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蝗蟲成災、遺禍千年,是從什麼時候被控制的?

南渡唐後人


中國在歷史上對老百姓危害最大的就是水災、旱災和蝗災。自夏朝的大禹開始治水直到現在基本上已經解決,已經沒有什麼水災可言了,但是旱災和蝗災卻是一直存在。而且蝗災和旱災往往是分不開的,每當有大旱的時候必定有蝗災,旱災和蝗災有著說不清的關係。但是新中國成立以後蝗災就逐步的被控制住了,雖然蝗災還時有發生,但是都能被及時消滅。



蝗災和旱災往往同時出現

蝗蟲是一種喜歡潮溼的動物,但是蝗蟲在乾旱的土地上更容易繁殖成功。 每當大旱的時候蝗蟲就會大量的繁殖,每平米土地可以繁殖4000到5000個卵塊,而每個卵塊是50到80個卵子,所以每平米徒弟可以繁殖20萬到40萬隻蝗蟲,可見蝗蟲繁殖速度之快真的是駭人聽聞,真的是太厲害了。

大旱的時候蝗蟲大量增多,而且因為它們喜歡潮溼,於是它們就聚在一起往低窪潮溼的地方遷徙。據說一群蝗蟲可以有幾千萬只,所以蝗蟲成群結隊的遷徙的時候所經之莊稼會被它們洗劫一空,面對如此大的蝗蟲群古人很難用人力有效控制蝗蟲,所以蝗蟲在古代往往是老百姓極大的災難。


蝗災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蝗蟲之災從古至今從來沒有停止過,但是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後國家已經穩定下來,自然是大力發展經濟了,那麼解決蝗蟲之災自然也就成了極其重要的國事了。於是就有人提出來用農藥消滅蝗蟲的方法,每當有蝗蟲發生的時候主要由人工噴灑農藥,輔之用飛機在空中噴灑農藥,所以蝗蟲雖然還有,大半都被農藥消滅,農作物的損失自然也就大大降低了!

滅蝗災所用的農藥往往是使用毒性比較小的,這種農藥恰恰可以殺死蝗蟲,但是對人類的危害極小。正是這種農藥的偉大發明有效的可以控制蝗災的出現,所以說中國廣大的老百姓自然也應當感謝這個偉大的發明了。


蝗災目前依然存在

目前聯合國依然在呼籲全球消滅蝗災,因為蝗災現在仍然在地球上猖獗,只是中國治理的稍微好點罷了!像非洲那種常年乾旱的地方蝗災之嚴重絲毫不弱於中國古代,而且現代依然如此,雖然社會發展了,非洲等地依舊落後。

在蝗災非常嚴重的地域僅僅用農藥也不是長久之計,蝗蟲有很多的天敵,增加蝗蟲的天敵在蝗蟲多發地才是長久之計。另外蝗蟲繁殖最好的地方一方面要求乾旱,另外一方面要求沒有其他作物存在,所以植樹造林依然是很有必要的,不僅可以改善空氣還可以有限抑制蝗蟲的繁殖,兩全其美!


唐朝的長老


前言:

據說現在“三隻蝗蟲都不敢一起出門到外閒逛”,使得人們現在已經逐漸忘記了蝗災所帶來的危害。

在八十年前的中國,每當到旱災爆發後,人們在艱難抵抗災害時,會下意識地從口糧中節省下糧食進行儲存。因為在以前,“久旱必有蝗”已經成為華夏民族的共識,特別是在長江以北區域的人們。

旱災是可怕,可最讓人喪失信心的是旱災過後,人們剛剛享受那久旱逢甘霖的喜悅之時,突然而來的蝗災,鋪天蓋地橫掃一切綠色的植物,要知道,此時可是青黃不接之時,完全可以摧毀掉在旱災中艱難活下來的人的信心。

因此古代的人們給予這個小蟲子最高的評價——蝗,蟲之皇者!

