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不是父母的目的,如何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避免犯错呢?

李新仁


有的时候,父母确实有能力为孩子改变环境,以减少孩子犯错误的机会,这应该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办法,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事。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家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后,都会拿起手机玩游戏。我把他的行为归咎为他不够自律、贪玩,抵抗不了诱惑,还给他讲了一些大道理,想让他认识到看手机的危害,希望他能够做到自我控制与自我管理。

但是,第二天他回家后,还是会习惯性地拿起手机。这期间,我们召开了家庭会议,对玩手机的时间进行了限定,有了规则之后,孩子的行为有所规范,但还是会在我因为忙碌而无暇关注他的时候,出现超时的现象。

后来,我决定改变一下环境,在他回家之前,把手机藏在一个抽屉里,起初,我以为他会反抗,会不适应,会歇斯底里,也做好了与他对弈的准备。

然而,我错了,他回到家后,看到手机没有放在平常的位置,只是问了一句:“妈妈,我的手机呢?”

我说:“因为有时间限定,所以妈妈先放起来了,你先看会儿书,到了规定的时间再看。”

“好的。”我没有想到,他居然很平静地答应了。

与此同时,我还用过另外一个方法,每晚定时关网,这个方法也很有效。

这件事给了我一个启发,孩子都是向好的,有的时候“简单粗暴”的办法也很管用,这大概就是环境的影响力吧。

同样的,如果你的孩子喜欢把柜子里的衣服翻乱,最有用的办法就是把柜子锁起来。如果你的孩子不想让别的孩子玩他最喜欢的玩具,最有用的办法就是在别的孩子来之前,把玩具藏起来。如果你的孩子在房间的地板上拍皮球,影响了楼下邻居的休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皮球拿走。

这种办法也许不适应于所有的情形,但有的时候确实很好用,这是一种提前、主动改变场景的方法,当你在讲大道理或订立规则的时候都不太有效的时候,不妨试试这个方法吧。

我是@百合妈妈读心理,育儿达人,多平台签约作者,我只写有温度的育儿文章,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关注、转发、赞赏!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


百合妈妈读心理


想起小时候爸爸对我们的教育,对我和对我哥、弟是不一样的,这大概是男孩女孩的不同的。


小时候,如果我犯错(哪怕不是我主动犯错),只要参与了犯错的事件中,我爸永远都是批评我的,我觉得很委屈,辩解说是因为别人先骂(打)我,我才还嘴(手)。但是爸爸对我说,他们的错误他们的爸爸妈妈会去教导,我只能教导你。然后慢慢问我,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经过,我做了什么,问我做得对不对?为什么不对?让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给我建议,以后该怎么做。但是对我哥和我弟就不一样。有次我要玩积木,我哥在玩别的,他看见我玩积木,立马过来抢,我不给,然后就打起来。我哥用积木狠狠打我的头,流了好多血。我爸爸一看到,立马跑过来,狠狠的打我哥,我哥跑,他就追,直到我哥掉进一个坑里去,也不理,就回家了。我弟就更悲催,因为跟成绩不好的同学逃课一下午,被我爸知道后,用鞭子打到路都要走不了,我妈和我奶奶求他好就才不打(我弟一直哭着说再打就死了),但是晚上不给吃饭,不给睡觉,一直在门口站着,也不让任何人给吃的。从此以后,我弟弟再也没有类似情况发生。


当然,以前的小朋友意志力很强大,可能也因为家里的孩子多,父母经常有着死了你还有几个之类的话,所以也不会跳楼自杀什么的。可现在不一样了,因为孩子比较金贵,父母从小就是宠着长大的,所以随时可以威胁父母,玩失踪甚至自杀的。所以在孩子犯错时,一定要好好跟孩子聊。不要责怪,也不要打骂,跟他分析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这三个环节中,他做得对的,表扬,做得不对的,批评,并告诉他如果怎样做会更好。切记暴跳如雷,臭骂爆打一顿,孩子需要尊重;如果父母都不相信他,不分青红皂白就骂,甚至讽刺,孩子就觉得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相信自己,世界上还有可相信的人吗?做孩子的敌人容易,但是做孩子的朋友太难了,所以希望所有的父母从小就学会做孩子的朋友。


秋雨梧桐语


先给你推荐本书,然后在告诉你,我看这本书的感受。

这本书叫《正面管教》,作者是美国杰出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简·尼尔森。

她是7个孩子的妈妈,18个孩子的奶奶和外婆。《正面管教》自1981年第一次出版以来,成为了美国教育孩子的黄金教科书,后来被翻译成了16种语言,在全世界销售进千万册,如果你现在作为孩子的父母,或者将成为父母,那么恭喜你,看到了这条回复,因为我觉得这本书真的有必要去读读,看看。

好了,回到书中说的,

让孩子有效的避免犯错,让孩子愿意与我们合作其实是有技巧的。简尼尔森说我们应该想一想,自己在做的事情是要赢了孩子,还是要“赢得”孩子?

