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魏征这样的贤臣会在玄武门之变后选择背叛自己的旧主李建成而辅佐李世民?

合浦仔林哥


魏征本来是李建成的第一谋士。而且还曾经多次劝说李建成,要想办法建立战功,要把李世民手中的兵权夺过来。只有把李世民手中的兵权夺过来,才会真正强大,才会真正打败李世民。

可是玄武门政变之后,魏征却投奔了李世民,积极地为李世民的政权效劳。并且在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李世民剧照)

从某种意义上说,“贞观之治”之所以在历史上那么出名,不是因为“贞观之治”让唐朝的经济文化得到了怎样的发展,而是李世民与魏征这一对君臣,关于“进谏”和“纳谏”的故事,让封建时代的政治体制,达到了一个十分开明和亮丽的高度。可以说,魏征对“贞观之治”这一盛世蓝图的创造,起码贡献了一半的力量。

我们知道,古代是最讲究忠诚的。“忠孝”二字是人的立身之本。如果某个人违背了“忠孝”这两个字,也就没办法在社会上立足了。可是为什么,魏征明显违背了这一点,他依然能够在社会上立足,而且千古扬名呢?

有人可能会说,这怪不得魏征,因为“玄武门政变”之后,是李世民去把魏征找来,要任命他为官员的。

不过,就算是李世民去把他找来的,他也应该像方孝孺那样啊。方孝孺并非朱允炆的第一谋士,他尚且那样忠诚于朱允炆。魏征作为第一谋士,他为什么却不忠诚呢?

(玄武门之变)

有人可能又会说,因为“玄武门政变”是李世民家里的事情,是他们的内部斗争。魏征没有必要去趟这趟浑水。

这话看起来有道理,实际上具有很大的错误隐蔽性。在古代家天下的社会,皇家就是天下,皇家的事就是国家的事,就是天下的事。并不存在李家内部争斗的问题。否则的话,“玄武门政变”这样的事情也发生不了了。

后世“靖难之役”后,朱棣就曾经用这样的话回答方孝孺。说这是咱们家里的家事,你就不要掺和了。当时方孝孺就批驳他说,这是天下事,得天下人来管,怎么可能是你朱家的家事!

也就是说,实际上不管找什么理由,只要魏征背叛了李建成,似乎他就是“大节有亏”。

然而实际上,历史不是这样评价魏征的。历史对魏征基本上都是正面评价,就算有负面评价,也没人说魏征“大节有亏”这一点。

(魏征剧照)

魏征为什么会这么幸运呢?

我认为,之所以没人说魏征“大节有亏”,有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魏征在投奔了李世民之后,一直在做正确的事情,就是做一个“直臣”。

所谓“直臣”,就是敢于直截了当说出君王不是,直截了当地给君王提出批评意见的人。这样的“直臣”,首先是忠臣,同时是一种比忠臣人格更高尚,更值得赞扬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古代是皇权社会,皇权社会中,皇帝的权力是非常大的,是不容有任何一点冒犯的。所以,古代的大臣,要想活命,乃至于要想升官,就必须要服从皇帝。要揣摩皇帝的心思,迎合他,投其所好。

这样做的人,大抵是奸臣。因为皇帝都是有私欲的,迎合皇帝就是迎合他的私欲,也就是伤害国家伤害老百姓,所以这样的人就会成为奸臣。

不过也不绝对,也有迎合皇帝而成为忠臣的。当然这必须要皇帝是一个开明的皇帝。但是这样的皇帝毕竟不多,所以迎合皇帝的大臣,当奸臣的就比较多。

(影视中的李世民和魏征)

如果要想当忠臣,就绝对不能迎合皇帝。但是不迎合皇帝,肯定就无法升官,很可能还会死掉。因此有些忠臣会采用比较委婉的方式。或者说“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方式。

但是直臣不一样。直臣是大事不糊涂,小事也不糊涂。

比如有一次,魏征去向李世民汇报工作的时候,李世民正在玩鸟。害怕魏征说他,就把鸟儿藏了在怀里。魏征明知道鸟儿不能在怀里藏太多的时间,偏偏说个不停。以至于后来魏征出去,李世民把鸟儿掏出来的时候,鸟儿已经被闷死了。

