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死后是谁把他葬到陵墓的?

火箭队大姚


崇祯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明末时天下大乱,李自成带领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崇祯皇帝的陵墓就是现在北京十三陵中的思陵,崇祯皇帝是自杀的,当时明朝也已近灭亡了,是谁把他埋葬的呢?又是谁为他修建的皇陵呢?

先说答案,李自成下令埋葬崇祯,具体执行的是一个叫赵一桂的小官。

崇祯自杀于李自成杀入北京城的前夕,崇祯十六年,也就是1643年的三月北京城被起义军包围,朝廷的军队节节败退,完全形成不了像样的抵抗。三月十九日北京城破,崇祯皇帝在现在的北京景山一棵树上上吊自杀。

李自成进城后在皇宫找不到皇帝,随后还悬赏万金寻找皇帝的下落,第二天崇祯的尸体才被人发现。李自成命令让人把崇祯的尸体抬到了紫禁城的东门,临时搭建了一个灵棚安置。

李自成为了拉拢人心,就听从了别人的建议,决定按照帝王的礼制为崇祯下葬。

按照惯例,新皇帝登基后第一件大事就是为自己修建陵墓,因为皇陵一般都要修好多年才能完工,这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件大事。但是崇祯皇帝却一直没有修陵墓,不是不想,主要是还没找好地方。

他登基后命人去找风水好的地方,找了好多年才找到,结果风水师又说现在不是开工的吉时,要到崇祯十七年动工才吉利,结果他们没想到的是崇祯十六年明朝就先灭亡了。

崇祯皇帝没有自己的皇陵,李自成一帮人商量了下,想到了个办法,他们找到了崇祯一个已经去世的妃子田贵妃的墓。

田贵妃是崇祯非常宠信的妃子,在崇祯十五年得病而死,也就是明朝灭亡的前一年。直到崇祯自杀时,田贵妃的陵墓其实也没修好,就修好了个地宫,地面建筑还都没修。

除了这里也实在没别的合适的地方了,于是李自成就下令将崇祯葬在田贵妃的墓中,将这里改为皇陵。

因为陵墓位于昌平,所以李自成把安葬崇祯的事情交给了昌平州的官吏去办,具体执行的是一个叫赵一桂的人,他当时是昌平州的吏目。

因为刚打过仗,官府被农民军洗劫一空,昌平州官府拿不出一分钱,所以赵一桂就发动了募捐,前后募集了两百多两银子,用这些钱置办了一些棺椁,祭祀物品等等。然后召集了附近村子里的农民,把崇祯皇帝和皇后的尸体葬入地宫中。


当时皇陵仅有的地面建筑,也就是赵一桂最后修建围墙,现在思陵的地面建筑都是清朝后来修建的。

就这样,堂堂的一国之君,帝王的葬礼只花了二百两银子就解决了。


漂浮菌


史书上记载,李自成攻破长安后,崇祯帝无路可逃,选择了在煤山自缢而亡。李自成发现崇祯自缢身亡后,命人用两扇门板将帝后尸体停在东华门侧,书中记载以红漆棺殡帝,黝漆棺殡周后。在《国榷》、《流寇志》和《罪惟录》中均有记载是李自成安葬的。


顺治元年即1644年5月,据《清世祖实录》中记载,清廷入关后,下令重新改葬崇祯帝的墓地,并营建思陵建筑。1644年11月,开始动工,于1645年9月, 思陵改葬等工作终于完成。



到乾隆年间,思陵修缮过两次,建筑规制上也发生了变化,顺治、康熙年间,很多知识分子,不称思陵为思陵而称之为“攒宫”。 宋南渡后,很多人称古时帝、后茔冢为“攒宫”。


小生聊历史


崇祯帝,本名朱由检,是大明第16位皇帝,也是大明最后一任皇帝,生前曾除掉作恶多端的魏忠贤。

说到崇祯帝的死,还要让我们将时间的指针回拨到1644年!

1644年,闯王李自成带领义军攻入北京城,太监张殷劝崇祯帝投降,崇祯帝二话没说,拿剑刺死了这个软骨太监,然后,下令赐自己的周皇后和嫂子懿安张皇后上吊自尽,接着,他又声具泪下的指着自己的女儿说“你为什么要生在帝王之家啊”,说着,左手摆出衣袖遮住自己的脸面,右手拔剑杀掉了自己的女儿,然后,杀掉嫔妃数人。

之后,崇祯帝召集百官,紧急集合,似乎要做最后的安排,可惜,百官无一人前来,只听崇祯帝感叹一声:“诸臣误朕,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说罢,崇祯帝登上煤山,也就是今天北京的景山,在一棵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死时左脚赤裸,右脚着一只红鞋,身边只有提督太监王承恩一人,这王承恩很是忠诚,见崇祯自尽,自己也吊死在了歪脖树旁边的海棠树下。

一代帝王崇祯帝,就这么死了,身边唯一的太监也死了,而且,崇祯死前,没有为自己修建陵墓,那么,他死后,埋在哪里呢?又是谁安葬了他呢?且听@读史三悟 娓娓道来。

1. 李自成遵守礼仪,下令厚葬崇祯帝

李自成攻克京城后,四下寻找崇祯,大有“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之意,义军将皇宫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有发现崇祯的身影,最后,义军在煤山发现了崇祯帝的尸体,此时,崇祯和太监王承恩已吊死了三天。

李自成闻讯赶来,看到崇祯帝披头散发,在歪脖树上吊着,赶快命人将崇祯帝和太监王承恩的尸体放了下来,此时,李自成发现崇祯帝蓝色袍服上写着一行字,让义军不要伤害无辜百姓。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帝“蓝色袍服”上面的话