我们在家里的很多做法其实都是为了赢了孩子,甚至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我们都在后面监视着,为了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和节奏把事情做完。那当他该和牛奶还是吃面条,该怎么做作业,该上哪里的大学,该和谁结婚等等都要我们说了算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想要赢了孩子。

如果我们想要赢,孩子就一定会输,如果孩子是输家,那就只有两种结果,要么反叛,要么盲目顺从。

而“赢得”孩子,是我们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彼此,让孩子真心与我们合作,接受我们的鼓励和帮助的同时,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要“自尊”不要“他尊”

在前面的讲述中,我常常提到尊严,尊重,自尊。因为孩子懂得自尊,是学会“自立”的第一步。

为什么阿德勒说不能表扬也不能批评,为什么我们不提倡惩罚和控制,就因为一旦孩子觉得自己的自尊取决于外在的他人的评价,那孩子就会成为一个讨好者,或者总是去寻求别人的认可。他们会很快学会观察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而不是学会自我评价与内省。这样培养出来的是“他尊”而不是自尊。

真正的自尊是让孩子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我们为孩子做得最有益的事情是教会他自我评价,而不是依赖于别人的赞扬。

允许孩子经历失败,在问题出现的时候学会怎么自己去解决,这将让他们受益无穷,将来才能自如的面对人生中的跌宕起伏。

赢得孩子的4个步骤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是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呢?简·尼尔森教给我们实际操作中采用4个步骤。

第一步,表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误解,我们需要主动去向孩子核实一下,自己的理解对不对。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就更愿意为我们敞开心扉。

第二步,表现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同情不代表我们要认同并且宽恕孩子错误的行为,这只意味着我们对孩子的感受也是感同身受的。最好我们能告诉孩子,爸爸小时候也有过类似的行为和感受。

第三步,与孩子沟通交流。把我们的想法告诉孩子,比如你做的哪里不对,为什么不对之类的。

第四步,引导孩子去解决问题。问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同样问题有什么想法,我们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直到达成共识。

其实这4个步骤实施起来非常的简单好用,我们来举个例子:

话说女儿放学回到家,抱怨老师在全班面前批评了自己,妈妈听完插着腰,以一种指责的口气问说,老师不会无缘无故批评学生的,你到底干啥好事儿了?你打算怎么办?女儿很不高兴,气冲冲的对妈妈说,我不打算怎么办,我没什么可做的。

这个时候妈妈想起了我们说的“赢得合作的4个步骤”于是她换了一种态度和女儿说:“我敢肯定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你,让你觉得非常丢脸。”你看,这是第一步,表达理解。

“我记得我上小学4年级的时候,也有一次因为站起来削铅笔,老师也当着全班的面批评了我,我也觉得又丢脸又生气。”这是第二步,表达同情而不是宽恕,最好能告诉孩子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

女儿这时感兴趣了“真的?我不过是向别人借铅笔,我觉得老师因为这么件小事儿批评我,很不公平。”

孩子已经说出了事情的原因,妈妈都不用第三步说出孩子哪里不对,而可以直接到最后一步,让孩子专注于解决问题。“嗯,妈妈很理解你会这么想,你看能不能想个什么办法,下次不在让老师因为这种事儿批评你?”

“那我可以多带几只铅笔,就不用再向同学借了。”“不错,我们就这样办。”

其实作为妈妈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帮助女儿找到办法免得惹老师发火和批评。但是妈妈第一次的指责让女儿心中充满了敌意而不愿与妈妈合作。后来妈妈采用了赢得合作的4个步骤之后,女儿感到了亲近和信任,而不再是疏远和敌意,最终愿意合作找到解决办法。

字数人多,感谢您认真看完,希望对您有帮助,也希望您不要只是看到我所发的内容而就这样的去指导孩子,书中还有很多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可以,我希望你能去买这本书来看看,为何一直要拼命推荐,也只是因为觉得她好而已。

我是大敏,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何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你一个要看错误的性质,孩子总是在错误中长大的。

家长应该适当的引导,而不是处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