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就沒有留下一些心腹忠臣嗎?為什麼趙匡胤如此輕易就得手了?

盜帥夜留香YE


柴宗當然留下了心腹忠臣。為了讓周朝能夠延續下去,他特意提拔了一些大臣如魏仁浦以及範質、王溥軍,不過這三人要不是沒能力,要不就是隻會循規蹈矩。所以,柴榮特意留了個“大忠臣”——趙匡胤。但是趙匡胤想要上位,也並不容易,就算沒有所謂忠臣阻撓,也有一些圖謀不軌的人“從中作梗”。




伴君如伴虎,索性做個“忠臣”——趙匡胤

  • 野心將軍——趙匡胤

趙匡胤是個有野心,有能力的人。他不甘當臣子,所以暗中慢慢積累實力。

剛開始的趙匡胤沒權沒勢,只能靠最古老的拜把子來結交好友,由此養成一股勢力。想當年,後周的開國皇帝郭威不也是如此嗎?

趙匡胤為人正直,很講義氣,很快就籠絡了一大批人才,其中不乏幾個手握重權的高級將領。

不光如此,趙匡胤治軍嚴格同時又善待下屬,得到了很多底層士兵的支持,這也為他日後能順利兵變打下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 被“影帝”欺騙的周世宗

然而,周世宗畢竟不是個昏君,英明的他不可能沒有察覺到趙匡胤的種種舉動。



周世宗並不是全然相信手下的將領,作為君王,他深知朝代更迭頻繁的主要原因就是一些大將擁兵自重。

當時周世宗相信一句話,“方面大耳之人才可做皇帝。”因此,本著“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的精神,周世宗殺了不少“方面大耳”的人。

這種說法不是沒有理由,這不就把趙匡胤給說中了嗎?趙匡胤儀表堂堂,也生得方面大耳,因此也是周世宗的重點監視對象。

一次,周世宗請趙匡胤喝酒以此來試探他。可趙匡胤卻裝出一副“悲痛欲絕、視死如歸”的樣子,口口聲聲說著“願為陛下獻出一切。陛下能登臨皇位,完全是天命所歸”之類的話。這一時讓周世宗語塞,也不好問下去了。

自此以後,趙匡胤更加小心翼翼。善於玩弄權術的他,一點也沒被權術弄栽了跟頭。一次南唐撒下血本,給趙匡胤獻上幾千兩白銀,企圖離間周朝君臣。趙匡胤哪會上這當,二話不說,把錢充公。

在後來的作戰中,趙匡胤更是身先士卒,取得了輝煌的戰績。但是他從不邀功,一直把功勞讓給部下。父親帶病想進城,他卻拒之門外,理由是忠於王室。

在外人眼中,趙匡胤可是個本本分分的大忠臣。當然,周世宗也是這麼想。

趙匡胤成功了嗎?不,只是一半。

幾個攔路虎

趙匡胤就順順利利地登上皇位?那自然是不可能。

  • 張永德

張永德有一層特殊身份,那就是郭威的女婿,也就是後周的駙馬爺。他也是靠著這個上位的,一直做到殿前都點檢的位置,並手握重兵。



張永德是趙匡胤的上司,平日裡對其多有照顧。可在利益面前,趙匡胤可顧不了什麼仁慈。

這個人比較好搞定,因為他沒什麼群眾基礎,皇帝一聲令下給了他權力,自然也能一聲令下讓他卸甲歸田。

怎麼扳倒張永德呢?這個還用不著趙匡胤操心,他的謀士就替他想出來了。

959年的一天,周世宗無意間得到了一張刻有“點檢做天子”的木牌。當時的人可不比現在,可迷信。張永德作為駙馬,想造反?

但凡有點造反苗頭的,就得掐滅,張永德就是個例子。為了保住江山,周世宗臨終前一聲令下,把張永德調離權力中心。

而趙匡胤作為“大忠臣”,就順利登上了殿前都點檢的位子。

  • 李重進

李重進也是個“關係戶”,作為郭威的外甥,他得以平步青雲,掌管侍衛親軍司的數萬大軍。

論血緣,李重進還比柴榮要近點,只可惜柴榮從哪方面都吊打他。雖然能力不夠,李重進也有一顆當皇帝的心。趙匡胤想要對付他,事實上是不太容易的。

這次,趙匡胤動用了關係網。話說此時周世宗已經去世,留下年幼的宗訓和符太后一對孤兒寡母。

而符太后又是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後避諱改名趙光義)妻子的親姐妹。符太后毫無執政經驗,親姐妹說李重進這不好那也不好,她就把李重進貶出京城。

後來的事,大家也知道,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一躍成為天子。難道真沒人反對?



二李反叛

雖然趙匡胤提前掌控了輿論,也控制了中央軍,但畢竟人心叵測。一夜之間改朝換代,和趙匡胤關係好的當然不反對,但關係疏遠的那意見可大了。這就比如說李筠以及前文說道的李重進。

  • 李筠造反

李筠是昭義節度使,主管山西3州。而他早就有不臣之心,如今趙匡胤當了皇帝,他更是不服,不滿的情緒一直掛在臉上。

而趙匡胤也早有耳聞。李筠為了打探虛實,就把兒子李守節派往京城。趙匡胤一見李守節,就開口道“太子”,弄得李守節是大驚失色。趙匡胤多精明,一舉識破了陰謀,還警告其父安分點。

李筠知道後,非但沒有懸崖勒馬,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造反。李筠當然知道自己實力不夠,於是聯合北漢,不過這也同時是他失敗的一個原因。



李筠認為北漢皇帝不成熟,有失天子威嚴,甚至有點後悔投靠他;而北漢皇帝又認為李筠有異心,派了不少耳目來盯他。總而言之,雙方誰也不信誰,這也為他們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李筠錯誤地估計了形勢,以為自己一反,那些原先屬於周朝的將領都會跟著倒戈。可令他沒想到的是,就在他舉起“匡復周室”的大旗以後,北邊竟然沒幾個投降的(早就被趙匡胤籠絡)。

兩軍剛一交戰,宋軍就取得了優勢。而且一個月後,趙匡胤還率軍親征。不出意料,李筠最後“玩火自焚”(真的是跳入火中自焚)。而其子,也就是前文說到的李守節見大勢已去,遂開城門投降。

  • 又是李重進

前文說道,趙匡胤使了個小招,把李重進調到揚州。在李筠造反以後,李重進也蠢蠢欲動。

所以,他派自己的幕僚翟守珣連夜趕去北邊,企圖與其形成統一戰線,一南一北夾擊趙匡胤。



可令李重進萬萬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幕僚早已是趙匡胤的人。所以翟守珣並沒有去李筠那邊,而是趕到了宋都。交戰正酣的趙匡胤得知消息後,也害怕兩邊吃不消,所以使了招緩兵之計。他告訴翟守珣,無論如何,一定要穩住李重進。接著,他還賜了李重進一張“鐵券”,表示對其的信任。

李重進本就不是當帝王的料,趙匡胤略施小計,李重進就不出聲了。

等到趙匡胤收拾完李筠,反過頭來說來就要算李重進的賬。趙匡胤早知李重進要反,但凡事要講證據,同樣要想解決李重進首先他得有罪。

於是,趙匡胤以皇帝的身份調任李重進去山東。趙匡胤的意圖很明顯,之前又給了他“鐵券”。意思就是讓世人知道:我待他不薄,若是他敢辜負聖意,哼!