大概是李自成看到崇祯帝蓝色袍服上的那句“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后,被崇祯帝忧国忧民的一腔热情所感动,于是,命人将崇祯、周皇后、太监王承恩的尸体装入柳木棺内,并为崇祯帝的梓宫刷上红漆,为周后的梓宫刷上黑漆,而且还为崇祯换上翼善冠、衮玉及渗金靴,然后,李自成又下令,将崇祯和周皇后的尸体送往昌平州,并安排昌平州的官吏按照帝后的规格安葬崇祯和周皇后。

由此可见,李自成虽然起义反明,但是,他内心之中,还是遵循礼法的,他下令厚葬崇祯的做法,值得称赞。

2. 昌平州府无钱安葬崇祯,赵一桂募捐安葬

顺天府昌平州署吏目赵一桂为开圹捐葬崇祯先帝及周皇后,共归田妃寝陵事,恭照明陵坐当昌平州天寿山。
----清康熙年间谭吉璁《肃松录》

虽然李自成下令让昌平州安葬崇祯帝,但是,明朝后期,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战乱四起,昌平州府银库空虚,没有经费安葬崇祯帝和周皇后,只得将崇祯和周皇后的尸体暂放在东门外的关帝庙内。

这该怎么办呢?总不能违反闯王的命令吧,何况,死者为先帝崇祯和周皇后,于情于理,昌平州的官吏都要厚葬两人。

这时,省祭官署昌平州吏目赵一桂想出了一个办法----募捐!赵一桂联络了当地的士绅,给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成功说服了包括自己在内的10位士绅捐款出资,厚葬崇祯。加上自己的一份钱,赵一桂共筹资金三百四十千,虽然不多,但是,也算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崇祯帝生前没有为自己修建陵墓,指望这三百四十千修坟造茔也无济于事,但是,崇祯毕竟是一国之君,总不能草草下葬吧。这个问题又该怎么办呢?

无巧不成书。崇祯生前十分宠爱田贵妃,在昌平州的鹿马山为田贵妃修建了陵墓,田贵妃死后就葬在了这里,于是,昌平州的治丧委员会就决定将崇祯和周皇后安葬在田贵妃的陵墓里,这也算是让田贵妃与崇祯合葬吧。

治丧方案决定后,赵一桂便带上这三百四十千资金,拨夫造圹,实施安葬事宜。

四月初四,赵一桂带人掘开田贵妃的陵墓后,将田贵妃的尸体右移,周皇后的尸体安置在左边,用田贵妃的棺椁改为崇祯使用,居中安置,三棺之前各设香案和祭品,点上万年灯,关上石门,但是当时没有封土。

四月初六,赵一桂又带领昌平州百姓和捐款的士绅前来祭奠,一时之间,哀声四起,在场人员无不痛哭流涕,然后,又安排当地民工,自备掀掘筐担,平坟封土,之后,赵一桂和生员孙繁祉又捐款5两,买砖修筑坟墙。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为崇祯捐款造坟的10名捐款人,除赵一桂之外,他们分别是:孙繁祉,刘汝朴、白绅、徐魁、李某、邓科、赵永健、刘应元、杨道、王政行。

不得不说,这些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是他们为崇祯找到了最终的归处,着实是一种善举。

3. 清朝入关,重修崇祯墓

清朝入关后,为了笼络明朝遗老,缓解各种矛盾,顺治帝特意从朝廷中拨出银两,按照皇陵的规制,为崇祯修葺陵墓,还下令让降臣金之俊为崇祯撰写碑文,同时,为了感念太监王承恩的忠心,让李霨给当时陪着崇祯一起死的太监王承恩撰写碑文。同时,将崇祯的陵墓改为“思陵”,这也是明十三陵之一。

到了乾隆年间,乾隆又拔出资金,为崇祯修葺陵墓,改建了明楼和祾恩殿,建起了宝城围墙。但是,思陵的规模还是要比其他帝陵狭小很多。

崇祯生前勤勤勉勉,生活朴素,虽然踌躇满志,重整国纲,但是,积弊难反,终归还是做了亡国之君,在他死后,老对手李自成下令为他厚葬,赵一桂募捐实施,清廷加以修葺,这也算得上是对他的一丝安慰吧。

各位读者朋友,您认为崇祯之死,悲壮么?欢迎在评论区和@读史三悟 一起交流!


读史三悟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崇祯?大明老朱家最后一任皇帝。咋说呢大明终其一生都遵守了自己的承诺:“君王社稷死,天子守国门”。简单的说,这都城搁那,皇帝就蹲那,没有啥逃跑不逃跑的说法,您要是把这都城攻破,这也就意味着皇帝就要死了。

而且这老朱家的大明朝是唯一不整啥和亲不和亲的事,你瞅着老朱家的大明不顺眼,来呀!咱陪你练练没问题。个头大哇咋的咧,让老朱家拿自家闺女当挡箭牌?这事还真没干过,也不惜得干,那叫丢人!有本事你把老朱家按地上往死了杵,言语一声就不是老朱家的人。

而且这主从来不整啥割地不割地的事。有那个不要脸的你要是瞅着那一块入了你的法眼,没问题啊,撸起袖子咱干一局,打趴下没关系,老朱家的人还得想办法咋弄回来,祖宗的产业咋说丢就丢,没听过。

这和满清的皇帝可区别大发了。逃跑割地赔款,他一样都没落下可占了全乎。敌人还没有瞅见影子呢,就先一步把自己个的都城撂下来就跑,咸丰就是头一个,这后来几乎就成了惯例。后来那割地赔款的事不用俺聊,大家伙比俺都清楚。