这就是魏征,连小事也绝不糊涂。这也是所有直臣的做派。

应该说,魏征也是幸运,他恰好遇到了李世民。如果遇到别的君王,肯定早就被贬谪,乃至于被处死了。

但不管怎么说,正是因为魏征选择了做一个古代社会里最难做到的“直臣”的角色,因此,才给人一种感觉,他并没有顺从李世民,因而他才得到了后世的普遍赞扬。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张生全精彩历史


我们的帝王史册是有一群谋士,有的他是忠君,有的忠于国,有的忠于君和国,有的是老板破产了,我再去找其他老板面试工作。

魏征在自己的主子死后,他没有选择自杀,而是继续为李世民打工,他想的可能是我终于大唐,而不是某个人。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像这些谋士,谁重用我,谁能让我施展才华,我就为谁打工。


乔加贝


导语:

魏征最初是辅佐太子李建成的,在玄武门之变爆发以后,魏征成为了李世民的臣子。那么是不是说魏征在这个时候背叛了李建成呢?

当然是,不过魏征背叛李建成的方法比较高明,高明到没有任何人觉得他丢失了气节。为什么会有如此出彩的操作呢?我们先来看看魏征是怎么操作的。

01魏征只愿做良臣,不愿做忠臣。

很多人不太了解,什么是良臣?难道良臣不应该忠诚吗?魏征有自己的解释。当时李世民击败了李建成,夺取了继承人的大位。

这个时候他来收拾李建成的余党时,抓到了魏征。魏征显得十分坚挺,他坚贞不屈地告诉李世民,当初要不是李建成不听他的话,没有早点杀掉你,他也不会沦落到这个地步。

徵见太宗勋业日隆,每劝建成早为之所。及败,太宗使召之,谓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徵曰:"皇太子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素器之,引为詹事主簿。及践祚,擢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使安辑河北,许以便宜从事。---《旧唐书》

魏征的话听起来十分刺耳,可是这要分是谁在听。魏征是什么人?大谋士,作为大谋士魏征不可能不调查对手李世民的习性。

所以他知道李世民是一个喜欢听实话的人,而且是一个喜欢英雄好汉的主子。如果魏征表示求饶,或许李世民还真的会杀了他。

  1. 可是魏征偏偏就是不求饶,反而装作了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既表达了自己对已经去世的太子的惋惜,又表达了对自己做法的肯定。
  2. 本来不把魏征放在心上的李世民,忽然就心血来潮了。当年刘邦能够容得下总给自己下套的雍齿,他李世民怎么就容不下一个小小的魏征呢?
  3. 所以李世民就放过了魏征,表示了自己的大度。可魏征偏偏还反过来辅佐李世民,按照魏征自己的说法,他想要做一个良臣而不是忠臣。

忠臣天下千千万,可是良臣却很难找到。他所忠于的是江山社稷,而不仅限于某一位主子。这才是魏征了不起的地方,李世民对魏征之所以如此佩服,其实也是从这儿开始的。

魏征所忠于的永远是李唐的江山,不管是李世民还是李建成,只要他们做个好皇帝,那他都会愿意花费自己的才能时间去辅佐。

02魏征只是给自己找个台阶下,李世民也乐得有个贤名。

魏征曾经策划过刺杀李世民的事情,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良臣该做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刺杀皇子,不是良臣应该要做的事情,而是忠臣该做的事情。

因为魏征忠于李建成,所以他必须要想办法解决李建成的所有政敌,而李世民就是其中最强大的一个。这纯粹是为了李建成个人的利益,而不是整个大唐的利益。

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徵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旧唐书》

可是李建成不听他的话,结果功败垂成。这个时候魏征已经被李世民给抓了,谁也不想死,何况魏征这种热血青年呢?