果然,李重進扣押了朝廷的使者,舉起反宋的大旗。和李筠一樣,他也知道“勢單力薄”的道理,於是就近找南唐幫忙。

可南唐早已風雨飄渺,自顧不暇,豈會去幫人打強盛的宋?於是,南唐國主斷然拒絕了李重進的請求。



李重進分不清形勢,以為自己有點兵有點糧,就可以跟趙匡胤一決高下了?簡直是做夢!

和李筠下場一樣,他也“玩火自焚”(真的是跳入火中自焚)。

兩次叛亂,趙匡胤都選擇親征,且都迅速平定了叛亂(李筠64天,李重進不到60天)。因此,還在觀望的節度使們不敢鬧騰,都老老實實地服從趙宋政權。後來,趙匡胤通過政治手段,把節度使的權力一點點分散,最後全部收歸中央。至此,周世宗的“忠臣”全部倒戈,成了趙匡胤的“忠臣”。

《宋史》

《長編》

《宋太祖》

《周世宗柴榮》


千百年前


周世宗不是沒有給兒子周恭帝留下一些心腹,而是他看走了眼!周世宗雖然是英年早逝、年不滿四十就掛了,卻不是像後來宋太祖那樣猝死。在臨終之前,周世宗還是有大把時間安排身後事的,而且他也的確作出了相應的安排。但是,周世宗彼時把更多的目光和精力放在了對皇位威脅最大的張永德和李重進身上,以至於忽略了宋太祖可能存在的威脅。



張永德是周太祖的女婿、李重進是周太祖的親外甥,而周世宗雖然名為養子,實際上卻只是周太祖的內侄(柴皇后的親侄子)而已,這兩個人與周太祖的關係實際上比周世宗要近得多,李重進與周太祖甚至還有血緣關係!單就前面說到的這些,已經足以讓周世宗如芒在背、寢食難安了。但是,二人對周世宗的威脅遠不止如於此!張永德手裡握著禁軍殿前司,擔任著殿前都點檢,也就是後來宋太祖乾的那活兒!而另一支禁軍侍衛親軍司則掌握在李重進手裡,李重進擔任著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換言之,周世宗雖然坐在皇位上,但身家性命卻掌握在兩個對皇位有著直接威脅的對手手中!



正是因為如此,周世宗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防這兩個人上。加之宋太祖在周世宗面前一直襬出了一副“忠臣”的嘴臉,以至於周世宗如此精明之人,居然忽略了野心勃勃的宋太祖!周世宗晚年為了防患於未然,利用“點檢做天子”的小木牌發難,免去了張永德的殿前都點檢職務。有很多人認為,那塊小木牌很可能是宋太祖為了搞掉張永德上位而玩出的把戲。但是,個人倒是覺得未必。即便搞掉了張永德,宋太祖憑什麼就那麼肯定周世宗會讓他出任殿前都點檢?個人認為,這件事很可能就是周世宗為了拿下張永德而自編、自導、自演的一出大戲!至於李重進,周世宗則上演了一出明升暗降,將其晉升為了歸德軍節度使兼同平章事,即所謂“使相”。職務高了、事情自然也就多了,雖然李重進仍然兼任著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主要精力卻被分散了。於是,周世宗主動為其“分憂”,派出自己的親信韓通出任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間接控制了侍衛親軍司,逐步架空了李重進。



在暫時“擺平”張永德和李重進之後,周世宗的身體也每況愈下,不得不開始為身後之事作出相應安排。首先是將禁軍交給了自己認為可以信任的宋太祖和韓通,讓二人相互牽制,不至於一家獨大。之後又對宰相進行了分權,讓範質、王溥、魏仁浦分權,相互牽制。同時,又以宰相節制禁軍,企圖讓文臣與武將相互牽制,形成權力平衡。除此之外,便是周世宗的岳父符彥卿了。符彥卿歷經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曾出任忠武軍節度使、天雄軍節度使、守太師等職,爵封魏王。不僅位高,而且在軍中頗具影響力。更重要的是,他是兩位符皇后(小符皇后即後來的符太后)的父親、周恭帝的外祖父(周恭帝非符太后親生,而是她姐姐大符皇后所生),為了自家的利益符彥卿也會盡力為外孫周恭帝鎮住場面!



但是,周世宗忽略了幾點,而這幾點恰恰是致命的!首先是韓通,周世宗的出發點是沒錯的,用韓通和宋太祖相互牽制。可是他忽略了一點,那就是韓通的性格。韓通這個人性格比較孤傲,雖然對周世宗忠心耿耿,但是和同僚的關係卻都不怎麼樣!相反,宋太祖和同僚的關係卻相當融洽,甚至和張永德的關係也非同尋常。殿前司和侍衛親軍司的上中層軍官,很多都是宋太祖的“好哥們”“好兄弟”!單單這一點,宋太祖足以架空韓通,變相控制侍衛親軍司,周世宗的第一個權力平衡就這樣被打破了!