“殺一人為罪,屠百萬為雄,死千萬萬為皇”。

新中國成立之後,將禍害千年的蝗災“限制”了起來

1952年,剛從國外留學歸來的馬世俊博士,就接到了國家給予他的第一個科研任務——解決禍害中土千年的蝗災。馬世俊博士和他的助手們深入到當時爆發蝗災的內蒙、山東一帶科研,調查研究了蝗災區的自然環境特點,蝗蟲的種群、數量動態,以及遷徙擴散行為,還有結合了史書上記載的蝗災記錄,提出了“改治結合,根除蝗害”的戰略。

曾經翻閱到父輩留下來的一本雜誌(《半月談》),上面有過一次案例,講述的是山東蝗災的起源及消滅過程:

當時的科學家們在深入調查山東的蝗災時,發現歷史中記載的事情與當地爆發蝗災有些出處。特別是史書中記載的,“蝗從海而來”以及當地的居民在祭海時會有其他地區沒有的蝗神在內,使得科學家們疑惑不解。

後來有位科學家提出了一種觀點,歷史中發生的蝗災,有部分可能不是來自於本地,而是來自於海的對面——東北區域。於是乎,當時的科學家趕到了東北,並兵分多路到各地進行調研。

在調研途中,科學家發現了問題所在,當時的東北還有大量人跡罕至的地區,依舊保留著原始狀態,其內部有大量的草場、沼澤等情況。當時的軍隊派遣的戰士在配合調研時,還驚起沼澤中的“蚊蟲大軍”,戰士們被叮咬得一身包來。

而科學家們發現,這些含有大量沼澤的草場,不僅僅是蝗蟲的繁衍地,也是蚊蟲的繁衍生息之地——乾旱時,蝗蟲會因此而大量產卵,乾枯的沼澤區又給予蝗蟲絕佳的產卵地;水澇時,死水潭般的沼澤地區,又成為蚊蟲絕佳的產卵地……

而這片荒蕪的土地,竟然是一片內含豐富物資的黑土地,於是,當報告到達中央不久,東北的大屯墾時代,也在這一刻開啟了。正因為當時的國內百廢待興,缺乏農藥,使得農墾成為當時人們制約蝗、蚊的最佳方案。因此也使得中國在治理蝗、蚊災害,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農墾的同時,配合農藥,保護了環境的同時,治理蝗、蚊災害。

1、大面積荒灘墾荒種植,改變蝗蟲的棲息環境,減少發生蝗、蚊基地的面積。

2、興修水利,做到旱澇無災

3、植樹造林,改變蝗區小氣候,減少飛蝗產卵繁殖的適生場所

4、提高耕作和栽培技術,達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變作物的佈局,減少蝗害

5、使用農藥,減少蝗、蚊區的蝗、蚊生存空間。

要知道,當時的大環境之下,歐美、蘇聯等發達國家在治理蝗、蚊的措施上,多是使用農藥,而中國在被西方制裁、以及國內缺乏農藥生產企業的時候,通過這套治理方案,整合、治理了國內幾大蝗災氾濫區,從此華北、華中、華西區域的泛濫千年的蝗災就這樣消失了。

直到新世紀,在北方的俄羅斯、蒙古等國依舊爆發蝗災時,中國境內的蝗蟲都要靠養殖來維持人們的食慾。

圖片均來源網絡


史之為用


中國歷史上蝗蟲災害是有記載的,平民百姓沒有任何莊莊稼可以吃,相繼餓死,那麼,中國歷史上,蝗蟲成災是什麼時候得到治理的呢?

根據《捕蝗要法》中記載,主要的方法是由百姓用竹竿撐起白布以順風的方式四面圍追,把蝗蟲趕到一起,集中的撲打,這也是春秋戰國年間興起的白刃戰!