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魏征还想多过几年。所以他发挥自己的才智,想出了这么一个好办法。当然了这是在给自己找借口罢了。

  • 所谓良臣或者忠臣,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魏征肯松口了。他不像那些死忠于李建成的人,一口咬定要为李建成殉葬,他偏偏表示,自己忠于的是李唐江山,你们哥俩谁来做皇帝我都愿意辅佐。
  • 这么一来魏征的十八级台阶可算是铺满了,他完全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因为从本质上来说,他的表态,已经表明他背叛了李建成。但是这件事又不能说的那么明显,所以魏征才会借助了这个借口。
  • 那么李世民为什么接受了这个说法呢?我认为想要完全将李世民绕进去是不现实的,最有可能的一个原因是,李世民明白了魏征的意思。

魏征的求饶十分隐晦,李世民的接受也比较隐晦。他表示不仅接受魏征的求饶,而且将来一定要魏征来监督自己做事,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一定要提出来。他要给自己创建一个金字招牌,成为万世楷模。

03一场彼此给台阶下的骗局,成就了举世无双的君臣关系。

当你说第一个谎言的时候,就需要不断用其他谎言来弥补第一个谎言。所以这种君臣关系一旦建立起来以后,要想保住名声,两个人就要坚持演下去。

魏征要做的,就是时时刻刻提醒皇帝做错了什么事情,就算没有错,魏征说错了那就是错了,必须要改过来魏征才能罢休。

  1. 这把魏征给吓的,每次上朝就跟上刑场一样。你说天天给皇帝挑毛病,这是人干得出来的事情吗?说不定哪天皇帝真的不高兴了,一刀就给你送走了。
  2. 而李世民要做的,那就是微笑接受魏征的所有无脑提议。并且时刻提醒史官,一定要把朕虚心接受时的表情描写出来。
  3. 有时候魏征没什么灵感,实在是跳不出李世民的毛病,李世民还要刻意地做一两件坏事,让魏征来骂两句。要不然彼此心里都有些不自在。

真的是没想到,这种君臣关系,居然维持了十多年时间,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熬过来的。魏征在度日如年的谩骂时光中,似乎迷失了自己,有时候骂的畅快了,甚至像上去踹两脚。

徵妻裴氏曰:"徵平生俭素,今以一品礼葬,羽仪甚盛,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竟以布车载柩,无文彩之饰。太宗登苑西楼,望丧而哭,诏百官送出郊外。帝亲制碑文,并为书石。其后追思不已,赐其实封九百户。尝临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旧唐书》

而李世民在被骂的时光当中,也开始有些不耐烦,有时候甚至真的想要杀掉魏征。可这个时候长孙皇后会立刻冒出来,表示恭喜李世民喜得明君标签一枚,从而化解这场杀戮。

久而久之两个人都习惯了,当魏征死了以后,李世民再也听不到有人骂他了,心里别提多别扭了。他立刻下旨找人来骂他,骂的越凶,赏钱越多,官位给的越大。

总结:活下去才有一切可能,无谓的牺牲不值得。

人生只有一次,只有匆匆数十年。忠诚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可愚忠就有些不值得了。活下去肯定比愚忠更加重要。

魏征选择活下去,因为他知道,李建成已经死了,一切都无法挽回了。这个时候如果跟随李建成一起去死,那自己的人生也就跟着完了。

只有活下去才会有无限的可能,魏征就当这剩下的日子是老天爷馈赠给他的,所以他过得十分用心。

不排除君臣之间默契的合作关系,但是魏征的确付出了很多。因为魏征不坚持愚忠,最终成为了千古名臣,为贞观之治的创建,立下了不朽功勋。


江湖小晓生


魏征是李建成身边第一贤人,幸遇李世民这样惜才如命的明君,义释魏征,纳为己用,委以重任。两人为安天下,上演了"犯颜直谏"和"虚心纳谏“的春秋大戏而载入史册。

魏征以前效忠于李建成,是一个集团的忠诚干将。而后来能为李世民直抒己见,是一个朝廷的贤良忠臣。两人相辅相成,珠联璧合。

李世民心胸宽广,以社稷为重。有几次魏征直谏,连李世民都难以忍受,回到宫里还气呼呼得:宰了,宰了,连本皇也敢顶撞!庆幸他有个好内贤,长孙皇后恭喜他有个好忠臣,青史留英名!才使李世民转嗔为喜。

李世民善于总结历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李世民雄才大略,以魏征为镜,可以知得失,造就了一代明君,也造就了一代贤相,才开创了国强民富的鼎盛时代“贞观之治“,千古留芳!


