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來我家玩,太自私不肯分享,我弟比她小還讓著她,咋辦啊?

於魚桑


很高興看到這個問題,我來分享一下對應的經驗與觀點,首先從這點可以看出來你們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是很有方法的。對於這一情況,首先從側面反映對方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所欠缺的,教育是具有兩面性的,小孩子從小學會謙讓,這是優良的品質。但是出現類似的情況,家長就要給與重視,首先肯定自己孩子的做法,同時要告訴孩子,姐姐是來我們家做客的,家裡有玩具寶貝拿出來一起跟她分享著玩,你的做法很棒,媽媽表揚你,因為你是一個熱情的小主人。但是姐姐她大一點,她不跟弟弟分享玩具,你覺得得她這樣做對嗎?引導孩子思考,做出回答,下次遇到這一問題,他就會去商量,學會去解決這一問題。我是從事學前教育專業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您。






鹹蛋超人總動員


有一種教養是善待“別人的孩子”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孩子,叫做“別人家的孩子”,他們天真活潑又可愛,當他們與自己的父母出現在公共場合時,孩子的童真,總會給我們和周圍的人帶來一些樂趣。然而有時只因別人父母的一個言行舉動,頓時讓氛圍變得尷尬……,為人父母以後,你又是否有這樣的行為?這樣的教育方式對麼?

不久之前在餐廳吃飯時,鄰桌的小男孩看見菜被端上來後大呼一聲“yeah!太棒啦!我都餓死啦!”話音剛落,後桌的一位媽媽馬上就和自己身邊的女孩說:“你可不要像那個哥哥一樣,這樣大呼大叫的太沒禮貌了,這樣可不好,你可千萬別學他。”剛剛還興高采烈的男孩瞬間就像被霜打了的茄子安靜下來,男孩的爸爸媽媽也覺得十分尷尬,低聲斥責男孩“都說過不要讓你大聲說話了!”。

本來這是一家人週末團聚開心的表現,父母因為陪伴孩子幸福,小男孩因為美食來到歡呼了一句“菜來啦”,他的言語表達和行為並不過分,但卻被別人家的媽媽看作是沒有禮貌,從教育角度看,這不僅誤導自己的孩子,還傷害了一個天真爛漫的男孩,對男孩的爸爸媽媽來說也是一種不尊重的表現。

一、尊重每個家庭的教育方式,善待每一個人

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家庭。每個家庭有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論什麼方式,其中都含著父母共同的期待,比如有的父母期望孩子有毅力、不拘小節、性格活潑好動,有的父母期望孩子秀外慧中、有品德。因此,我們不能單純的用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別人。如果真的擔心孩子出現類似的模仿行為,上述的情形,不妨婉轉表達“你看小哥哥肯定餓壞了,飯上來的時候特別激動開心!再等一等,我們的好吃的馬上就來了”。父母是孩子的“鏡子”,一言一行,都會被孩子模仿學習,父母要學會尊重他人的教育方式,如果希望被別人尊重,就請父母先尊重和善待他人!同時你也教會了孩子尊重、善良的好品質。

二、對別人家的孩子多一些善良和包容,不口出惡言

曾經有一位媽媽和我分享她和寶寶西西在遊樂場的事情,西西在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時候,發現有個小朋友手裡的小模具很好看,就請求那個小朋友把模具借給自己玩一會,小朋友同意後要求西西把小鏟子借他玩一會。但西西拒絕了小朋友,兩個孩子在遊樂場僵持著,就在這時那個小朋友的媽媽衝上前來對西西說:“我們都把玩具借給你了,你也應該把東西借給哥哥對不對?要不然是不是太自私了?”

孩子之間的互動過程中出現分歧和爭執是正常現象,上述的例子相信不少家長都有經歷,家長的干涉,不但沒有促進兩個孩子的夥伴關係,在言語上也傷害了小朋友幼小的自尊心!這樣的結果一定不是父母想要的。包容是一種生活態度,源自人心的善良,我們的孩子在別人父母眼裡也是“別人家的孩子”,請對別人家的孩子多一些善良和包容,不要口出惡言傷害他們。在不傷害他人的同時,你就教會了孩子善良。

童年的莫言有一次跟母親去集體的地裡撿麥穗,守田人來了,撿麥穗的人紛紛逃跑,母親跑不快,被捉住了,守田人扇了她一個耳光,沒收了他們撿到的麥穗。母親嘴角流血,無望地坐在地上。多年之後,那個守田人成為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在集市上與莫言相遇,莫言衝上去想找他報仇,被母親拉住了,她平靜地說:“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並不是一個人。”莫言的母親沒讀過書,不識字,但卻樂觀、善良、堅強,明曉事理,正是這樣的教育,成就了莫言的諾貝爾文學獎。

三、不給別人家的孩子貼標籤

很多爸爸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眼中的“好孩子”在一起,遠離那些“壞孩子”。更有甚者會禁止自己的孩子和“壞孩子”在一起玩。這樣得做法,等於在給別人家的孩子貼標籤,要與所謂的“壞孩子”劃清界限。我們先不談論“劃清界限”的做法正確與否,但給別人家孩子貼的“好”與“壞”的標籤真的準確麼?每一個孩子都是在犯錯和改正過程中成長的,當我們給孩子貼標籤時,孩子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可以稱為“標籤效應”,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因此我們不能根據孩子是否聽話來評判孩子的好壞而傷害一個孩子,孩子是一張白紙,經不起任何“標籤”。

孟子說:“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說得是對別人家的老人和孩子就像自己家的一樣。不管是自己的孩子,還是別人的孩子,在父母們的眼中他們都是兒童,用愛的眼睛對待自己家和別人家的孩子,這也是一個人品質高尚的表現!


豆媽育兒路


我和我的寶寶面對這種情況是這樣處理的,以下是我的方法[呲牙][呲牙][呲牙]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405000c153f945697d9\

寶媽哈哈


小孩子比較天真可愛,只要他們不搶不打架就行,小孩子開心就好。


鄉村一家生活記


我的觀點是在定好規矩在你們家執行,你們家孩子去別的地方也要執行。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44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41a000c564bf98d9f8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