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应对瘟疫有哪些智慧?

舟哥说


《黄帝内经》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又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二千多年,我国人民就认识到瘟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要不想被感染,就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正气),疫邪就难于入侵干扰我们的身体,二是要加强防护,避免接触传染源(避其毒气)


jlnshenleguan


瘟疫,自古以来一直有。每当瘟疫来临时,古人恐惧万分,不知所措。有人染上瘟疫,去探望的人也会得瘟疫,也会死去。瘟疫流行,人是最可怕的。看见人,就象看见鬼一样,远远地躲避开,当然,家里才是最安全的。‘瘟疫流行,谁敢出门呢?谁也不敢,都躲在家里,这叫躲风。在与瘟疫斗争中,人们不只是躲避,便开始探索对抗瘟疫的种种办法,有的用巨响驱赶造成瘟疫的怪魔,有的用气味芳香的艾叶,皂角,松叶堆火,驱赶瘟疫,还有的用大蒜捣汁,涂遍全身,也有人企求神灵的保佑,这些方法体现了古人的智慧,让不少人躲过了瘟疫。后来,人们观察发现,染上瘟疫的大多是缺少食物的贫苦人群。于是在每年年末,新年开始瘟疫流行之前,人们便采购各种丰富的食物,不仅吃饱,而且吃好,让身体强壮起来,还在门上贴上驱魔符,燃放鞭炮驱赶瘟魔,制造欢乐喜庆的气份,以抵抗年末与年初的迅猛发展的瘟疫,做好充分的准备,准备过年。然而,瘟疫依旧有。在一次次瘟疫之后,人们冷静下来,观察发现,人口密集的地方,瘟疫比较严重,而山村人口少而分散的农户,几乎没有发生过瘟疫。因此,不少人隔省过界,找一个依山傍水山青水秀的地方,居住下来。据说,我的老祖就是江西过来的,领着妻子住在山I里,′勤耕苦种,吃的是亲手种出的绿色食物,穿的是粗棉大布,十年过去了,生下三个男孩,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几百口人,没有一个因瘟疫丧生。在瘟疫面前,古人的确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很高的智慧。


深山老林771818881


古人对待瘟疫的方法。我不是古人也只有查一下资料。综合起来三点:

一是 隔离

很熟悉是吧。这种办法至今都是防控传染病的最有效办法。因为“隔离”是阻断了病毒的传播,没有病毒传播,自然就不会被传染。古人隔离疫区相对容易,城门一关,兵卫一守即可。村里有人染病也只是远一点搭个住处,先隔开人群是第一位的。当然隔离还有消毒,尽可能地从源头上消灭病毒。古代虽然也有消毒办法,但效果相对现在就要差上许多了。比如古人会用生石灰、或者焚烧感染者尸体的方法。

中国古人逢大瘟疫会不断改进治疗方法。

古代,面对瘟疫,治疗的难度是很大的。

1 艾草烟熏屋子

老祖宗的医学积累经验还是很丰富的,关于艾草的记载和应用就是很好的体现。古人在疫病流行期,常用艾草熏屋子,达到驱邪的目的。其实,从现在医学角度出发,就是用艾草燃熏所产生的特殊物质来杀死病菌,从而达到预防的目的。

神医华佗发明了屠苏酒,后来人们在春节会引用这种酒,来驱除疾病和瘟疫。在瘟疫的治疗上,人们除了采用汤药治疗以外,还会采用针灸。同时,也会综合运用火罐、刮痧等技术,驱除体内瘟疫之毒。古人对细菌病毒并没有什么概念,在中医看来,人得瘟疫便是阴阳失调,感染风寒湿毒,疫毒侵入肺部五脏,便出现一系列症状。古人已经意识到温疫的致病原因不同于一般的六淫外邪,而是一种疫毒之气。

诚然,虽然我们有《伤寒杂病论》、《肘后方》、《温热论》等一些在瘟疫传染病方面有价值的医学巨著,但总的说来,古人其治疗难度很大。一旦某个地方流行瘟疫,汤药等治疗手段往往显得滞后。一场瘟疫可能会造成某个地区人口急剧减少,甚至因为疾病出现村落的空荡无人现象。

三 占卜、祭祀

古人内心世界是敬天的,瘟疫发生后内心会检讨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上天要求。古代帝王更会忙着去祭祀,一是检查自己施政的优缺之处,二是请上天帮助子民度过此难。

古人对瘟疫常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天灾人祸”!