夏雨风


首先,魏征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贤臣,而他之所以能够成为贤臣,一是因为他“知耻近乎勇”,二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

〈唐朝名相魏征〉

至于他为什么会背叛旧主李建成,而辅佐李世民,是因为魏征要做一个“良臣”,而是不一“忠臣”,

魏征一生五次“换主”,尽显人生无奈

魏征一向以直言敢谏而闻名于世,李世民曾说:

“以铜为镜,可以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懂得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白得失。”

魏征的死被李世民喻为失去一面镜子。

这就是魏征,但是倘若我们翻开魏征前半生的“简历”则会发现,魏征并没有这么完美。

简历

姓名:魏征

经历:

  1. 本是隋朝如同小吏,上司元宝藏
  2. 跟上司背叛朝廷,投奔反贼头领瓦岗寨寨主李密
  3. 随战败的李密投降李渊,默默无闻,后去山东,被任命为秘书丞
  4. 窦建德攻下黎阳,俘虏魏征,任命魏征为起居舍人
  5. 李渊打败窦建德,魏征重归李唐,效忠于太子李建成
  6. 李世民于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李建成,魏征再次换主,效忠于李世民

〈简历模板〉

魏征最终效忠于李世民时46岁,魏征前半生五次易主,虽然总体名声还不错,但是却明显谈不上是贤臣。

此时的魏征虽然谈不上是贤臣,但是却是一个想成为贤臣的人。

在跟随李密时曾献计:“挖沟垒墙,坚守不战,待敌人筋疲力尽撤退时,发起进攻。”,遗憾的是没有被采纳。

在跟随李建成时曾屡次提醒李建成提防李世民、“早做打算”,李建成也没有很在意。

可见,魏征很想出人头地,有一番作为,无奈未遇名主,反而各种原因迫使魏征五次换主。

年近半百的魏征是绝望的,要知道在当时,屡次换主是极其不光彩的事情,但是魏征越不光彩他越不甘心,他不甘心自己仅是背负着“换主”的称号,踏入坟墓。

机会来了,“知耻近乎勇”,为名誉一搏

终于,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

李世民派人召来魏征,问道:

“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二人啊?”

魏征答道:

“若太子听我之言,不会有今天身死的下场”

李世民欣赏魏征的直言,封他为谏议大夫。

李世民为什么要重用魏征?

关于李世民为什么重用魏征历来众说纷纭,而我认为主要有四点原因:

  1. 爱才:就如李世民自己所说的,魏征直言敢谏,自己很欣赏。
  2. 爱名:李世民向来以贤德闻名,重用原本的敌人,可以提高自己的名声。
  3. 为政:立魏征为典型,表达自己不追究太子旧党的态度,以安人心。
  4. 平衡:玄武门之变后,朝中政治班底大换血,原秦王府的人纷纷登上政治的舞台,有一家独大之势,这是李世民不愿意看到的,因此要提拔他人。

〈李世民形象〉

李世民将魏征立为典型,这给了魏征很多“资源”,如对他比较宽容,这便是先前所说魏征的“天时地利人和”。

魏征为了洗刷自己曾经五次“换主”的失节,他“知耻近乎勇”,势要用自己的行动将其弥补。

对于魏征来说,他是死过五回的人,而现在还能活着,这已经是上天的恩赐,所以他不在惧怕,他直言敢谏,将生死之置于度外,终成为一代贤臣。

在观李世民,他也有自己的耻辱,“杀兄囚父”,而“重病得用猛药治”,必须有影响力更大的事情,方能掩盖这个耻辱,魏征的直言敢谏就是一个机会,所以无论魏征如何直言,李世民都虚心接受。

结语

魏征不愿做一个“自己身死,使君主成为暴君,国家沦丧,空有其名的“忠臣”。”

而要做一个“使自己留有美名,君主拥有贤名,国家昌盛,百姓安定的“良臣”。”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魏徵是贤臣,又是非常有智慧的能臣。魏徵本是隋朝官员,跟自己的上司投奔了李密,又随李密投奔李唐,窦建德率军攻打李唐的相州,抓住了魏徵、李神通、李勣,窦建德用魏徵为起居舍人,李神通、李勣是武将,借助机会跑回李唐阵营,魏徵是文巨,直到李世民打败了窦建徳,才又回到了李唐阵营。李建成很重视魏徵,玄武门之变魏徴又加入了李世民阵营。