这事不能聊,一聊就搂不住火,分分钟钟的就跑偏了,离咱这题就十万八千里了。

好咱接着题主的问题聊。

咋说呢?崇祯帝不是亡国之君,但却有着一大帮子亡国之臣。李自成之所以能分分钟钟的就把北京城给开了,这就得拜谢大明兵部尚书张缙彦。这人打小就聪明,有着神童的美誉,见风使舵,瞅着风就能闻见人放的那啥味来,隔天的那大蒜味都能给你文出来。

就是这张缙彦把那城门洞给开了,带着一帮子文武百官跪地上给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磕头,在前头一路小跑牵着刘宗敏的马头,进入了紫禁城。

当时的张缙彦头磕地上,笑的跟朵菊花似的,就差给人家刘宗敏卖个萌啥的了。后面大家伙也知道了,崇祯帝搁煤山上吊死在了歪脖树上。

而李自成呢开头几天还能约束自家的手下,大明的那些个缩头乌龟一样官员还以为,自己个只是还了个主子,能接着伺候李自成,延续自己的荣华富贵。

可那张缙彦不愧是打小就有神童的美誉,瞅出来李自成不按好心,转头撅着屁股就跑路了。后来大家伙也知道,李自成通过酷刑和抄家杀人,算是从这些大明的官员身上拔下为了老多银子,当军饷去了。

而那提前跑路的张缙彦算是躲过一劫,跑到南明的地头上继续忽悠,弄了老大一官,当然也没得意多久,就被满清给整趴下了,这就哆哆嗦嗦的认满清为新主子。就他这样的要兵没兵,要脑子却长了一堆反骨的家伙,人家瞧不上他,一脚丫子就踹到了宁古塔喝西北风去了。

最后哀叹自己个生不逢时啊,弄了一本书《东京》算是整了一点贡献吧!

乾隆编那贰臣传中啊,他就是其中一个,也算是榜上有名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大明的官员都是缩头乌龟转世吗?”

那倒不是,崇祯帝的眼神不好,找的人都是乌龟转世,但还是有很多好官员。当年追随崇祯帝自杀的官员举家自杀的有七百多家,那太监自杀的也有上千,拼死和李自成战斗致死的也有千人以上,宫女自杀的也有三百余人。

得,咱这一说就说的有点远了,咱接着题主的问题接着聊。

崇祯的事

话说,绝望的崇祯帝吊死在煤山,死的时候,光着左脚,右脚蹬着一只红鞋,在一件蓝色的衣服上留书说:“他这人当皇帝十七年,也算是勤勉,但奈何朝堂养了一帮子吃嘛嘛不够,干嘛嘛不行的神童,最后导致那李自成进了北京城。这事说起来就惭愧,真真的没脸见老祖宗,只好拿头发把脸遮起来去死。你李自成拿俺的尸体随便,切了剁了都成,但不要伤害百姓就成!”

而这时间点上的,李自成满北京城找崇祯帝,就想着整个啥仪式的,也好名正言顺的来个继承大明江山啥的,还整了一通告:“把崇祯帝献出来,赏一万金,给个伯爵当当,如果把崇祯帝藏起来,抓到了就灭族!”

结果崇祯帝已经吊死在了煤山,根本就没有给李自成这机会。

那么为了彰显一下大肚,李自成就搁北京城那东华门外边,搭了一草棚子,说是灵堂其实是示众。把崇祯帝和皇后用两扇门板给抬出来往那一搁,回头又重新整了两副柳条木棺材。

四天后,给崇祯帝整了一口红漆棺,给皇后整了一口黝漆棺。以帝后的身份给俩人整了两套衣裳。

这俩具棺椁这一停就是好几天,只有襄城伯李国桢前去吊唁,跪地上大哭,磕头都磕的满脸是血,此后就没有人了。

李自成想要招降李国桢,而李国桢提出了三个条件:“一大明皇帝的陵寝不能碰,二用天子礼葬崇祯帝,三不能加害太子和二王。”

李自成到也痛快,都答应了。这就有了后来崇祯葬入明十三陵中思陵的事。

思陵

但崇祯帝活着的时候,就没有给自己修啥陵墓。毕竟当时大明缺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他就没有顾的上这事。

这咋弄呀?这就只好把崇祯帝和他的皇后埋入两年前下葬的田贵妃的陵墓中。这也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和贵妃的合葬墓。

这葬可以,但李自成没钱,只能募捐。得,就为这事衙门口给了一批条,让到地方上募捐。

募捐的时候就十个人,一共捐了233.6两。

就是用这点钱,开了田贵妃的墓,把三人的棺椁搁在棺床上了事。为了像那么回事,还在地面上搭了五个棚子。然后弄了两只羊一头猪,算是祭祀了一下。

后来又召集了百多个人给崇祯帝堆起了坟头。后来办这事的赵一桂和孙繁祉又捐了五两银子,买来了砖头瓦块的,围着这坟头起了一道五尺高的围墙,这就算完事了。

后来李自成连个根据地都没有,分分钟钟就让吴三桂之流带着满清给秒了,接着吴三桂为了表达忠心,活捉了南明的皇帝,怕押解路上出现啥岔子,这吴三桂又把自己以前的主子用弓弦给勒死了。得咧,这大明也就结束了,而满清就正式的入驻了中原。