第二種方法是掩埋法,這種效果非常的好,一埋一片,但是操作難度也高,一旦埋得淺了,蝗蟲也能自己鑽出來

第三種方法就是篝火誘殺法,在春秋戰國年間,想要火燒蝗蟲,是在天黑的時候點起篝火,把大批的蝗蟲吸引過來,這樣可以捕殺,燒死飛過來的蝗蟲,在集體的掩埋,這也是在開元年間啟用的篝火燒殺法,在短短的時間內成功的將蝗蟲制止

第四種方法是在宋代,宋代防災害的意識也是深入人心,於是人們思考與其累死累活的抓蝗蟲,不如提前斬殺蝗蟲,所以人們就趁著冬天的時間,把蝗蟲的卵一鍋端掉,宋朝的除蝗蟲卵的經驗,非常的豐富,地面上有無數的像蜂巢一樣的孔洞,必須果斷挖土剷出,到了明清年間,人們更是將農藥配合陳醋殺蟲卵,可謂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堅強的人們,勇敢的面對著一次次的災難所產生的智慧與勇敢,正是我們華夏文明強有力的生存原因。





歷史榴芒教授


蝗蟲是一種遷飛性極強、食性極雜、爆發危害的害蟲。一旦大面積發生、起飛,遮天蔽日,其薄薄的翅膀高頻率震動著空氣,其聲如狂風呼號和飛機的轟鳴,勢如雷霆萬鈞,落地後,莊稼、雜草甚至連樹皮都被吃光。

據史籍記載,我國從週末春秋時代到新中國成立之前的2600多年中,重大的蝗災就發生過800多次,平均2~3年就有一次地區性的蝗災發生,間隔5~7年就有一次大範圍的蝗災發生,危害嚴重。如1927年山東省發生的大蝗災,造成700萬災民流離失所,四處逃荒;1929年的蝗災,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受災農作物240萬公頃,造成損失達1000萬銀元以上;1944年發生的大蝗災,約330萬公頃莊稼被吃毀等等。因此,蝗災與水、旱災害成為我國曆史上威脅農業生產,影響人民生活最嚴重的三大自然災害。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及蝗區廣大人民群眾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改造蝗區,控制蝗災,到上世紀70年代使蝗災得到了基本上的控制,雖然部分蝗區蝗災仍時有發生,但沒有造成大的危害。

根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統計,2001年全國病蟲鼠害發生面積達3538多萬公頃次,與2000年基本持平。受氣溫偏高、少雨乾旱氣候條件的影響,仍以蟲害重於病害,其中尤以蝗蟲發生較嚴重。據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的統計,2001年我國東亞飛蝗發生面積約191.6萬公頃(未包括海南省發生的面積),比1985~1998年的平均發生量(100萬公頃)高91.7%,屬於特大爆發年,是近30年來罕見的。今年蝗災更為嚴重,發生面積比上年同期擴大了10%,發生重災的地方每平方米的蝗蟲密度達4000~5000只。

病蟲害的發生、發展、分佈及危害程度受環境條件,特別是氣象條件的制約。1997年以來蝗蟲的連續爆發,特別是2001年和今年的特大爆發,除與農業結構調整、生態環境的變化及治蝗技術、措施相對落後等有關外,氣象條件的變化是重要的影響因子。 <

對我國農業最具危害性的東亞飛蝗,具有異地遷飛、群集和產卵選擇適宜環境的特性,它主要分佈於42°N以南的黃淮海平原一帶地區。這些地區季風氣候明顯,降水時段集中且年際變化大,水旱災害交替頻繁發生,使這裡的沿湖、濱海、河泛及內澇地區出現許多大面積的荒灘、荒地,蘆葦、雜草叢生,是飛蝗繁殖猖獗的適宜和發生基地。 <

降水是影響東亞飛蝗發生的重要因素。

1997年以來,黃淮海平原一帶基本上屬於少雨年份。由於少雨乾旱,黃河下游、淮河與海河主要支流多次出現斷流,洪澤湖、微山湖、白洋淀等水位嚴重下降,造成大面積河、湖灘地裸露,增加了蝗蟲的適生地。同時,乾旱也有利於蝗卵的孵化,促使蝗蝻的發育加快,種群量上升。歷史資料統計結果也表明,蝗災與乾旱同年發生的機率最大。