魏徵在隋政府、李密、窦建德、李唐王朝都任过职,李唐王朝李建成、李世民都很重视魏徵,魏徵在哪个阵营都表现不俗,贡献不少,最终在凌烟阁24名功臣榜上排名第四。

魏徵生逢乱世,功成名就,保全了性命,能流芳百世,是个了不起人物;否则,先后在多处阵营呆过,命运很难把握好,容易被人称为“不倒翁”、“变色龙”,历史上像魏徵这样经历,成功的人士不多。

魏徵大智慧是本身有才能,无论在哪个阵营都尽职尽责,坚持原则,而且是文臣,也就动动口舌、笔杆子,出主意,没有亲手杀人结下什么深仇大恨呀,而且关键时刻说话得体到位,况且又遇到李世民那样杰出君王,才获得成功。魏徵的建议也曾引起李世民几次发火生气,最终李世民醒悟过来,觉得魏徵说的在理。魏徵如果像方孝孺那样,李世民如果像朱棣那样,结局就不好预测了。

隋末唐朝,军阀林立,君能选择臣,臣也能选择君,魏徵在李唐阵营,李建成对魏徵不簿,魏徵对李建成也尽职尽责,李建成最后失败身死也存在不听魏徵意见的原因,魏徴也算对得起李建成,至于李世民重视魏徵,也是看中魏徵尽职和才华,与齐桓公重用管仲相似。

李建成之死和魏徵没任何联系,而且李世民还宽容大度对待魏徵,李建成不是皇帝,皇帝也并不能说国家属于我,中国皇帝向来没有讲过“朕即国家”这句话,魏徵做事讲究原则,是为囯家苍生着想,这样,在李建成已死而辅助李世民也是可以理解的。


大白白野


魏征哪里贤了?我没搞懂,你们看书都不思考的吗?

魏征跟李世民,是两个影帝,李世民想做千古一帝,想做明君圣主,想树立形象,而魏征揣摩圣意,明白他的意思,

于是君臣互相吹捧,魏征成了名臣,李世民成了圣主。

魏征就是普通臣子,也见风使舵,两边下注,太子失败后,知道李世民需要安抚站错队伍的人,魏征就投靠李世民,李世民为通过拉拢魏征,来安抚旧太子的人,表明自己不扩大清理的意思。

而魏征死后,李世民推倒了魏征的墓碑,原因在于,李承乾造反失败后,在清理李承乾的文书时,发现了魏征劝谏李世民的文章,显然是魏征给李承乾的,

李世民明白了,魏征意图在于,提前投资李承乾,如果李承乾造反成功,魏征的劝谏就成了李世民的昏庸的证据,

我想说的就是,魏征典型的小人,见风使舵,两姓家奴,有什么值得吹捧的?


南朝居士


1.魏征自诩为良臣,不为忠君,只为社稷

魏征和唐太宗曾有过这样一段经典的对白:

魏征说:“臣希望只做良臣而不做忠臣。”

唐太宗不解的问道:“忠臣和良臣有不同之处吗?”

魏征回答:“古代尧和舜的臣子稷、契、皋陶,就是良臣;夏的臣子关龙逢,殷纣的臣子比干就是忠臣。良臣本身享有美名,君主获得光辉的声誉,子孙相传,国运无穷。忠臣本身遭难被杀,君主落得个昏庸残暴的罪名,国王家灭,只不过取得个空名罢了。这就是良臣和忠臣的区别。”

唐太宗听后大家赞赏。

2.旧主亡,新主立,天下已定

实际上,魏征在跟随李世民之前,是李建成的谋士,当时各为其主,曾建议李建成先下手为强,除掉李世民,只是李世民抢先一步而已。

李世民发动宣武门之变后,逼迫李渊退位,天下已定,魏征只能选择跟随李世民。

3.只有活着才能施展抱负

这一点没啥好说的,魏征是个聪明人,他比谁都清楚只有活着才能为百姓,为社稷。

4.李世民确是明君,可辅佐之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魏征也清楚,李世民不是庸主,其文韬武略在大唐不断的征伐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故追随李世民是不错的选择,可以实现抱负。