那么满清为了笼络笼络人心,这就把崇祯帝那墓,就命名为思陵,所以思陵是打这开始叫出来的。

而且还在地表上营建园陵建筑。

这事估算得用银子三千两。其中奉旨拨银一千五百两,文武百官募捐一千五百两。可这奉旨拨的银子,这工程所就不知道从哪里去领,而那募捐的也就只达到了六百五十两。后来这拖拖拉拉的整一年多,才筹集了一千两,这离那预估的款项差着老大一截。后来吴三桂又捐了一千两,得咧,这就凑活着开了工。

这到了乾隆手上的时候,又进行了一次修缮。其实也就是表面文章而已,顶个名头。这事就结束了。

所以是谁把崇祯帝葬到了思陵,应该是李自成,因为当时没有李自成点头,谁也不敢啊。但实际操作不是李自成是赵一桂。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崇祯皇帝的安葬过程,是分两步走的,直接逼死他的李自成和几乎灭了他宗族的满清皇帝都出过力。

明末,君臣关系很奇葩——皇帝不信任臣子,臣子也没有担当。这些权贵们心里的小九九是:“江山国家是你的,金山银山是我的,凭什么让我出钱保卫你们老朱家的王朝?”

于是皇帝找他们要钱,他们也哭穷,彼此在玩一个心照不宣的游戏。最终,没等到“勤王”的救兵,走投无路的崇祯皇帝就凄惨的吊死在了煤山的一颗歪脖子老树上,随他去的,只有一个贴身太监王承恩。

上图应该比某些电视剧更真实的还原了崇祯自缢的情形。据给他收尸的人描述,崇祯穿的蓝色袍服,没有戴帽子,以发覆面,一只脚穿着红鞋,另一只脚上只有白色锦袜。讲真,明朝皇帝并不是像电视上演的那样天天一身明晃晃的“土豪金”,大部分时候,是穿素色衣衫的,何况喜好朴素生活,让皇后亲手给自己补袜子的崇祯皇帝。

崇祯更悲惨的地方在于,死的时候没人顾得上给他收尸。

当时,李自成已经进入了北京内城,除了少数选择“自杀”殉国的大明“死忠”外,更多的朝廷官员带着细软四处逃散,剩下的,则乖乖的跪在城门口迎接大顺军团。

李自成的手下沿着皇宫,一个屋子一个屋子的搜查,找遍了院落里的犄角旮旯,救起了失血昏厥的长平公主和袁贵妃,给周皇后收了尸,但唯独找不到崇祯皇帝。

此情此景下,李自成非常着急。毕竟,万一大明皇帝顺利出了城,跟南边来的“勤王”军队汇合,再反杀回来,对自己的威胁,那将是极大的。

于是,李自成下令,只要找到崇祯皇帝,无论死活,都赏赐黄金一万两。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果然,第二天,马上就有热心的北京群众提供线索,崇祯皇帝的尸体正挂在一颗老树上,随着春天的沙尘暴晃悠悠的飘摇。脚下还倒着一位身着蟒服的中年太监。

(这老树的位置还在,成了景山公园里的重点保护对象,但树早就不属于“原版”的了,是1981年补栽的“假”歪脖子树。)

为了表姿态,李自成决定将崇祯皇帝按老规矩下葬在天寿山,结果竟然发现,已经当了16年皇帝的崇祯,根本就没顾得上给自己修陵墓。

此时,躲在周国丈家的明皇太子朱慈烺也被自己的姥爷主动交出。

自信满满的“闯王”并没有难为指朱慈烺,反而痛快的答应了朱太子的几项请求——“不可惊我祖宗陵寝”、“速以礼葬我父皇母后”及“不可杀戮我百姓”。

于是,李自成的手下匆忙中找来一具高质量的红漆棺材,和一口品质不错的黝漆棺材,把帝后两口子塞进了已经去世两年多的崇祯爱妃——田贵妃的陵墓里。

这时,大明的降官们都有更“重要”的事情忙活,对于安葬崇祯两口的事儿,互相推诿,最后,安葬崇祯帝后的任务,落到了昌平州基层官员赵一桂身上。赵一桂费了大劲,四处忽悠哀求,向北京周边的商人和百姓募捐,得到了233两银子。

安葬的第一步,是要打通田贵妃陵墓的通道(帝后妃嫔下葬后,要用大石填塞墓道以免盗墓者进入陵寝),以便帝、后棺木进入。

赵一桂请了工人,不分昼夜,用了四天时间才打开了田妃的墓道。

这一步的花费最多,打开、封闭墓道需要200两银子的预算,剩下的三十多两银子则用来搭盖薄棚,买纸,买猪、羊、素供,结算活动人员工资,提供劳役们的工作餐等等。

不过,这样紧着花,钱还是不够用。因为,崇祯与周皇后都是有棺无椁(棺材外面的套),这样实在不符合帝王下葬的礼制。

赵一桂也是为难坏了,情急之下,他一狠心,干脆将田妃的棺木从她的椁中拎了出来,把崇祯的棺材放了进去上。然后,重新布局,崇祯放在中间,周皇后居左,田妃在右边。太监王承恩陪葬,埋在了外围。

于是,一夫一妻一妾,一家三口,加上老仆人,以这种尴尬的形式,在地下团圆了。

墓地封门后,参与工程的基层官吏和劳动人民们实在是看不下去,又现场集体捐资五两银子,给崇祯的陵寝外围包了一圈五尺高的围墙。

而此时,当年被崇祯皇帝寄予重任的大明权臣们,还在专注于“更重要的事儿”。

之后就是大顺匆忙撤离,满清入关,大明的臣子们跪完大顺后,又带头跪在北京和南京城门,连续两年,分两批次迎接了大清军队,几乎没人再关注过凄惨落幕的崇祯夫妇。

这时候,某些外族人倒显得更有骨气。比如,一名朝鲜崔姓大使拒绝向清朝统治者进行朝贺,之后,在兵荒马乱中来到崇祯皇帝的墓前,整整十天不吃不喝,活活的将自己饿死在了崇祯的坟头,为崇祯和大明王朝殉葬。

