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書寫細節繁雜故事情節進展不大。有的書簡明扼要,空白多,進展快。你覺得哪種好?

乘風破浪披帆濟海


針對這個問題,我個人的觀點如下:

首先,細節描寫會使內容豐富多彩,但若是通篇文章都細描慢畫,除非文筆十分了得,能描繪得出神入化,否則很容易使作品讀起來臃繁拖沓而沒有重點,從而讓讀者失去讀下去的耐心。


其次,簡明扼要是文章的優點,但如果留白太多,粗枝大葉,讀起來就會像讀一個故事梗概。缺少了豐富細膩的細節描寫,就如一個人沒了血肉精核,顯得蒼白無力,讀起來也就沒滋沒味兒了。


最後總結起來,就是我們應該根據作品的需要,把內容寫的詳略得當,從而更好地展現自己的思想感情,為讀者們帶來更好的閱讀體驗。


情感尚尚籤


問哪種好,當然是看讀者(你)自己喜愛咯。不過,說到底其實這是涉及寫作(創作)文章作品詳略是否得當、適度的問題。

依愚見,不管是文章作品的細節也好,情節也罷,都應是為其主題服務,即為主題服務而展開細節的鋪陳描寫。細節的敘述描寫細與粗、密與疏、繁與簡,都必須根據主題需要來確定,不可任意隨便操弄取捨。

怎樣具體操作?第一,在文章作品草寫過程中,時刻記住你心中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是什麼,用主題思想統帥和指導細節的展開敘述,估摸著寫到(細化到)如何程度為妥當。第二,將文章或作品完成初稿後,自己作為第一個讀者要細心閱讀,並聯系主題和上下文的具體敘述情況進行增刪修改,直到自己滿意為止。

繁細複雜與簡明扼要,到底哪個較好更優,要看現成的文章作品而論,同時也關係到作者的功底與風格。簡括來說,最佳準則是適度與得當。

我們務必清醒認識到,世界萬物與問題是有層次之分的。因此,我們(作者)頭腦反映事物問題也對應的分層次,當粗則粗、當細則細。要是不區分層次、不考慮粗細,“千篇一律”、機械呆板地進行鋪展推進,會使讀者要麼不得要領、要麼感覺冗贅囉嗦。由此便降低了文章作品的教益或娛樂效果。

筆者曾讀到過這樣的文章。作者在其撰寫時,把整個客觀世界看作是原子(原素)構成的世界、信息構成的世界和數量數學關係構成的世界(這在進行科學研究時當然是可以的)。於是在他的筆下,一切被抽象得毫無欣賞意義,毫無人情味,毫無生活樂趣。儼然把文章寫作變成了電腦編程,詳細倒是詳細,可味同嚼蠟。另一方面,有的文章作品則由於忽視細節敘述描寫的充實和烘托功用,失之簡單、空洞、粗略,明顯的存在不生動、不活躍、不形象缺陷。這樣,文章作品最終會因為思維不縝密、筆調不細膩而流於失敗。

以上兩種極端表現均不可取。我們需要的是細節、情節服從服務於文章作品的理義(主題思想)。具體操作時,要準確把握分寸,力求恰到好處、效果最佳,使文章作品具備足夠的感染力、豐富的魅惑力和旺盛的影響力。(完)






柔柔春風1


讀書首先看文筆,文筆不好,再好的故事情節也是徒然。文筆好,一個爛故事能夠說得有聲有色。我讀書一是讀作者的文筆,二才是看故事。


一般般的過客


後者好。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