他俩也确实搭配不错,成就一段佳话,大唐也开启“贞观之治”新篇章。





小诸葛历史观


贤臣不一定是绝对的忠臣,再说魏征即使是忠臣但他也不是愚臣。魏征一生共追随过五主,起家投李密,后随李密败归李唐,为李唐在山东招揽人才时又投窦建德,后又复投大唐李建成,魏征换了四位主后才投李世民。在投奔前四位主中,有人戏称魏征投谁谁死,被称“克主魏”。

可以说魏征是在遇到李建成时才真正得到重用 ,李建成曾表奏魏征为太子冼马,深得太子的信任。但就如题主所言:“为什么魏征会在玄武门之变后选择背叛自己的旧主李建成而辅佐李世民?”我认为主要有两大原因。

一、魏征“愿赌服输”

作为曾侍奉过四个主子的魏征,他深谙发达之路。玄武门之变是李氏兄弟间的争权夺位,但他魏征无论这场政变失与成,他仍然是大唐的臣子。虽然他在李建成阵营,也得到过重用,但是在关键问题上也就是对付李世民的问题上,李建成并没有听取魏征将李世民调离长安的建议。所以当李世民成功后问魏征为何要撺掇李建成杀他时,魏征以“他当初如若听我,你就没有今天”。虽然说出这样的话,但魏征也是个明白人,玄武事已成,他一个人也无法改变什么,而且主子李建成都死了,他去背叛谁呢?


在这场政治斗争中,魏征只是附属品,他无力回天,也只能“愿赌服输”。

二、李世民的拉拢

杀兄弟,夺皇位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李世民虽害怕建成余孽重起,但他也不敢把事情闹大。有人说是李世民宽宏大量也不无道理,但更是为了稳固他皇位的拉拢政策。魏征的胆识与才能应该早就得到李世民的注意的,就像常何,知己知彼才能将敌人的人才拉拢入自己的阵营。

李世民坐上皇位后,升任魏征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非但不被处死,反而被升值重用,可谓是喜逢知己之主,当然魏征明白要竭诚辅佐。当然魏征确实是一代名臣,性格耿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也成就了唐太宗与魏征的一段君臣佳话。

总结

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明君也会择优士而取。魏征“精通群书,颇明王霸之术”,虽侍多主,但仍为大唐臣子,不能简单说他投李世民就是背叛,就是不忠。


予知君


《旧唐书》记载,魏征(公元580——643年),字玄成,钜鹿(今河北巨鹿县)人。历任谏议大夫、尚书右丞、秘书监、侍中等职,死后封郑国公。

身逢乱世,书生入道观

史载,魏征幼年丧父,家境衰落。少年时代的魏征素怀壮志却不善经营,生活陷入困顿。隋末天下大乱,烟尘四起,战火燃遍大江南北。魏征知道隋朝的覆灭已无法挽回,眼看大厦将倾,家徒四壁,这位满腹经纶的乱世书生痛恨自己生不逢时,又没有出路,只好入道观当了个小道士。天下扰攘,兵戈不息,像魏征这样一位熟读经史,胸怀大志的读书人,怎能在深山里安心修道呢?他在道观中时时关注天下大势,渴望有朝一日一展治国平天下的宏图大志。

还俗掷笔加入瓦岗军

没多久,魏征就离开道观,投入了瓦岗军,在首领李密手下当了一名幕僚 。后李密指挥瓦岗军击败隋将宇文化及,攻占兴洛仓,进逼东都洛阳。炀帝命王世充率十万大军屯驻洛口阻抗瓦岗军。魏征向李密建议:“魏公虽获大胜,瓦岗军亦伤亡颇重,只宜坚守不宜出战”。李密、郑颋瞧不起书生魏征,认为他的建议实乃老生常谈,不纳其策。

李密率军轻率出战,果然被骁勇善战的王世充打得大败亏输,几乎全军覆没,走投无路之际,只好率残部投降了唐国公李渊。魏征随李密来到了长安。虽然他渴望在李渊麾下能施展才能、实现抱负,但因在瓦岗军序列中职位低微,到长安后也没有得到显示才干的机会。