氣溫偏高,也有利於飛蝗的大發生。在全球氣候趨暖的大背景下,近年來黃淮海地區一帶氣溫也明顯偏高。持續的暖冬天氣,對蝗卵的安全越冬十分有利;春季乾暖氣候也利於蝗卵的孵化,蝗蝻發育速度加快。據調查,近幾年蝗卵冬季死亡率一般在13%~15%之間,低於常年幾個百分點,發育時間也有所提前,導致蝗蟲發生世代增加、北移,發生危害期延長。

各地應在農業部的統一部署下,抓緊抓好滅蝗工作,確保飛蝗不起飛,土蝗不擴散。


紀錄影像


殺滅蝗蟲主要還是靠農藥吧。


看到一片報道,河南某地在2014年發現蝗蟲群,當地出動飛機噴灑農藥,800畝地飛機噴了13次,每次攜帶300公斤藥劑。



終於控制住了蝗蟲的成災。

近代兩個偉大的發明我覺得就是化肥和農藥。

這兩項發明直接讓農業能夠養活更多人口了。


農藥不止讓蝗蟲這種困擾中國農民幾千年的災害降到最低,還直接解放了部分勞動力。


因為農藥不止有除蟲農藥,還有除草的。


除草農藥廣泛應用於玉米小麥,讓這兩樣作物可以更大規模的種植,從而解決了人們糧食的大問題。


倒退二十多年,人們是不敢大規模種植玉米的,那時候很多地方玉米只敢小規模種植,因為夏天野草長的很快,如果除草不及時,很快就草盛玉米稀了。

早些年聽說過很多有勤奮農人去地裡除草,為了多幹會活兒,到中午還捨不得回家。

玉米一般都是夏播,天氣炎熱,尤其玉米地裡,玉米齊腰高時,更是熱的讓人喘不上氣來,有心血管毛病的人,有時候犯病,躺在地上就再也起不來了。

這種事,那些年的夏天,總聽說。

玉米除草劑的發明後,讓野草這個問題,迎刃而解,人民們種玉米,往往只需要達打兩三遍藥,就能解決雜草叢生的問題。

查了一下,玉米除草劑居然書是19世紀發明,上世紀五十年代在美國大量應用,而在中國北方農村大規模應用,我覺得應該是21世紀的事了。

因為除草劑的應用,導致北方很多地方,玉米和小麥成了主要作物,隨著無人機噴灑農藥的應用,大約一個人種幾百畝地這事兒,也不會太遠了吧。

蝗蟲不再成為威脅,其實也和農藥有關。

過去蝗災和旱災水災一樣,困擾著人們。

旱災只會後必鬧螞蚱,意味著人們兩三年沒有收成,於是很多人開始逃荒,成了流民。

螞蚱也就是蝗蟲多厲害呢。

據說蝗蟲來時遮天蔽日,蝗蟲飛過之地,一片葉子都不會留下。

一平方公里的蝗蟲,一天能吃掉3,5萬人的口糧,遮天蔽日的蝗蟲有多少平方公里呢?。

2019年東非鬧蝗蟲災害,肯尼亞政府報道過,一個蝗蟲群就寬40公里,長60公里,其破壞程度可想而知。

我國因為歷朝歷代都有受蝗蟲威脅的記錄,所以對蝗蟲很警覺,在各省都設有蝗蟲監控指揮部,對蝗蟲這種小東西高度警戒。

很多地方研究了很多滅蝗蟲的辦法了,除了用農藥外,一些地方還培育蝗蟲的天敵,比如鴨子,狼蛛,中華蜂虻等等,立體控制蝗蟲數量。

對蝗蟲嚴防死守,據說我國對蝗蟲的防治手段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這也是我國這些年沒發生大規模蝗災的一個主要原因吧。




薛白袍


悟空問答,有問有答,且聽大獅白話幾句。

題主問:中國歷史上蝗蟲成災、遺禍千年,是從什麼時候被控制的?

告訴你吧,是從農藥產生之後!