再說第二個平衡。韓通本身與幾個宰相關係就非常一般,仗著自己是周世宗的心腹,根本不把幾個宰相當回事。而且,韓通自己也掛著同平章事的宰相銜,不甩那老幾位也很正常。同時,幾個宰相雖然有些節制禁軍的權限,可手裡根本沒有直屬軍隊,無論什麼事也繞不開宋太祖和韓通。這種相互牽制實際上非常牽強,幾個文臣宰相根本無力制衡兩大禁軍統帥。第二個平衡先天不足,不久之後便形同虛設。



這之後便是符彥卿了。周世宗對這位岳父的期望值非常高,但是他卻忽略了一點,符彥卿不僅是自己的岳父,而且還是宋太祖胞弟宋太宗的岳父!符彥卿的小女兒嫁給了宋太宗。說起來,符趙兩家也同樣是兒女親家。雖然說外孫當皇帝,符彥卿和老符家最得益。但是,符彥卿已經封王了,對於外戚家族而言,已經到頂了,而且是“超編”了!宋太祖當皇帝,老符家後人依然可以高官厚祿,損失並不是非常大。更何況,如果像後來那樣,宋太宗當上了皇帝,那符彥卿仍然是皇帝他岳父,沒區別!當然,建隆元年符彥卿還不可能預見到自己小女婿也能當皇帝。如此一來,如果是其他人篡位,符彥卿和符氏家族肯定會拼死一搏,可當皇帝的偏偏是自己另一位親家趙弘殷的兒子!符彥卿這支殺手鐧也失去了作用……



最後就是宋太祖了,周世宗當初設計這一套權力平衡體系時並沒有把宋太祖列入野心家的範疇,而是把他列入了可以信任之人的行列。如果是其他人,這一套權力平衡系統還是會發揮相當大作用的,只可惜,周世宗遇上了宋太祖、看錯了宋太祖,到頭來一切努力全部白費……所以說,並不是周世宗沒有給兒子留下心腹,而是周世宗看走了眼,錯把白眼狼當託孤之臣了……“陳橋兵變”,宋太祖黃袍加身,整個殿前司和侍衛親軍司大部倒戈,韓通獨木難支,被王彥升誅滅了滿門,成為了宋太祖這場不流血政變的唯一一點遺憾。在軍隊倒戈之後,文臣已然沒有了討價還價的本錢,範質、王溥、魏仁浦這些人只得接受既成事實以保全自己的富貴和全家的性命。而被周世宗寄予厚望的符彥卿,直接被小女兒(宋太宗符皇后)、小女婿拿下,保持沉默……一切順利,宋太祖幾乎沒有遭遇什麼實質性抵抗便輕而易舉當上了皇帝,順利到宋太祖自己都沒想到會如此順利,以至於最後連周恭帝的禪位詔書都沒有預先備好……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不流血政變就這樣陰錯陽差地發生了。


農民工歪說歷史


北宋的建立與趙匡胤登上皇位,在現代人看來,是比中國歷史上大部分開國皇帝登基建立新朝代是容易很多。而且,趙光胤的班底與人才隊伍,都是後周周世宗柴榮辛辛苦苦培育的將領。我們不禁有了疑問,柴榮在患重病的時候,為什麼不擔心趙匡胤會篡奪皇位,沒有對自己忠心耿耿的心腹忠臣嗎?現在我們分析一下趙匡胤為啥能輕易篡奪柴榮打下的江山:

一 皇帝年少沒主見,這也是趙匡胤“黃袍加身”的必然條件

後周周世宗柴榮一生雄才大略,在臨終之前,為年幼兒子能夠繼承自己的皇位都做了一些安排的。尤其在人事方面做了不少調動,為年幼兒子登基保駕護航。如他任命了三個人為託孤大臣,其中就沒有趙匡胤。這三個人的能力與資歷,都能夠完全鎮壓文官集團,也可以壓制武將集團。所以這個人事安排也沒什麼毛病。

但是,後周的滅亡也不是心腹和一兩個忠臣所能阻止的。主要是當時七歲的皇帝,再加上二十歲的太后,年幼經驗不足是很難在亂世中立足的。年輕的皇帝與年輕的太后很難駕馭大將,更加難以駕馭託孤大臣,再加上主少國疑,處理事情都是優柔寡斷。趙匡胤也因為皇帝年少沒有主見,在帶兵打仗時候也要面臨很大風險。即使趙匡胤不黃袍加身,其他大將黃袍加身也是必然,到時候後周的皇室也必然會滅亡。

二 柴榮過於疑慮,不信任託孤大臣,沒有忠臣支持

柴榮過於疑慮,不信任一切託孤大臣。死之前相傳要調離張榮德,並不是把兒子託孤給趙匡胤,卻是把兒子託孤給岳父。但是,柴榮又不是很信任自己的岳父,於是就又託孤給以符彥卿為首的三個宰相,以及韓通和趙匡胤。

柴榮的如意算盤就是,通過大臣的互相牽制,使沒一個人能夠掌控全局,盡心盡力去輔助幼主。但是這一種互相懷疑,必然讓大臣之間互相猜忌,對皇帝幼主也是猜忌,使大臣很難樹立對後周王室的信任感。簡單來說,後周沒有對皇帝忠誠的力量。再加上後周的國運也太短,從建國到後來被趙匡胤篡位,只花了短短九年時間,根本就沒有培育一支效忠於柴氏家族的忠臣骨幹,這也為趙匡胤的“黃袍加身”提供了機會。

三 後周的皇位也是篡位的,也為趙匡胤的篡位營造輿論契機

後周的皇位也是篡位來的,是靠殺戮起家。郭威殺了漢隱帝,立無辜的劉贇為皇帝。然後劉贇沒到京都的時候,郭威就把劉贇殺掉,黃袍加身,自立為皇帝,之後傳給養子柴榮。這一種靠殺戮起家的,無疑也是上樑不正下樑歪,也為其他大臣篡位提供了示範作用。

雖然柴榮也沒預料到自己死之後,年幼的兒子會面臨主弱臣強的境遇,更沒想到自己信任的趙匡胤在武將中有著如此強大的號召力,兒子的皇位居然“和平過渡”在異姓大臣的身上。不過,趙匡胤在“黃袍加身”篡奪後周皇位之後,對柴家人照顧也算是很不錯,沒有做得太過分,照顧有加,也算是對得起知遇之恩。這也是趙匡胤“篡位”能為世人認可的重要原因。


七彩飛揚


留下了,因為在柴榮心中,趙匡胤就是那個忠臣。實際上,柴榮臨死之前一頓神操作,防的根本不是趙匡胤,而是張永德和李重進。而趙匡胤正是柴榮用以防備張永德和李重進的棋子之一,只不過沒想到“這枚棋子”卻最終篡位了。