再接着,清朝皇帝正式平定中原后,一面为了断除后患,对明朝宗室男丁赶尽杀绝;一面为了笼络汉族老百姓,尤其是汉族知识分子,开始高调的为崇祯皇帝修建陵寝。

清统治者对刚烈殉国的崇祯帝后两人还是比较敬重的。把崇祯皇帝谥为“庄烈愍皇帝”,周皇后谥为“庄烈愍皇后”。将田贵妃幕改为思陵,并拿出预算,按帝王陵寝的规格,对思陵进行扩建。

然而,开始的时候,进展并不顺利。

毕竟,给前朝殉国的帝后修陵墓,属于“高风险”活动。谁要是卖力干了,表现出对明朝的怀念和热情,那不就等于在找死吗?

于是,清朝的工部和负责内务的太监们相互推诿、扯皮,谁都不愿意出头,更不想担责任。再加上资金缺口,于是,扩建陵墓的事儿,拖了好几年。

此时,原明朝司礼监秉笔太曹化淳,冒着生命危险,向顺治皇帝反应了这个问题。

正在成长中,非常崇尚汉族文化的顺治帝,出于个人感情上的“共鸣”,对崇祯陵墓的重建工程还是比较上心的。于是,下令立即营建思陵,不得以各种借口拖延,如果再遇到扯皮情形,必定重办相关官员(“如再延诿,定行重治”)。

在大清国皇帝的压力下,思陵终于开工了。

承担修筑思陵的官员们,每天都过的胆战心惊。很明显,他们面临着两难的境地——如果再拖延应付,不但会再次激怒顺治皇帝,别人也难免在背后指责他们没良心;而如果按照十三陵的标准修的太完美,又会被按上心怀前朝的帽子,容易被拉出来“秋后算账”。

最终,明思陵被修的不伦不类。虽然跟传统帝陵一样,建了无马道、宇墙、宝城墙、城台及重檐歇山顶式的明楼,但崇祯皇帝墓前的五供(石头祭器)却与其他大明皇帝有很大差异。首先,五供体量比其他帝陵的五供要大;其次,论式样,更接近于给太监用的祭器(下图)。不过,在陵园的管理上,思陵和其他明朝帝陵的待遇是一样的,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和财政预算。思陵配有司香内使(守陵太监)二名、陵夫八名(可带家属),照役给予香火地亩(国家安置房产和田地)。每年春秋二季,分由太常寺差官至陵致祭。清廷每年还委派专员出差,定期赴十三陵巡视,进行检查修葺。甚至在18世纪末的乾隆晚期,还进行了一次对思陵的大规模修缮和扩建工程,直到19世纪末,清朝都坚持着对明帝陵的祀享。

清灭亡后,思陵在战火和盗墓贼的侵扰下,残毁的十分严重,随葬品被掏干净,帝后两人和田贵妃的尸体也早就不知所踪。尤其是内战期间,国民党军队为修炮楼,竟然大规模拆毁了陵园地面的亭台建筑。

最终,思陵被各路人马折腾的空空如也,仅凄凉的留下了坟冢、楼殿遗址、石雕五供、碑石等实在拿不走,不能变现的大物件。

好在,咱们又下功夫依据史料记载,重新修葺了思陵,使其恢复了一些往日风采。目前,思陵属于明十三陵的重要景点之一,每年的门票收入也相当可观。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

当晚崇祯皇帝急忙召来自己的嫔妃和子女们,他先是挥刀砍了大女儿长平公主一刀,接着又刺死了年仅六岁的小女儿昭仁公主,随后他在砍死妃嫔数人后,命令周皇后自尽身亡。

在处理完这些事情后,崇祯手执三眼枪与数十名太监骑马出东华门,打算从这里突围出去,结果被乱箭所阻,于是他们便跑到齐化门(朝阳门),结果成国公朱纯臣闭门不纳。不得已,他们只好转向安定门,此地守军已经星散,大门深锁,太监以利斧亦无法劈开。

无奈之下,崇祯只好带着太监们重返皇宫,此时城外已经是火光映天,崇祯帝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崇祯帝不由感叹道:“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最后,崇祯跑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时年33岁,身边仅有提督太监王承恩陪同。



据说,崇祯在吊死前特意在自己袍服上大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十九日上午,李自成攻入皇宫,在清宫过程中,没有找到崇祯帝,李自成便下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

等到二十日中午时,崇祯帝的遗体终于被发现,于是李自成命人用两扇门板将崇祯和周皇后的尸体一起停在东华门侧,并在这里搭盖了临时灵棚。

当时,很多人都特意跑来围观,还有围观者记下了这位大明皇帝惨烈的遗容:“尸身以发覆面,衣衫凌乱,黄袍已经卸下,身穿白绵绸夹衣,蓝纱道袍,下身穿白绵绸裤,一只脚鞋袜脱落,另一只脚穿着绫袜和红方复底鞋。这是最后一位汉人帝王,留给世人最后的印象。”