本人以为是十分全面的。目前应对疫情人类方法多了,人为科技手段抗击病毒是主流,但近年来循环反复出现疫情,人们是不是更应该从自我内心和行为上也约束一下自己。





图曰古今


瘟疫等传染性疾病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而存在的,所以在古代也是有过类似情况的,那古人医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都是如何治疗病人,防止疫情传播的呢?

一:隔离

说起隔离,大家可能想到的就是03年非典时建造的小汤山,今年新冠病毒下的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不过古人其实医学技术不够发达,但他们的意识还是很强的,在遇到传染性极强的疾病时会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而且在某些时代甚至有在寺院建立隔离点的情况,而且在治不好导致死去的情况下,这些尸体会被焚烧,因为高温才能彻底烧死病毒。



二:祈祷

古人是很迷信的,认为天灾人祸很多都是触犯了天条,所以上苍神灵派瘟神来惩治凡人,所以在发生重大灾祸时就会有专门的人员去祭祀,进而消除自己的罪过,以乞求老天原谅,不过现在我们是知道的,这些没有科学依据,不可信。


虽然以前没有西医,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的病例还是很有效的,而且中药也有其作用,甚至后来到明清时期还有了预防天花的手段。

所以虽然瘟疫伴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但是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坚持到底,一切病魔都不是我们的对手。


晓峰来介绍


这个问题三哥来回答。疫病的历史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古人虽然没有现代病理学知识,但也积累了一些与疫病做斗争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做法:

一是搞好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礼记·内则》记载:“凡内外,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古人有早上起床之后把室内外打扫一遍的习惯,对于疾病的预防自然有好处。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主张要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要常习不唾地”,不随地吐痰;“勿食生菜、生米、陈臭物”;“食毕当行步踌躇”,饭后要走一走。今天的人们还在遵循着这些生活准则。

在先秦时期,人们就认识到疫病的发生与季节有一定关系。《周礼·天官·疾医》上说:“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脔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疾,冬时有漱上气疾。”

《吕氏春秋》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当时人们认为疫病的发生原因之一是由于时令之气的不正常,是由“非时之气”造成的。

历史上疫病流行的时期,也是名医辈出的年代。东汉时期的张仲景以治疗伤寒著名,其《伤寒杂病论》论述了对多种传染性疾病不同时期的治疗方法。东晋医学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对天花、虏黄病(即现代所说的黄疸)、沙虱病(恙虫病)等传染病的症状、治法都有详细的记录。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总结了许多治疗传染病的方剂,还提出用熏药法进行空气消毒、向井中投入药物给水消毒等消毒法。

宋代发生疫病流行时,政府都会派良医到地方诊视,并发放药物救济。

明代开始推广人痘接种术来预防当时的烈性传染病——天花。天花传染性很强,病死率较高。但患过天花后的存活者,则会拥有终生免疫力。人痘接种法,就是将天花患者的痘痴研粉吹入健康人的鼻孔中,使其感染,进而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力。

(天花病毒)

三是隔离病人,控制疫病蔓延。

秦汉时期,人们就认识到,隔离疫病患者可以有效防止疫病的传播。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上,出现了对麻风病隔离院的记载:“甲有完城旦罪,未断,今甲疠,问甲何以论?当迁疠所处之。”

意思是说,甲正在接受城旦(筑城)的刑罚,服刑还没有结束,现在得了麻风病,该怎么处置?应当把他转移到专门隔离麻风病人的场所再处理。

西汉元始二年,严重的旱灾和蝗灾带来了疫病流行。汉平帝下诏:“民疾疫者,空舍邸第,为置医药。”这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早的关于设立公立临时疫病隔离医院的记载。