不要以為這是謬論,事實就是如此。對付蝗蟲,最有效的東西就是農藥。

在目前所留存的檔案中,時至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有些地區仍會出現損失不等的“蝗災”。尤以平原地帶最為嚴重,蝗蟲過後,甚至於顆粒無收。

蝗蟲雖小,一隻半隻不足為害。但什麼東西都經不住一個“多”字。任何物種,只要氾濫,便會破壞生態平衡,帶來的結果一定是災害。就連我們視為美味的鯉魚、龍蝦、野兔等等,這些物種在國外一些地區氾濫,已經成了難以治理的災禍。

而蝗蟲,從人類發明文字那天起,便一直如魔鬼一般被古人記錄在筆墨之下。我小時候曾看過一部明朝時期的歷史文檔,說得是河南、山西、山東一帶連年遭受蝗災。百姓被這些小蟲折騰的死去活來,卻無法將其徹底根除。

後來,有人發現蝗蟲亦如蜜蜂一樣,似乎有一個“母蝗”在掌控這些大大小小的蝗蟲。果不其然,人們最後在一棵大樹中,抓到一個跟人一樣高大的蝗蟲。把它捆綁後,丟入烈焰燒死,蝗災才算根除。然而多少年後,蝗災捲土重來,災難再一次降臨在那些苦命的百姓身上。

當然,這只是明朝的記載罷了,真假與否,我是不知道的。

自從有了農藥之後,蝗災得到抑制,農藥在噴灑過程中,首先會殺死部分蝗蟲的卵,一季莊稼有時候要打幾遍農藥,儘管過多使用農藥對人體不好,但也有效的殺死了害蟲。

當然,這同樣破壞了生態平衡,導致一些益蟲和益鳥也遭到牽連,可這又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

有據可考,在中東和非洲一些地區,農藥使用量較少,時至今日仍時不時爆發蝗災。而隨著蝗蟲的不斷遷徙,對其他地區也帶來不同程度的災害,有時候就算使用農藥,也已然不急,只能任由這些小蟲肆虐。

也可以說,目前仍沒有十分好的方法,徹底剷除這些小小的蝗蟲!


大獅


就在前不久,非洲多個國家遭遇了蝗災,索馬里甚至在2月初的時候就宣佈了進入國家緊急狀態,聯合國也在呼籲國際援助非洲抵禦蝗蟲。非洲的這次蝗災是25年裡最嚴重的一次,據統計,非洲的蝗蟲一年內增長了6400萬倍,可能導致1900萬人缺糧。

為何會有蝗災呢?

先從環境上來說,蝗蟲會出現,主要是因為土地乾旱,有利於它們繁殖、存活,而現在正是全球變暖的時候,因為冬季氣溫上升所以冬天時蝗蟲也可以繁衍。

其次是生活習性,蝗蟲喜歡群居,並且繁衍超快,平均每平方米有20萬到40萬的卵,卵非常難清除,因為藏於地底。它們還特別喜歡吃水分少的植物,這也是為什麼土地乾旱有利於它們存活的原因。

最後是因為它們能夠聚集。食物缺少時,它們就會遷徙,而在遷徙的同時會有其它地方的蝗蟲加入,最終形成龐大的蝗蟲群。

如何防治蝗災?主要有三種方法。

第一種保護環境,這是最根本的方法,讓蝗蟲無處生存。

第二種便是藥劑。在蝗蟲未出現時噴灑低毒低殘留並且高效的藥劑,在蝗蟲出現後用殺蟲的藥劑。

第三種則是天敵。利用蝗蟲的天敵來消滅蝗蟲。比如新疆用鴨子、雞等方式。

我國早在60年代的時候蝗災就被控制住了,1986年又從美國引進了蝗蟲微孢子,這是一種微生物,能夠直接殺死蝗蟲,並且大量削減蝗蟲繁衍、聚集能力。

當然,並不是說蝗蟲被消滅了,2014年的時候,湖南張家界寨峪村有人發現漫天的“螞蚱”,也就是蝗蟲。他及時上報,最後用噴藥、飛機噴灑等方法,將蝗蟲扼殺在了3000畝的灘頭上。

想要消滅蝗災,一定要從保護環境,保護生態做起。


理科男讀歷史


蝗蟲災害為害千年,

何時開始控制?