后来,在明朝官员李国桢的请求下,李自成才决定给崇祯安葬,但因为崇祯帝生前并没有预建陵寝,所以李自成只好将崇祯和周皇后一同葬入田贵妃的墓中。



这位田贵妃,她是在崇祯元年被选入宫中,并被封为皇贵妃,后在崇祯十五年时,她就因病去死。

因为崇祯非常喜欢这位这位田贵妃,所以下令给她建造了规模巨大的陵墓,结果等到明朝灭亡时,这个陵墓还没有修建完成,所以李自成就干脆把崇祯和周皇后一起合葬到这一起。

不过,李自成却不愿意出安葬费用,明朝的大臣们就只好募捐,最后先后有十人捐钱共350千文(约合银233.6两)。

最后,就是靠着这两百多两银子,完成了崇祯皇帝和周皇后的整个葬礼。祭毕,这些明朝大臣有找来附近的村民,各备锨筐,舁土为崇祯帝堆起了坟冢。随后赵一桂、孙繁祉又捐银五两,买砖在冢周修筑了五尺高的围墙。于是乎,崇祯和周皇后及这样被埋葬完毕。

后来,等到满清人主中原后,为收买人心,笼络汉族地主阶级为清廷效力,于是满清统治这在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下令将这座葬有崇祯帝后的妃子坟命名为“思陵”,并改葬崇祯帝后,营建了地上园寝建筑。

等到顺治二年(1645年)九月,思陵改葬才终于完成,共计花费为3000两白银。


我是赵帅锅


分享一个小故事吧,虽然我不知道真假。

以前去北京十三陵参观,在景区遇到了一个卖饮料的大哥,这哥们说自己是悼陵监村的。悼陵监村是清朝给按照明朝的规矩,给崇祯设置的守墓村子,所以他跟我讲了一个小故事。

清军入关后给收敛崇祯遗体,发现崇祯的头不见了,而且在北京周边也找不到,就只好打了个金脑袋给崇祯按上,然后崇祯发丧,并按照明朝的规矩给崇祯弄了个思陵村守墓。

有一天,村民发现崇祯墓被盗,棺木被打开,金脑袋不翼而飞。村民们很害怕,不敢去报告官府,所以把盗洞堵上,又用榆木给崇祯做了个脑袋按了回去。之后村民就把村名改了,也就是悼陵监村,也就是取盗陵监的谐音。

当然这就是个民间传说,真假不知,除非是把崇祯的陵墓打开,看看崇祯有没有脑袋就可以了。不过,谁又在乎呢。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崇祯,一个最不该是亡国之君的皇帝。

崇祯是明朝自洪武皇帝之后最勤政的一位皇帝,据《野史无文.烈皇帝遗事》所载,崇祯皇帝因忧虑国事是“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每日鸡叫就起来,理政是理到深夜都未睡,致使积劳成疾。在当时崇祯白天几乎都是文华殿批阅奏章,接见群臣,商讨朝廷军国大事,直到晚上,他亦从不松懈,他继续在乾清宫批阅奏章,遇到重大军情时更是连续几昼夜都不休息,日夜处理军情。此外,崇祯也是除朱元璋外,明朝最节俭的皇帝,当政17年,宫中没有进行任何营建,吃穿俱不讲究。



同时,崇祯也是一个能控制住自己欲望的皇帝,为了处理政务,他甚少在后宫享乐。《野史无文.烈皇帝遗事》载:“宫中从无宴乐之事。近御宫人有夫人、婢子、常在、大答应、小答应等号,上皆正色临之,无一戏言。田贵妃婉慧得上意,亦少进御”,崇祯在位期间,后宫从无宴饮一事,而对于男欢女爱之事,崇祯也是甚少接触,即使是最宠爱的田贵妃,亦也是很少与她欢好。

如此,一个既不是怠政之君,亦不是好色之君的崇祯,他却偏偏就当了亡国之君。




1644年4月25日,随着明朝都城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崇祯自觉对不起列祖列宗,也不愿意被李自成俘虏,丧失皇帝威严,遂于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临死前崇祯皇帝在蓝色袍服上大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直到死,崇祯都没有忘记黎民百姓,说实在的,崇祯实不该做一个亡国之君。

崇祯死后,其遗体曾先后被两个政权安置过,其一是李自成的大顺,其二是顺治的大清。当然这两个政权对于崇祯遗体的处置并有些不同,(农历)三月二十一日,在崇祯皇帝的遗体被李自成军发现后,李自成就命人用两扇门板将崇祯和周皇后的遗体移出宫禁,停在东华门侧,装入棺内,然后搭盖了临时灵堂。这时,李自成对崇祯的遗体可以说是很敷衍的,丝毫没有表露出任何该有的尊敬。



不过后来在襄城伯李国桢的血谏下,李自成才答应用天子之礼去对待崇祯。二十三日,李自成下令重新改殡,以红漆棺葬崇祯,然后为崇祯戴上翼善冠,穿上衮玉渗金袍。但因崇祯死前,其陵寝并未修建完毕,而李自成又不愿意花费巨资替崇祯继续修建其陵寝,所以最后崇祯只能葬在本来是为田贵妃所修建的陵墓中。

同时也因李自成并未真正将崇祯下葬之事放在心里,而被交代负责此事的顺天府官李票虽责令陵寝所在地的昌平州官吏:“即动官银催夫速开田妃圹,合葬崇祯先帝及周皇后梓宫。四月初三日发引,初四日下葬,毋违时刻”,但也战事四起,昌平州的府库早已是空空如也,再加上朝廷所交代的入葬时间又临近,因此无奈下昌平州的官吏只能是“着该州各铺户捐挪应用,事完再议”,即让昌平州的商人捐款。



可说实在的,朝廷尚且没钱,百姓又能有多少钱呢?因此,即使昌平州官吏四处募捐,最终也只得白银233.6两,也就说堂堂崇祯皇帝,他最终的葬礼花费只有百余两的预算,这是何等的悲哀。