一.後周的禁軍系統

後周禁軍分為兩個系統:殿前司系統和侍衛親軍司系統。前者統帥為殿前司都點檢,下設副都點檢,殿前司都指揮使。後者統帥為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下設副都指揮使,馬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等。原本,侍衛親軍司是最重要的禁軍系統。柴榮登基後,窩居太原河東地區的北漢政權欺負柴榮年輕,勾結契丹南下。柴榮御駕親征,在“高平之戰”中大勝北漢軍。但是高平之戰中,曾經發生過大將樊愛能、何徽不聽號令、不戰自潰的事情,柴榮深感五代以來驕兵悍將的危害,於是大力整軍,“選天下精狀補充殿前諸班”,從此殿前司地位壓過了侍衛親軍司,侍衛親軍司都指揮使位在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之下,高於殿前都指揮使。而具體負責為殿前司選拔精壯士兵和基層軍官的,就是當時柴榮的心腹將領,趙匡胤。

周世宗柴榮畫像

二.柴榮臨終前的權力設計

後周顯德六年,柴榮御駕親征遼國,意圖奪回自後晉石敬瑭時期就割給契丹遼國的燕雲十六州。結果柴榮在後周軍已拿下三關十七縣,節節勝利之時,突患重病,不得已而撤軍。回軍途中,軍中出現了“點檢做天子”的流言。而當時任殿前司都點檢的,是後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張永德。雖然柴榮不相信這個預言,並且自信的評價張永德說“吾觀之,終不是富貴之人”,但是古人還是十分在意這種讖語的,最終還是免去了張永德殿前司都點檢之職,而新任的都點檢就是未來的宋太祖趙匡胤。

這個流言是誰傳的,又是誰在柴榮病重這個關鍵節點上,將“點檢做天子”五個字寫在了三尺長的木板上呢?有人根據最後受益原則,推斷是趙匡胤導演了這一幕。但是,我個人覺得,導演這一事件的不可能是趙匡胤,而只可能是另一禁軍系統的統帥,侍衛親軍司都指揮使的李重進。

如果是趙匡胤傳的“點檢做天子”,以當時趙匡胤的資歷,正常情況下,位高權重的都點檢一職是根本輪不到他接任的。周世宗柴榮讓趙接任都點檢,是純粹的破格提拔。趙匡胤沒必要在不知道自己會不會繼任殿帥的情況下,導演這樣的鬧劇。而李重進是後周太祖郭威的親外甥,當年是有資格繼承皇位的。郭威怕他反對柴榮,在生前就讓李重進跪拜了柴榮,為二人定下了君臣名份。李重進在朝中,最大的政敵正是張永德。二人一度劍拔弩張,關係十分緊張。李重進在此時陷害張永德,是完全有可能的。

宋太祖趙匡胤像

趙匡胤是柴榮心腹,雖然已經在後周軍隊中多次為統帥出征,獨當一面,但是和張永德、李重進等宿將比,資歷太淺。那麼為什麼柴榮要破格提拔趙匡胤呢?這就是柴榮自以為自己設計權力的巧妙之處:

柴榮病危,太子年幼。因此,他真正要防的人是在軍中威望資歷甚高的張永德和李重進這兩位禁軍大帥。張永德被閒置,啟用了資歷淺的趙匡胤,這本身就是削弱殿前司禁軍的信號。然後,李重進當年是跟柴榮爭過皇位的,誰知道強悍跋扈的李重進會怎麼對待未來的小皇帝?張永德已廢,那麼失去制衡的李重進也不可以留在中央。於是柴榮讓李重進在任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的同時,兼任淮南節度使,出鎮揚州,將其排擠出中央,讓其實際上脫離了侍衛親軍系統。最危險的兩人,都被廢掉了。那麼對於接任殿前司統帥的趙匡胤,柴榮真的就一點沒防備嗎?當然不是。

侍衛親軍司的實際指揮權,落入了副都指揮使韓通手裡。韓通,這個人,“性剛而寡謀”,不善於拉幫結派搞關係,柴榮出征時,多次委任韓通在京師汴梁留守。因此柴榮對其十分信任,自然放心的把兵權交給他。有了韓通坐鎮侍衛親軍司,殿前司是掀不起大浪的。

其次,柴榮新立符彥卿女兒為皇后(小符後),拉名將符彥卿為外援為小皇帝護航。符彥卿出身武將世家,自後唐起就是名將,已經出仕五代,此時是天雄軍節度使,魏王,真正的位高權重。

最後,讓範質、王溥、魏仁浦並相,範質為首相,另兩人為副相。同時,三大宰相不光管政事,其中魏仁浦仍保有原職樞密使,統管軍政,另兩位宰相加“參知樞密院事”頭銜,協管軍政。三大宰相親密合作,牢牢掌控了行政權和調兵權。沒有他們的首肯,趙匡胤、韓通想調動一兵一卒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總結一下週世宗柴榮臨終前的權力設計,就會清晰的發現,禁軍統帥兩個都是心腹,但是一個資歷淺(趙匡胤),一個不會處關係(韓通)。三大宰相平分相權,又同時參與軍政,合作卻又互相制約,同時可以牽制兩位禁軍統帥。之後再拉符彥卿為外援,如此穩固的權力結構,可謂天衣無縫,試問,誰還能威脅小皇帝?

三.天算不如人算

然而,柴榮低估了趙匡胤的社交能力和野心。

我們來看一看,柴榮駕崩後,侍衛親軍司和殿前司的主要將領:

兩大禁軍統帥,韓通不善交際,跟誰都不對付。趙匡胤很善交際,跟誰關係都好。

侍衛親軍司中,三把手韓令坤“素與太祖(趙匡胤)親善”,四五把手高懷德、張令鐸跟趙匡胤關係也很好,雖然沒到結拜為兄弟的程度,但是至少是沒有矛盾的。後來陳橋兵變,二人均態度明確的擁立趙匡胤,趙匡胤還將妹妹嫁給了高懷德。

殿前司,就更不用說了,全是趙匡胤的人。二把手慕容延釗是趙匡胤的結拜大哥。三四把手石守信、王審琦,是著名的“義社十兄弟”,最早和趙匡胤結拜之人。可以說,整個禁軍高級將領,跟趙匡胤關係不太親近的只有掛名遠離中央的李重進以及韓通。

如此的軍隊結構,就算趙匡胤之前沒有野心,柴榮死後,野心也該生出來了吧?