巧言招降徐世勣

彼时在山东一带有一位叫徐世勣的豪杰,麾下有一支能征善战的义军,不仅屡挫隋军,还控制着大片土地。李渊想降服这支劲旅,又不愿大动干戈。魏征了解到李渊的心思后,认为自己的机会到了,便主动要求去山东招抚徐世勣。李渊见有人自告奋勇,当然乐意,便任魏征为秘书丞,命他立即动身赶赴黎阳。徐世勣本是瓦岗旧将,和魏征有交情,相互之间惺惺相惜,因此魏征自信能说降徐世勣。徐世勣谋勇兼具,本是瓦岗重将,但他和李密一向不和,遭其排挤这才愤而出走到黎阳的。

徐世勣见兵多将广的瓦岗军都被王世充击败,李密也因兵败而归顺了唐公,他也开始考虑自己的前程,左思右想却无法下决心。

正在他犹豫不决时,魏征到了。好友来访,徐世勣摆酒为他接风。酒酣耳热之际,徐世勣问魏征来意,魏征本是个骨鲠刚直的性格,他也不藏着掖着,直言不讳道出了自己的目的:“炀帝无道,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中原,谁能问鼎天下?依我看最后胜者必是唐王李渊......李渊父子雄才大略,非一般人可比,何况背后还有关陇豪强支持,军事实力十分强大。当初魏公(李密)拥十万军队,声威遍及天下,但转瞬间便一败涂地,最后归顺唐国公,此乃天意耳!将军今处兵家必争之地,久后必难安定。事态紧迫,瞬息万变,将军应早作打算才好 ”。

魏征仔细向徐世勣分析了当今天下大势,徐世勣是个明白人,他也认为最后能扫灭群雄,问鼎天下的一定是李渊父子,于是同意率军归附。徐世勣来降,使唐军如虎添翼,实力增强了不少。魏征立下大功。

成为太子李建成东宫心腹之人

不久,军阀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还没来得及返回长安就被窦军俘虏,从此被迫滞留在窦建德军中,一直到李世民率军攻灭窦建德,魏征才重新回到长安,并被太子李建成招纳到东宫中,成为太子的心腹谋士。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争夺储位时,魏征曾建议太子除掉李世民。《旧唐书》记载,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建成请李世民到东宫赴宴,据说李世民回去后连吐了几日血,于是怀疑太子在酒中下毒。后来,李建成、李元吉在李渊面前诬告李世民图谋不轨,还买通父亲的宠妃说李世民的坏话。李建成的举动引起了秦王府上下的震恐。在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的劝说下 ,李世民决心先下手为强。


李世民问罪

魏征入太子东宫时,李建成与李世民的夺位之争已呈白热化,魏征劝建成及早采取行动,建成犹犹豫豫,下不了狠心。玄武门之变后,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被杀,李世民被李渊立为储君。

李世民即位后,立即召见魏征,以严厉的口吻问道:“你为何要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

见李世民表情严肃,又出此言,大臣们都替魏征捏一把汗,魏征却镇定自若,面无惧色地说:“若太子早听我言,哪里会落到今日这般下场”!

李世民早就知道魏征是个直性子,也很欣赏他的为人,今日见他果然胆识过人,内心也很钦佩,便当场赦免了他,还攫拔他为谏议大夫,职责是监督皇帝和文武百官,尤其是向皇帝提意见。唐太宗李世民认为,魏征昔日忠于故太子李建成,日后必定也会对自己忠心耿耿。而魏征也被唐太宗的胸怀所折服,深感李世民正是自己一直在苦苦寻找的英明之主。

明君与直臣

魏征以忠诚闻名古今,但他却自诩为良臣,要做良臣,前提是得遇到唐太宗那样的明君,这就是魏征的逻辑。魏征的直言敢谏和李世民的从谏如流、闻过则喜,成了名传青史的君臣佳话,但无论良臣还是直臣,魏征恪守的还是对李唐皇权的绝对忠诚。


李世民不记旧仇,对魏征加以信任与重用,以致位极人臣,做到宰相尊位,成为“贞观之治”的重要推动者。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恸,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朕亡一镜矣”。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