雇夫头杨文包揽开挖、掩埋隧道,用银200两;搭盖薄棚三间、小棚两间,用银四两五钱;从纸铺买纸用银一两八钱;从猪户买猪用银四两五钱;从羊户买汤羊二只,用银一两六钱;从攒盒铺买素供二桌,用银一两;从饭铺买面及大米饭,用银一两;犒赏夫役,用银二两四钱;打造开启玄宫石门用的拐钉钥匙及石匠开门,用银五钱;伺候送柩员役酒饭等,用银五两五钱;买细连绳用银四钱;木匠工价用银四钱;打扫灵棚人夫用银二钱五分;顺天府来人饭钱用银一两一钱。

就这样,百余两白银就完成了崇祯的入葬仪式。此时身为崇祯的陵寝,帝陵该有的建筑、祭品等,田贵妃陵是一概都没有,甚至最开始连围墙都没有,最后还是靠赵一桂、孙繁祉捐出的白银五两,才有了一道五尺高的围墙。由此可知,李自成对于崇祯的遗体并未有什么过多的尊重,一个皇帝葬在给贵妃修建的陵寝中,这本来就是一种羞辱。不过想来也是,毕竟李自成是造反派,再加上他又是草莽,对于崇祯这个亡国之君他自然不会有太多的尊敬。



再之后李自成被清军击败,清朝入主北京后,有别于李自成对于崇祯皇帝的处置方法,清廷对于崇祯的遗体是恭恭敬敬的,皇帝应该享受到的待遇,清朝都给了崇祯。首先清朝入北京后,就将崇祯埋葬的陵墓命名为“思陵”,并开始营建地上园寝建筑。

当然不要这样就以为清朝有多仁义,其实清朝这么做,是有他的道理的。当时崇祯虽死,但中国南方地区依然还是明朝的疆土,同时此时清朝虽入关,但统治并不稳,其统治区内还是有着很多忠于明朝的势力。因此,为了拉拢依旧忠于明朝的这些势力,清朝对崇祯还算是礼遇有加,皇帝该有的礼遇,清朝都给予他。



不过清朝皇帝虽礼遇崇祯,但因种种原因,思陵的营建并不顺利。首先,负责营建思陵的官员并不卖力,致使思陵的营建工作是一拖再拖。当时总理冉维肇,管理高推、王应聘三员内官因“故君之事,既无赏可冀,又无罚可畏”,所以并未将思陵一事放在心上,都过了三秋了,冬至都快来了,开工仍是了了无期,后来在顺治帝的严斥下:“思陵作速经营,已奉有旨,该监何得玩泄?冉维肇等姑且不究,著即刻期赴工,先开隧道,其余俟来春报竣。如再延诿,定行重治”,说再玩忽职守,定重责,思陵的建造才开始。

但是随后又出现工程所需银两不能及时到位的情况。原本朝廷拨给思陵修建工作的银两应是3000两,其中包括朝廷赐陵地租银的1500两,及文武百官及内臣捐助的1500两。但是实际上在思陵都开始动工时,负责修建思陵的工部其所掌握的银两只有1000两,而真正到直接负责建造的工所中更是只有110两,如此没有钱,就算官员想修建思陵,也是修建不了的。



而后,直到十二日,在顺治帝“知道了,余银修造事宜,工部看议具奏,钦此”的批示下,及随后不久平西王吴三桂又捐银千两,助建思陵,思陵的营建才得以顺利进行。

当然,总得说,不管清廷是出于何种目的,崇祯死后好歹是有个名正言顺的帝陵,不至于落了个葬身妃嫔陵墓这样的结局。


澳古说历史


这个分三次,李自成和清朝廷都有份。

李自成找到崇祯帝的尸体以后,先是用门板停在东华门内侧,给搭了灵棚。第二天重新改殡,以红漆棺殡帝,黝漆棺殡周后。崇祯帝头戴翼善冠,身着衮玉渗金袍,周后亦依制加袍带。

也就是说,为崇祯帝入殡的是李自成。

停灵期间,只有襄城伯李国桢“泥首去帻,踉跄奔赴,跪梓宫前大哭”。农民军将他抓住见李自成。他“以头触阶,血流被面”。李自成劝李国桢投降。李国桢说:让我投降必须答应三件事:一是明代帝王陵寝不能发掘破坏;二是用天子礼葬崇祯皇帝;三是不能加害太子及二王。李自成一一答应。

李自成决定打开田贵妃墓,把崇祯帝和周皇后葬入。但是昌平州“钞库如洗”,而葬期又十分紧迫,时任署昌平州吏目的赵一桂组织募捐,有十人捐钱共350千文(约合银233.6两)。就用这笔钱,在崇祯十七年四月初六日,把崇祯帝后梓宫葬入陵内。赵一桂、孙繁祉又捐银五两,买砖在冢周修筑了五尺高的围墙。

所以说,崇祯帝入葬是昌平地方官赵一桂和地方乡绅出钱,按照李自成的指令做的。

等到满清入关,也就是入葬一个月以后,清廷就下令营造崇祯帝陵寝,并且命名为思陵,但工程迟迟不能开工。原明朝司礼监曹化淳一再上书催促,工程终于于当年11月开工,第二年,也就是顺治二年9月完工。耗银大约三四千两,其中1500两是顺治皇帝所赐,其余为内外官员捐献。平西王吴三桂还曾捐出1000两。

也就是说,现有思陵的地面建筑是清廷建的,陵墓的封土和宝城也是这个工程的一部分。这不叫“重葬”,只能算“重封”。

到乾隆朝,清廷还对思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缮和改建。



名利不如闲86380201


明朝朱元璋虽然有点残暴,但他是个有骨气的皇帝。据传这个大明开国皇帝有祖训曰: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条祖训不见于史籍,应为后人归纳总结,安排到朱元璋或朱棣身上的。