其實,柴榮選的宰相團隊也有問題。首相範質為人過於自負跋扈。柴榮病危之時,覺得權力拆分的還是不夠,想再加一個副宰相。這個人就是柴榮還不是皇帝時候的潛邸舊人王著。柴榮當著趙匡胤(名義上的武將之首)、範質(文臣之首)的面說“王著藩邸舊人,我若不諱,當命為相”。但是範質不想再分權,而且範質討厭王著,認為其嗜酒如命,結果公開違背柴榮詔命。柴榮駕崩後,範質對此事一拖再拖,最終王著也沒有被任命為副宰相。前面我講過,三宰相控制著調兵機構樞密院,沒有他們首肯,趙匡胤一兵一卒都是無法調動的。但是後來,傳言契丹入侵,範質也不經查證,就匆匆將大軍交給了趙匡胤,最終使得趙匡胤輕易獲得軍隊控制權,進而發動陳橋兵變。

另外,外援符彥卿也有個致命問題:符彥卿的二女兒雖然被柴榮立為皇后,但是符彥卿的小女兒嫁給了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陳橋兵變,你讓符彥卿幫誰呢?而且滿朝文武,柴榮沒看走眼的只有韓通,也只有韓通聽說兵變後想著組織兵力抵抗,但是還沒到家就被趙匡胤心腹王彥升截住殺死了。這種情況下,符彥卿又能做什麼呢?

所以,柴榮臨死前看似將權力層層分割,互相制約,但實際上,對趙匡胤基本上沒有什麼太大的限制。這隻有一個解釋,就是趙匡胤作為柴榮心腹,一手提拔起來的將領,柴榮根本沒想過他會篡位,也根本沒有防著他。在柴榮心中,趙匡胤是保護柴氏皇族的最佳人選。只能說,柴榮這次是看走眼了。


杜少說歷史


周世宗柴榮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雖然他十分信任趙匡胤,但在自己去世前,還是做了周密的安排部署,以制約趙匡胤。

他讓趙匡胤主管殿前司,卻讓韓通主管侍衛司。趙匡胤和韓通私人關係不佳,這一點柴榮是心知肚明,而這樣的安排,就是讓二人互相牽制。

另外,手握兵權的符彥卿、張永德等大將,也都是制衡趙匡胤的力量。 在臨死前,柴榮還給兒子安排了三個輔政大臣範質、王溥、魏仁浦,讓他們去約束所有的武將。

不過,這看似“三保險”的操作,雖然顯示了柴榮高超的御人之術,可這是建立在柴榮沒死的前提下。一旦柴榮嚥氣,情況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首先,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以後,包括符彥卿、張永德在內的後周大將,都向趙匡胤表忠心,成為了大宋的忠臣。因為這種故事,在五代時期發生了N回,“新桃換舊符”而已。

其次,本來能跟趙匡胤較量一番的韓通,卻因為勢單力薄,再加上趙匡胤突然發難,成為了後周的陪葬品。

再次,三個輔政大臣,也是能力堪憂、智商捉急,他們沒有調查“契丹入侵”這個消息是否真實,就貿然建議趙匡胤帶兵出征,給了他絕佳的篡位時機,而在趙匡胤從陳橋驛回開封后,三人也沒有絲毫應對之策,範質、王溥都搖身一變成為大宋臣子,唯有魏仁浦稍作了一下抵抗,但一個文人,又能怎麼樣呢?在趙匡胤的感化下,魏仁浦也投了降。



就這樣,三個輔政大臣又開始為趙匡胤穩定局勢,鞍前馬後、日夜操勞了。 想想他們的前輩馮道,也是如此啊,馮道老先生在五代時期,歷事五朝、八姓、十一帝。

國家換了11個皇帝,馮道照樣當他的官。 這就是五代時期的一種生存之道,而柴榮的這些老部下,都深諳此道。不能說柴榮用錯了人,是當時的大環境,總會塑造出這樣的人。


深夜聊齋


柴榮作為一代英皇,雖然英年早逝,為了讓年幼太子順利繼承皇位,北征回汴京城以後,做了一系列重要的人事安排,提拔的都是心腹之臣,其中就有趙匡胤和三宰相以及三個諸侯王。


柴榮,廟號世宗,被史學家評為“五代第一明君”,而五代十國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繁榮的唐朝之後的一段大分裂時間,諸侯分裂,互相攻伐。柴榮出身商人家庭,其父是富商,養父周太祖郭威,郭威死後以養子身份繼承大統。


柴榮可以說是英年早逝,三十九歲病逝,但司馬光朱元璋、乾隆等給柴榮的歷史評價很高,這個商人出身的皇帝,文治武功都有明君的勢頭,也是周世宗開啟了天下一統的大幕,而不是繼任者趙匡胤、趙光義兄弟。


《新五代史·卷十二·周本紀第十二》中記載“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這是柴榮的繼承大統的第一年所說的話,“我應該用十年的時間開拓疆土,十年的時間讓百姓休養生息,十年的時間讓天下太平盛世,三十年足夠了”,這一年的柴榮三十三歲,年富力強精力旺盛,宛如赤壁之戰之前的曹操,他的雄心壯志是一統天下,建立百年盛世之開端。

趙匡胤一戰贏得柴榮信任,作為親信。


繼承大統的第一年,就面臨一場大戰,這一戰初步確立了趙匡胤的親信地位,並作為有極大皇位競爭力的周太祖女婿和外甥李重進一派的平衡力量。北漢和契丹這一次的進犯,很多朝臣反對柴榮御駕親征,甚至包括宰相馮道。


作戰過程中,很多將領畏縮退兵,只有趙匡胤和李重進和柴榮勇猛作戰,並取得大勝,這一戰有著很大的政治作用,是柴榮的立國立威之戰,趙匡胤的表現讓他成為後周重要的親信力量,尤其是代表軍隊。

柴榮病危臨終人事安排託孤,趙匡胤作為重要位置親信,有三方掣肘力量


從這以後,趙匡胤開始成為柴榮的親信,並逐步以此掌握後周的軍事力量,當然趙匡胤還要面對很多掣肘力量。 一方面是周世宗柴榮留下的三丞相,分別是範質、王溥、魏仁浦,這代表的是文官勢力,也是朝政運轉的核心決策層,用來輔佐幼主。


另一方面就是後周的兩任皇帝的皇親國戚,比如郭威女婿原殿前都點檢張永德、郭威外甥李重進,以及柴榮自己的兒子諸侯王,但是柴榮一直防範著郭威的親戚勢力,臨終前將殿前都點檢張永德換為自己的親信趙匡胤,這是掌握三萬精銳禁軍的關鍵職位,也是柴榮的一招錯棋。

最後一方掣肘力量就是忠於柴榮的將領,比如韓通等人,歷史證明也確實忠心耿耿。

趙匡胤多點佈局,兵不血刃黃袍加身


核心幕僚趙普,疏通關係,打通人脈,一人頂十萬兵。要說趙匡胤“黃袍加身”的第一功臣,趙普當之無愧,“累封韓王,賜諡“忠獻”,並配饗太祖廟庭”,由此可見趙普對於趙家奪得後周政權的重要作用。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就來自趙普之口,趙宋建立之後的“杯酒釋兵權”同樣來自於趙普的計謀。