從唐代李世民,李隆基開始,號召民眾撲殺蝗蟲,吃,

只要政府政局比較平穩,蝗蟲就基本可控,

因為蝗災面積大,需要大面積協調,一致行動,

一旦戰亂,就容易蝗蟲失控,

蝗蟲一般在旱災之後的雨季暴發。

與河溝關係較大,一般最初一批起於河溝,

所以養鯉魚養鴨子,可以剋制最初的蝗蟲繁殖,

一旦第一群形成暴發

就需要撲殺,可用網,用農藥,

農藥有副作用,能不用最好不用,

“天羅地網"

是專門捕蝗蟲的一種設計,

其原理類似“足球球門”

用高杆架網門,半路攔截,

有固定插網,有翻轉起網,

插網就是個大球門,可高達十幾米。

翻網平時平躺,蝗蟲來了翻立翻起,再扣下。是個半圓。


星輝650


歡迎走進文史工作坊!

就在昨日,聯合國糧食組織呼籲各國援助受蝗蟲威脅的國家,因為蝗蟲在一年半內增加了6400萬倍。

中國歷史上的蝗災一直都非常嚴重,往近的說,民國時期河南地區蝗災十分嚴重,蝗災一般與乾旱相互伴隨。馮小剛電影《一九四二》中折射的就是1942-1943年著名的中原大饑荒,隨之便是蝗災。2002年的時候,我國的大部分地區,河南、河北、山東等地也發生了不同規模的蝗災。

蝗災可能有的人對其沒有概念,蝗蟲漫天的景象是十分可怕的,這些害蟲來襲的時候,烏雲蔽日,把莊稼吃的精光,可謂片甲不留。

而中國古代對蝗災的應對機制也是比較矛盾的。一方面,農民認為蝗蟲是神蟲,對其存有敬畏之心,只是祈禱躲避災害。另一方面有些農民會在冬天將蝗蟲的卵挖出,或者利用蝗蟲的天敵鳥類滅蝗。




文史工作坊


古代中國是世界上蝗災最為嚴重的國家,沒有之一。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蝗災一直都是人間的一大害處。據學者靠擦和,蝗災在中國商代就有出現,但是由於此時的記載分散所以很難統計蝗災的頻率,知道秦朝建立起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之後才系統的對蝗災有過詳細的記錄。


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蝗災的頻率越來越高,從秦漢時期8.8年一次,到明清時期2.8年一次,而且蝗災規模也變得越來越大,受災範圍也越來越廣,遍及華北、華西、華中。

“蝗“拆分開來就是”蟲中之皇“,說的就是蝗蟲的危害之大。

那麼在中國持續幾千年的蝗災是怎麼在現代被消滅的呢?

在中國古代人們就對蝗災治理有過一番研究,並對此總結了一套經驗。

比如“久旱必有蝗“,就是古代人們對於蝗蟲出現的一種總結,一般認為土地乾旱之後必定會有蝗災,於是人們紛紛開始做好清理的措施。

據《捕蝗要法》記載,人們治理蝗蟲首先是從根源上進行治理,那就是“掩埋法“。將蝗蟲的卵埋在較為深土地之下這樣蝗蟲就不易爬出。其次,在蝗災發生後,人們還有篝火誘殺法,於傍晚時分點起一籠篝火誘殺蝗蟲。

但是這些方法都沒能徹底的根治蝗災,真正的系統的進行根治還是在建國後。



建國後首先改變蝗蟲的棲息環境,也就是興修水利,其次植樹造林,最後在配合強大的農藥的殺傷力,最終將蝗災滅殺在搖籃裡,後來即便是出現小規模的蝗災,也都已經進了我們的肚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