杜撰归杜撰,老朱家的子孙后代还真是有种,没有割地赔款,也没有和亲纳贡。君王死社稷恰是应和了崇祯帝,末代皇帝崇祯倒是非常干脆,不做不休,通过“死社稷”,直接把江山就拱手交出去了。

明朝的末代皇帝朱由检,放到别的朝代怎么看都不像亡国之君。他17岁除掉了祸国殃民大宦官魏忠贤,彻底取消了特务统治。

他每天工作七八个时辰,为了大明江山废寝忘食,让马云的"九九六"也相形见绌。

他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在位时期曾经六次下达罪己诏,对全国人民承认错误。

他私生活很检点,不乱搞女人。他生活简朴,衣服上经常补丁摞补丁。

朱由检不幸隔代遗传了朱元璋的基因,多疑残暴,对身边的大臣没有一个信任,对打了败仗的将军只许自杀不许突围,突围出去也别想活下去。

他在位17年间竟然换了十七个刑部尚书和50位内阁大学士,造成人心惶惶、国基动摇。明朝末期,因为战败被杀的军区司令员和国防部长一级的官员就有好几个,兵败自杀的就更多了。

朱由检的团队,名将如云,精英荟萃,但他不善于整合,不能知人善任,

把好好的一手牌打烂了,葬送了大明江山。

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带领义军攻入京城,崇祯在处理掉自己的嫔妃和女儿后,光着一只脚,踉踉跄跄来到煤山的歪脖树下自缢。当时满朝文武各奔东西,随行的只有一个太监,可谓是凄凄惨惨戚戚。

崇祯活着的时候内忧外患,没有顾得上给自己修建陵墓,死的时候也没有人知道,后来是谁把他安葬呢?

李自成在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进京后,顾不上找金银财宝,也顾不上坐皇帝宝座,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崇祯。

李自成找崇祯不是为了跟他唠嗑,也不是遛弯,而是另有心思。

崇祯是大明的一把手,是政权的合法代表,有很强的号召力,找不到崇祯,就缺少统治合法性,李自成寝食不安。

所以李自成下了一道死命令,让刘宗敏限期找到崇祯,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还贴出了重金悬赏告示。

三天后,崇祯终于有了下落。让李自成欣喜的是,崇祯已经自杀。李自成太开心了,崇祯也太配合了。

为了表彰崇祯,李自成给崇祯找了一副棺材,把崇祯好好打扮一番,全身帝王行头,然后装入棺材,刷上红漆。并且把崇祯的皇后周氏也装入另一副棺材,在3月27日这天,崇祯跟自己的皇后被匆匆合葬到了已故的田贵妃陵墓里。

这也不能怪李自成崇祯太抠门,舍不得把崇祯的葬礼搞得隆重点,而是李自成心里太乱。当时吴三桂带领数万精兵在山海关虎视眈眈,多尔衮的满清八旗虎狼兵在关外摩拳擦掌,一战生死决战在等着李自成,搞不好自己就会从北京打道回府,他哪有什么心情去安葬崇祯?。

满清入主中原后,听说崇祯被草草安葬,顺治心里大喜,心说这正是收买人心的好机会。虽然满清终结了大明江山,恨不得把崇祯抽筋剥皮。但这时候还要装作对前朝皇帝非常尊重的样子,以笼络大明的百姓和大臣。朱元璋当初推翻元朝统治,也把元朝皇帝供奉起来,也是为了收买人心。这叫猫哭老鼠,假慈悲。

为了收买人心,顺治下旨把将田贵妃陵墓改名为思陵,并立马在1644年5月投入营建。

当时国内局势未定,李自成还在垂死挣扎,大明残余在南方成立了南明政权,号召天下抵御满清入侵,抵抗运动在南方如火如荼。

因此,思陵的营建工程一波三折,没有能顺利进行。

首先是资金不到位,不好筹措;其次是没有实行专人负责,官员相互扯皮推诿。第三是工程设计方案争议很大,迟迟不能定案。

因此半年过去了,工程还在筹建,没有进入施工阶段。

这时候原明朝司礼秉笔太监和东厂提督曹化淳看不下去了,怎么说崇祯也是自己的前任老板。于是他们不顾一切向顺治帝启奏,说明工程的现状。

顺治帝这才又下一道圣旨,催促施工,"如再延诿,定行重治。"

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顺治号召文武百官进行捐款。因为当时满清的班底基本都是大明的旧臣,不管心里愿不愿意,给自己前任老板修建陵墓也不能不出血,不然说不过去。于是,顺治不费吹灰之力,很快就募捐到了预算的三千两白银。

1645年9月,思陵工程胜利竣工。

在施工中,监理官员左右为难,太卖力了吧,唯恐顺治皇帝不高兴,会说给亡国之君修陵墓,你们这么敬业。

修得不好了,也会让皇上不开心,为什么不好好干?同僚也会发难。

想来想去,瞻前顾后,还是不那么太卖力的好。于是在工程结束时,预算内的银子竟然没有用完。

顺治一看,心里高兴不已,心说工部这帮大臣还真会揣摩朕意,不错不错!

最后顺治还下令天下百姓,为崇祯爷进行三天全国哀悼,用隆重的仪式将崇祯安葬于十三陵的思陵。

同样是一个前朝皇帝安葬,李自成选择敷衍了事,顺治选择却郑重其事。

看来这顺治的情商就是比李自成高出许多,不然就难以解释满清统治中原几百年,为什么那么多汉人精英对他们死心塌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