當然,更大的功勞是趙普對趙匡胤取代後周的重大作用。趙匡胤兄弟行伍出身,不善於交際,而趙普從始至終扮演著這樣的角色,把宰相等人拉為趙匡胤的陣營,串聯百官,最後時機成熟獻計“黃袍加身”,和翰林學士陶谷準備“禪讓書”,功勞居偉,開啟了宋朝文人治國的開端。


十結社兄弟,趙匡胤陳橋兵變的底氣。前面提到趙匡胤多年行伍,帶兵打仗,自被柴榮引為親信以後,地位官位不斷上升,加上趙普的活動,趙匡胤有了結社十兄弟,個個都是軍隊中的重要將領,在趙匡胤篡位後周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中尤其以石守義最為重要,也是趙匡胤自己的親信,在兵變之後打開城門的就是石守義,也是趙匡胤兵變之前留守在京城的最核心心腹,控制京城防務,打開城門迎接趙匡胤大軍進城。建朝之後,石守義先後帶兵打敗多處節度使叛變,顯然無論建朝還是之後,都是趙匡胤的左膀右臂。

總結

綜上,並不是一代英主周世宗柴榮沒有心腹忠臣,而是掌握軍事的核心心腹就是背叛之人,並輔以文臣武將一套班底,取代後周黃袍加身,可以說是天命難違,水到渠成。


白楊說史


每位皇帝在位期間做的最重要的大事首先是防範一切可能謀反的潛在力量或人事,其次是培養和確定皇儲併為之鋪好繼位之路。

皇帝身上發生的幾乎所有事,都是圍繞這兩年事展開,柴榮當然也不例外!


比如為兒子選好的導師,培養一批忠臣心腹留給太子,甚至還會為了讓兒子順利登基提前掃清障礙,這些柴榮都有做,可是,他辛苦打下的江山居然還是輕易的就被趙匡胤得手了,這是為啥呢?

主要原因兩點:

一、柴榮死得太突然,幼子來不及得到鍛鍊!

柴榮是郭威的養子,英勇善戰,勤於戰事國事,他是歷史上少有的文能治國武能打仗有為之君,但也正是因為他把一切的精力都鋪在了國事上,反而錯過了對孩子的手把手教育和培養,而趙匡胤先是跟著郭威學到了不動聲色黃袍加身的一系列政治權謀操作,郭威稱帝后他又跟著柴榮,一路獲取了柴榮的信任並建立了自己的威望,有了自己的擁護者,這樣他既具備了政治鬥爭的實際經驗,又具備了知已知彼的優勢,還有柴榮的信任。

而他的對手柴崇訓沒有經過任何歷練,沒有兵權,沒有威望,根本不是趙匡胤的對手,縱然有幾個文臣的擁護,也實在不是趙匡胤的對手,繼位不一定非要打仗,但沒有兵權和威望,繼位只會困難重重!

二、趙匡胤會隱藏自己的野心,善權謀,柴榮錯信於他!

這並不是貶低趙匡胤,實話說趙能從普通士兵做到宋朝開國太祖,政治眼光,能力,人格魅力自然是非凡人能比,但我們以柴榮的角度來說,趙匡胤便是個篡位者,作為柴榮最信任的心腹重臣之一,他最終做出了背叛舊主之事,這是柴榮之不幸,柴榮猶如把一隻老虎放在自己兒子的身邊,本意了是為了保護兒子,最終卻變成了屠龍刀。

這段歷史告訴我們:

過於注重個人成就的父母往往會錯過孩子的養育,最終導致一生拼命的心血最終變成了為他人做嫁衣,用現在的話說:再大的成功抵不了教育子女的失敗!

一些大事往往是天命,就算是知道結果,刻意避免,也不會改變結果!柴榮當初就是因為看到一塊木牌上寫著“都檢點為天子”擔心前任殿前都檢點謀位,才提拔了趙匡胤,因為他覺得這樣就可以避開上天的安排,誰知換了趙匡胤做都檢點,反而才真正被謀位了!


歷史隨筆


五代時期,兵強馬壯者為天子。柴榮作為一代明君,怎麼可能在自己身後不留後手呢?而且趙匡胤也不是輕易得手的。

早在柴榮病重之際,他就開始對有可能威脅到政權安全的將領作了重點防範。

比如,柴榮解除了殿前都點檢張永德的職務。張永德掌典禁軍,戰功卓著,另外有個身份是周太祖郭威女婿。世宗本來對他十分忌憚,結果他又在回師途中,發現了一個長三尺餘的木條,上書“點檢作天子”。所以世宗考慮到張永德是個潛在威脅,加上覺得他並非真正的輔政之才,乾脆免去其殿前都點檢之職,改任其為澶州節度使。

但是張永德留下的空缺卻由趙匡胤擔任。因此從黑色幽默的角度上說,柴榮為了鞏固其政權,反而讓趙匡胤有了奪取其政權的契機。

當然,就任殿前都點檢,趙匡胤雖然掌握了三萬左右的精銳,但僅依靠這些力量,尚不足發動一場宮廷政變。

柴榮當時也留下了其他制衡趙匡胤的心腹重臣。比如當時任侍衛親軍司馬步軍都指揮使的李重進能征慣戰,手握重兵。副都指揮使韓通在後周的立國與發展中居功厥偉,被郭威、柴榮“委以心腹”,雖有勇而寡謀,卻誓死效忠周室。步軍都指揮使袁彥,也是趙匡胤的死對頭。

但可惜的是,世宗殫精竭慮安排的輔政格局,在其子恭帝即位不久就破壞無遺。先是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袁彥被排擠出汴梁,改任陝州節度使。袁彥離開後,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改任侍衛馬步軍都虞候,龍捷左廂都指揮使高懷德升為侍衛馬軍都指揮使,虎捷左廂都指揮使張令鐸升為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鐵騎右廂都指揮使王審琦升為殿前都虞候。

此後不久,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進也被排擠出了權利中樞,改任淮南節度使。

在此之後,殿前司的實權派人物如下:殿前都點檢趙匡胤 、副都點檢慕容延釗、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都虞候王審琦、鐵騎右廂都指揮使劉廷讓、控鶴右廂都指揮使馬全義。其中石守信、王審琦、劉廷讓三人,是趙匡胤“義社十兄弟”中的盟兄弟;慕容延釗與趙匡胤私交甚篤,趙匡胤“常兄事延釗”;馬全義則是趙匡胤心腹,可以說恭帝即位月餘,殿前司就變成了趙匡胤政變的大本營。

