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疫情让企业面临生死大考,谁能助他们摆脱困境?

按每年这个时候,人们的心情已经和季节一起进入初春了。万物即将复苏,马上春暖花开了。

但今年却大不一样,受武汉疫情的影响,人们的心情还处在比较郁闷的冬季。没法正常复工,企业、员工都面临很大挑战。

疫情将很多中小企业推到了生死边缘徘徊,有的已经宣布关停。这是各创业企业主最不愿面对的事。


肺炎疫情让企业面临生死大考,谁能助他们摆脱困境?

疫情之下,一批boss已经先行“倒下”

整个市场充满悲观情绪。各企业boss们纷纷通过各网络平台发声,他们表示,线下迟迟不能开工,员工工资还要照发不误,企业面临房租、库存等一系列生存危机。


肺炎疫情让企业面临生死大考,谁能助他们摆脱困境?

肺炎疫情让企业面临生死大考,谁能助他们摆脱困境?

此次公司关停总部校区与近期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直接相关。李超表示,兄弟连“资金储备少、包袱重、一直亏损”。疫情打乱了兄弟连的招生计划,最终使公司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局。


肺炎疫情让企业面临生死大考,谁能助他们摆脱困境?

肺炎疫情让企业面临生死大考,谁能助他们摆脱困境?

疫情使众多企业面临生死大考,给中国企业带来了不确定性,一方面,比较有实力的企业的经济实力一定程度上对冲了疫情带来的冲击,生存和发展不是问题。电商、短视频、游戏、线上教育、知识付费等线上项目的DAU、线上时长、流水获得大幅提升。另一方面,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的企业都关门歇业,人员正常流动被阻断,这对餐饮、零售、线下教育、影院及演出、旅游、交通运输等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受到显著冲击。

此种情况下,传统中小企业老板,已经被逼死到了墙角,貌似谁能在疫情过后活下来,谁就是英雄。

肺炎疫情让企业面临生死大考,谁能助他们摆脱困境?

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医学界对“新冠肺炎”的走势做了基本判断:其传染性比当年SARS的传染性强得多;感染患者的死亡率比SARS患者低得多,迄今公开的数据是2%出头一点点,而SARS的致死率高达令人恐惧的10%。目前肺炎确诊病例依然在上涨。关于疫情发展的拐点,钟南山院士2月11日表示,目前看疫情拐点还无法预测,但是峰值应该在二月中下旬出现。

经济学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视为一只突然从天而降的“黑天鹅”,这只“黑天鹅”对经济造成了一定冲击。但经济学人大多认为,疫情播散的范围大小和疫情平息所需时间的长短,对经济的影响有天壤之别。

“新冠病毒”与SARS在病毒学上本来就属于同一族类,它们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自然也有很强的相似性。当年的SARS危机前后大约持续了半年时间,对出行、餐饮等经济行业造成冲击的高峰期在2003年的3-6月,之后逐渐衰减。按照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SARS疫情导致2003年中国GDP增长率降低了0.8个百分点。

国际经济学界对肺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程度作出了不同的预测。比较乐观的当属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他于1月29日发布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政策声明时所作出了直观判断,认为疫情对中国经济会产生显而易见的影响,但现在就想评估疫情的经济后果还“为时过早”。前景存在高度不确定性,需要我们“非常仔细地监测形势”。最悲观的则来自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它的“初步评估”认为,新型肺炎可能令2020中国的GDP增长率减少1.2个百分点。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旗下智库则认为,今年中国的实际GDP增长率可能会因此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明也预计,2020年第一季度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将下滑至5%左右,不排除更低的可能性。

企业家,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肺炎疫情让企业面临生死大考,谁能助他们摆脱困境?

这是兄弟连创办人李超通过网络平台发出的一段话。这也是中国太多创业企业主家庭的一个缩影,也是他们的共同问题。一旦企业运营难以维持下去,最直接遭殃的就是家庭。

中国民营企业的现状往往是,企业在初创期和成长期,处于大量输血的阶段。而中国民营企业(尤其是初创期的企业)的一大弊端就是家庭和企业的界限不清晰。民营企业主往往举全家之力,把全部家当放到企业的生存、运营和发展上,很少考虑家庭未来的风险。而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往往追求企业产品和服务得到市场的认可,从而使企业获得利润,或者具备盈利模式。本着“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很多民营企业都会选择扩建厂房、增设流水线、招募人才等方式来扩大企业规模,增加盈利点,此时最缺的就是“现金流”,为此,很多企业在融资时,个人资产担保就不可避免。

在现金流缺乏的情况下,企业就需要向银行贷款。银行对公司贷款的重要风险控制措施,就是要求企业作为贷款的主申请人向银行提供足够充分的还款能力的证明,

肺炎疫情让企业面临生死大考,谁能助他们摆脱困境?

同时公司的大股东、公司法定代表人应当向公司提供担保责任,即成为公司借贷的保证人。甚至,大股东和法定代表人若有配偶,配偶也会被要求签署连带保证书。这意味着,企业主和其家庭资产要为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万一企业债务不能归还,企业主个人和家庭资产也会受损。

企业如何自救?现金流为王,风险隔离至上

对企业主来说,“现金为王”是一条铁律。现金流就如企业的血液,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是致命的问题。企业的现金流一旦停滞,就是灭顶之灾。危机到来时,拥有可变现资产,企业至少在应对危机时不会缺乏现金流。对面临生死大考的部分企业来说,现金流计划尤其重要。

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提出希望中央政府给优秀的民营企业发一个“返税红包”。2019年中国民营企业纳税8万亿元,如果政府能够返还一个月,大概是6600亿的税金,也许能缓解一下民营企业的燃眉之急。“不过在期望获得政策支持的同时,我们的企业家们更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自求多福’。在这个危机时刻,我们每一家企业都需要做一个最小单元的自救计划。”


最近一些boss通过各种渠道哭诉自己的储备只够支撑很短的时间。现金如粮食,是企业得以生存的第一要义。所以企业要做好财务规划,在账本上至少要有5~6个月的现金储备,以维持员工工资和最基本的运营。

变现能力的重要指标是,是否拥有可变现资产。

对企业主来说,变现(获取现金流)的方法有多种,如房产抵押、股权质押,保单质押等。其中,尤其要重视人寿保单作为金融资产的变现能力。

人寿保险的变现能力很强,它有三种“变现”的机会,而且变现速度很快。第一种是主动变现,就是根据保险法第34条的规定,投保人经被保险人书面同意后,进行保单质押,获得现金流;第二种是被动变现,也就是被保险人身故,发生保险事故理赔,保单指定的受益人获得身故保险金;第三种是定时变现,就是年金保险中,被保险人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领取生存保险金,尤其需要说明的第二种和第三种变现,根据保险法23条的规定,都可以对抗非法干预。

人寿保险作为一种金融资产,其变现能力,具有很强的法律背书,安全、可靠。因此人寿保险是企业家预设现金流的重要金融工具,不可或缺。

资产的隔离性对企业主来说非常重要。

一方面,隔离等于反应时间。要做好家业与企业资产的隔离。资产隔离就是在家族企业危机到来或者将要到来前,配置的资产能够释放安全的信号,不至于所有的资产都面临不能变现等危机,从而导致企业来不及做出反应而缺乏应对机制。

另一方面,隔离可以让企业主避免使其父母妻儿共同承担创业失败的巨大风险。可以通过人寿保险或家族信托等金融工具,隔离家业和企业混同的风险,在公司借贷、个人提供担保前,预留一部分给孩子教育、医疗和父母养老的费用,这是在公司借贷和快速发展中更为理智的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