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員工”受矚目:戰疫中企業的創新互助

疫情衝擊下,許多行業正經歷著一場“倒春寒”,所幸困厄之中更見團結與勇氣。國家地方政策馳援,企業積極自救互助,更有情勢倒逼出的創新,“共享員工”正是其中之一。

“最壞的打算,就是沒有任何營業的現金進賬。”西貝董事長賈國龍的一番話,讓他成為餐飲界的另類“網紅”,也讓很多中小企業的生存焦慮進入大眾視野。

牽一髮而動全身。大眾自我隔離,被迫切斷了經濟流通的渠道,企業只能有出無進。清華、北大聯合調研的995家中小企業中,67.1%的企業現金只能維持2個月,其中最大的壓力來自員工工資。

共享員工,分擔的就是這一部分壓力。


閒得慌?一起忙起來

疫情期間,市場需求劇烈變化,傳統線下餐飲行業衝擊較大,幾乎無人問津;新零售和物流行業卻天天雙11,忙到飛起。這為“共享員工”創造了土壤。

“雲海餚員工,盒馬歡迎你!”2月3日晚,新零售品牌盒馬鮮生髮布公告,雲海餚、青年餐廳的部分員工可以來盒馬上班,盒馬將支付相應的勞務報酬。西貝的董事長也透露有1000多名員工去盒馬臨時上班了。以此為開端,跨界的共享員工紛紛湧現。

2月5日,京東7FRESH發佈“人才共享”計劃,邀請歇業的服務業人員臨時加盟。

2月6日,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推出“藍海”就業共享平臺,各地的餐飲商戶可以在平臺上統一為員工報名,就近成為蜂鳥藍騎士。

2月7日,蘇寧物流發佈“人才共享”計劃,也為那些工作受到短暫影響的人群提供分揀、包裝、運送等崗位。

2月8日,聯想集團發佈“共享人才計劃”,位於武漢、合肥、深圳、惠陽、成都五地的工廠,面向不具備防疫抗毒能力的小型工廠及中小企業,提供短期工作機會,同時配備充足的防護用具及清潔消毒用品,以保障大家的健康。值得一提的是,共享員工普遍出現在零售物流行業,這算是製造業的先河。

……

共享員工的隊伍逐漸壯大起來,拿第一個吃螃蟹的盒馬為例,餐飲、酒店、影院、百貨、商場、出租、汽車租賃等32家企業陸續加入進來,截至2月10日,已有1800餘共享員工正式上崗。


共享的資源,共擔的風險

對於盒馬、阿里、京東、聯想集團這類招募方來說,他們資源體量相對雄厚,能夠為臨時員工提供相應的工作培訓、清潔消毒的安全環境,同時也能緩解商超、物流目前急缺人手的狀態,使得資源隨著市場需求流動起來,更好地維繫疫情期間大眾的日常需求。

更重要的,它為停工企業支付了一部分員工的勞務報酬,能夠有效減少現金流壓力,為中小企業創造緩衝機會,以順利挺過疫情的影響。

共享員工內核說起來並不新鮮,但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靈活應用,卻需要企業間較好的開放性、創新性、合作性。

這背後,其實也存在著相當的法律和商業風險。

據採訪,盒馬與“租用”的員工之間簽訂了“勞務協議”;被“租用”員工的勞動報酬,由盒馬向西貝等企業支付,並不直接支付給員工。而盒馬與西貝之間是否簽署協議尚不清楚,這也帶來了很多擔憂:西貝等企業這一行為算勞動派遣嗎?共享期間,臨時員工與盒馬等企業是否存在勞動關係?誰來為員工交社保?

部分行業為共享員工投入的成本也不低。對處在製造行業的聯想集團而言,它提供電腦、服務器、手機組裝、包裝等臨時工作機會,這類事情有一定的專業度,更要求熟練度。“理論上一個月成為熟練工,一個月幹活,疫情如果下去了,再一個月工人就走了。”


歸根結底,特殊時期每一個經濟鏈條中的企業都承擔著風險,面臨或大或小、或長遠或迫近的損失。這種共享員工能起到的作用雖然有限,也未必能成為未來發展的主流;但它走紅的背後,展現的是中國企業強大的責任感——風險中勇敢承擔自己的專業責任,尚有餘力時伸出援手紓解社會,困厄中不斷尋求破題的創新路徑。

正因為有這種責任意識在,所以企業總是能夠在競爭中合作,在超越的同時並肩向前,在市場淘洗中打磨秩序與規則,最終與社會一同渡過當下難關,迎接春暖花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