而本來應該制衡殿前司的侍衛親軍司的情況也大有變化: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暫缺 、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馬步軍都虞候韓令坤、馬軍都指揮使高懷德、步軍都指揮使張令鐸。

這四人當中,韓令坤、高懷德、張令鐸三人都以趙匡胤馬首是瞻,這樣一來,侍衛親軍司中,除了韓通一人,大體上也被趙匡胤勢力控制了。

後世有人認為,年幼的恭帝和符太后不可能主動做出這種自毀長城的決定,一切都是趙匡胤在暗中操縱。理由就是趙匡胤的胞弟趙光義的妻子是符太后的姐妹,趙匡胤通過符太后這個沒有絲毫政治鬥爭經驗的女子,達成了自己的政治目的。

通過這些人事調動,趙匡胤才藉著所謂“契丹南侵”的這個理由,將部隊帶出了汴梁城,並將其掌握在手中,才在京畿之外發動政變,“黃袍加身”。

而趙匡胤最後的成功,要結合五代的具體情況來看。五代是一個誰握有軍權,誰就等於擁有了政治發言權的時代。合格統治者首先的條件是能打,比如柴榮。但上個合格統治者的心腹重臣,未必會忠於這個統治者的兒子。雖然歷史上是趙匡胤成功了。但如果最後掌握權力的是其他柴榮的心腹重臣,一樣會想辦法造反奪權的。

這就是“主幼臣疑”必然會導致的情況。


冷兵器研究所


認為此文最靠譜:

周世宗柴榮駕崩前,按照他對五代以來的皇權更替情況觀察看,他是提防著這三個人~即妹夫張永德,表弟李重進,岳父符顏卿。這三個是最有可能搶兒子江山的人。

那個“點檢作天子”的木犢來的特別奇怪。在世宗班師回京時,健康狀態持續惡化,誰最有可能製作這個木犢?雖然李重進排名第一,最有嫌疑的,但還不是唯一人選。排名第二的肯定是趙匡胤。因為,把張永德拿下,趙匡胤都會是受益匪淺的人,這是必然趨勢。

趙匡胤作為柴榮心腹,又是世宗一手提拔起來的將領,柴榮根本沒想過他會篡位,也根本沒有防著他。在柴榮心中,趙匡胤是保護柴氏皇族的最佳人選。所以,讓趙匡胤做了新的“點檢”,可能讓趙匡胤也意外。

所以,駕崩前的朝政人事安排,看似幾乎是天衣無縫。

可是,只能說柴榮這次可是看走眼了。看似簡單面善忠心耿耿的趙黑子,恰恰成為後周江山的掘墓人。

歷史就是這般的充滿著不確定性。


君語寸草心


前言

在五代十國中,後周的皇帝周世宗,可以說是一個有雄心壯志的皇帝。他一心想一統天下,南征北伐,然而天公不作美,他英雄早逝。顯德六年(959年)六月十九日,在北伐的途中,三十九的周世宗因病去世。

(周世宗柴榮)

在去世前,周世宗把後周的政權留給了他七歲的兒子柴宗訓來掌管,為了保證後周政權的延續,他進行了精密的安排,讓符彥卿、範質、趙匡胤等人作為託孤大臣,輔佐七歲的周恭帝。

但是沒想到他死後的第二年,趙匡胤就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大宋王朝,取代了後周政權。

那麼周世宗臨終前是如何安排的?他給兒子安排了哪些託孤大臣?為什麼趙匡胤輕易就打破了他的這些安排?

一、立皇后,拉攏地方勢力代表人物符彥卿

周世宗柴榮立魏王符彥卿的女兒為皇后(即小符後)。這個符皇后,是周世宗第一任皇后(已故宣懿皇后)的親妹妹。而他們的父親魏王符彥卿,是天雄軍節度使。手握重兵,割據 一方。

(劇照-符彥卿)

這個時期的符氏一族非常的顯赫,在當時無人能及。再加上符彥卿天雄節度使這個位置的重要性。

天雄:河北的南部,河南的北部,而京城開封在河南的中部,這個地方就是唐代著名的河朔三鎮,也叫河北三鎮,最北邊的那個盧龍鎮就是幽州(今北京),中部是成德鎮(今河北正定),南部式魏博鎮(今河北大名)。

(河北三鎮)

河朔三鎮非常重要,這個地方在五代十國是一個批量生產皇帝的地方。五代時期一共有十三任皇帝,其中有六個皇帝是出自魏博鎮,幾乎佔了一半。

由此可知,符彥卿他這個節度使的重要性。

所以,周世宗要拉攏符彥卿,他有四個目的:

1.防止符彥卿奪位。

2.用符彥卿來抵禦契丹,保衛後周的北方不受侵略。

3.震懾天下。符氏家族是一個很有名望的家族,周世宗希望符彥卿輔佐他七歲的兒子,以此來震懾其他各地方諸侯。

4.互相牽制。讓地方集團跟中央集團互相牽制。

有符彥卿震懾天下,讓後暫無後顧之憂。

二、安排三個輔政肱骨大臣,輔助七歲的兒子,穩固朝政

(1)首席輔政大臣——範質

(劇照-範質)

範質,性子急,他不是一個老謀深算的人,也不是一個韜光養晦的人;他喜歡當面批評人(面責),毫不留情,當面給人辦的下不來臺;他廉潔,身為高官,但為人很廉潔。

範質的這些特點,註定了他不會形成一個政治集團,周世宗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選了他為託孤大臣,來輔政他的兒子。

(2)王溥

王溥是周世宗非常信任的人。在周世宗打高平之戰時,文武百官中只有王溥堅決支持他,其他人都反對他。而且王溥這個人很忠心,郭威臨終時,把王溥升為宰相,並說了一句話:“吾無憂矣”,如果讓王溥來輔佐我的養子,我沒有什麼憂慮了,非常放心。

王溥忠臣後周,那麼對周世宗七歲的兒子也必然是衷心擁戴並竭盡全力輔佐。

(3)魏仁溥

魏仁溥,忠誠,並且具有超級記憶力。

(魏仁溥)

當年郭威要找京城軍隊的花名冊,就是軍隊的人數以及將領的名字信息,魏仁溥說不用找了,他憑著高超的記憶力,把當時有多少軍隊,有多少將領以及將領的姓名全部說出來了,最後拿花名冊一對比,一點不差。