唐代时,佛教寺院设立“病坊”用于隔离麻风病人,内有僧人为患者治病。


如果大家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点赞、评论,记得关注我的帐号 ~


听三哥说历史


古代的瘟疫是非常多的。大灾之年必有大疫,大疫的爆发是因为难民的大量流动,卫生条件变差和战争:丶旱灾丶蝗灾丶洪灾等自然或人为的灾害影响所致,为了应对疫情,朝廷会“民疾疫者,舍空邸弟,以置医药。”会采取隔离病者,对疫区隔离,对逝者尽快埋葬或火化,政府会大力宣传防疫知识,印发医疗手册。如《正俗方》丶《温热暑疫全书》等。清除丶治理疫区源头。如雨水和污水分离,使民众的生活用水远离污水。有效防止了瘟疫的发生。保护水源地,在井水中加盖丶围栏,水中投入防疫药物。将疫区民众迁离另行安置的“避疫”制度,对安置的疫区民众由医官医提供药品丶粮食。或者将疫区划片,每天清理卫生,消毒防疫。加强边境丶驿站的疫情检测,发现疫情及时隔离丶上报。朝廷设有防疫专款,各地设有惠民药局,用于瘟疫时期的药品发放和防疫并治病救人。民间有用苍术熏屋,佩带用苍术、辛夷丶薄荷丶香茅、紫苏丶细辛、云香草中药缝到的药囊的习俗。据说公元98O年,中国人就发明了类似接种疫苗的人痘接种术,采用痘衣法丶水苗法、旱苗法丶痘浆法等运用人工免疫抵抗天花病毒。医生对传染病的长期研究和经验都对防控瘟疫做出了贡献。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吴有性的刺血法和《瘟疫论》等等。

自古至今,瘟疫的致死率远超战争和其他自然灾害的。公元5世纪的鼠疫导致25%的罗马人丧生。因为鼠疫14世纪,整个欧洲人的寿命从30岁骤减到20岁。20世纪初令人心惊肉跳的西班牙流感席卷全球,几亿人感染。

人类同瘟疫的斗争自古至今从没停止,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许多令人谈之色变的传染病已经不再是绝症。I8世纪英国科学家琴纳发明推广的牛痘疫苗,使天花病不再令人毛骨悚然,使天花病对人的威胁丧失殆尽,为后人的开发研究开创了先河,被称为“免疫学之父。”

瘟疫虽然肆虐,但只要人类众志成城,洁身自好,和大自然和谐共处,定能战胜瘟疫,迎来更加明媚的春天和美好的未来。




赵永志67


古代对瘟疫的智慧是很有限的。否则也不至于一旦发生瘟疫,就有成千上万的人员死亡。直到现代社会,建立起科学的防疫体系后,才做好了防治工作。

就像古代的鼠疫和天花一样,如若出现,就会肆虐人间。

14世纪最为悲惨的黑死病,其实就是鼠疫。这种大型传染病席卷了欧洲、亚洲和非洲,造成7500万左右的人口损失,这是何等的恐怖。

再比如天花疫情,这就是古代版的绝症,如果得了天花,只能靠自身的免疫力去撑,撑过去也要留下满脸麻子。

古代对于天花的防治手段,只有危险性极高的人痘法,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取决于运气,说明古代根本就没有行之有效的防治疫情的手段。

最近一段时间,有很多人都提到1910年东北的大型鼠疫。那次鼠疫的来势汹汹,也在初期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死亡。

面对东北鼠疫,清朝不是靠着古代的法子撑过去的,而是采取了非常积极、科学的措施,才有效地应对了疫情的发展。

除了医学技术以外,清朝还采取了很多现代传染病防治的措施,包括及时焚烧罹患鼠疫而死的尸体,以及对疑似病例进行及时的隔离,这些措施都有效地组织了病毒的进一步传播。这种防治思想,是古代所缺失的。

