脉、虹膜、声纹、步态等,通过其中的两种或多种生物特征,能够进行身份识别、验证及判断,应用场景更为广泛。

针对疫情下不同场景要求的安全级别,声纹识别、步态识别技术等非接触式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与其它生物识别技术相结合,可有效解决身份识别问题,杜绝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病毒传染的风险。

罗一明以融合人脸识别和声纹识别的多模态身份识别为例,一方面人脸数据和音频数据可以丰富场景数据,让识别更为精准。同时,声音通过空气传播途径,不受口罩的影响,用户也无需接触设备终端,有效避免了疫情情况下的病毒传染风险。在人脸识别受限的情况下,声纹识别能够保障工作的正常开展。广电运通从钞票的“身份识别”,发展到对人的多模态身份识别,正致力于用多模态身份识别系统赋能各行各业,解决各行业的身份识别问题。目前,已经研发出多模态智能视频终端平台,该平台搭载安全可控的芯片和系统,兼容各种应用场景下的人脸、指纹、静脉、虹膜、步态、SIM卡、蓝牙、APP、二维码等多模态身份识别,为构建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治理知识图谱系统奠定了数据基础。

视频监控走向AIoT化

目前,许多安防产品已在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诸多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例如视频监控、门禁、防盗报警、楼宇对讲等。尤其是视频监控类设备,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正发挥着重大作用,不论是城市社会治安管理还是在城市应急管理、智能交通管理等应用中,都是核心支撑。

未来,视频监控设备作为视觉感知系统的属性将不断被加强,从单一设备成为网络节点,同时,智能监控设备的AIoT化,将促使安防行业的边界不断跳出传统领域版图,整个市场的容量增加也会给每个企业带来新机会。

目前,很多安防企业已经开始向AIoT领域渗透,延展到更为广泛的行业智慧应用领域。相对于传统安防市场,AIoT高度场景化,碎化片、长尾化的属性更加明显,差异性需求更强烈。同时,新兴应用也将越来越多地延伸至细分的AIoT场景,安防企业可以通过摄像头叠加AI能力,通过可定义的软件满足用AIoT场景用户的差异化需求。

未来,随着AI+安防的深度结合,一方面,企业自身的护城河得以巩固,另一方面,通过技术的不断创新、经验的不断积累,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守护国家的公共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