魏仁溥是從一個刀筆小吏一路靠著自己的政績提升上來的,他很正直,是個謙謙君子。

周世宗看重魏仁溥的君子之風,有一個君子來輔佐年幼的兒子,這無疑一件有益的事情。

三、安排趙匡胤擔任殿前都點檢

從太祖郭威到周世宗柴榮,他們都對趙匡胤非常的信任。而周世宗柴榮更是覺得趙匡胤是個好乾部,值得把自己七歲的兒子託付給他。

(1)趙匡胤能打仗,趙匡胤先是跟隨周世宗三次徵南唐,參加高平之戰,後又跟隨北伐,一路兢兢業業,出謀劃策,立下過汗馬功勞。

(劇照-趙匡胤)

(2)周世宗覺得趙匡胤很忠誠,史書記載了一件事情,在徵南唐時,趙匡胤打下滁州城以後,他的父親經過滁州,要求他開門(他爹想見見他這個兒子)。

趙匡胤對他父親說,父子感情雖是至親,但是夜間不能開城門,這是王命。

國家大事,即使是父親來了,也不能進。

結果是讓他父親在城外呆了一夜,第二天早晨才讓他父親進城,父子相見。

趙匡胤“因公廢私”,讓周世宗柴榮很是欣賞,覺得趙匡胤這個人值得信任。

趙匡胤打仗是身先士卒,辦事是公而忘私。周世宗更加的信任趙匡胤,於是安排他接替兵權。

四、安排韓通做侍衛軍二把手,牽制趙匡胤

周世宗安排韓通做的這個官職叫“侍衛親兵馬步軍副都指揮”,就是侍衛軍的二把手,這個職位具有調動整個京城軍隊的權力。

周世宗臨死之前安排的另外一支禁軍的二把手來負責調兵事宜,是為了牽制趙匡胤。

趙匡胤雖然是殿前司都點檢,但是他沒有調兵權,調兵權在韓通手裡。

不得不說,周世宗這樣的安排,真的是用心了,讓他們相互制約,很難形成獨擋一面的軍事勢力。

周世宗安排了三派勢力:地方勢力,中央的輔政大臣勢力,加上軍隊勢力,形成了三方輔政的格局,他覺得這樣一來,政權就穩當了。

然而,事實並不是如此,周世宗精心安排的三方輔政格局只在他去世的半年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半年之後就被趙匡胤打破了,他的柴氏江山變成了趙宋江山。

五、為什麼趙匡胤能打破這些安排?輕易得手?

(1)不均衡

周世宗柴榮雖然安排了三方勢力人員,但三方的力量不均衡。

首先,三個輔政大臣都是文官,背後沒有槍桿子支撐。俗話說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這宰相也一樣。雖然你是宰相,但是人家手裡拿著槍,照樣敗下陣來。

三個文臣宰相不行,他們勢力最弱,不能制衡其他兩方勢力。

其次,地方難治中央。符彥卿雖然是地方一派軍閥,勢力很大,但是地方的軍隊無法控制中央的軍隊,如果中央有變故的話,地方是無法抗衡中央的。

另外,禁軍有侍衛軍和殿前司,殿前司是趙匡胤管,侍衛司是由韓通這撥人管,這兩方勢力也不均衡。

(2)易破壞

很容易遭到破壞,而最容易形成破壞的就是人際關係太複雜。

趙匡胤在後週中央禁軍有著複雜的人際關係,掌握禁軍大權的人物基本都與趙匡胤有著親密的關係。

(人際關係)

中央禁軍,殿前司的一把手是趙匡胤,二把手叫慕容延釗,是趙匡胤最好的朋友。

《宋史》:“初,延釗與太祖友善,顯德末,太祖任殿前都點檢,延釗為副,常兄事延釗;及即位,每遣使勞問,猶以兄呼之。”

趙匡胤和慕容延釗的關係特別好,趙匡胤稱呼慕容延釗為老兄,當了皇帝以後照樣如此,他倆是鐵哥們。

殿前司另外還有兩個高級軍官,一個是石守信,一個是王審琦,這兩個人也是趙匡胤的鐵哥們,他們兩個跟趙匡胤屬於“義社十兄弟”。

這樣一來,殿前司的四個高級將領分數一派,都屬於“趙家軍”,這就很危險了。

而侍衛司的一把手李重進剛剛平定了淮南,擔任了淮南節度使,不在京城。二把手韓通有勇無謀,遇事兒沒主意,很容易對付。侍衛司另外還有兩個高級軍官跟趙匡胤關係也特別密切,而且跟趙氏家族都有姻親關係。

如此一來,中央禁軍的高級將領幾乎都成了趙氏集團的人,趙匡胤手握禁軍大權。

有著如此複雜的人際關係在,無論周世宗如何精心的安排,最後人會把這些精心安排都給軟化了、弱化了。

(3)三個輔政大臣集團並不團結

宰臣集團:範質,王溥,魏仁溥。

周世宗在臨終時,把範質等人召喚過來,跟他們說了這樣的一句話,《資治通鑑》"王著藩邸故人,朕若不起,當相之。"

說王著是他的老部下,如果我去世了,要讓王著當宰相。

團結

結果,範質一出來,就說王著這個人整天嗜酒如命,醉生夢死。不同意王著進宰相集團,始終沒安排王著。《資治通鑑》:"著終日遊醉鄉,豈堪為相!慎毋洩此言。"

範質有私心,如果王著進來,可能會分他的權力,王著不進來,那他就是宰相集團最有名的人。

作為首席輔政大臣的範質,有著如此排擠他人的心思,可想而知,這個宰臣集團肯定會因為各種利益而存在分歧,繼而分崩離析。

有著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周世宗的安排也就不是固若金湯了。而事實也證明,他的這些安排確實失效了,他最信任的人(趙匡胤)一手打破了他的安排。

結言

為了後周江山的長存,周世宗費盡心思進行精密地安排,可結果還是於事無補,他的柴氏江山最終還是丟了。

終究人算不如天算。

他沒料到的是那最讓人難測的人心,自古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利益紛爭,尤其是在那個動盪的年代。

人人為的都是自身的利益。

他的後周江山沒了,取而代之的是趙宋王朝。

趙匡胤,這個他最信任的人,謀奪了他的江山。

不禁令人唏噓。

以史為鑑,可以明得失。讀史不能只看其表面,更要聯繫當時的歷史背景去思考,這樣才會有更多的收穫與感悟。

我是點點文史,歡迎點評、建議,大家一起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