总而言之,古代社会对瘟疫的防范,没有多少能够值得称道的经验。


HuiNanHistory


古代,医疗医疗水平低,一旦发生了瘟疫、天花等传染病,简直就是一场噩梦。特别是欧洲中世界的黑死病,更是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那么,在我国古代爆发了传染病,古人到底是怎么应对的呢?可不要小瞧了了古人的智慧,他们的应对方法我们至今受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二。

在古代由于战乱频发以及卫生条件不好,瘟疫、天花等传染病频发,虽然每一次都给人类带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古人依然坚挺,这一切都得益于古人的智慧。古人为了预防与应对传染病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一是掩埋或焚烧尸体,避免瘟疫的爆发。在古代,战乱和大灾之后,往往会发生大的瘟疫,夺走千万人的生命。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在发生多次之后,古人发现了这个规律,找到了战乱以及大灾后的尸体是瘟疫的罪魁祸首。在多次的尝试后,古人发现及时掩埋或者焚烧尸体是避免瘟疫的一个有效方法。于是乎,在大战之后,获胜方为了避免瘟疫会及时掩埋己方或敌方的尸体。同时,在大灾发生后,古代地官府不仅会及时掩埋遇难者的尸体,还会用石灰粉进行消毒。

二是有较完善的预警与处理办法。在《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某里公士甲等廿人诣里人士五丙,皆告曰:「丙有宁毒言,甲等难饮食焉,来告之。」……甲等及里人弟兄及它人智丙者,皆难与丙饮食。丙而不把毒,毋它坐。"

这段话记载的是秦朝应对瘟疫的方法,大意是说:“某里有二十人把同里的士伍丙送到官府,说丙口舌有“毒言”,大家不能和他一起饮食。后来官员审问了丙的年龄、籍贯、姓名、经历等状况,丙说自己外祖母当年有“毒言”,后来还论罪处理了。但是审定之后,官府认定丙并没有“毒言”以及其他过犯。”

通过这段记述,我们发现秦人对传染病已经形成了预防、确认、隔离等一套成熟的体系。文中的丙被邻居认为有传染病,被举报到官府,要求不与丙一起吃饭,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预防与隔离的理念。而官府得到举报后,经过询问,发现只是丙的外祖母曾有“毒言”这种传染病,而丙并没有此病,就解除了对丙的隔离。此件事可知,当时,秦人已经有了非常强的预防传染病的理念以及完善的机制。

三是隔离病人,积极治疗,及时处理死者的遗体。在古代瘟疫发生后,官府会介入,进行封村,甚至封城,与今天的做法很相似。随后,官府会派遣医生对患者进行治疗。同时,安排人员焚烧感染者的遗体,已达到扼制瘟疫的目的。直到此地的瘟疫结束,才会解禁。

第四种就牛了,在明清的时候,为了预防天花,开始了大规模的种牛痘运动,很好地起到了预防天花的目的,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实践出真知,古人经过了无数血的教训,才总结了以上一套较完整的应对传染病的方法,才使得我们人类在历次的疫情面前,屹立不倒,取得最后的胜利。古人的应对之法,与我们今天的方法是何曾相似,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历史证明了中国人一定能够战胜灾难,取得最后的胜利。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策马扬鞭心飞扬


古人很早之前就有大灾过后必有打疫的认识,但是受到科技落后的限制,往往是疫情初步爆发后才进行预防,有一定的滞后性

古人对尸体的腐败会传播瘟疫认识很早,因此对死尸的掩埋有严格的程序,比如用石灰垫底,尸体分层摆放,中间杂以石灰,不吃病死的动物,以湿布掩住口鼻等等

中医也有很多清心,解毒的丹,散,丸,剂等,可以事先含服预防瘟疫


小郭历史谈


三皇五帝时炎帝尝遍百草以著《神农百草经》

后世东汉张景仲以《伤寒杂病论》华佗以《中藏经》明代李时诊以《本草纲目》等闻名,他们奠定了中华上下几千年的中医药基础对当代也有重要影响(例如屠呦呦在中药中发现了青菁素)对于瘟疫的防御和治疗奠定了重要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